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少数民族刑事诉讼程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个民主法治国家,不仅要保护多数人权利,更应关注少数人的权利。笔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法官,深感有责任更有义务去研究司法实践中少数民族刑事诉讼程序,并试图使这种“边缘”研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笔者首先提出研究少数民族刑事诉讼程序之重要价值,在梳理了民族刑事政策历史发展过程后,从“两少一宽”(即对少数民族犯罪要采取“少捕、少杀、一般从宽”)民族刑事政策的要求出发,去研究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涉少数民族刑事案件审前程序、审判制度、执行程序的特点。从结构上看本文共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是导论,是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总体认识。借用《美国法律杂志》中的一段话,笔者首先提出了少数民族刑事案件研究的重要价值。从中国少数民族的概念出发,继而谈到我国相关民族政策,这些政策都是与刑事司法活动中少数民族当事人的权利息息相关。
     第二章就民族刑事政策及与我国主要刑事政策之间关系做了具体论述。笔者首先界定了民族刑事政策的概念,并就古今中外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发展做了细致的比较分析,进而论述中国现代民族刑事政策即“两少一宽”的刑事政策。“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打”刑事政策之间又应注意平衡。实践中,有不少人提出民族刑事政策有违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此,笔者就“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之关系做了具体论述,说明了民族刑事政策与二者之间关系并不矛盾。
     第三章是关于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问题研究。从司法实践中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出发,笔者考察了联合国和域外国家在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方面的法制化状况,进而对域外刑事诉讼中民族语言文字诉讼方面规定的功能原因和我国在此方面不足进行了深层分析,进而提出赋予被告人语言防御权、规定程序性制裁措施、对双语的被告人赋予其语言选择权并应强制指定辩护人等方面赋予少数民族被告人特殊防御保障权。笔者进一步从建立我国刑事诉讼少数民族翻译之规则和培养双语法律人才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之具体设想。
     第四章是涉少数民族刑事案件审前程序研究。笔者从立案、侦查、起诉程序、强制措施四个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审前程序做了研究,提出了审前程序中应予关注的问题。
     第五章是涉少数民族刑事案件审判制度。笔者首先从少数民族犯罪特点和犯罪成因出发,考察了中国古代关于少数民族的审判制度,并以实证的方法分析我国目前少数民族刑事案件的审判制度以及该审判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而从六个方面提出改进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刑事审判制度的具体构想。
     第六章是涉少数民族刑事案件执行程序。笔者从死刑(立即执行)中的执行理念、监禁刑中的执行理念以及社区矫正中对少数民族罪犯如何成功矫正做了具体论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国内研究少数民族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研究人员、论著、资料很少。笔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国外资料,将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发展和国外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方面的法制化情况完整地整理了出来。(2)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刑事审判制度特点和在运行中的问题,笔者亲自去家乡新疆法院实地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3)笔者是一名长期在内地法院工作的少数民族法官,在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审判制度与内地涉少数民族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就此提出的建议更具有操作性。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分析法、案例例证法。本论文可以说是一种“边缘学科”研究,资料少,笔者驾驭多学科的能力有限,期待在以后能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A democratic and constitutional country shall not only protect the rights of the majority but als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ights of the minority. As a judge of an ethnic minority, the author deeply feels that she especially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study the procedures of criminal litigation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legal practices and draw more attention to such‘marginal’studie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study on procedures of criminal litigation for the ethnic minorities, with an accoun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criminal litigation policies. Then, based on the ethnic criminal litigation policy of‘two prudence and one lenience’(prudent arrest, prudent death penalty and generally lenient ruling), she studies litigation principles on ethnic langu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appearance procedure, trial rules and enforcement procedure of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ethnic minorities. The article structurally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s a general account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Quoting a paragraph from the American Laws Magazine, the author first states the importance of study on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ethnic minorities. 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ies, she gives an account of relevant Chinese policies on nationalitie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ights of the ethnically minor party in legal matters.
     Chapter Two expounds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ionality criminal policies and the main criminal policies in China. The author first defines nationality criminal policy and compares the history of nationality criminal policie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n discusses Chinese modern nationality criminal policies of‘two prudence and one lenience’, which shall be well balanced with the criminal policies of simultaneous leniency and stringency and‘crackdown’. In practice, many question that the nationality criminal policies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principle of‘all nationalities are equal’. Therefore the author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two prudence and one lenience’policy and legal justice that all men are equal in front of laws, hence concludes that the nationality criminal policies are not at all incompatible.
     Chapter Three is study on litigation principles concerning nationality languages. Starting with problems in litigation principles concerning nationality languages in legal practice, the author researches the constitutional situations on litigation principles concerning nationality languag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other foreign countrie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reasons of stipulations on litigation languag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in this field in China. Then she states that the defendant shall be endowed with language defense right, that procedural penalty measures shall be regulated, that bilingual defendants shall be given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language, that a mandatory advocate shall be assigned and that defenda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shall be endowed with special defense rights. Lastly the author comes forward with specific plans on improvement of Chinese litigation principles on nationality languages such as setting the rules of translation in criminal litigation involving ethnic minorities and training for bilingual talents in legal practice.
     Chapter Four deals with study on pre-trial procedures of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ethnic minorities. The author does a research on pre-trial procedures in four aspects with analysis on specific cases: case registration, investigation, litigation procedures and compulsive measures, listing issues that shall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pre-trial procedures.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rial systems for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ethnic minoriti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minorities crimes and studies the trial systems in ancient China related with ethnic minorities. She construes with examples the trial systems in China concerning minorities criminal ca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systems and hence suggests improvements in six facets of current trial systems of minorities crimes in China.
     Chapter Six deals with the enforcement procedures of criminal cases involving ethnic minorities. The author expounds how to correct minority criminals through the enforcement concept of death penalty (instant execution), the enforcement concept of imprisonment and community correction.
     The thesis is written with maneuvers such as the example analysis metho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study on‘marginal subject’with insufficient materials. The author has only limited capability in managing knowledge in multiple fields, hence hopes to carry out deep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引文
1本书编写组.云南少数民族罪犯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2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3).
    3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4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见《斯大林选集》上卷,第6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7参见杨镜江:《论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载《北京师大学报》1992年4期。
    8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6页。
    9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7页。
    10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5月第1版,第360—364页。
    11《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12《列宁全集》第20卷第11页。
    13《列宁全集》第20卷第278页。
    14斯大林全集【M】.第11卷305。
    15参见《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37页。
    16参见《列宁全集》第20卷第279页。
    17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5月第1版,第489页。
    18《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第95页,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33页。
    20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5月第1版,第491页。
    21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
    23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5月第1版,第499页。
    24转引自【法】米海依尔·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5转引自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总论》,第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6 (法)米海伊尔·戴尔玛斯一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译序,第1页。
    27转引自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28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29转引自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第3页。
    30 (法)马克·安赛尔著,卢建平译:《新刑法理论》,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2页。
    31转引自张甘妹:《刑事政策》,(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2页。
    32 (法)马克·安塞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大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2页。
    33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6页。
    34 (日)森本益之等著、戴波等译:《刑事政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5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台北1978年版,第6页。
    36 (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7 (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38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39甘雨沛、何鹏土编:《外国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40王学沛:《刑事政策学刍议》,载《法学季刊》,1987年第4期,第7一11页。
    41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42杨春洗、高铭暄、马克昌、余叔通主编:《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8页。
    43周振想:《论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44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45储槐植:《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载《刑事一体化》,258页,法律出版社,2004,原载《法学研究》1993(3)。
    46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155页。
    47魏克家:《论刑事政策的几个问题》,载《政法论坛》,1994(2)。
    48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一3页。
    49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39页,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68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0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51梁根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52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5页。
    53现今西方最流行的刑事政策定义表述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刑事政策是对犯罪现象的综合分析,对犯罪现象以及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措施的解析;它同时也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旨在解决广义的犯罪现象的打击与预防所提出的问题的社会和法律的战略。”参见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54见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399——404页。
    55【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56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页。
    57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一卷)中“陈光中教授法学思想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17页。
    58 Council of Europ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Recommendation No.R(96)8 of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to Member States on Crime policy in a Time of Change(Adoptde by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on 5September 1996,at the 572nd meeting of the Ministers’Deputies).
    59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60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61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6页。
    62卢建平著:《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136页。
    63见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第257—261页;卢建平著:《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135页。
    64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65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66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67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65—66页。
    68见博士论文库: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4月。
    
    69见白钢主编、白钢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94页。
    70郑齐猛:《民族刑事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1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36
    72晁补之.鸡肋集.上皇帝论北事[M].
    73礼记.王制【M】.
    74参见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40页。
    75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58页
    76《后汉书?巴郡南蛮传》。
    77徐晓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的进路》,载于《教育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第43页。
    78见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52页
    79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第4一8页
    80见白钢主编、白钢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96页。
    81《资治通鉴》卷222。
    82《资治通鉴》卷222。
    83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北京第12版,第371页。
    84见《宋史·党项传》。
    85《宋史》卷263页。
    86见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2002年7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第122—123页。
    87《长编》卷109页。
    88《宋史.范仲淹传》
    89见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2002年7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第131—132页
    90《辽史》卷45《百官志》。
    91晁补之:《鸡肋集.上皇帝论北事》。
    92苏徹:《栾城集.论北朝政事大略》。
    93江应榤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卷,第44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94吴永章:《从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看我国土司制度的渊源》,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95见白钢主编、杜婉言、方志远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84页。
    96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97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兼论中国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载《法研究》,1996年第5期,第141一142页。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兼论中国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载《法研究》,1996年第5期
    98参见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42页。
    99见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2002年7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第212页
    100祁韵士《皇朝落部要略》序。
    101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第104页。
    102见白钢主编、郭松义、李新达、杨珍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23—328页。
    103田莉妹:《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85一89页。
    104《光绪会典事例》卷63。
    105见白钢主编、郭松义、李新达、杨珍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24页。
    106《清高宗实录》卷648。
    107《乾隆会典则例》卷80,《理藩院、理刑清吏司》。
    108见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第99页。
    109《清史稿·刑法制》。
    110见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第104页。
    111见白钢主编、郭松义、李新达、杨珍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28页。
    112光绪《大清会典》卷53,《刑部》。
    113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49页
    114《元典章》卷四九《刑部》十一《诸盗·强窃盗贼通例》。
    115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第459页。
    116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上册)中古时代元时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3版,第1017页。
    117《元史.刑法志二.职制下》。
    118参见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120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351一384页。
    121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122常庆:《当前俄罗斯联邦的民族问题》,载《世界民族》1996年第1期。
    123见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32页。
    124 Leslie S.Laczko.The Comparison and Perspective of Multi Culture In Canada,Ethnic and Raclal Studies ,Volume 17,No.1 January 1994.
    125 Leslie S.Laczko.The Comparison and Perspective of Multi Culture In Canada,Ethnic and Raclal Studies ,Volume 17,No.1 January 1994.
    126 Hebert L.Paker,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366.
    127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载《现代法学》2001年2月,第23卷第1期,第121页。
    128孙谦著:《平和:司法理念与境界—关于法治、检察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14页。
    129【日】小暮得雄著:《犯罪论の谦抑的构成》,载于平场安治等编《团藤重光博士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二卷》,有斐阁1984年版,第1—15页。
    130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台北2000年增订第7版,第54页。
    131黄村力:《刑法总则比较研究·欧陆法比较》,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328页。
    132参见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433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33 I.Aertsen and T.Peters,“Mediation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in Belgium”,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vol.6,No.4(1998),pp.507—524.
    134【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7页。
    135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序言“21世纪初域外刑事诉讼立法之鸟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36陈光中撰写的:“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立足国情与借鉴外国相结合—参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点体会”,载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1523页。
    
    137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第68—69页。
    138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4-425页。
    139赵廷光:《量刑原则新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第1995年第4期,第42页。
    140参见赵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上),第203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41参见赵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下),第1483页,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42 [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实证派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143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页。
    144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426—428页。
    145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3—264页。
    146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3、457、459页。
    147吴大华:《中外少数民族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60—462页。
    148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426页。
    149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426页。
    150见记者赵秋丽等撰写的“厂内自治,亚克西”,载《光明日报》2010年11月9日第6版。
    151见记者戴岚等撰写的“从打工妹到劳模大学生”,载《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2日第23版。
    152“网络红人阿里木:30万串羊肉串串起的“慈善家”,来源中国广播网2010年12月9日。
    153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载《现代法学》2001年2月,第23卷第1期,第122页。
    154见张立刚:“略论“两少一宽”刑事政策—以乌鲁木齐“7·5”事件为视角”,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55最高人民副院长张军讲话“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内涵”,载《人民日报》2010年6月9日第18版。
    156见《人民法院报》2010年2月10日第2版。
    157见游伟、赵运锋撰写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困境与出路”,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0期。
    158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27页。
    15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36页。
    160见(2010)陕刑一终字第60号刑事判决书。
    161见(2004)西刑二初字第94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162见(2004)陕刑二终字第140号。
    163见(2008)陕刑一终字第155号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
    
    164朱飞:“论我国毒品犯罪刑事政策的实现”,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65谢望原、卢建平主编:《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259页。
    
    166见陈光中撰写的“严打与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167见陈光中撰写的“严打与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168 [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1页。
    169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9页。
    170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长[M]1刘培峰、刘骁军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5页。
    171 (英)RA郝德森.社会语言学[M]丁信善,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7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04页。
    173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6页。
    174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263页。
    175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176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0页。
    177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178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46页。
    179陈瑞华著:《刑事诉讼法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1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9—140页。
    181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182参见李文健撰写的“刑事诉讼原则论”,载《法学研究》第18卷第1期。
    183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376页。
    184见陈光中撰写的“严打与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185【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118页。
    186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421页
    
    187梁华仁、石玉春撰写的“论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2)期。
    188凯迪网络:http://www.kdnet.net,访问日期2008年4月16日.
    189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190本章的部分内容曾发表,见阿尼沙撰写的“程序公正与庭审中民族语言的平等实现—以我国刑事诉讼中少数民族翻译的作用为视角”,载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见阿尼沙撰写的“平等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翻译”,载《人民司法.应用》,2009年第23期。
    191见2010年11月22日检察日报第2版“双语诉讼,不能停留在“嘴上功夫"青海:立足现状积极谋求双语诉讼新路子”。
    192相关内容见阿尼沙撰写的“平等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翻译”,载《人民司法.应用》,2009年第23期。
    193土本武司著,董璠兴、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28页。
    194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55页。
    195相关内容见阿尼沙撰写的“平等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翻译”,载《人民司法.应用》,2009年第23期。
    196土本武司著,董璠兴、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28页。
    197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98《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卞建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
    199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1版,256页。
    200阿尼沙:《平等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翻译》,载《人民司法.应用》,2009年第23期,第63页。
    201关于此段的具体内容可见阿尼沙撰写的“程序公正与庭审中民族语言的平等实现—以我国刑事诉讼中少数民族翻译的作用为视角”,载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02如被告人巴克尔故意杀人案中,其辩护人指出在对巴克尔的讯问中侦查人员未为其提供翻译,违背了刑事诉讼法关于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的原则。二审法院在审理中,认为该案在一、二审开庭审理中,均有通晓汉语的维吾尔族翻译,保障了其使用民族语言的权利。故其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其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予采纳,见(2007)陕刑一终字第166号。
    203见施长征撰写的“司法规律视野下检视刑事诉讼翻译制度”,见《检察日报》2011年1月5日第3版。
    204见施长征撰写的“司法规律视野下检视刑事诉讼翻译制度”,见《检察日报》2011年1月5日第3版。
    205见窦梅、林蕾、田应斌:“论少数民族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之权利的司法保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6卷第1期,第89页。
    207见施长征撰写的“司法规律视野下检视刑事诉讼翻译制度”,见《检察日报》2011年1月5日第3版。
    208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1版,256页。
    209许林贵、曹志恒撰写:《死刑制度改革促进中国加快培养少数民族法律和语言人才》,见新华网,发布时间2007年3月13日。
    210参见记者吴亚东撰写的:“两个舌头在我们这里很吃香”,《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3页。
    211参见记者史万森撰写:“双语诉讼中的翻译困惑”,《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2页。
    212参加记者吴亚东撰写的:“两个舌头在我们这里很吃香”,《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3页。
    213参见记者史万森撰写:“双语诉讼中的翻译困惑”,《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0页。
    214参见记者储皖中撰写:“云南省双语诉讼之困局”,《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9页
    215参见记者史万森撰写:“双语诉讼中的翻译困惑”,《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39页。
    216参见记者吴亚东撰写的:“两个舌头在我们这里很吃香”,《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5页。
    217参见记者肖凤珍何赟撰写的“定向培养在高校"孵化"双语人才云南:缓解双语诉讼人才紧缺压力从源头入手”,见2010年11月22日检察日报第2版。
    218参见记者储皖中撰写:“云南省双语诉讼之困局”,《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9—50页。
    219参见记者肖凤珍何赟撰写的“定向培养在高校"孵化"双语人才云南:缓解双语诉讼人才紧缺压力从源头入手”,见2010年11月22日检察日报第2版。
    220见2010年11月22日检察日报第2版“双语诉讼,不能停留在“嘴上功夫"青海:立足现状积极谋求双语诉讼新路子”
    221见2010年11月22日检察日报第2版“双语诉讼,不能停留在“嘴上功夫"青海:立足现状积极谋求双语诉讼新路子
    222参见记者储皖中撰写:“云南民族地区法院条件差待遇低少数民族法官流失严重”,见《法制日报》2010年10月25日第5版。
    223小康杂志社—新浪网联合报道:《刘红宇:培养少数民族混居地区双语法律人才》,见2010全国两会网2010年3月6日。
    224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89页。
    225人权事务委员会第13号一般性意见第13段。
    226 Concluding Comments on the UK(HongKong)(1995)UN doc.CCPR/c/79/Add.57,para.13.
    227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79-281页。
    228转引自郭晶英的《中外法庭通译制度比较研究》,载于《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第158页。
    229杨宇冠著:《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第290页。
    230迈克﹒麦康维尔、岳礼玲选编,程味秋、陈瑞华、杨宇冠等译校:《英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427页注释3D。
    231迈克﹒麦康维尔、岳礼玲选编,程味秋、陈瑞华、杨宇冠等译校:《英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447页。
    232卞建林、杨新芝、陈敏、杨钊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48页。
    233马相哲译:《韩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50页。
    234 [日]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99-100页。
    235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68页。
    236 [俄] K.古岑科主编,黄道秀等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教程》(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10页。
    237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38 [俄] K.古岑科主编,黄道秀等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教程》(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357页
    
    239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第562、747、758页。
    240转引自郭晶英的《中外法庭通译制度比较研究》,载于《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第159页。
    241 [日本]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16页。
    242 [日]田口守一著,刘迪、张凌、穆津译,卞建林审校:《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86页。
    243【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244见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399——405页。
    245见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421——422页。
    246陈光中撰写的“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立足国情与借鉴外国相结合—参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点体会”,载于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1521页。
    248人权事务委员会第13号一般性意见第13段。
    249 Concluding Comments on the UK(HongKong)(1995)UN doc.CCPR/c/79/Add.57,para.13.
    250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28页、139页。
    251 [日]松尾浩也著,丁相顺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16页。
    252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97、100页。
    
    253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80页。
    254 Guesdon v France (219/1986).
    255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256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333页。
    257 [日]田口守一著,刘迪、张凌、穆津译,卞建林审校:《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05页。
    258 [日本]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16页。
    259 [日]田口守一著,刘迪、张凌、穆津译,卞建林审校:《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85页。
    260谢朝华、余叔通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261见潘效国译:《俄罗斯联邦关于被害人、证人及其他刑事诉讼程序参加人国家保护法》,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4期第153页。
    262见2009年4月22日《人民法院报》第6版,阿尼沙撰写的“关于刑事诉讼中少数民族翻译的若干思考”。
    
    264参见记者储皖中撰写:“云南省双语诉讼之困局”,《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8页。
    265参见记者储皖中撰写:“云南省双语诉讼之困局”,《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第48页。
    266见2010年11月15日检察日报第2版:“西藏:系统培训打造藏汉双语人才满足办案需求”记者傅伟谭勇撰写。
    269见记者洪江:“云南世居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法官”,《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5日第11版。
    270参见记者储皖中撰写:“优先提拔完善奖励机制”,见《法制日报》2010年10月25日第5版。
    274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第21页。
    275陈兴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个学者的解读》,载谢望原、张小虎主编的《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5页。
    276【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4页。
    277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1页。
    278赵廷光:《量刑原则新探》,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第1995年第4期,第42页。
    279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270页。
    280如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第52条规定:“政府应颁布实施一些特定的法律和程序,促进和保护青少年的权利和幸福。”《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对少年的案件,在程序上应考虑到他们年龄和帮助他们重新做人的需要。”
    285单身母亲陈雪香将宝贝女儿养大,一天却听到女儿亲口说她被人强奸了;在追逐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陈雪香及弟弟、朋友,以及路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殴打,事后犯罪嫌疑人死亡。该案在广州中院一审宣判,陈雪香犯故意伤害罪获刑五年(2010年12月28日《广州日报》)。
    286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287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273页。
    
    288见陈卫东主编:《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
    289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1页。
    290见(2007)陕刑一终字第166号。
    
    291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292卞建林、杨宇冠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93陈卫东、许昆主编:《规范取证行为、遏制刑讯逼供警察培训手册》(中欧遏制酷刑项目丛书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169页。
    294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第314页。
    295见陈光中、汪海燕撰写的:“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兼论修订后的《律师法》实施问题”,载《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北京,第849页。
    296见2010年5月19日《检察日报》“防止刑讯逼供,应明确讯问时律师在场权”。
    297见孙谦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298孙谦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193页。
    299原则亦可称为主义,即起诉法定主义、起诉便宜主义,在英文中原则和主义为同一词(principle)。
    300陈光中:“论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66页。
    301陈光中:“论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66页。
    302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3页。
    303孙谦著:《平和:司法理念与境界—关于法治、检察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217—220页。
    304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431—437页。
    305孟昭武、黄萍、杨乃茹主编:《21世纪刑事法律前沿问题研究》,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306 (英)丹宁勋爵著:《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307必要性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倘若必须对公民实施剥夺其权利的国家强制行为,应当在用尽了其他非剥夺公民权利的措施仍不能达致目标之后才宜采取。比例原则是指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利的剥夺的范围、幅度,要最大限度地和他的行为的违法性程度相适应、成正比,即该原则力图避免国家行使权力的行为对相对人利益造成的损害与欲达到的目的之间的显失均衡。见《联合国刑事司法准此撮要》,卞建林、杨宇冠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79页。
    308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290—297页。
    309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298页。
    3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页。
    311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318—327页。
    312陈光中:“关于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几点看法”,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8页。
    313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325页。
    314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315陈光中撰写的“中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主编的《中德强制措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16该句话改编自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刑讯”一章中的一句话“在同样的条件下,一个人尊重法律的可能性也大于蔑视法律的可能性。”
    318见吴大华撰写的:“论少数民族犯罪的立法控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8卷第2期。
    319见吴大华撰写的:“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8卷第1期。
    320见吴大华撰写的:“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论“,载于《民族宗教与法制研究》,2005年4月第16卷第2期。
    321见杨薇、朱雪平撰写的:“少数民族犯罪的法律控制”,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9月。
    322刘希:“论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载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20卷第1期。
    323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社会控制中的习惯法”,载于《时代法学》2008年8月第6卷第4期。
    324季理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实践与完善初探—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视角”,载于《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25本书编写组.云南少数民族罪犯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326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4, (3).
    334见邱创教周道鸾:《云南毒品犯罪调研报告》,该文来自最高法院的会议材料。
    335《跨国贩毒集团为何盯上我国新疆》,参见:http://news.sohu.com/(搜狐新闻网)2006年07月18日。
    336艾尔肯·沙木沙克:“新疆毒品犯罪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探讨”,载于《犯罪研究》2010年第3期,第75页。
    337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第3页。
    338阿布都外力·依米提,胡宏伟撰写:《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乌鲁木齐市和西安市的调查》,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0卷第1期,第40页。
    339在一起贩卖毒品案中,被告人努尔麦麦提?肖吾东供述:2008年5月份,他在某市西郊卖烤肉时,和维吾尔族毒贩帕尔哈提认识。2009年8月初,帕尔哈提给他打电话说卖毒品能挣钱,他本不想干,因他当时没钱,最后同意了。8月20日左右的一天下午,在某市西大街,帕尔哈提给了他200克海洛因,让他卖完后再给他钱。他拿到毒品后,一直卖不出去。后来他认识了一个新疆小伙子,他就让这个小伙子联系卖毒品,那小伙子给了他一个15829277799的手机号码,说该人可帮他卖。他打这个电话时,发现对方是个女的,他让那女的联系人买毒品,后来这个女的给他打了一个电话,说会有人和他联系要货。案发当日一个男子给他打电话要毒品,他在速8酒店和那人交易毒品时,被公安人员抓获了。见(2010)西刑一初字第88号。
    340光绪《大清会典》卷63,《理藩院》。
    341见白钢主编、郭松义、李新达、杨珍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24页。
    342理藩院则例.卷首
    343光绪《大清会典》卷68,《理藩院》,《理刑司》。
    344《理藩院则例.卷首》。
    345《清史稿》卷515,《土司传》。
    346《大清律例》卷37。
    347有关《钦定西藏章程》的具体内容,见曾宪义主编的《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3版,第223页。
    348牙含章:《达赖喇嘛传》。
    349罗昶:《伦理司法》,2009年法律出版社3月第1版,第228页。
    350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44页。
    351《钦定回疆则例》卷6。
    352《元史》卷一0二,《刑法志》一。
    353见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2002年7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第200页
    354见白钢主编、陈高华、史卫民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347页
    355《元史.百官志》。
    356《大清律例.刑律》。
    357《元史.刑法志》。
    358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46页。
    363见2010年11月10日《人民法院报》第1版:“熊选国在新疆调研时强调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司法保障”。
    364朱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311页。
    365见齐吉敏、卞宜亮撰写:“防范情感型关系影响保持司法行为中立性”, 2010年11月15日检察日报第3版。
    366见宋北平撰写的“重视司法语言与司法行为规范化”,载于《检察日报》2011年1月3日。
    367见宋北平撰写的“法庭语言是司法语言的核心”,载于《人民法院报》2011年1月28日。
    368见宋北平撰写的“法庭语言是司法语言的核心”,载于《人民法院报》2011年1月28日。
    369见2010年11月15日检察日报第2版:“藏语培训,帮我完成了这些工作”记者傅伟谭勇撰写。
    370赵廷光:《量刑原则新探》,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第1995年第4期,第42页。
    371见《人民法院报》2009年10月10日第1版《广东韶关旭日国际有限公司员工斗殴事件所涉犯罪案件一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384页。
    38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第70页。
    383【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384见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583页。
    385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
    38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387陈光中先生关于“诉讼公正与诉讼效率”观点的具体内容可见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585—586页。
    388具体观点可见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586页。
    389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一卷)中“陈光中教授法学思想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29页
    390见康宝奇、杜豫苏、阿尼沙撰写的“指导性案例适用中的矛盾心理及对策”,载于《司法改革论评》第十辑,厦门大学出版社,第28页。
    391孙谦:“建立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的探讨”,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392范启勇:“法官助理,让法官更专心、更专业”,载中国法院网,2007年12月17日访问。
    393见康宝奇、杜豫苏、阿尼沙撰写的“审判资源配置新视角:“外援型”法官助理模式运行之检讨及型构,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11期第60—62页。
    394陈光中撰写的:“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1页。
    395陈光中、葛琳撰写的:“刑事和解初探”,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36页。
    396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
    397见张锡盛撰写的:“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法律制度”,载于《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3期。
    398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252页。
    399雷小政:“刑事和解中“官方法”与“习惯法”关系实证分析”,载于《武陵学刊》2010年第35卷第3期。
    400即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Justice for Victims of Crime and Abuse of Power.See Guide for Policy Makers,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and Crime Prevention Centre,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New York,1999,p.15.
    401 Europe in a Time of Change:Crime Policy and Criminal Law,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1999,p.8.
    402见记者李阳、茶莹撰写的“一辈子一件事—记云南省南涧县公郎法庭回族法官龙进品”,载于《人民法院报》2010年12月2日第1版。
    403见记者扬帆撰写的“兵团法院维稳那些事那些人”,载于《人民法院报》2011年2月21日。
    404见(2007)陕刑一终字第166号。
    405见(2008)西刑一初字第12号、(2008)陕刑一终字第155号。
    406见(2008)蓝刑初字第15号。
    407见(2008)蓝民初字第157号。
    408见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22页。
    409相关资料见见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22页。
    410 [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见“关于死刑”一节。
    411 [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见“关于死刑”一节。
    413如2009年4月9日,新疆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2008年8月4日制造新疆喀什市的暴力恐怖袭警案被告人库尔班江伊米提、阿不都热合曼阿扎提宣布最高人民法院(2009)刑二复88044042号核准死刑刑事裁定书,对两名犯罪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见曹志恒、赵戈:《新疆喀什“8?4”暴力恐怖袭警案两主犯被执行死刑》,2009年4月9日新华网。
    414转引自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第3页。
    415李昌盛:“坏人”也有“尊严”,见《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13日。
    416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第l一4页。
    417见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
    418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456页。
    419刘培莹撰写:“汉族检察官对我们很好”,见《检察日报》2010年7月15日。
    420见“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载于《法制日报》2011年1月5日。
    421见“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载于《法制日报》2011年1月5日。
    422见刘宪权“社区矫正入刑法意义不可低估”,载于《法制日报》2010年11月9日。
    423见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编《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424该相关数据来自于最高检察院统计数据。
    425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南英在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10月21日)
    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5月第1版。
    3、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4、王学辉:《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运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江应榤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6、《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7、《列宁全集》。
    8、《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选集》。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1、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2、谢望原、肖中华、吴大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三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13、谢望原、卢建平主编:《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卢建平著:《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赵秉志主编:《刑事政策专题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上卷:“刑事政策与刑罚改革研究”,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2006年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赵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上下册),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8、陈兴良著:《当代中国刑法新径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陈兴良著:《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陈兴良著:《刑事法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陈兴良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陈兴良著:《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3、森本益之、濑川晃、上田宽、三宅孝之著,戴波、江溯、丁婕译:《刑事政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梁根林著:《刑事政策:立场与范畴》,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5、叶希善著:《犯罪分层研究——以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意义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梅传强著:《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7、储槐植著:《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8、【法】米海依尔?马蒂著:《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9、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0、【法】米海伊尔?戴尔玛斯一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1、【日】大谷实著、黎宏译:《刑事政策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2、甘雨沛、何鹏土编:《外国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3、高铭暄、王作富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4、杨春洗、高铭暄、马克昌、余叔通主编:《刑事法学大辞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5、马克昌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36、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37、何秉松主编:《刑事政策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38、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刘仁文:《刑事政策初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林纪东:《刑事政策学》,(台湾)“国立”编译馆1969年版。
    41、【英】吉米﹒边沁:《立法理论—刑法典原理》,孙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2、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3、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4、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5、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1版。
    46、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7、陈光中等著:《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48、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49、白钢主编、白钢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50、白钢主编、杜婉言、方志远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51、白钢主编、郭松义、李新达、杨珍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52、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53、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第3版。
    54、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北京第12版。
    55、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2002年7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56、【日】小暮得雄著:《犯罪论の谦抑的构成》,载于平场安治等编《团藤重光博士古稀祝贺论文集第二卷》,有斐阁1984年版。
    57、林山田:《刑法通论》(上册),台北2000年增订第7版。
    58、黄村力:《刑法总则比较研究?欧陆法比较》,三民书局1996年版。
    59、【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0、【意】恩里科.菲利著,郭建安译:《实证派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2、【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3、刘培峰、刘骁军译:本杰明?内森?卡多佐?法律的生长[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
    65、陈瑞华著:《刑事诉讼法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6、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7、陈瑞华著:《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69、土本武司著,董璠兴、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70、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71、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72、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
    73、迈克﹒麦康维尔、岳礼玲选编,程味秋、陈瑞华、杨宇冠等译校:《英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74、卞建林、杨新芝、陈敏、杨钊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75、马相哲译:《韩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6、【日】松尾浩也著,丁相顺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7、【日】松尾浩也著、张凌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8、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79、【俄】K.古岑科主编,黄道秀等译:《俄罗斯刑事诉讼教程》(上下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80、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81、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2、【日】田口守一著,刘迪、张凌、穆津译,卞建林审校:《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3、【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84、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85、【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6、【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7、【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8、【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8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0、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2、卞建林、杨宇冠著:《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93、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4、杨宇冠著:《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95、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96、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7、陈卫东、许昆主编:《规范取证行为、遏制刑讯逼供警察培训手册》(中欧遏制酷刑项目丛书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陈卫东主编:《中欧遏制酷刑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9、孙谦著:《检察:理念、制度与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00、孙谦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101、孙谦著:《平和:司法理念与境界—关于法治、检察相关问题的探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02、孟昭武、黄萍、杨乃茹主编:《21世纪刑事法律前沿问题研究》,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
    103、朱苏力著:《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04、【英】丹宁勋爵著:《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5、光绪《大清会典》卷63,《理藩院》。
    106、罗昶:《伦理司法》,2009年法律出版社3月第1版。
    107、张晋藩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08、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凉山州志》卷十一政法《审判篇》第二章第一节制度与程序部分。http://szb.152.gov.Cn/read.aspx?id=23361。
    109、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编:《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1、杨镜江:《论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载《北京师大学报》1992年4期。
    2、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
    3、徐晓光:《清朝民族立法原则初探》,载《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
    4、徐晓光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教程》,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5、徐晓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研究的进路》,载于《教育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6、吴永章:《从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看我国土司制度的渊源》,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7、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兼论中国古代各民族法律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载《法研究》,1996年第5期。
    8、田莉妹:《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载《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9、常庆:《当前俄罗斯联邦的民族问题》,载《世界民族》1996年第1期。
    10、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载《现代法学》2001年2月第23卷第1期。
    11、赵廷光:《量刑原则新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第1995年第4期。
    12、立刚:“略论“两少一宽”刑事政策—以乌鲁木齐“7?5”事件为视角”,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3、最高人民副院长张军讲话“正确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科学内涵”,载《人民日报》2010年6月9日第18版。
    14、游伟、赵运锋撰写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困境与出路”,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10期。
    15、朱飞:“论我国毒品犯罪刑事政策的实现”,载《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6、陈光中撰写的“严打与司法公正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2期。
    17、陈光中、汪海燕撰写的:“侦查阶段律师辩护问题研究—兼论修订后的《律师法》实施问题”,载《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北京。
    18、陈光中:“论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陈光中:“关于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几点看法”,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陈光中撰写的“中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陈光中、【德】汉斯—约格阿尔布莱希特主编的《中德强制措施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陈光中撰写的:“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兼论诉讼法的价值”,载于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22、陈光中撰写的:“刑事诉讼中的效率价值”,载于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23、陈光中撰写的:“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陈光中、葛琳撰写的:“刑事和解初探”,载于《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陈光中撰写的“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立足国情与借鉴外国相结合—参与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点体会”,载于陈光中著:《陈光中法学文选》(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26、李文健撰写的“刑事诉讼原则论”,载《法学研究》第18卷第1期。
    27、梁华仁、石玉春撰写的“论刑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通”,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2)期。
    28、吴大华.中国少数民族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论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9、孙谦:“建立刑事司法案例指导制度的探讨”,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30、见齐吉敏、卞宜亮撰写:“防范情感型关系影响保持司法行为中立性”, 2010年11月15日检察日报第3版。
    31、施长征撰写的“司法规律视野下检视刑事诉讼翻译制度”,见《检察日报》2011年1月5日第3版。
    32、见窦梅、林蕾、田应斌:“论少数民族当事人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之权利的司法保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6卷第1期。
    33、记者吴亚东撰写的:“两个舌头在我们这里很吃香”,《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
    34、记者史万森撰写:“双语诉讼中的翻译困惑”,《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
    35、记者储皖中撰写:“云南省双语诉讼之困局”,《法制资讯》2009年第4期。
    36、郭晶英的《中外法庭通译制度比较研究》,载于《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37、潘效国译:《俄罗斯联邦关于被害人、证人及其他刑事诉讼程序参加人国家保护法》,载于《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4期。
    38、见邱创教周道鸾:《云南毒品犯罪调研报告》,该文来自最高法院的会议材料。
    39、艾尔肯?沙木沙克:“新疆毒品犯罪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探讨”,载于《犯罪研究》2010年第3期。
    40、李锡海:《文化与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阿布都外力?依米提,胡宏伟撰写:《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乌鲁木齐市和西安市的调查》,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0卷第1期。
    42、宋北平撰写的“重视司法语言与司法行为规范化”,载于《检察日报》2011年1月3日。
    43、见宋北平撰写的“法庭语言是司法语言的核心”,载于《人民法院报》2011年1月28日。
    44、赵廷光:《量刑原则新探》,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第1995年第4期。
    45、康宝奇、杜豫苏、阿尼沙撰写的“指导性案例适用中的矛盾心理及对策”,载于《司法改革论评》第十辑,厦门大学出版社。
    46、康宝奇、杜豫苏、阿尼沙撰写的“审判资源配置新视角:“外援型”法官助理模式运行之检讨及型构,载《法律适用》,2010年第11期。
    47、阿尼沙撰写的“关于刑事诉讼中少数民族翻译的若干思考”,载于2009年4月22日《人民法院报》第6版。
    48、阿尼沙:《平等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翻译》,载《人民司法.应用》2009年第23期。
    49、阿尼沙撰写的“程序公正与庭审中民族语言的平等实现—以我国刑事诉讼中少数民族翻译的作用为视角”,载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0、雷小政:“刑事和解中“官方法”与“习惯法”关系实证分析”,载于《武陵学刊》2010年第35卷第3期。
    51、记者李阳、茶莹撰写的“一辈子一件事—记云南省南涧县公郎法庭回族法官龙进品”,载于《人民法院报》2010年12月2日第1版。
    52、见记者扬帆撰写的“兵团法院维稳那些事那些人”,载于《人民法院报》2011年2月21日。
    53、李昌盛:“坏人”也有“尊严”,见《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13日。
    54、吴大华:“论少数民族犯罪的司法控制”,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
    55、吴大华撰写的:“论少数民族犯罪的立法控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8卷第2期。
    56、吴大华撰写的:“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论”,载于《民族宗教与法制研究》,2005年4月第16卷第2期。
    57、见杨薇、朱雪平撰写的:“少数民族犯罪的法律控制”,载于《法制与社会》2007年9月。
    58、刘希:“论宗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的社会控制”,载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20卷第1期。
    59、刘希:“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社会控制中的习惯法”,载于《时代法学》2008年8月第6卷第4期。
    60、见张锡盛撰写的:“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法律制度”,载于《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3期。
    61、季理华:“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的实践与完善初探—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视角”,载于《中国刑事政策报告》(第一辑),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62、刘宪权“社区矫正入刑法意义不可低估”,载于《法制日报》2010年11月9日。
    1、Council of Europ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Recommendatio No.R(96)8 of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to Member States on Crime policy in a Time of Change(Adoptde by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on 5September 1996,at the 572nd meeting of the Ministers’Deputies).
    2、Hebert L.Paker,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366.
    3、Leslie S.Laczko.The Comparison and Perspective of Multi Culture In Canada,Ethnic and Raclal Studies ,Volume 17,No.1 January 1994.
    4、I.Aertsen and T.Peters,“Mediation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in Belgium”,European Journal on Criminal Policy and Research,vol.6,No.4(1998),pp.507—524.
    5、M.D.Bayles,“principles for legal Procedure”,in Law and philosophy5,D.D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pp.33—60.
    6、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Justice for Victims of Crime and Abuse of Power.See Guide for Policy Makers,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rug Control and Crime Prevention Centre,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Crime Prevention,New York,1999,p.15.
    7、Europe in a Time of Change:Crime Policy and Criminal Law,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1999,p.8.
    8. Concluding Comments on the UK(HongKong)(1995)UNdoc.CCPR/c/79/Add.57, para.13.
    1、许林贵、曹志恒撰写:《死刑制度改革促进中国加快培养少数民族法律和语言人才》,见新华网,发布时间2007年3月13日。
    2、小康杂志社—新浪网联合报道:《刘红宇:培养少数民族混居地区双语法律人才》,见2010全国两会网2010年3月6日。
    3“跨国贩毒集团为何盯上我国新疆”,参见:http://news.sohu.com/(搜狐新闻2006年07月18日。
    4、范启勇:“法官助理,让法官更专心、更专业”,载中国法院网,2007年12月17日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