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车天辂汉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车天辂(1556-1615)是朝鲜王朝中期的诗文大家,其人放荡不羁,仕途不畅,其诗文雄健奇壮,成就卓著,收入《五山集》。国内外记述、研究车天辂的生平、文学成就等的文献总体上很少,而且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本文将立足于具体的诗歌文本,多方法、多角度对车天辂的汉诗进行本体研究和对比研究,充分认识车天辂汉诗的创作概况、思想蕴含、创作艺术,并且将其浪漫气质与李白诗歌进行比较,为中朝古代诗歌的交流提供更为形象、直观的证据。
     全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车天辂汉诗的创作概况,第二、三章分别介绍了车天辂汉诗的思想含蕴和创作艺术,第四章从境界、题材、意象等三个方面对车天辂、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进行了比较。
     车天辂生活的时代,政治方面内有激烈党争、外有倭寇作乱,文化方面性理学研究逐渐衰落、文坛学唐之风日益浓厚。他参加了多次重要的外交活动,也经常与友人唱和,其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共计1800多首,其中七言律诗将近七成。其诗歌题材多样,主要有赠别、咏怀、悼亡、咏史、友谊、山水、题画、战争、隐逸等,其中赠别、咏怀两大题材数量最多,成就也最高。车天辂的诗风受到社会、多种艺术、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现了由“清新”到“豪壮”再到“忧郁”的转变趋势,而其雄健奇壮的主体诗风得到了诗坛的承认。
     车天辂汉诗中的思想意蕴体现了儒、释、道融合、以儒为主的特点。其中的爱国情怀和内心苦闷最引人注目,而忧虑现实、同情人民、追求清静闲适、珍视友情等思想意蕴也很突出。
     车天辂的汉诗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评论家公认其诗歌风格多样,以雄健奇壮为主,情感激越,气势充沛。车天辂注意借鉴、吸收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创作,反复咏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苦闷心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其诗歌以想象与夸张为主要塑造手段,并以剑、鳌等意象及丰富而恰当的典故来表现诗人的坦荡胸怀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制造了巨大的声势,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
     车天辂与李白在性格、经历、文学见解、诗风等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诗歌境界、题材、意象等方面,李白诗歌的浪漫气质对车天辂的影响很大。车天辂汉诗的浪漫境界与李白诗歌的宇宙境界有许多相似之处,均善于以大手笔写大背景、大场面,运用宏伟的自然意象,以哲学的思维面对宇宙、自然(山水)和人生。在浪漫题材方面,车天辂饮酒诗的文化意蕴与李白诗歌基本相同,部分饮酒诗如李白一样,运用了醉态思维,达到了醉的境界。酒成为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和体悟自然、寻求生命真谛的介质。车天辂的送别诗多叙写对对方的羡慕之情及自己的不幸,较李白多了一些悲伤。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经历,车天辂的送别诗对人物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常常将友情与政治内容捆绑在一起。在剑、鳌、鹏、月这四种意象的内涵和使用策略上,车天辂向李白学习,同时也参照现实、比照人生,做了相应的增减或收放,突出了想象力和主体性,体现了鲜明的浪漫诗风。可以说,车天辂在继承李白精神内核的同时,也能结合自身实际,择取最能表达特定场合、条件下的内心感受的要素,积极进行改造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和欣赏效果。
     总的看来,车天辂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其雄健奇壮、激昂铺陈的诗风独树一帜,为朝鲜朝中期汉诗“学唐”之风的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车天辂的诗文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并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
Cha Cheon-ro (1556-1615) was the famous sinologist in mid-Joseon Dynasty. He had arbitrary character but career was unfortunately. His poem is excellent and the style is magnificent and fabulously. His 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in "Wu Shan Collec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a Cheon-ro are rarely and the current result is lack of deep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Cha Cheon-ro's Chinese poetry with variety of angles and methods to know of an overview of his works and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At the same time,I will compare the romantic temperament of Cha Cheon-ro and Li Bai to provide more image and visual evidence for the poetry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is composed by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Cha Cheon-ro's Chinese poetry's profile. 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 Cha Cheon-ro's Chinese poetry'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The fourth chapter compare the romantic temperament of Cha Cheon-ro and Li Bai from mood, subject matter and imagery.
     In the era of Cha Cheon-ro, party struggles was fierce domestic and Japan, Jurchen invaded repeatedly. Zhu Xi Neo-Confucianism was declining from the peak and literature started to learn Tang Dynasty's literature. Cha Cheon-ro participated in diplomatic activities repeatedly and wrote the poem with his friends. During the poetry exchange,he wrote about 1800 excellent poems. In these poems, Seven-Rhythm poems accounted for 70%. Cha Cheon-ro's poems'all kinds of theme include parting, expressing feelings, mourning, recounting history, descripting friendship, scene, on painting,war, seclusion and so on. Parting and expressing feelings poem is majority and most excellent. Cha Cheon-ro's poems'style has been changed from "fresh" to "sublime" then to "depression" and the change was impa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ty, many arts, personal interests.In the field of poetry, the style of magnificent and fabulously has been affirmed.
     Cha Cheon-ro's poem reflects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he Confucianism is most important. His patriotic feelings and depression are most obvious. Moreover, the implication of concerning reality, worring about the people, pursuing quiet and leisure, cherishing friendship are also obvious.
     Cha Cheon-ro's Chinese poem's artistic achievement is very high. Critics agreed that his poetry style is diversity and the main style is magnificent and fabulously.His many poems are filled with strong emotions and abundant momentum. Cha Cheon-ro wa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Li Bai and Du Fu,expressed his bad experience and depression repeatedly.So his poems have strong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is poems are full of imagination and exaggeration as well as using the image of sword and big turtle and appropriate allusions to express his open mind and unique artistic idea.These factors produced great momentum and romantic temperament.
     Impacted by Li Bai's mood, subject matter and imagery, Cha Cheon-ro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Li Bai in the character, experience, literature and opinion.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Cha Cheon-ro's romantic realm of Chinese poems and Li Bai's universe realm. They were good at writing the generous background, big scenes, using the magnificent natural imagery in order to face the universe, natural (landscape), and life with philosophy thoughts. Cha Cheon-ro's drinking poems'cultural implication is similar to Li Bai, and some drinking poems express drinking state with drunken thinking. Wine beca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reative inspiration and the media which be used to feel nature and seek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Cha Cheon-ro's many parting poems descripted admiration to his friends who would leave as well as expressed his own misfortune.So his poem is more sad than Li Bai's. Cha Cheon-ro's parting poems introduced characters more completely,and often combined friendship with political content. Impacted by Li Bai, Cha Cheon-ro liked to descript sword, big turtle, big bird,moon.When he shaped these images,he referenced to the reality and life and ajusted appropriately in order to express imagination and subjectivity well. At the same time, romantic poetry style became more obvious. Cha Cheon-ro not only absorbed Li Bai's poems'essence,but also conjuncted it with his own actual situation to choice the special factors of mind to writ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made Cha Cheon-ro's poems better.
     In a word, Cha Cheon-ro's character was distinctive,his Chinese poem's magnificent,fabulously and passionate style is unique and accelerated the style that followed Tang in mid-Joseon Dynasty.And Cha Cheon-ro's research will be into depth more and more.
引文
①张琏瑰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②汉城:普成文化社,1979年。
    ③汉城:太学社,1996年。
    ④崔成德 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⑤(韩国)中央日报社,1989年版。
    ⑥李家源 著,汉城:乙酉文化社,1965年版。
    ⑦果川文化院 编,果川:果川文化院,1995年版。
    ⑧《韩国人物大系》编纂委原会 编,汉城:博友社,1972年版。
    ⑨车溶柱 著,汉城: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
    ⑩闵丙秀 编,汉城:一志社,1980年版。
    11闵丙秀 编,汉城:太学社,1995年版。
    12李丙畴 译,汉城:探求堂,1965年版。
    13汉文教材编纂委员会 编,汉城:二友出版社,1984年版。
    14林濬哲,[韩]高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15郑(?),[韩]庆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16林濬哲,[韩]高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17庾智贤,[韩]诚信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18权五钦,[韩]忠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韩]黄浿江、苏在英、秦东赫 共编:《韩国文学作家论Ⅱ》,汉城:萤雪出版社,1986年。
    20韩国语文教育研究会:《语文研究(140号)》,2008年12月,第447-474页。
    21槿域汉文学会 编:《汉文学论集(13辑)》,汉城:檀大出版部,1995年。
    22《汉文教育研究(26号)》,韩国汉文教育学会,2006年。
    ①蒋寅、张伯伟 主编:《中国诗学(第十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60-268页。
    ②《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6-10页。
    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④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2-45页。
    ⑥《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9-27页。
    ①“四章 穆陵盛世之文运”([韩]金台俊 著,张琏瑰 译:《朝鲜汉文学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②李敏求《浮屠戒安所蓄诗卷后序》:“往宣庙朝,既自上用文学衡士,士咸力修艺业以表见当世,彬彬一时之盛。高者进乎唐宋之选,为国家光华而称名公巨卿;其沉而在下者亦多峻拔雄鸣,与乎作者之林。至今尚论其世,则五峰李公、西垧柳公、月沙李公、一松沈公、玄翁申公、简易崔公、东岳李公,俱后先执牛耳莅盟词坛。若南窗金公、石洲权公、五山车公,或以地或以命未能极其所至,而第五之名不减骠骑则有之。当时能者,舍此十公外更有数公,而大较则然矣。”(李敏求《东州集》,《丛刊》第94辑,1992年,第297页。)
    ①邢丽菊:《试论韩国儒学的特性》,《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4期,第101页。
    ②金泽荣《韩国历代小史》:“……车天辂者……为诗敏丽,一笔数千言,而登第淹滞。遂以感愤自放,矜才使气。是岁,谒圣试供职,守四馆。闻试题,戏为诗,纳蜡丸投之场中,有举子吕继先者得而呈之,擢第。事泄,朝臣劾天辂街才浮薄,乃杖流于明川。”(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金泽荣全集(四)》,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第234页。)
    ③《宣祖实录》194卷(38年12月26日)载:“车天辂诿以其妻,见污于倭贼,不以闻于有司,擅行易置,娶他人女以为妻。今于《璇源录》以妻书之。”([日]松末保和编:《李朝实录》(28册),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1年,第121页。)
    ④《阳村先生年谱》:“九月十一日入朝,敕留在文渊阁。命游观三日以赐宴。命题赋诗二十四篇,仍赐。”(权近《阳村集》,《丛刊》第7辑,1990年,第11页。)
    ⑤权近:《阳村集》(《丛刊》第7辑),1990年,第14页。
    ①朱元璋《皇明祖训》:“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于后。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264册)》(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68页。)
    ②宋德相:《果庵集》(《丛刊》第229辑),1999年,第302页。
    ③李德懋:《青庄馆全书》(《丛刊》第259辑),2000年,第135页。
    ④[朝]赵敬夏 等撰:《中京志》(朝鲜刻本),10卷,第7页。
    ⑤又称“官学派”,由在朝的功臣勋旧官僚组成。
    ⑥又称“私学派”,由在书院接受儒家教育的两班子弟和靠科举入仕的新官僚组成。
    ①[清]赵翼 著,李学颖 曹光甫 校点:《瓯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72页。
    ②以“三唐”诗人(崔庆昌、白光勋、李达)为代表,车天辂、李好闵(1553-1634)、柳梦寅(1559-1623)、崔岦、权擘(1520-1593)、李敏求(1589-1670)等著名诗人先后登场,文章正宗李廷龟(字月沙)、申钦(1566-1628,字象村)、张维(字谿谷)、李植(1584-1647,字泽堂)等四人(朝鲜称为“月象谿泽四大家”)闻名于世,李珥、卢守慎、李山海、柳成龙、黄廷或、尹根寿、李恒福、李廷龟、李好闵等人先后主掌文坛。
    ③洪良浩:《耳溪集》(《丛刊》第241辑),2000年,第275-276页。
    ④《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727页。
    ⑤张维:《谿谷集》(《丛刊》第92辑),1992年,第110页。
    ⑥孙八洲 编:《申纬全集(三)》,汉城:太学社,1983年,第1166页。
    ⑦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金泽荣全集(一)》,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第484页。
    ⑧《洪万宗全集(上)》,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27页。
    ①《诗话丛编》第5卷,第510-511页。
    ②[韩]金台俊 著,张琏瑰 译:《朝鲜汉文学史》,第101页。
    ③[韩]金台俊 著,张琏瑰 译:《朝鲜汉文学史》,第128页。
    ④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上)》,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616页。
    ⑤金昌协:《农岩集》(《丛刊》第162辑),1996年,第377页。
    ①成海应:《研经斋全集》(《丛刊》第273辑),2001年,第237页。
    ②崔锡鼎:《明谷集》(《丛刊》第153辑),1995年,第578页。
    ③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编:《许筠全集》,汉城: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981年,第74页。
    ④《李朝实录》(28册),1961年,第121页。
    ⑤申维翰:《青泉集》(《丛刊》第200辑),1997年,第215页。
    ⑥洪汝河:《木斋集》(《丛刊》第124辑),1994年,第399页。
    ⑦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金泽荣全集(五)》,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第555页。
    ①李舜臣:《李忠武公全书》(《丛刊》第55辑),1990年,第417页。
    ②崔慎:《鹤庵集》(《丛刊》第151辑),1995年,第215页。
    ③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55页。
    ④尹淳:《白下集》(《丛刊》第192辑),1997年,第332页。
    ⑤《李朝实录》(47册),1966年,第534页。
    ⑥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金泽荣全集(五)》,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第555页。
    ⑦李宜显:《陶谷集》(《丛刊》第180辑),1996年,第375页。
    ⑧《诗话丛编》第14卷,第506页。
    ⑨《五山集》第430页
    ①《五山集》第433页
    ②《五山集》第426页
    ③《五山集》第423页
    ④《五山集》第429页
    ⑤《五山集》第433页
    ⑥《五山集》第430页
    ⑦[韩]林濬哲《试论韩国古代诗歌中中国诗歌意象的接受和演变——车天辂与李白诗的“鳌”意象比较研究》:“除因不同版本有重复收录者外,流传至今的车天辂的诗歌共有1828首。据记载车天辂作为使者赴日本时所作的诗歌就有4000余首,其中许多诗稿已经遗失。”(蒋寅、张伯伟主编:《中国诗学(第十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61页。)
    ①其他如《奉赠陈奏副使许参判筬赴京》、《留别广州牧使罗级》、《奉送洪鹤谷充贺圣节使朝京》、《奉赠金承旨荩国赴洪州牧》、《送冬至使俞公大祯》、《奉送李知事尚毅以冬至贺使兼奏请王世子冕服赴燕都二首》、《赠邢军门诗》、《送邢军门》、《邢军门别诗二首》、《王按察别诗》、《赠冬至书状官权公尽己二首》、《赠唐人》等。
    ②《五山集》第425页
    ③《五山集》第427页
    ④其他如《天将战阵粉壁图》、《李提督帖子诗》、《与浙人张龙同舟》、《上天朝杨御史镐》、《延曙途闻边报》、《路见童男女转饷》等。
    ①其他如《独吟》、《醉后吟》、《太常清斋有作奉呈芝峰二首》、《太常心斋》、《太常醉示佥正许澄》、《药圃折苦竹一枝插窗间,余醉占一绝》、《醉席示李子敏》、《醉席重赠李公尚伋》、《刘希庆枕流亭与任公叔英共醉》、《醉席用岑字韵联句》、《夜醉示东皋、石峰四首》等。
    ②其他如《健元陵》、《重经健元陵》、《庚戌三月十二日寒食祗事健元陵》、《宣陵有感》、《裕陵》、《齐陵斋室有感示参奉崔琛二首》、《祗事齐陵遇兴有作二首》、《庆会池有感》、《射石没羽二首》、《咏怀古迹四首》、《崇阳书院》等。
    ③其他如《承闻沔川太守李廷冕醉死》、《哭具金化大受二首》、《大行王妃挽辞三首》、《贞善公主挽辞》、《尹政丞斗寿挽》、《中闻南方舟师登陆败没吊元将军》、《任宽甫挽》等。
    ④其他如《金陵道中》、《寻李正郎幽居》、《春雪》、《访闵伯春田家》、《青莎牧笛》、《紫霞洞寻仙,值雪寒约,为赋一律,奉示东皋》、《次灰谷见赠韵二首》、《与崔书状同寻紫霞洞水落岩》等。
    ⑤其他如《敬次苏斋韵,书山人坦雄轴》、《游华藏寺赠山人》、《又吟华藏寺韵赠玄真》、《朴渊下潭书赠照上人》、《山人道学自枫岳普德窟来求诗,书赠二首》、《奉和使相次鉴上人诗卷韵》、《奉和五峰题珠上人诗卷韵》、《书赠山人雪鉴》、《暂憩文殊寺》等。
    ①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51页。
    ②《诗话丛编》第14卷,第655页。
    ③《诗话丛编》第14卷,第302页。
    ④《诗话丛编》第6卷,第571页。
    ⑤《诗话丛编》第13卷,第101页。
    ⑥《五山集》第546页
    ⑦柳梦寅《赠礼曹参判行平海郡守车公轼神道碑铭并序》:“公讳轼,字敬叔。生聪明,十岁诵诗书,受学于花潭徐先生敬德所。贯通经史,又能美词翰,绝异畴类。弱冠魁乡解,嘉靖丁酉捷进士。癸卯,登文科甲科第二,例授内赡寺直长。……立朝三十余年,第官才四品,处怀恬如,不以沦滞芥意。其莅邑,慈祥简宽,吏民亲爱之。……平生不问生产有无,只对架书数千卷,第晷继膏以自娱,训后进不懈,所居多成才。出宰山水,萧散怡愉。……其登第,与卢苏斋守慎联榜。苏斋,文苑哲匠也。推引公词章,喋喋不离口。……公尝差典祀官,祀恭靖大王园寝。……公别致诚虔,斋沐洁身,又令膳夫、祠仆汤洗如己。修粢、盛酒馔,无不躬视。……王若曰:‘向者祀官,只循故常。飨不恪,又不涓洁。今尔尽诚礼,庶品皆可御,予用嘉之。闻尔母有疾,予赐尔良药识之。’时太夫人在松都,患带下之疾,苦甚, 药不效。归路,见两大鼶争一大鱼,盘中天堕之马前,即鳗鳢也,其大尺余。鳗鳢,带症上药也。公归以奉太夫人,病立愈。”(柳梦寅《於于集》,1991年,第434-435页。)
    ①柳梦寅:《於于集》(《丛刊》第63辑),1991年,第435-436页。
    ②柳梦寅:《於于集》(《丛刊》第63辑),1991年,第436页。
    ③林昌泽:《崧岳集》(《丛刊》第202辑),1998年,第503页。
    ④李安讷:《东岳集》(《丛刊》第78辑),1991年,第212页。
    ⑤李宜显:《陶谷集》(《丛刊》第180辑),1996年,第375页。
    ⑥吕圭亨《(车佐一)行状》:“……子讳广运,教官,号白云居士。子讳轼,文科官府使,赠 礼曹参判,号颐斋。两代文章:一子讳殷辂,夙慧亦文章,夭。次讳天辂,文科至奉常正,赠礼曹参判,号五山。次讳云辂,文科至弼善,赠礼曹参判,号沧洲。……至正宗朝命刊《五山集》,御笔亲题卷首,曰‘三世五文章’。”(车佐一《四名子诗集》,《丛刊》第269辑,2001年,第41页。)
    ①《五山集》第382页
    ②[清]张廷玉 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51页。
    ③《五山集》第351页
    ④[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9页。
    ①《五山集》第382页
    ②裴说《闻砧(一作寄边衣)》:“深闺乍冷鉴开箧,玉箸微微湿红颊。一阵霜风杀柳条,浓烟半夜成黄叶。垂垂白练明如雪,独下闲阶转凄切。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时闻寒雁声相唤,纱窗只有灯相伴。几展齐纨又懒裁,离肠恐逐金刀断。细想仪形执牙尺,回刀剪破澄江色。愁捻银针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时时举袖匀红泪,红笺谩有千行字。书中不尽心中事,一片殷勤寄边使。”
    ③陈玉兰《寄夫》:“夫在边关妾在吴,北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④《五山集》第383页
    ⑤李商隐《忆匡一师》:“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⑥《五山集》第382页
    ①黄庭坚《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人颇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②刘海峰:《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第139页。
    ③“谒圣试”指不定期举行的、国王亲临考场、当天放榜的“别试”。
    ④《五山集》第546页
    ⑤“四馆”指成均馆、艺文馆、承文院、校书馆。
    ⑥蔡彭胤《正阳寺东楼(其三)》:“东来迭嶂忽纶纷,一一檐前细意分。万里泠风归大壑,九天飞瀑散层云。楼台缭绕林端见,笙鹤依俙月下闻。愧杀清都留旧籍,片时才得脱尘氛。”注曰:“车轼《蓬莱录》云:‘天辂、云辂自佛顶庵径还。’吾尝异之。今对万二千峰,一句不称意,于今乃睹五山之志矣。一笑。”(蔡彭胤《希庵集》,《丛刊》第182辑,1997年,第324页。)
    ①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金泽荣全集(四)》,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第234页。
    ②《诗话丛编》第3卷,第333页。
    ③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上)》,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49页。
    ④《诗话丛编》第2卷,第27页。
    ⑤《诗话丛编》第14卷,第455-456页。
    ⑥李景爽:《白轩集》(《丛刊》第96辑),1992年,第348页。
    ⑦《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77页。
    ①《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700页。
    ②宋时烈《书(其四十二板)》:“‘阴山大海’(清阴诗句语):先生尝云《关北》有大句:‘天外怒声闻瀚海,雪中愁色见阴山。’此是车五山诗,而潭谷云清阴诗句,恐误。”(宋时烈《宋子大全》,《丛刊》第116辑,1993年,第402页。)
    ③孙八洲 编:《申纬全集(三)》,汉城:太学社,1983年,第1171-1172页。
    ④《金泽荣全集(四)》,第238页。
    ⑤《五山集》第546页
    ⑥《五山集》第479页
    ①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51页。
    ①《诗话丛编》第3卷,第332-333页。
    ②孙八洲 编:《申纬全集(三)》,汉城:太学社,1983年,第1171页。
    ③丁若镛《大东水经·渌水(二)》:“宋仁宗明道二年(高丽德宗二年也)命平章事柳韶创筑北境关城,自义州之西海滨鸭渌江入海处,东跨威远(义州南二十五里)……朔州(当在宁远东)等十四城,抵耀德(在咸镜道永兴府西一百二十里)、静边(永兴西六十里)、和州(今永兴)等三城。东傅于定平都连浦海滨,延袤千余里,以石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俗称‘万里长城’。盖是时,契丹方强,故关防如是。圃隐郑梦周诗云:‘义州国门户,自古重关防。长城何年起,屈曲随山冈。浩浩靺鞨水,西来限封疆。’亦指此长城也。”(丁若镛《与犹堂全书》,《丛刊》第281辑,第347-348页。)另,《新增东国舆地盛览》卷五十三亦载此。
    ④申维翰《海槎东游录》:“大阪文士有一人,列书我国从祀诸贤,自崔文昌、薛弘儒以至沙溪文元公,其序次一不参差。其外禹祭酒之忠贞、李牧隐之文章及占毕斋金先生事,历历称道。彼其所问于我国之事,何其详也。余甚怪之,试与诸生问:‘晁秘监有后孙否?’曰:‘不知。’‘车五山为制述官时所留诗什尚在否?’曰:‘无有。’”(申维翰《青泉集》,《丛刊》第200辑,1997年,第488页。)
    ⑤金泽荣:《金泽荣全集(四)》,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第239-240页。
    ⑥《金泽荣全集(四)》,第241页。
    ①闵仁伯:《苔泉集》(《丛刊》第59辑),1990年,第49页。
    ②《诗话丛编》第11卷,第72页。
    ③《诗话丛编》第14卷,第561页。
    ④《诗话丛编》第2卷,第110页。
    ①李安讷:《东岳集》(《丛刊》第78辑),1991年,第321页。
    ①李海寿:《药圃遗稿》(《丛刊》第46辑),1989年,第13页。
    ②如《寒食伏枕,慷慨口占,奉呈药圃五首》:“书生空抱平蛮策,不借彤墀一尺天”(其四)、“鸣毂不成车右死,男儿空抚七星文”(其五)等。
    ③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1页。
    ④《明史》卷二十一(本纪二十一)载:“二十六年……夏四月丁卯,辽东总兵官李如松出塞, 遇伏战死。”([清]张廷玉 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0页。)
    ①李舜臣:《李忠武公全书》(《丛刊》第55辑),1990年,第379页。
    ②《李朝实录》(29册),1961年,第427页。
    ③闵仁伯:《苔泉集》(《丛刊》第59辑),1990年,第11页。
    ①李廷龟:《月沙集》(《丛刊》第69辑),1991年,第307页。
    ②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上)》,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43页。
    ③吴道一:《西坡集》(《丛刊》第152辑),1995年,第483页。
    ④赵翼:《浦渚集》(《丛刊》第85辑),1992年,第603页。
    ⑤李廷龟:《月沙集》(《丛刊》第70辑),1991年,第144页。
    ⑥其他如《奉和使相新安馆韵》、《奉和朴说之赠黄牧尹存仲韵》、《奉和李子敏中和途中韵》、《奉次使相九龙渊韵五古一首》、《奉和子敏人日韵》、《奉和五峰相公韵二首》、《正月二十八日闻诏使起程之报,奉和使相韵兼示诸公》、《奉和使相送进贺使成判书泳赴燕京韵》等。
    ①《诗话丛编》第10卷,第503页。
    ②《李朝实录》(30册),1961年,第44-45页。
    ③《李朝实录》(30册),1961年,第532页。
    ④柳梦寅为车轼撰写的《神道碑铭》载:“天辂娶宗室锦川正女,生一男一女,男曰转坤,女幼。”李冕宙《行状》:“配贞夫人全州李氏,父锦川正俌。”
    ⑤申钦:《象村稿》(《丛刊》第72辑),1991年,第10页。
    ①《诗话丛编》第2卷,第461-463页。
    ②《诗话丛编》第2卷,第185-187页;《诗话丛编》第6卷,第415-416页。
    ①《韩国文献说话全集(八)》,汉城:太学社,1987年,第373-376页。
    ②《韩国文献说话全集(五)》,汉城:太学社,1987年,第184-185页。
    ③车云景:《延安车氏世考》,汉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1939年,第32页。
    ④《诗话丛编》第14卷,第477页。
    ⑤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⑥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45页。
    ⑦吴(?):《天坡集》(《丛刊》第95辑),1992年,第15页。
    ①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56页。
    ②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③其他如《满站台,奉上使相兼示诸贤》(“国去如鸿城郭在,人生过鸟姓名传”)、《黄冈客馆晓坐感旧,奉上使相兼示诸公》(“醉倒华筵记昔年,第青春豪气百花前”)、《敬次使相临津韵》(“身从仕宦还多事,心许驱驰不少留”)等,此外还有《次熊天使汉江韵》、《与辛都事子方语及鹤峰有感而赋之》、《百祥楼呈西垧使相五首》(再用韵、三用韵、四用韵)、《百祥楼赠尹白沙定牧》、《浿馆逢洪鹤谷,不移日更分手,暮投安定馆,追赋一律,寄将无便,书示同行诸君》、《平山偶吟,奉上使相兼示诸公》(“羞将白发看明镜,笑拓晴窗对碧山。老去自怜诗力退,忧来更觉世途难”)等。
    ④《李朝实录》(32册),1962年,第174页。
    ①《李朝实录》(32册),1962年,第308页。
    ②张维:《谿谷集》(《丛刊》第92辑),1992年,第250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99页。
    ④其他如《奉赠冬至上使赵公存性》、《赠冬至书状官权公尽己二首》、《奉送李知事尚毅以冬至贺使兼奏请王世子冕服赴燕都二首》、《送冬至使俞公大祯》等。
    ①其他如《十月二十五日与朴主簿希贤各载酒肴往访月沙李判书,卜夜做欢,醉后奉呈月沙案下,为述龙湾旧游》、《九月三日,李生震卿置酒见邀,步屧往从,仍坐后山小麓。因文城隔墙呼之,遂踰墙同坐园中莎岸》、《醉书山人轴》等。
    ②车云景:《延安车氏世考》,汉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1939年,第32页。
    ③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97页。
    ④李宜显:《陶谷集》(《丛刊》第180辑),1996年,第375页。
    ⑤《洪万宗全集(下)》,第700页;《诗话丛编》第6卷,第572页。
    ⑥孙八洲 编:《申纬全集(三)》,汉城:太学社,1983年,第1171页。
    ①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45页。
    ②《诗话丛编》第6卷,第572页。
    ③尹元举:《龙西集》(《丛刊》第101辑),1993年,第502页。
    ④《承政院日记》英祖26年(1750)2月4日
    ⑤正祖:《弘斋全书》(《丛刊》第267辑),2001年,第164页。
    ⑥《李朝实录》(48册),1966年,第313页。
    ⑦车云景:《延安车氏世考》,汉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1939年,第32页。
    ⑧《诗话丛编》第2卷,第186-187页。
    ①《李朝实录》(27册),1961年,第206页。
    ②《李朝实录》(27册),1961年,第269页。
    ③《李朝实录》(27册),1961年,第293页。
    ④《李朝实录》(27册),1961年,第361页。
    ⑤《李朝实录》(27册),1961年,第647-648页。
    ⑥《李朝实录》(29册),1961年,第160页。
    ①《李朝实录》(29册),1961年,第478页。
    ②《五山集》第461页
    ③《五山集》第479页
    ①《五山集》第393页
    ②《五山集》第477页
    ①在今京畿道九里市仁仓洞东九陵。
    ②《五山集》第409页
    ①金尚宪《梧阴先生遗稿序》:“昔在壬辰,国步播越,宗社之危若缀旒然。于时,梧阴相公独斡鼎轴,左右我宣祖,再造我邦家。生民之类,至今赖之。功绩纪于旗常、铭于彝鼎,求之中世以来,盖亦鲜有伦焉。公起身经生,魁司马,擢大科,出入石渠兰室,所居藻思动荡,翰墨淋漓。虽不事雕镂绳削之巧,而骏雄豪逸,人自以为难及,可谓彬彬然盛矣。”(金尚宪:《清阴集》,《丛刊》第77辑,1991年,第581页。)
    ②张维《梧阴集序》:“当党议消长之际,持正不挠,最为群小所忌嫉,屡跆而旋起。晚而受知宣庙,及倭酋嫚书至,首建正议,请具奏皇朝。壬辰乱作,公起谪中,寻膺大拜,协赞睿谟,卒成恢复之烈。策功麟阁,谭者论中兴相业,公辄为称首,可谓盛矣。”(张维:《豁谷集》,《丛刊》第92辑,1992年,第116页。)
    ③《五山集》第389页
    ④《五山集》第474页
    ①如“目击《阴符》披古字”(《遣怀》)、“阴符销日酒销愁”(《醉后示东皋、石峰六首(其四)》)。《阴符》,指古兵书《太公阴符》,也泛指兵书。
    ①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5页。
    ②《五山集》第491页
    ③《五山集》第494页
    ①《五山集》第425页
    ②《五山集》第455页
    ①《五山集》第400页
    ①《五山集》第425页
    ②《五山集》第368页
    ①《五山集》第425页
    ②《五山集》第500页
    ③《五山集》第520页
    ①《遣怀》:“目击《阴符》披古字,手挥绿绮发《阳春》。”(《五山集》第400页)(“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后来“绿绮”成为古琴的别称。“《阳春》”指中国古代名曲《阳春白雪》。)《送药窗朴叔夜以元戎赴咸镜南道三首(其一)》:“男儿耻作一书生,独拥边头十万兵。文字不堪雄事业,弓刀自可树功名。”(《五山集》第377页)
    ②《五山集》第368页
    ①《五山集》第497页
    ②《五山集》第349页
    ③《五山集》第368页
    ①《五山集》第417页
    ②[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8页。
    ③[韩]韩致奫:《海东绎史》,汉城:骊江出版社,1987年,第18页。(补:此节引文不见于今本《三才图会》。)
    ①尹喜求:《八道名胜古迹》(影印),汉城:宝莲阁,1985年,第32页。
    ②《五山集》第484页
    ①前者包括紫洞寻僧、青郊送客、北山烟雨、西江风雪、白岳晴云、黄桥晚照、长湍石壁、朴渊瀑布,后者包括鹄岭春晴、龙山秋晚、紫洞寻僧、青郊送客、熊川禊饮、龙野寻春、南浦烟蓑、西江月艇,二者相同的只有“紫洞寻僧”和“青郊送客”。
    ②其他如郑道传《进新都八景诗》、徐居正《丰川八景诗》、李混《妙峰庵八景》、白光勋《望浦亭八景》、柳梦寅《金亨卿泰国保宁草堂八景》、李廷龟《李绥之庄舍八景》、李植《汉都八景》、南龙翼《知乐亭八景》、金昌翕《明村八景》等。
    ③其他如李荇《次韵子美题砺原山庄十二咏》、李滉《金慎仲挹清亭十二咏》、金诚一《壶隐亭十二咏》《白云亭十二咏》《壶隐亭十二咏》、金涌《松石精舍十二咏》《笙潭十二咏》等。
    ④如高敬命《息影亭二十咏》、李山海《越松侨舍二十咏》、刘希庆《枕流台二十詠》、成大中《华阳书院二十咏》、成海应《华阳书院二十咏》、郭锤锡《华山亭二十咏》等。
    ⑤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8春之卷,第177页。
    ⑥蒋寅、张伯伟 主编:《中国诗学(第九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①刘金柱、田小军:《士人的乡土意识与“八景”文化——兼及河北柏乡“八景”现象》,《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25页。
    ①李齐贤:《益斋乱稿》(《丛刊》第2辑),1990年,第609页。
    ②李齐贤:《益斋乱稿》(《丛刊》第2辑),1990年,第523页。
    ③“东湖精舍十景”包括:山下太湖、海中三岛、鸣沙秋月、扶桑晓日、芦洲落雁、棠岸眼鸥、南塘碧荷、东篱黄菊、雪岭层松、雨庭乱竹。
    ①《五山集》第412页
    ①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②[宋]徐兢:《高丽图经》,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20-21页。
    ③《李朝实录》(18册),1958年,第610页。
    ①《五山集》第486页
    ②李廷龟:《月沙集》(《丛刊》第69辑),1991年,第462页。
    ①张维:《豁谷集》(《丛刊》第92辑),1992年,第258-259页。
    ②[清]阮元 辑:《宛委别藏·孔丛子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2-83页。
    ③赵翼:《浦渚集》(《丛刊》第85辑),1992年,第605页。
    ①张维:《谿谷集》(《丛刊》第92辑),1992年,第266-267页。
    ①《五山集》第355页
    ①《五山集》第474页
    ①权(?):《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25页。
    ①《五山集》第358页 版社,1999年,第1113-1114页。)
    ①《五山集》第472页
    ①[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320页。
    ②[唐]刘知己 撰,[清]浦起龙 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4页。
    ③杨伯峻 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8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25页。
    ⑤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62页。
    ①[宋]李清照 著,徐培均 笺注:《李清照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62页。
    ②《五山集》第380页
    ③《五山集》第414页
    ①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104页。
    ②《五山集》第472页
    ①《五山集》第472页
    ①《五山集》第355页
    ①柳成龙:《西压集》(《丛刊》第52辑),1990年,第328页。
    ②《五山集》第363页
    ③《五山集》第378页
    ①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1页。
    ②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1页。
    ③《五山集》第356页
    ①《五山集》第356页
    ②《五山集》第388页
    ③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4页。
    ④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1页。
    ⑤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⑥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94页。
    ⑦《五山集》第357页
    ①《五山集》第411页
    ①杨伯峻 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页。
    ②杨伯峻 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页。
    ③《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254-255页。
    ④车天辂《奉和诸公赠韩景洪诗并序》:“石峰墨迹妙一世,自胜北海延誉于中国,弇州王先生又笔之《卮言》,遂擅大名于天下。我主上最奖蹙之,屡征其书,前后恩眷甚渥,因之得官。……乃今诏使之来,远接使李相公廷龟请与之俱,盖待华人不时之需也。”(《五山集》第517页)许筠《惺翁识小录》:“韩景洪以善书受知于先王,宠渥隆重,屡除官以奖之。在京师,命给酒米、馔物、笔札甚优,春秋衣带及鞍马、靴履等物赐赉不绝。特除加平郡守数年,第宪司劾之,只命推考。其为工部郎,因例献不式应罢,上勿令治。及疾亟,命赍药救之。逮卒,上嗟悼久之,厚貤赙物。君臣相遇,此君为最。”(许筠《惺所覆瓿稿》,《丛刊》第74辑,1991年,第344页。)
    ⑤《五山集》第351页
    ①《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254-255页。
    ②《洪万宗全集(下)》,第255页。
    ③《正祖实录》(16卷):“开城府留守徐有防上疏曰:‘况本府,即是京师之内服、胜国之故都也。道学如徐敬德,文章如车天辂,父子笔法如韩濩,忠义如宋、金、刘诸人,其它孝烈之炳娘昭著者可谓指不胜搂。’”(正祖7年7月14日)
    ①许穆:《记言》(《丛刊》第98辑),1992年,第95页。
    ②张维:《谿谷集》(《丛刊》第92辑),1992年,第110页。
    ③李海寿:《药圃遗稿》(《丛刊》第46辑),1989年,第13页。
    ①《五山集》第402页
    ②许穆《简易堂墓志》:“子东望,万历十六年及,仕不达,终龙冈县令,无子。”(许穆《记言》,《丛刊》第98辑,1992年,第94页。)
    ③《五山集》第387页
    ④李选:《芝湖集》(《丛刊》第143辑),1995年,第526页。
    ⑤《五山集》第472页
    ①《送李子敏赴潭阳九首(其六)》:“忘年契分托平生”(《五山集》第364页)。
    ②李安讷:《东岳集》(《丛刊》第78辑),1991年,第562页。
    ③李植:《泽堂集》(《丛刊》第88辑),1992年,第425-430页。
    ④《诗话丛编》第10卷,第730页。
    ①《诗话丛编》第14卷,第456页。
    ②“(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后晋]刘昫 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8页。)
    ③李重焕 著,李翼成 译:《择里志》,汉城:乙酉文化社,1971年,第308页。
    ④《五山集》第364页
    ⑤《五山集》第487页
    ①金尚宪:《清阴集》(《丛刊》第77辑),1991年,第496页。
    ②李廷龟:《月沙集》(《丛刊》第69辑),1991年,第220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01页。
    ④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2页。
    ①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3页。
    ①金诚一:《鹤峰集》(《丛刊》第48辑),1989年,第63页。
    ②《五山集》第394页
    ③《五山集》第472页
    ①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22页。
    ②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45页。
    ③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103页。
    ④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111页。
    ⑤《五山集》第409页
    ⑥洪瑞凤:《鹤谷集》(《丛刊》第79辑),1991年,第490页。
    ①《五山集》第476页
    ①《五山集》第429页
    ②《五山集》第356页
    ③《五山集》第501页
    ④《五山集》第484页
    ⑤金正浩 编:《大东地志》,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6年,第448页。
    ①尹喜求:《八道名胜古迹》(影印),汉城:宝莲阁,1985年,第150页。
    ②《五山集》第357页
    ③《五山集》第472页
    ④《五山集》第475页
    ⑤《五山集》第503页
    ①《五山集》第354页
    ②《五山集》第482页
    ③《五山集》第505页
    ④《五山集》第380页
    ⑤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五山集》第492页
    ②《五山集》第354页
    ③《五山集》第508页
    ①李安讷:《东岳集》(《丛刊》第78辑),1991年,第547页。
    ②李安讷《从兄酒峰处士挽词》:“丘壑风流从此绝,梅花篱落为谁春。”(李安讷《东岳集》,《丛刊》第78辑,1991年,第442页。)
    ③《五山集》第416页
    ④《五山集》第413页
    ①《五山集》第353页
    ①《五山集》第389页
    ②《五山集》第429页
    ③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典雅、清奇及其与孟浩然诗风》,《学术探索》2009年第2期,第117页。
    ④如:“清诗定得江山助”(《别崔员外英望赴海西参佐》)、“水月添诗料,江山助笔精。”(《次石峰见投韵,寄与景涉行》)
    ①杨伯峻 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4页。
    ①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51页。
    ②李廷龟:《月沙集》(《丛刊》第69辑),1991年,第399页。
    ③郑弘溟:《畸庵集》(《丛刊》第87辑),1992年,第91页。
    ④赵絅:《龙洲遗稿》(《丛刊》第90辑),1992年,第34页。
    ①赵纬韩:《玄谷集》(《丛刊》第73辑),1991年,第270页。
    ②李安讷:《东岳集》(《丛刊》第78辑),1991年,第118页。
    ③赵圣期:《拙修斋集》(《丛刊》第147辑),1995年,第323页。
    ④权(?):《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54页。
    ⑤赵纬韩:《玄谷集》(《丛刊》第73辑),1991年,第224页。
    ⑥成汝学:《鹤泉集》(《丛刊》第82辑),1992年,第47页。
    ⑦李海寿:《药圃遗稿》(《丛刊》第46辑),1989年,第69页。
    ①梁庆遇:《霁湖集》(《丛刊》第73辑),1991年,第474页。
    ②《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255页。
    ③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金泽荣全集(一)》,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第484页。
    ④《金泽荣全集(二)》,第129页。
    ⑤洪良浩:《耳溪集》(《丛刊》第241辑),2000年,第276页。
    ⑥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99页。
    ⑦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62页。
    ⑧《诗话丛编》第3卷,第22-23页。
    ①《金泽荣全集(二)》,第129页。
    ②《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254页。
    ③《洪万宗全集(下)》,第100页。
    ④《洪万宗全集(下)》,第116-117页。
    ⑤金得臣:《柏谷集》(《丛刊》第104辑),1993年,第40页。
    ⑥《诗话丛编》第11卷,第200页。
    ⑦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31页。
    ①申纬《东人论诗绝句三十五首(其十六)》:“学副真才一代论,容斋正觉入禅门。海东亦有江西派,老树春阴挹翠轩。”(《申纬全集(三)》第1167页)
    ②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1页。
    ③《诗话丛编》第3卷,第307-308页。
    ④姜栢年:《雪峰遗稿》(《丛刊》第103辑),1993年,第260页。
    ⑤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45页。
    ⑥《诗话丛编》第3卷,第34页。
    ①金尚宪:《清阴集》(《丛刊》第77辑),1991年,第101页。
    ②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08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④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⑤李廷龟:《月沙集》(《丛刊》第69辑),1991年,第399页。
    ⑥李海寿:《药圃遗稿》(《丛刊》第46辑),1989年,第69页。
    ①李春英:《体素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403页。
    ②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01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④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⑤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8页。
    ⑥李海寿:《药圃遗稿》(《丛刊》第46辑),1989年,第69页。
    ①《诗话丛编》第3卷,第327页。
    ②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0页。
    ①《诗话丛编》第3卷,第305-306页。
    ②《五山集》第470页
    ③《诗话丛编》第5卷,第482-484页;《诗话丛编》第10卷,第497页。
    ④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2页。
    ⑤《诗话丛编》第14卷,第477-478页。
    ①李廷龟:《月沙集》(《丛刊》第69辑),1991年,第311页。
    ②《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699页。
    ①《五山集》第466页
    ②曹兢燮:《严栖集》(《丛刊》第350辑),2005年,第376页。
    ③睦大钦:《茶山集》(《丛刊》第83辑),1992年,第4页。
    ④《诗话丛编》第2卷,第461页。
    ①《五山集》第481页
    ②[宋]李昉 编纂,夏剑钦 校点:《太平御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2版,第105页。另,《宋书·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独六出。”
    ③《列子·汤问》:“……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4页。)
    ④余嘉锡 撰,周祖谟、余淑宜 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1.页。
    ①《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整理,李学勤 主编:《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②“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作者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地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的描写不会落入“套板反应”,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童庆炳 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
    ①《五山集》第517页
    ①裴斐:《李白十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1页。
    ②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01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23页。
    ④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1页。
    ①《后汉书·蔡邕列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04页。)
    ①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65页。
    ②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66页。
    ①成汝学:《鹤泉集》(《丛刊》第82辑),1992年,第47页。
    ②权鞸:《石洲集》(《丛刊》第75辑),1991年,第54页。
    ①《诗话丛编》第2卷,第185-187页。
    ②《诗话丛编》第6卷,第415-416页。
    ③《诗话丛编》第14卷,第478页。
    ①陈宏天 等主编:《昭明文选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901页。
    ①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28页。
    ②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7页。
    ③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22页。
    ①张敏:《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24页。
    ②向莉:《论夸张艺术的情感基础和现实基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第169页。
    ①[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页。
    ②《五山集》第349页
    ③《五山集》第350页
    ①《五山集》第514页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第69-70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68页。
    ①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上)》,汉城:明文堂,1982年,第876页。
    ②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上)》,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97页。
    ③《芝峰类说(上)》,第618页。
    ①余嘉锡 撰,周祖谟、余淑宜 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21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76页。
    ②《五山集》第466页
    ③[汉]刘向 集录:《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5-396页。
    ①“臧宫、马武之徒,抚鸣剑而抵掌,志驰於伊吾之北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97页。)又,(宋)岳珂《吕居仁瞻仰收召二帖赞》:“臧宫鸣剑,贾谊请缨。书下奉天,已识中兴。”
    ②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第92-96页。
    ③[清]张潮 著,于童蒙 编译:《幽梦影》,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137页。
    ①梁庆遇:《霁湖集》(《丛刊》第73辑),1991年,第480页。
    ②柳梦寅《赠礼曹参判行平海郡守车公轼神道碑铭并序》:“谏议于丽末退隐平山水云洞。时犯辽议起,我康献大王忧之,与恭定大王便衣访原頫,语其颠委。原頫举义理力言其不可。康献大王义之,诺而去。暨开国将策勋,原頫力辞曰:‘家世仕丽朝已五百年,第况左胁金鳞,彼昏尚在,何敢二心?蔑我先人忠烈耶?’……时权臣河仑、郑道传、咸傅霖、赵英硅皆车门孽出也。原頫直书诸族谱,四人厉牙,抵峨谗之曰:‘原頫以逆贼郑梦周外从兄弟,不来佐命。且以冢嗣元妃从祖行,将不利于太弟。’率家兵杀原頫于松京,夷其族八十一人。其子中郎将安卿自缢死。”(《於于集》,第433-434页。)
    ③李重焕《择里志》:“洪武壬申,我太祖受恭让禅,移都汉阳。王氏之臣、世家大族不欲臣服者皆留不从,土人号其洞曰‘杜门’。太祖恶之,命限百年停士子科举。留居者传子至孙,遂为平民,以商贾为生,不治士业。三百年来遂无士大夫之名,京城士大夫亦无居住者。”(李翼成译,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322页。)
    ④李晬光《车五山故居有感》:“傲吏曾栖处,城东一隅。晚凉犹砌竹,秋意自庭梧。宇宙余诗稿,山河废酒垆。”(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39页。)
    ⑤《诗话丛编》第5卷,第412页。
    ①《诗话丛编》第2卷,第463-465页。
    ②《诗话丛编》第5卷,第361-362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62页。
    ④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3-154页。
    ①《五山集》第481页
    ①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页。
    ①《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整理,李学勤 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68-670页。)
    ②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39页。
    ③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下)》,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535页。
    ①[晋]陶潜 撰,汪绍楹 校注:《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页。
    ①李晬光 著,南晚星 译:《芝峰类说(上)》,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第635页。
    ①[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14页。
    ②《后汉书·马援传》“蠕南悉平”李贤注引《广州记》:“援到交阯,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840页)
    ③《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记其功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1031页)唐人李百药《王师渡汉水经襄阳》:“高岸沉碑影,曲淑丽珠光。”
    ①杨伯峻 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61-1162页。
    ①[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6页。
    ①梁庆遇:《霁湖集》(《丛刊》第73辑),1991年,第474页。
    ②姜栖年:《雪峰遗稿》(《丛刊》第103辑),1993年,第260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38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59页。
    ②[唐]姚思廉 撰,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陈书》(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2页。
    ③《吕氏春秋·本味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387页。)
    ④“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余嘉锡撰,周祖谟、余淑宜 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0页。)
    ⑤[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1页。
    ①[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84页。
    ②[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930页。
    ①[晋]王嘉 撰,[梁]萧绮 录,齐治平 校注:《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页。
    ②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 编:《文津阁四库全书(347册)》(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页。
    ①[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43页。
    ②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227-228页。
    ①韩大伟:《试论中国典故用法类型的划分》,《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94-101页。
    ②韩大伟:《试论中国典故用法类型的划分》,《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95页。
    ③韩大伟:《试论中国典故用法类型的划分》,第96页。
    ④韩大伟:《试论中国典故用法类型的划分》,第98页。
    ①[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225页。
    ①韩大伟:《试论中国典故用法类型的划分》,第100页。
    ②《五山集》第405页
    ①余嘉锡 撰,周祖谟、余淑宜 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页。
    ②杨伯峻 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8-189页。
    ③[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49页。
    ④[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49页。
    ⑤《后汉书》,第2217页。(贾彪字伟节)
    ①[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56页。
    ②[晋]陈寿 撰,[宋]裴松之 注,吴金华 点校:《三国志》,长沙:岳麓书社,1982年,第658页。
    ③《初学记》卷三十引《永嘉郡记》:“有洙沐溪,去青田九里。此中有一双白鹤,年年生子,长大便去,只惟余父母一双在耳,精白可爱,多云神仙所养。”([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27页。)
    ④“郑弘迁临淮太守,郡民徐宪,在丧致哀,有白鸠巢户侧。弘举为孝廉,朝廷称为‘白鸠郎’。”(《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9页。)
    ⑤“始定国父于公,其间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间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汉书》,第3046页。)
    ⑥“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旧唐书》,第2691页。)
    ⑦“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史记》,第2235页。)
    ⑧“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史记》,第2475页。)
    ⑨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72页。
    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史记》,第2132页。)
    ②“昔皇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喻之阴……。次制十二简,以之阮喻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40页。)
    ③《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④[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35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8页。
    ⑥[南朝宋]范晔 撰,[唐]李贤 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86-887页。
    ⑦[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68页。
    ⑧“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后汉书》,第2473页。)
    ⑨“石钟乳,饵之最良者也。楚、越之山多产焉,于连于韶者,独名于世。连之人告尽焉者五载矣,以贡,则买诸他部。今刺史崔公至,逾月,穴人来以乳复告。邦人悦是详也,……。”(高海夫 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柳州文钞》,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1171页。)
    ①[唐]房玄龄 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08页。
    ②张振龙:《建安文人用典的审美特征》,《求索》2009年第3期,第167页。
    ①崔致远:《孤云集》(《丛刊》第1辑),1990年,第182页。
    ②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破闲集·补闲集(合本)》,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第78页。
    ③朴忠禄、紫荆:《李白对朝鲜古典诗歌的影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第50页。
    ④李岩:《“海东谪仙”李奎报诗中的李白》,《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第25-31页。
    ⑤金昌翕:《三渊集》(《丛刊》第165辑),1996年,第16页。(成海应《翠虚公墓志》:“三渊金先生《赆倭行》诗曰:‘大儿车天辂,小儿李奎报。’”)
    ①《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116页。
    ②[朝]赵敬夏 等撰:《中京志》,朝鲜刻本,第8卷,第7页。
    ③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171页。
    ④李海寿:《药圃遗稿》(《丛刊》第46辑),1989年,第77页。
    ⑤柳潚:《醉吃集》(《丛刊》第71辑),1991年,第42页。
    ⑥李植:《泽堂集》(《丛刊》第88辑),1992年,第93页。
    ⑦《五山集》第546页
    ⑧《五山集》第515页
    ⑨崔岦《次药老韵赠五山》:“先世书满家,诸郎文为弄。伯赴玉楼成,叔留天下动。”(崔岦《简易集》,《丛刊》第49辑,1990年,第448页。)
    ⑩王夫之 等撰:《清诗话(全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36页。
    ①李海寿《(赠车复元兼奉东皋要和)十迭》:“看君多侠气,故能为此弄。”(李海寿《药圃遗稿》,《丛刊》第46辑,1989年,第69页。)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53页。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59页。
    ①尸佼 著,汪继培 辑:《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①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6页。
    ①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45页。
    ②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崇高体验指作家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0-131页。)“缺失性体验是指作家处于生存中的某种缺乏或痛苦之中而产生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审美把握。”(同上,第137页)
    ③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55页。
    ④《戏儿》:“所娇惟是掌中珠,不分熊儿与凤雏。但愿箕裘终有托,免从夫子卜商瞿。”(《五山集》第482-483页)《汉江藏冰,舍弟万里为监其役。余乘间往游,因以淹留。至除夕设小酌,武夫二人乃以部将得与其役,故与之同醉。醉后乞诗赋以赠之》:“落地弟兄皆四海,生同一世况同庚。只将老气酬谈笑,不用浮名较重轻。君为凿冰供国事,余从赏雪答诗情。 今宵莫惜留连醉,便觉明朝白数茎。”(《五山集》第363页)
    ①《秋思》:“燕塞霜寒雁度辽。碧云四望海天遥。愁人只结相思梦。月在虚窗夜寂寥。”(《五山集》第481页)《有所思》:“怊怅佳期不奈何,彩云深锁暮山多。朱弦未断肠先断,遥向秋空望白河。”(《五山集》第353页)
    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55页。
    ③其他如《奉次芝峰辱赠韵二首》、《遣怀》、《奉呈芝峰》、《太常直夜,述怀奉呈芝峰》、《奉和芝峰清华馆韵》、《醉赋五言六韵奉似芝峰》、《追次芝峰咏梅韵》、《奉送芝峰赴鹤城四首》、《奉和芝峰遇雪书怀韵二首》等。
    ④其他如《紫霞洞寻仙,值雪寒约,为赋一律奉示东皋》、《次药圃见赠韵属东皋十一首》、《次东皋韵三首》、《奉次东皋赠留守韵四首》、《夜醉示东皋、石峰四首》等。
    ⑤其他如《追次李子敏韵二首》、《奉和李子敏中和途中韵》、《奉和子敏腊月廿七夜韵》、《醉赠李子敏二首》等。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55页。
    ①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丰富性体验指作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等状态下产生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的审美把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1页。)
    ①[清]何文焕 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9页。
    ②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窥》,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3-184页。
    ①杨文榜:《论李白饮酒诗的文化意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3页。
    ①李晬光:《芝峰集》(《丛刊》第66辑),1991年,第62页。
    ②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86-87页。
    ③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4日B02版。
    ④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光明日报》,2001年11月14日B02版。
    ①孟修祥:《论李白的送别诗》,《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55页。
    ①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7页。
    ①孟修祥:《论李白的送别诗》,《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59页。
    ①《五山集》第412页
    ②张瑞君:《李白送别诗的构思特色》,《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95页。
    ①成汝学:《鹤泉集》(《丛刊》第82辑),1992年,第47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5页。
    ①蒋寅、张伯伟 主编:《中国诗学(第十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页。
    ②蒋寅、张伯伟 主编:《中国诗学(第十一辑)》,第267页。
    ①蒋寅、张伯伟 主编:《中国诗学(第十一辑)》,2006年,第266页。
    ②应克荣:《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试论李白笔下的大鹏形象》,《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21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260页。
    ②应克荣:《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试论李白笔下的大鹏形象》,《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9页。
    ③张家骐:《论李白的大鹏精神》,《胜利油田党校学报》1997年第2期,第72页。
    ①王幼安 校订:《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91页。
    ①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44页。
    ②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40-44页。
    ①严绍璗:《“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第3页。
    ②严绍璗:《“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第7页。
    ③严绍璗:《“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第8页。
    ①李廷龟:《月莎集》(《丛刊》第69辑),1991年,第311页。
    ②权万:《江左集》(《丛刊》第209辑),1998年,第133页。
    ③《洪万宗全集(下)》,汉城:太学社,1986年,第116页。
    [1]曹兢燮.严栖集(《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第350辑).汉城:(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5年.(以下简称《韩国文集丛刊》,出版社从略)
    [2]曹伟.梅溪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6辑).1988年.
    [3][朝]车云景.延安车氏世考.汉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1939年.
    [4][朝]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汉城:明文堂,1982年.
    [5][朝]李重焕.择里志(李翼成 译).汉城:乙酉文化社,1975年.
    [6][朝]赵敬夏 等.中京志(朝鲜刻本)
    [7][朝]金富轼.三国史记(李丙焘 校勘).汉城:乙酉文化社,1996年.
    [8]车天辂.五山集(《韩国文集丛刊》第61辑).1991年.
    [9]车佐一.四名子诗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69辑).2001年.
    [10]陈宏天 等.昭明文选译注(阴法鲁 审定).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1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成海应.研经斋全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73辑).2001年.
    [13]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 编.许筠全集.汉城:成均馆大学校出版部,1981年.
    [14]成侃.真逸遗稿(《韩国文集丛刊》第12辑).1988年.
    [15]成汝学.鹤泉集(《韩国文集丛刊》第82辑).1992年.
    [16]崔岦.简易集(《韩国文集丛刊》第49辑).1990年.
    [17]崔慎.鹤庵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51辑).1995年.
    [18]崔锡鼎.明谷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53辑).1995年.
    [19]崔致远.孤云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辑).1990年.
    [20]丁若镛.与犹堂全书(《韩国文集丛刊》第281-286辑).2002年.
    [21][东汉]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2]傅璇琮 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3]高海夫.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24]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窥.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韩]车溶柱.韩国汉文学作家研究.汉城:景仁文化社,1996年.
    [26][韩]东国大学校附设韩国文学研究所 编.韩国文献说话全集.汉城:太学社,1987年.
    [27][韩]果川文化院 编.果川文化(2号).果川:果川文化院,1995年.
    [28][韩]韩国哲学会 编.韩国哲学史(韩振乾 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29][韩]韩致奫.海东绎史.汉城:骊江出版社,1987年.
    [30][韩]汉文教材编纂委员会 编.汉文讲读.汉城:二友出版社,1984年.
    [31][韩]黄浿江、苏在英、秦东赫 共编.韩国文学作家论Ⅱ.汉城:萤雪出版社,1986年.
    [32][韩]金台俊.朝鲜汉文学史(张琏瑰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
    [33][韩]李丙畴 译.韩国汉诗选.汉城:探求堂,1965年.
    [34][韩]李成茂.高丽朝鲜两朝的科举制度(张琏瑰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5][韩]李家源.李朝名人列传.汉城:乙酉文化社,1965年.
    [36][韩]柳晟俊.中国诗歌和韩国汉诗的交融.香港:香港东亚文化出版社,2005年.
    [37][韩]闵丙秀 编.韩国汉诗讲解.汉城:太学社,1995年.
    [38][韩]阂丙秀 编.韩国汉文学讲解.汉城:一志社,1980年.
    [39][韩]孙八洲 编.申纬全集.汉城:太学社,1983年.
    [40][韩]赵东一.韩国文学论纲(周彪、刘钻扩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1][韩]赵锺业 编.修订增补 韩国诗话丛编.汉城:太学社,1996年.
    [42]《韩国人物大系》编纂委员会 编.韩国人物大系(5).汉城:博友社,1972年.
    [43]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金泽荣全集.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8年.
    [44]韩国学文献研究所 编.破闲集·补闲集(合本).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
    [45][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 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46][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47册)》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7][汉]刘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48][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9]洪良浩.耳溪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41辑).2000年.
    [50]洪汝河.木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24辑).1994年.
    [51]洪瑞凤.鹤谷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9辑).1991年.
    [52]洪万宗.洪万宗全集.汉城:太学社,1986年.
    [53][后晋]刘昫 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4]姜栢年.雪峰遗稿(《韩国文集丛刊》第103辑).1993年.
    [55]姜希孟.私淑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2辑).1988年.
    [56]蒋寅、张伯伟.中国诗学(第九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57]蒋寅、张伯伟.中国诗学(第十一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8]金昌翕.三渊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65辑).1996年.
    [59]金昌协.农岩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62辑).1996年.
    [60]金诚一.鹤峰集(《韩国文集丛刊》第48辑).1989年.
    [61]金得臣.柏谷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04辑).1993年.
    [62]金宽雄、金东勋.中朝古代诗歌比较研究.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年.
    [63]金尚宪.清阴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7辑).1991年.
    [64][晋]陈寿.三国志([宋]裴松之 注,吴金华 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2年.
    [65][晋]干宝.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66][晋]陶潜.搜神后记(汪绍楹 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7][晋]王嘉.拾遗记([梁]萧绮 录,齐治平 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8]李安讷.东岳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8辑).1991年.
    [69]李春英.体素集(《韩国文集丛刊》第66辑).1991年.
    [70]李德懋.青庄馆全书(《韩国文集丛刊》第259辑).2000年.
    [71]李端夏.畏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25辑).1994年.
    [72]李海寿.药圃遗稿(《韩国文集丛刊》第46辑).1989年.
    [73]李恒福.白沙集(《韩国文集丛刊》第62辑).1991年.
    [74]李弘有.遯轩集(《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续)》第23辑).汉城:(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2006年.(以下简称《韩国文集丛刊(续)》,出版社从略)
    [75]李景爽.白轩集(《韩国文集丛刊》第96辑).1992年.
    [76]李敬舆.白江集(《韩国文集丛刊》第87辑).1992年.
    [77]李敏求.东州集(《韩国文集丛刊》第94辑).1992年.
    [78]李齐贤.益斋乱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辑).1990年.
    [79]李穑.牧隐稿(《韩国文集丛刊》第3辑).1990年.
    [80]李舜臣.李忠武公全书(《韩国文集丛刊》第55辑).1990年.
    [81]李廷龟.月沙集(《韩国文集丛刊》第69-70辑).1991年.
    [82]李万敷.息山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79辑).1996年.
    [83]李象靖.大山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26辑).1999年.
    [84]李选.芝湖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43辑).1995年.
    [85]李岩.中韩文学关系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6]李宜显.陶谷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80辑).1996年.
    [87]李滇.星湖全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98辑).1997年.
    [88]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89]李植.泽堂集(《韩国文集丛刊》第88辑).1992年.
    [90]李晬光.芝峰集(《韩国文集丛刊》第66辑).1991年.
    [91]梁庆遇.霁湖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3辑).1991年.
    [92]林昌泽.崧岳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02辑).1998年.
    [93]林庚.唐诗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94]刘介民.比较文学方法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95]柳成龙.西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52辑).1990年.
    [96]柳畴睦.溪堂集(《韩国文集丛刊》第313辑).2003年.
    [97]柳梦寅.於于集(《韩国文集丛刊》第63辑).1991年.
    [98]柳浦.醉吃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1辑).1991年.
    [99]逯钦立 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00]罗宗强.李杜论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1]闵仁伯.苔泉集(《韩国文集丛刊》第59辑).1990年.
    [102]睦大钦.茶山集(《韩国文集丛刊》第83辑).1992年.
    [10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04]裴斐.李白十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105]朴世采.南溪集Ⅳ(《韩国文集丛刊》第141辑).1994年.
    [106][清]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07][清]阮元.宛委别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8][清]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9][清]张潮.幽梦影(于童蒙编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
    [110][清]张廷玉 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11][清]赵翼.瓯北集(李学颖曹光甫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12]权(?).石洲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5辑).1991年.
    [113]权近.阳村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辑).1990年.
    [114]权万.江左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09辑).1998年.
    [115][日]松末保和 编.东文选(第一).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70年.
    [116][日]末松保和 编.李朝实录.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4-1967年.
    [117]申钦.象村稿(《韩国文集丛刊》第72辑).1991年.
    [118]申维翰.青泉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00辑).1997年.
    [119]尸佼.尸子(汪继培 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0]《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整理,李学勤 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整理,李学勤 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 主编.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24][宋]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25][宋]李昉.太平御览(夏剑钦 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版)
    [126][宋]李清照.李清照集笺注(徐培均 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7][宋]徐兢.高丽图经.汉城: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
    [128][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
    [129]宋德相.果庵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29辑).1999年.
    [130]宋时烈.宋子大全(《韩国文集丛刊》第116辑).1993年.
    [131]孙德彪.朝鲜诗家论唐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32][唐]杜甫.杜工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3][唐]房玄龄 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34][唐]韩愈.韩昌黎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135][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36][唐]刘知己.史通通释([清]浦起龙 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37][唐]徐坚 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38][唐]姚思廉.陈书(简体字本).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39]童庆炳 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40]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和美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41]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2]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43]王瑶.李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版)
    [144]王幼安 校订.蕙风词话 人间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45]韦旭昇.韦旭异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46]文日焕.朝鲜古典文学史(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47]吴道一.西坡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52辑).1995年.
    [148]吴光运.药山漫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11辑).1998年.
    [149]吴翩.天坡集(《韩国文集丛刊》第95辑).1992年.
    [150]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年.
    [151]许筠.惺所覆瓿稿(《韩国文集丛刊》第74辑).1991年.
    [152]许穆.记言(《韩国文集丛刊》第98辑).1992年.
    [153]严绍璗 陈思和 主编.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4]杨伯峻 注.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55]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56]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57]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158]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年.
    [159]尹淳.白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92辑).1997年.
    [160]尹斗寿.梧阴遗稿(《韩国文集丛刊》第41辑).1989年.
    [161]尹愭.无名子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56辑).2000年.
    [162]尹喜求.八道名胜古迹(影印).汉城:宝莲阁,1985年.
    [163]尹元举.龙西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01辑).1993年.
    [164]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周祖谟、余淑宜 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6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67]詹锳 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168]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69]张双棣 等.吕氏春秋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170]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1]张维.谿谷集(《韩国文集丛刊》第92辑).1992年.
    [172]赵纲.龙洲遗稿(《韩国文集丛刊》第90辑).1992年.
    [173]赵圣期.拙修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47辑).1995年.
    [174]赵纬韩.玄谷集(《韩国文集丛刊》第73辑).1991年.
    [175]赵相禹.时庵集(《韩国文集丛刊(续集)》第20辑).2006年.
    [176]赵翼.浦渚集(《韩国文集丛刊》第85辑).1992年.
    [177]赵季.箕雅校注([朝]南龙翼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78]正祖.弘斋全书(《韩国文集丛刊》第267辑).,2001年.
    [179]郑弘溟.畸庵集(《韩国文集丛刊》第87辑).1992年.
    [180]郑允穆.清风子集(《韩国文集丛刊(续集)》第17辑).2006年.
    [181]周世鹏.武陵杂稿Ⅰ(《韩国文集丛刊》第26辑).1988年.
    [182]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3]邹志远.李晬光文学批评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4][韩]林濬哲.车天辂诗世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尔:高丽大学,1996年.
    [185][韩]林濬哲.汉诗意象论与朝鲜中期汉诗意象研究——以林悌、车天辂、权(?)、郑斗卿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首尔:高丽大学,2003年.
    [186][韩]庾智贤.五山车天辂诗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尔:诚信女子大学,2002年.
    [187][韩]郑(?).五山车天辂的文学认识与诗世界:[硕士学位论文].大邱:庆北大学,1996年.
    [188]何永波.李齐贤汉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89]刘明华.李白诗歌修辞艺术二题:[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0]王炜.论李白的浪漫主义人格及其特色:[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91]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 年.
    [192]范国岱.论李白“尚奇”倾向的美学渊源及成因:[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93]傅绍良.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43-47.
    [194]巩本栋.“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考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9-27.
    [195]巩本栋.论域外所存的宋代文学史料.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2-45.
    [196]韩大伟.试论中国典故用法类型的划分.枣庄学院学报,2003,(1):94-101.
    [197]侯长生.李白咏侠诗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92-96.
    [198]康怀远.李白豪放解读.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5-9.
    [199]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40-44.
    [200]李岩.“海东谪仙”李奎报诗中的李白.外国文学评论,2002,(2):25-31.
    [201]刘海峰.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06,(12):136-142.
    [202]刘金柱,田小军.士人的乡土意识与“八景”文化——兼及河北柏乡“八景”现象.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23-25.
    [203]孟修祥.论李白的送别诗.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1):55-60.
    [204]朴忠禄,紫荆.李白对朝鲜古典诗歌的影响.延边大学学报,1983,(2):39-50.
    [205]苏晨.朝鲜的李太白.读书,1983,(6):117-124.
    [206][台湾]衣若芬.李齐贤八景诗词与韩国地方八景之开创.中国诗学(第九辑),2004:147-162.
    [207]向莉.论夸张艺术的情感基础和现实基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167-170.
    [208]邢丽菊.试论韩国儒学的特性.中国哲学史,2007,(4):90-101.
    [209]许辉勋.王维诗歌与朝鲜申纬诗歌之比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9-23.
    [210]杨文榜.论李白饮酒诗的文化意蕴.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13-16.
    [211]应克荣.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试论李白笔下的大鹏形象.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19-21.
    [212]张峰屹.儒学东渐与韩国汉诗.中国文化研究,2007,(2):125-136.
    [213]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典雅、清奇及其与孟浩然诗风.学术探索,2009,(2):116-124.
    [214]张家骐.论李白的大鹏精神.胜利油田党校学报,1997,(2):72-74
    [215]张连举.李白咏剑诗略论.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0-22.
    [216]张瑞君.李白送别诗的构思特色.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5-98.
    [217]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4-48,78.
    [218]张振龙.建安文人用典的审美特征.求索,2009,(3):165-167.
    [219]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8,(1):170-17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