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昭明文选》与初盛唐诗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昭明文选》自梁代成书、初唐时期卓然成“学”、直至盛唐时代成为士子必读的文学经典,这数百年间的流传和影响状况,因为文献的阙如,并不十分清楚。而学术界上下求索所得,也只前溯到隋代的萧该,并且这一条线索,完全是学术性的“《文选》学”的传承和发展,而并不能代表《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本身,在那个阶段的影响和流传状况。
     可以认为,唐代“《文选》学”的兴起促进了《昭明文选》在唐代诗歌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但是,《文选》作为学术研究或者诗歌创作广泛借鉴的对象,二者毕竟不能等同和混淆。初唐(618-712)以及盛唐(712-755)诗人对《文选》的接受和借鉴问题,一直以来却缺乏系统的研究,论者往往罗列若干典籍中的事例和成说,或将初唐与盛中晚唐的情况一概而论,这肯定是不符合史实的。
     有鉴于此,本文以《〈昭明文选〉与初盛唐诗歌》为题,以文本细读和电子检索手段相结合,仔细梳理了初盛唐时代百余位诗人的数千首诗作。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与作家个体相关的若干结论之外,总的结论是:
     1、《文选》作家作品中,对于初盛唐时代的文士影响最大的前十位,分别是曹植、江淹、谢灵运、《古诗十九首》、陆机、鲍照、谢眺、潘岳、沈约、左思。
     2、限于体裁,初盛唐人诗歌借鉴《文选》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诗、赋、骚、辞部分。在李善注六十卷篇目中,涉及较多者如卷二九(杂诗上,245次)、卷二七(行旅下、军戍、郊庙、乐府上,173次)、卷二三(咏怀、哀伤、赠答一,166次)、卷三十(杂诗下、杂拟上,157次)、卷三一(杂拟下,140次)、卷二一(咏史、百一、游仙,138次)等;涉及较少者有卷四四(檄,2次)、卷三八(表,1次)、卷五二(论,1次)、卷四九(史论,0次)等,相差十分悬殊。
     3、宫廷诗、某些咏物诗、宗教类诗、“挽词”或“挽歌”诗等题材的诗歌,与《文选》作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借鉴程度较低。
Zhaoming Wenxuan (Selected Literature by Prince Zhaoming), edited in Liang Dynasty, became a particular subject sinc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n became a literary canon in High Tang. However, the state of its circulation and influence was not very clear because of few documents in hundreds of years. Scholars worked hard on tracing its state back to Xiao Gai in Sui Dynasty, while Wenxuan Xue (Study on Wenxuan) was just the academic way which could not present its circulation and influence as a general literary collection in that time.
     In my view, the flourish of Wenxuan Xue in Tang stimulated Wenxuan to greater effect in poetry, and yet they are not the same things to be an academic study and a ready source of poetry. Systematic study on poets from Early Tang to High Tang who adopted Wenxuan was insufficient. Scholars only talked about the examples and accepted conclusions in some old scriptures, or did not differentiate them among early, high, middle and late Tang. Obviously, this was not the fact.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exploring the relation of Wenxuan and poetry in early and high Tang by electronic searching and doing close reading on thousands of poetry which were written by a few hundreds of poets,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top ten literary man from Wenxuan who effected most in Tang is: Cao Zhi, Jiang Yan, Xie Lingyun, 19 Classical Poems, Lu Ji, Bao Zhao, Xie Tiao, Pan Yue, Shen Yue and Zuo Si.
     Second, poets in Tang mainly adopted Poetry, Fu, Sao and Ci from Wen Xuan. In sixty volumes which were annotated by Li Shan, Volume 29, 27, 23, 30, 31, 21 were adopted many times, while Volume 44, 38, 52, 49 were rarely adopted.
     Third, court poetry, some kind of object-chanting poetry, religious poetry, memorial poetry, and so on, used Wen Xuan less on account of remote themes.
引文
①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1页。
    ①孔详军先生《中国古代文选学述略》(《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一文,根据“《文选》学”发展脉络,从“选学源流”、“选学发端与鼎盛”、“选学之中衰与再兴”等方面、回顾了中国古代“《文选》学”研究的主要情况。
    ②《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③《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①《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②见于俞绍初、许逸民主编,郑州大学古籍所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著索引》,中华书局1998年12月版。
    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①《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②《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①《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年第3期。
    ②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编:《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91-97页。
    ③李详:《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33-140页。
    ④金启华:《杜甫诗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234-287页。
    ①《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吴怀东:《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章《〈文选〉理与杜甫的立场》,59-77页。
    ③赵福海主编:《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333-349页。
    ④《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②《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②《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①据中华书局1987年8月影印版《六臣注文选》之《出版说明》。
    ①(日)弘法大师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90页。
    ②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一集》,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595-596页。
    ⑧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23页。
    ①汉初,合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晋时,又以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
    ②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第七集《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卷六“三史”条,147页。
    ③期间情事,可参见高明士先生《唐代“三史”的演变——兼述其对东亚诸国的影响》,台湾《大陆杂志》第五十四卷第一期,1977年;雷闻先生《唐代的“三史”与三史科》,《诗学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④见前举雷文相关论述。
    ⑤见《史通·内篇·自叙第三十六》。《史通》原序云:“故便以《史通》为目。……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710年)仲春之月也。”
    ⑥见前举雷文相关论述。
    ⑦《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上。
    ⑧《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上。
    ⑨《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后文列举高丽国所行之书,史书类亦有《三国志》。
    ①《新唐书》卷一九八《儒学传》上。
    ②《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上。
    ③《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
    ④《旧唐书》卷一六《柳宗元传》。
    ⑤《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上。
    ⑥《新唐书》卷一四三《高适传》。
    ⑦《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下。
    ⑧《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
    ⑨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⑩详见导论部分《“唐人能否直接借鉴前代别集”辩》一节。
    11《隋书》卷一《高祖上》:“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
    ①《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十一》:“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于是命乐工制道调。”
    ②《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③《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
    ④《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
    ⑤《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
    ⑥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193页。
    ⑦《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传》。
    ①关于《文选》在唐代的流传和影响,可参见穆克宏先生《昭明文选研究》第十部分《〈文选〉对后世的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153—165页);傅刚先生《〈文选〉的流传及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1期);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二章第一节“梁、陈学人流动与《文选》的早期流传”等论著。
    ②此例可见萧统死后十余年,《文选》已传至北朝。
    ③按:除《白鹦鹉赋》外,均为《文选》所收之文。杨素信手所及数篇几乎均为《文选》所收,亦可见其娴于此书。
    ④按:可见试《白鹦鹉赋》很可能为临时决定,可作上则之补充。
    ⑤出《文选》卷二十曹植《送应氏诗》。
    ⑥出《文选》卷二三曹植《七哀诗》。
    ⑦出《文选》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句。此处是一组取《文选》曹植诗句为题的送人诗作。
    ⑧出《文选》卷二十曹植《公宴诗》。
    ①出《文选》卷二七王粲《从军诗》。
    ②出《文选》卷三一江淹《杂体诗》。
    ③出《文选》卷二九《古诗十九首》。
    ④出《文选》卷二七江淹《望荆山》。
    ⑤按:出《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此诗疑与虞世南《赋得吴都》、李百药《赋得魏都》作于同时。
    ⑥出《文选》卷二三阮籍《咏怀诗》。
    ⑦出《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按:虞世南有《饮马长城窟行》、《怨歌行》、《门有车马客》等篇,虽见于《文选》,但其亦作有《飞来双白鹤》等篇,疑均源乐府古题。
    ⑧出《文选》卷六左思《魏都赋》。
    ⑨出《文选》卷二八鲍照《白头吟》。
    ⑩《文选》卷十三祢衡同题赋。
    11《文选》卷十八潘岳同题赋。
    12引卷五四陆机《五等论》句、卷五二曹冏《六代论》句。
    13出《文选》卷七潘岳《籍田赋》。
    14出《文选》卷四八扬雄《剧秦美新》。
    15按:据《全唐诗大辞典》68页,其生年为634或635推断。
    ①“(接前文)又谓同官曰:‘昨买得《王僧襦集》(盖僧孺也),大有道理。’杜文范知其误,应声曰:‘文范亦买得《佛袍集》,倍胜《僧襦集》。’由古竟不知觉。累迁司计员外,以罪放于庭州。时中书令许敬宗综理诏狱……”按:显庆三年至龙朔二年许敬宗为中书令,《唐会要》卷六二“知班”条:“显庆四年,侍御史张由古知班。”
    ②据《唐会要》卷三十,龙朔二年与三年均有修造蓬莱宫之举。
    ③按:据《全唐诗大辞典》11页,马生卒年为659-718。
    ④据本传,其任吏部侍郎在总章至上元二年左右,约十余年。
    ⑤据罗国威《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36页注①:张平子《西京赋》,存伯2528号卷子。该写卷前部已残,从“井干叠而百增”起,迄赋末李注止,末标“文选卷第二”,卷末书有“永隆年二月十九日弘济寺写”一行,共359行,行15或29字,有注,注文双行小字,亦有单行书写者。前6行多有残缺,字体介于行楷之间。案:永隆(680—681)为唐高宗年号,弘济寺在长安,此当出寺僧手录。“文送卷第二”者,李善注本之次第也。
    ⑥按:孟利贞武后垂拱初卒。
    ⑦按:据颜真卿《银青光禄大夫海濮饶房睦台六州刺史上柱国汲郡开国公康使君神道碑铭》:“父国安,明经高第,以硕学掌国子监,领三馆进士,教之策。授右典戎卫录事参军,直崇文馆、太学助教,迁博士白兽门内供奉、崇文馆学士,赠杭州长史。”《罗道琮传》云:“髙宗末,官至太学博士,每与太学助教康国安、道士李荣等讲论,为时所称,寻卒。”
    ⑧出《文选》卷二六谢灵运《过始宁墅》。
    ①据《新唐书》卷一三二本传:“开元末,历左监门卫录事参军事。”《新唐书》:“(开元)二十二年,宰相张九龄建议……左监门卫録事参军事刘祑曰……”
    ②出《文选》卷二七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
    ①参见傅刚先生《〈文选〉的流传及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①关于《文选》学者与“《汉书》学”的关系,可参考《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许逸民先生《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一文。
    ②善经为唐代为《文选》作注最后一人,其书已佚,于《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中有所保留。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243—250页。
    ①详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62页相关考证。
    ①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是隋代裁抑文华的重要证据,但其在列举诸般政策后,仍承认“如闻外州远县仍踵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且在三令五申之后,仍有此上书之举,也侧面说明诏令效果有限。
    ②张昌龄之遭际,可见一斑。《册府元龟》卷九七:“张昌龄,贞观末献《翠微宫颂》,太宗召见,令作《息兵诏》草,甚加赏叹,曰:‘祢衡、潘岳之俦也。’令于通事舍人里供奉。”又《唐语林·识鉴》:“贞观二十年,王师旦为员外郎。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瑾并有文辞,声振京邑。师旦考其策为下等,举朝不知所以。及奏等第,太宗怪问无昌龄等名。师旦对曰:‘此辈诚有词华,然其体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臣擢之,恐后生仿效,有变陛下风俗。’上深然之。”
    ③《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上。
    ④《唐摭言》卷一。
    ⑤《资治通鉴》卷二百二。
    ⑥《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
    ⑦《通典》卷二一。
    ⑧《旧唐书》卷八八《韦嗣立传》。
    
    ①《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中。
    ②《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传》中。
    ③《新唐书》卷二百一《文艺传》上。
    ④《旧唐书》卷一百二《马怀素传》。
    ⑤《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传》中。
    ⑥《旧唐书》卷一九○上《文苑传》。
    
    ①以下关于康氏父子之引文,无特别说明者,均据此。
    ②据清徐松撰,孟二冬先生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二,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53页。
    ①如《六臣注》吕延祚表后载玄宗口敕云:“朕近留心此书,比见注本,唯只引事,不说意义。”当即指李善注。
    ②李善首上注本,距离其卒,相距三十余年,可以推测,李善注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后期注本,基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相关论述,详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第三章第二节:《文选》李善注的成书与文本变迁。
    ③据《四库全书总目》下《六臣注〈文选〉》提要。
    ④相关史料,可参见陈延嘉先生《论〈文选〉五臣注的重大贡献》(赵福海主编《文选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及台湾林聪明先生著《〈昭明文选〉研究(初稿)》129页-132页(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1月版)。
    ⑤李匡乂《资暇集》卷上。
    ⑥丘光庭《兼明书》卷四。
    ⑦《东坡全集》卷九二。
    ①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十二“《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宋椠本)”条下云:“至五代孟蜀毋昭裔始以《文选》刊板,《传》记虽未言何本上木,然可知为五臣本。按今行袁刻六臣本于李善《表》后有国子监准敕节文,……据此可见善注初无刊本。”
    ②《宋史》卷一九八《兵志》。
    ③苏轼的情况比较特别,虽以诗文名世,却学问优赡。他首先批评《文选》,但却对其多有借鉴;其次才是赞赏李善注,批评五臣注。可参见汪超《苏轼正面接受〈文选〉现象浅议》(《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1期)。
    ①《玉海》卷五四引《集贤注记》。
    ②《大唐新语》卷九。
    ③《大唐新语》卷九:“先是,东宫卫佐冯光震入院校《文选》,兼复注释。解‘蹲鸱’云:‘今之芋子,即是著毛萝卜。’院中学士向挺之、萧嵩抚掌大笑。智明等学术非深,素无修撰之艺,其后或迁,功竟不就。”
    ④牛卫东:《王安石‘熙宁变法’中科举制度的改革》,《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⑤详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附录一《宋代〈文选〉的流传与〈文选〉学》。
    ①敦煌唐代《秋胡变文》言秋胡辞家游学,“服得十(袟)文书,并是《孝经》、《论语》、《尚书》、《左传》、《公羊》、《谷梁》、《毛诗》、《礼记》、《庄子》、《文选》,便即登逞(程)。”秋胡之事原出汉刘向《列女传·鲁秋洁妇》,所列秋胡随身携带之书籍,却含有《文选》,自然反映了唐代读书人的阅读习惯。
    ②《大唐新语》卷十一:“唐张由古有吏才而无学术,累历台省。尝于众中,叹班固有大才,而文章不入《文选》。或谓之曰:‘《两都赋》、《燕山铭》、《典引》等,并入《文选》,何为言无?’由古曰:‘此并班孟坚文章,何关班固事。’闻者掩口而笑。”
    ③《隋唐嘉话》卷中:“司稼卿梁孝仁,高宗时造蓬莱宫,诸庭院列树白杨。将军契苾何力,铁勒之渠率也,于宫中纵观。孝仁指白杨曰:‘此木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阴映。’何力一无所应,但诵古诗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意谓此是冢墓间木,非宫中所宜种。孝仁遽令拔去,更树梧桐也。”
    ④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唐国子监助教张简,河南缑氏人也。曾为乡学讲《文选》,有野狐假简形,讲一纸书而去。”此事虽语涉荒诞,细节却颇可信,足见当时《文选》之影响,已至基层乡学。
    ⑤《新唐书》卷一二三《萧至忠传》:“(萧至忠)后依太平,复当国。尝出主第,遇宋璟,璟戏曰:‘非所望于萧傅。’至忠曰:‘善乎,宋生之言。’然不能自返也。”
    ⑥《唐会要》卷三六:“开元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命有司写《毛诗》、《礼记》、《文选》各一部,以赐金城公主,从其请也。”
    ⑦《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二。
    ⑧《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上。
    ⑨《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注。
    ⑩《玉海》卷五十四引《集贤注记》。
    11《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
    12《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
    ①《文选》成句见于科举题目,始于高宗仪凤四年(679)左右,为《朝野多欢□》,即张协《咏史》“朝野多欢娱”句,其考证见《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256页。
    ②多据孟二冬先生补正《〈登科记考〉补正》所考年代。
    ③刘青海:《试论唐代应试诗的命题及其和〈文选〉的渊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①李详:《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33—68页。
    ②周勋初先生主编,武秀成、姚松等编:《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135页。
    ①《旧唐书》卷一七一《裴潾传》。
    ①《隋书》卷五《恭帝纪》。
    ①董乃斌、黄霖等编:《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5月版,801页。
    ①赋云:“鹑火之岁,皇上御宇之四年也。”鹑火与十二辰相配为午,逆推四年,岁在卯年。而陈后主正即位于癸卯岁(583年)。
    ①第十九出《偷儿挡路》。
    ①德绍有《为窦建德遗秦王书》一篇,据文意当作于与唐军作战之前,并无诋毁之言。当是先致书劝告,未果后才草拟檄文,正式宣战。
    ②《旧唐书》本纪说他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以此推之。
    ③《隋书》卷七六《文学传》。
    ②见《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35页相关考证。
    
    ①韩理洲:《唐文考辨初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41页。
    ②关于南朝至唐代诗歌中以“歌扇”、“舞衣”为对的情况,详见明周婴《巵林》卷四。
    
    ①陈子良《平城县正陈子干诔》。
    ②陈子良《平城县正陈子干诔》。
    ①“拂”、“拨”的用法,取自《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一节中王昌龄的相关论述。
    ①卢盛江先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南卷“论文意”节,1339页。
    ①此事原委,详《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①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9、11页。
    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6页。
    ③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21页。
    ④相关论文如:王玉梅:《宫体诗与唐太宗》,《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郑伯勤:《关于唐太宗与宫体诗问题》,《晋阳学刊》1998年第2期;李寅生、褚为强:《论唐太宗对宫体诗的改造》,《唐都学刊》2006年第1期;王春利;《唐太宗诗研究》,扬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李刚:《唐太宗诗歌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褚为强:《唐太宗诗文研究》,广西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等等。
    ①《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西卷1130-1131页《文二十八种病》:丛聚病。丛聚病者,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复有“风”,下句复有“月”,“云”、“霞”、“风”、“月”,俱是气象,相次丛聚,是为病也。如刘铄诗云:“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风”,次句有“月”,“日”、“云”、“风”、“月”相次四句,是丛聚。盖略举气象为例,触类而长,庶物则同。上十字已有“鸾”对“凤”,下十字不宜更有“凫”对“鹤”;上十字已有“桂”对“松”,下十字不宜更用“桐”对“柳”,俱是丛聚之病,此又悟之者鲜矣。
    ②关于此二病,详《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西卷《文二十八种病》1146-1148页的相关论述。
    ①以上多据《旧唐书》卷七二和《新唐书》卷一百二本传。
    ②《全唐诗》收其诗32首,但《出塞》(上将三略远)一首,为虞世基诗;《秋雁》,一作褚亮诗。《应诏嘲司花女》诗,也未必是真。详吴企明《唐音质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110页“三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辨”相关辨证。
    ①《全唐文》卷三九八小传说他是太常博士牛耸之父,而牛耸文列于肃宗朝诸人之中,故推断上士为盛唐时人。
    ②据闻一多先生《类书与诗》一文中的说法。
    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6年度博士论文。
    ①《隋书》卷四二《李德林传》。
    ②林伟、刘艳春:《李百药诗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旧唐书》卷一九七《林邑传》云:“(贞观)五年,又献五色鹦鹉,太宗异之,诏太子右庶子李百药为之赋。”
    ①《旧唐书》卷六二本传。
    ②《旧唐书》卷六二本传云:“师道贵家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练,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贵势及其亲党,以避嫌疑,时论讥之。太宗尝从容谓侍臣曰:‘杨师道性行纯善,自无愆过。而情实怯懦,未甚更事,缓急不可得力。’”
    ①《隋书》卷七六《文学传》云:“南阳刘斌,颇有词藻,官至信都郡司功书佐。窦建德署为中书舍人。建德败,复为刘闼中书侍郎,与刘闼亡归突厥,不知所终。”可知刘斌并未入唐,这组诗定为隋时所作。
    ①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前有未删节的吕才序,言“隋季板荡,客游河北。时窦建德始称夏王,其下中书侍郎凌敬,学行之士也,与君有旧,君依之数月”。
    ①对于郭璞《游仙诗》主旨的判断,历来存有“列仙之趣”与“坎壈咏怀”两种主要观点,笔者较为认同后一种观点。
    ①《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②《庄子·秋水》篇云:“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①《全唐诗补编》中《五言辽东侍宴山夜临秋同赋临韵应诏》一首,是《全唐诗》中《奉和山夜临秋》诗的全篇,因此两诗算作一首。又《补编》收入《文镜秘府论》中六首上官仪为论述其诗歌观念而准备的“假作”,因为只是随手凑成的例诗,也不作讨论。
    ①(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版,24页。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隋书·文学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
    ③《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①其中《全唐诗》存诗十七首,但有六首诗与太宗诗重出。《全唐诗补编》补入《春日代情人》一首。
    ②《文选》卷二七班婕妤《怨歌行》诗为:“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而卷三一李善注则云:“班婕妤《怨诗》曰: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①《乐府诗集》卷七一《古别离》下,收有江淹与沈佺期诗?段难 酚搿督耐肪鳌肮爬氡稹薄?
    ①兴膳宏著、彭恩华译:《六朝文学论稿》中《左思与咏史诗》一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
    ①(唐)卢照邻著,任国绪笺注:《卢照邻集编年笺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20页。
    ①关于骆宾王的下落,《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传》上云:“敬业败,伏诛。”《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上则云:“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①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高宗仪凤元年(676)“十二月,戊午,以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尚书左丞鄢陵崔知悌、国子司业郑祖玄为江南道大使,分道巡抚。”
    ①李详:《愧生丛录》卷二第四十九条。李详:《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463页。
    ②其传记见《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传》中。
    ①江瑛:《论陈子昂〈感遇〉诗对〈古诗十九首〉的继承与发展》,《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①郑愔两《唐书》无传其政治生涯的经历,可见黄约瑟先生《郑愔政治生涯述论》一文,载《唐研究》 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77-322页。
    ①“夙龄秉微尚”句,出于“伊余秉微尚”(卷二六谢灵运《初去郡》)。
    ②“幽寻地自偏”句,出于“心远地自偏”(卷三十陶渊明《杂诗》);“多谢赋思玄”句,指的是卷十五张衡《思玄赋》;“阳春和已寡”句,出于“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卷四五宋玉《对楚王问》)。
    ③“飞舞翰林前”句,出于“飞舞两楹前”(卷三一鲍照《学刘公干体》)。
    ④“关西侠少何咆勃”句,可能出于“何猛气之咆勃”(卷十潘岳《西征赋》);“麒麒锦带佩吴钩”句,出于“锦带佩吴钩”(卷二八鲍照《结客少年场行》)。
    ①“萧条天一方”句,出于“各在天一方”(卷二九苏武诗)。
    ①“水月夜虚明”句,可能出于“夜景湛虚明”(卷二六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②“胜拟赤城标”句,出于“赤城霞起而建标”(卷十一孙绰《游天台山赋》);“凌空爱泬寥”句,出于“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卷三三宋玉《九辩》)。
    ③“仙翁何时还”句,出于“游子何时还”(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白露沾人衣”句,出于“白露沾我裳”(卷二九曹丕《杂诗》)。
    ④“徒使泪如霰”句,出于“渥手泪如霰”(卷三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
    ⑤“惠好在南国”句,出于“橘柚在南国”(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刘文学桢感遇》);“怀哉无终极”句,出于“相思无终极”(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
    ①“东山白云不可见”句,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
    ②“庭中自公日”句,出于“休澣自公日”(卷三十鲍照《玩月城西门解中》)。
    ③“遥闻下车日”句,出于“借问下车日”(卷三十谢朓《郡内登望》)。
    ①“芝兰兮药房”句,出于“辛夷楣兮药房”(卷三二屈原《九歌·湘夫人》);“荃壁兮兰砌”句,出于“荃壁兮紫坛”(卷三二屈原《九歌·湘夫人》)。
    ②“忽若登昆仑兮中期汗漫仙”句,出于“登昆仑兮食玉英”(卷三三屈原《九章·涉江》)。
    ③“幽人构馆兮在其中”句,出于“鲛人构馆于悬流”(卷十二郭璞《江赋》);“樵苏不爨兮清谈已”句,出于“樵苏不爨,清谈而已”(卷四二应瑒《与侍郎曹长思书》)。
    ④“波连珠兮文沓缝”句,可能出于“激波连珠挥”(卷二十潘岳《金谷集作诗》)。
    ⑤“鸾歌凤舞兮吹参差”句,出于“吹参差兮谁思”(卷三二屈原《九歌·湘君》);“山中人兮好神仙”句,出于“山中人兮芳杜若”(卷三三屈原《九歌·山鬼》)。
    ⑥“中有琴兮徽以玉”句,出于“徽以钟山之玉”(卷十八嵇康《琴赋》)。
    ⑦“有幽人兮张素琴”句,出于“素琴晨张”(卷十六江淹《恨赋》)。
    ⑧“谈空空兮核元元”句,出于“谈空空于释部,覈玄玄于道流”(卷四三孔稚珪《北山移文》)。
    ①“目极千里际”句,出于“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卷三三宋玉《招魂》);“五柞连延接未央”句,出于“掩长杨而联五柞”(卷二张衡《西京赋》);“周庐徼道纵横转”句,出于“周庐千列,徼道绮错”(卷一班固《西都赋》)。
    ②“云雨阳台路”句,出于“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卷十九宋玉《高唐赋》);“江长望白蘋”句,出于“登白蘋兮骋望”(卷三二屈原《九歌·湘夫人》)。
    ①“同心与我违”句,出于“同袍与我违”(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勿谓知音稀”句,出于“但伤知音稀”(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②“顾己无官次,循涯但自怜”句,出于“顾己循涯”(卷四十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
    ③“礼物生光辉”句,可能出于“传瑞生光辉”(卷二六范云《赠张徐州稷》);“同情报明主”句,出于“投躯报明主”(卷二八鲍照《出自蓟北门行》)。
    ④“燕公为汉将”句,可能出于“拥旄为汉将”(卷二一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玉树有华滋”句,出于“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⑤“肃杀从此始”句,出于“零落从此始”(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嘉树下成蹊》)。
    ①“恭逐万人和”句,出于“千人唱,万人和”(卷八司马相如《上林赋》)。
    ②“矫然翔寥廓”句,出于“猶鷦鵬已翔乎寥廓之宇”(卷四四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③“暂拂香轮归去来”句,出于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
    ④“蟋蟀鸣前除”句,出于“蟋蟀鸣床帷”(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开秋兆凉气》);“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句,出于“岁晏君如何”(卷二七江淹《望荆山》);“君子复何如”句,出于“不乐复何如”(卷三十陶渊明《读山海经诗》);“高馆阒无人”句,出于“空馆阒其无人”(卷十六潘岳《怀旧赋》);“千里阻河关”句,出于“一别阻河关”(卷二一颜延之《秋胡诗》);“结交二十载”句,出于“结欢三十载”(卷二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句,出于“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卷二六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暮秋以为期”句,出于“岁暮以为期”(卷二二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终日长相思”句,出于“著以长相思”(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⑤“闻君为汉将”句,出于“拥旄为汉将”(卷二一虞羲《咏霍将军北伐》)。
    ①“饪餗调元气”句,出于“降烟煴,调元气”(卷一班固《西都赋》)。
    ②“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句,可能出于“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卷二七谢朓《休沐重还道中》)。
    ③“赫赫明天子”句,出于“赫赫天子”(卷二十曹植《责躬诗》);“云峰虽有异”句,出于“方作云峰异”(卷三一江淹《杂体诗·谢法曹惠连赠别》);“天德谅难知”句,出于“惟天德之不易,惧世俗之难知”(卷十一何晏《景福殿赋》);“摇摇天一涯”句,出于“各在天一涯”(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蓬壶不可见”句,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
    ④“虚誉不可饰”句,出于“泪容不可饰”(卷三一刘铄《拟行行重行行》);“清知不可忘”句,可能出于“绮丽不可忘”(卷二十刘桢《公宴诗》)。
    ⑤多处借鉴卷十九宋玉《高唐赋》。
    ①“盛业光书府”句,可能出于“盛业光于后嗣”(卷五四刘孝标《辩命论》)。
    ②“述作究天人”句,可能出于“窈窕究天人”(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
    ③“惟师恢帝则”句,出于“惟师恢东表”(卷二八鲍照《齐讴行》)。
    ④“左右惨无言”句,出于“置酒惨无言”(卷二七颜延之《北使洛》);“暮鸟复翩翻”句,可能出于“众鸟翩翻”(卷二张衡《西京赋》);“纸笔亦何为”句,出于“贱妾亦何为”(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⑤“吾生美无度”句,出于“非君美无度”(卷二六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屡言相去远”句,出于“谁谓相去远”(卷二三刘桢《赠徐干》)。
    ⑥“恭承天下平”句,出于“幸遭天下平”(卷三一江淹《杂体诗·王侍中粲怀德》)。
    ⑦“委树寒花发”句,可能出于“寒花发黄采”(卷二九张协《杂诗》)。
    ⑧“夫子何为者”句,出于“廉公何为者”(卷二一卢谌《览古》)。
    ①“贤哉此丈夫”句,完全照搬自卷二一张协《咏史》;“翩翩繁华子”句,类于“昔日繁华子”(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昔日繁华子》);“早蒙明主恩”句,类于“青紫明主恩”(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左记室思咏史》);“岂乏中林士”句,出于“能无中林士”(卷二二王康琚《反招隐诗》);“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句,出于“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卷二八陆机《猛虎行》)。
    ②“吹洞箫,望极浦”句,出于“吹洞箫,发棹讴”(卷四左思《蜀都赋》);“望极浦”句,类于“停舻望极浦”(卷三一江淹《杂体诗·谢法曹惠连赠别》);“作暮雨兮愁空山”句,类于“暮为行雨”(卷十九宋玉《高唐赋》);“山青青兮水潺湲”句,出于“石浅水潺湲”(卷二七谢灵运《七里濑》)。
    ③“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句,类于“幽并游侠儿”(卷二七曹植《白马篇》)。
    ④“州城隐寒树”句,出于“白日隐寒树”(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刘太尉琨伤乱》)。
    ⑤“不言长不归”句,出于“没为长不归”(卷二一颜延之《秋胡诗》);“归去将何见”句,出于“徘徊将何见”(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⑥“何言相去远”句,出于“谁谓相去远”(卷二三刘桢《赠徐干》);“其如久离别”句,出于“下言久离别”(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⑦“飘如远行客”句,出于“忽如远行客”(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句,出于“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卷十一王粲《登楼赋》);“故人不可见”句,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寄书西飞鸿”句,可能出于“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卷二六范云《赠张徐州稷》);“赠尔慰离析”句,出于“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卷三十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
    ⑧“白雪乍回散”句,出于“回散萦积之势”(卷十三谢惠连《雪赋》);“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句,出于“火井灭,温泉冰”(卷十三谢惠连《雪赋》)。
    ①“恸绝伤心肝”句,出于“喟然伤心肝”(卷二三王粲《七哀诗》)。
    ②“悠悠天一涯”句,出于“各在天一涯”(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③“梦游清溪阴”句,出于“旦发清溪阴”(卷二五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传之天姥岑”句,出于“明登天姥岑”(卷二五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
    ④“河流有深曲”句,出于“河流有急澜”(卷二十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
    ⑤“大道直如发”句,出于“驰道直如发”(卷三一鲍照《代君子有所思》);“出入平津邸”句,出于卷二六陆厥《奉答内兄希叔》。
    ⑥“本自江海人”句,出于“本自餐霞人”(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
    ⑦“布衣空惹洛阳尘”句,可能出于“京洛多风尘”(卷二四陆机《为顾彦先赠妇》)。
    ①“惟应赏心客”句,出于“寄言赏心客”(卷二二沈约《游沈道士馆》)。
    ②“无云天欲暮”句,出于“日暮天无云”(卷三十陶渊明《拟古诗》)。
    ③“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句,出于“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卷十九谢灵运《述祖德诗》);“其如七不堪”句,卷四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七不堪”;“因向智者说”句,出于“将为智者说”(卷三一江淹《杂体诗·谢临川灵运游山》)。
    ④“无劳献子虚”句,指的是卷七司马相如《子虚赋》。
    ⑤“弃置与君同”句,出于“千里与君同”(卷三十鲍照《玩月城西门解中》)。
    ⑥“欲济无轻舟”句,出于“惜哉无轻舟”(卷二四曹植《赠王粲》);“倏忽令人老”句,出于“思君令人老”(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⑦“赋诗轻子虚”句,指的是卷七司马相如《子虚赋》;“设罝守毚兔”句,完全出于卷三一鲍照《拟古》。
    ⑧“越客新安别,秦人旧国情”句,类于“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卷二六谢灵运《道路忆山中》)。
    ①“四年不相见”句,可能出于“结发不相见”(卷三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
    ②“还山从此辞”句,可能出于“去去从此辞”(卷二九《古诗十九首·结发为夫妻》)。
    ③“岁晏子言归”句,可能出于“岁暮可言归”(卷三十沈约《学省愁卧》)。
    ④“客有上林篇”句,指的是卷八司马相如《上林赋》。
    ⑤“别赏阳台乐,前旬暮雨飞”句,出于卷十九宋玉《高唐赋》。
    ①“秋坐金张馆”句,出于“朝集金张馆”(卷二一左思《咏史》);“翳翳昏垫苦”句,出于“久痗昏垫苦”(卷二二谢灵运《游南亭》);“无鱼良可哀”句,出于“脆促良可哀”(卷二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
    ②“达人无不可”句,出于“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卷十三贾谊《鵩鸟赋》);“弦歌在两楹”句,出于“制胜在两楹”(卷二九张协《杂诗》);“鸟雀下空庭”句,出于“空庭来鸟雀”(卷三十谢灵运《斋中读书》)。
    ③“汉兵不顾身”句,出于“常思奋不顾身”(卷四一司马相如《报任少卿书》);“黄云愁杀人”句,出于“萧萧愁杀人”(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④“微风吹兰杜”句,出于“微风吹闺闼”(卷二三《伤歌行》)。
    ⑤“且长凌风翮”句,出于“苟无凌风翮”(卷二四陆机《赠冯文罴》)。
    ⑥“终日何寂寞”句,出于“洛阳何寂寞”(卷二十曹植《送应氏诗》)。
    ⑦“良工不我顾”句,出于“班匠不我顾”(卷二四司马彪《赠山涛》);“弃之如死灰”句,出于“弃之如脱遗”(卷五三李康《运命论》)。
    ⑧“谁能久要津”句,出于“谁能久京洛”(卷二六谢朓《酬王晋安》)。
    ⑨“流沫诚足诫”句,出于“流沫不足险”(卷二五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
    ①“丘中有素琴”句,出于“丘中有鸣琴”(卷二二左思《招隐诗》)。
    ②“荆江万里流”句,出于“濯足万里流”(卷二一左思《咏史》)。
    ③“晨路鹍鸡鸣”句,出于“鹍鸡鸣以哜哜”(卷九班彪《北征赋》);“侧闻樵采音”句,出于“时闻樵采音”(卷二九张协《杂诗》)。
    ④“肃肃临清渠”句,出于“抱杖临清渠”(卷二四张华《答何劭》)。
    ⑤“朔风动寒原”句,出于“朔风动秋草”(卷二九王融《杂诗》)。
    ⑥“因吟渌水扬洪波”句,出于“绿水扬洪波”(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徘徊蓬池上》)。
    ⑦“相思从此始”句,出于“零落从此始”(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嘉树下成蹊》)。
    ⑧“削成元气中”句,出于“拟华山之削成”(卷六左思《魏都赋》)。
    ⑨“自爱丘壑美”句,出于“贞观丘壑美”(卷十九谢灵运《述祖德诗》)。
    ⑩“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句,出于“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卷二二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已矣归去来”句,出于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白云飞天津”句,出于“秋风起兮白云飞”(卷四五刘彻《秋风辞》)。11“临堂空复情”句,出于“婵媛空复情”(卷二三谢朓《同谢谘议铜雀台诗》)。12“忽奉朝青阁”句,出于“拂雾朝青阁”(卷二六谢朓《酬王晋安》)。
    ①“凉风八九月”句,出于“凉秋八九月”(卷二一虞羲《咏霍将军北伐》);“把袂苦不早”句,出于“立身苦不早”(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访古千里余”句,出于“登降千里余”(卷二六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词赋凌子虚”句,指的是卷七司马相如《子虚赋》;“明月出高岑”句,出于“明月出云崖”(卷二九左思《杂诗》);“千载不相忘”句,出于卷二三阮籍《咏怀诗·二妃游江滨》。
    ②“崔公生民秀,缅邈青云姿”句,出于“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吐诺终不移”句,出于“所寄终不移”(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逸兴临华池”句,出于“逍遥临华池”(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魏文帝曹丕游宴》)。
    ③“怀哉莫与言”句,出于“寤寐莫与言”(卷二八鲍照《苦寒行》)。
    ④“逸翮思寥廓”句,出于“逸翮思拂霄”(卷二一郭璞《游仙诗》);“三居清宪台”句,出于“回迹清宪台”(卷二四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
    ⑤“群鸥终日狎”句,出于“可以狎鸥鸟”(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张廷尉绰杂述》)。
    ⑥“九衢平若水”句,出于“九途平若水”(卷二八鲍照《结客少年场行》);“利往无轻舟”句,出于“惜哉无轻舟”(卷二四曹植《赠王粲》);“兹山在人境”句,出于“结庐在人境”(卷三十陶渊明《杂诗》);“悠然望远山”句,出于“悠然望南山”(卷三十陶渊明《杂诗》);“想见中林士”句,出于“能无中林士”(卷二二王康琚《反招隐诗》);“此行良已矣”句,出于“圣贤良已矣”(卷三一王僧达《和琅邪王依古》);“不乐复何如”句,出于卷三十陶渊明《读山海经诗》。
    ⑦“停舻一以眺”句,出于“寒城一以眺”(卷三十谢朓《郡内登望》)。
    ⑧“贤交不可见”句,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迢递千里游”句,可能出于“并奔千里游”(卷二五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行矣勿重陈”句,出于“弃置勿重陈”(卷二八刘琨《扶风歌》)。
    ①“应物云无心”句,出于“云无心以出岫”(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餐霞断火粒”句,可能出于“本自餐霞人”(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嵇康》);“将穷四海裔”句,可能出于“将穷山海迹”(卷二六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
    ②“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鹄”句,指的是卷十三张华《鹪鹩赋》。
    ③“宁饮涧水流”句,出于“泠泠涧水流”(卷二八刘琨《扶风歌》);“安问党与雠”句,出于卷二五刘琨《重赠卢谌》;“贱子跪自陈”句,出于“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卷二一应璩《百一诗》)。
    ④“岁落众芳歇”句,可能出于“屡见流芳歇”(卷三一刘铄《拟明月何皎皎》);“时当大火流”句,可能出于“若乃大火流,凉风厉”(卷四左思《蜀都赋》)。
    ⑤“足明渔父贤”句,指的是屈原《九章·渔父》。
    ①“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句,出于“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卷二七曹植《名都篇》)。
    ②“若睹琼树枝”句,可能出于“不异琼树枝”(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一顾轻千金”句,出于“生平一顾重,宿昔千金贱”(卷三十谢朓《和王主簿怨情》)。
    ③“阶下群峰首”句,出于“遂登群峰首”(卷二六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
    ④“终身思旧恩”句,出于“俯思旧恩”(卷四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⑤“都护在燕然”句,类于“劲虏在燕然”(卷二八鲍照《城窟行》)。
    ⑥“妻子在远道”句,出于“所思在远道”(卷二九《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白日忽先尽”句,可能出于“白日忽西匿”(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
    ⑦“天路来兮双黄鹄”句,类于“愿为双黄鹄”(卷二九苏武诗);“主人临水送将归”句,出于“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卷三三宋玉《九辩》)。
    ⑧“握手一相送”句,类于“握手一长叹”(卷二九苏武诗)。
    ①“君家一何盛”句,出于“风声一何盛”(卷二三刘桢《赠从弟》);“堪与王孙游”句,可能出于“王孙游兮不归”(卷三三刘安《招隐士》)。
    ②“一别三年不相见”句,可能出于“结发不相见”(卷三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
    ③“客从长安来”句,可能出于“客从远方来”(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驱马邯郸道”句,类于“北眺邯郸道”(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平原侯植》)。
    ④“虽有贤主人”句,类于“愿我贤主人”(卷二十王粲《公宴诗》)。
    ⑤“不谓远离别”句,出于“良友远离别”(卷二九苏武诗);“京邑多欢娱”句,出于“朝野多欢娱”(卷二一张协《咏史》)。
    ⑥“我欲从之卧穹嵌”句,可能出于“欲往从之梁父艰”(卷二九张衡《四愁诗》)。
    ⑦“槠楠无冬春”句,出于“皎镜无冬春”(卷二七沈约《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同疚来相依”句,出于“左右来相依”(卷二一颜延之《秋胡诗》)。
    ⑧“神龟在南国”句,出于“橘柚在南国”(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刘文学桢感遇》);“岁时嘉树林”句,出于“上有嘉树林”(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步出上东门》);“中郎何为者”句,出于“廉公何为者”(卷二一卢谌《览古》);“盛名亦相因”句,出于“结交亦相因”(卷二九苏武诗);“为君奏此曲,此曲多苦辛”句,出于“我欲竞此曲,此曲悲且长”(卷二八刘琨《扶风歌》)。
    ①“功名若云浮”句,出于“飞宇若云浮”(卷二一左思《咏史》)。
    ②“二贤归去来”句,出于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
    ③“弃之如埃尘”句,可能出于“弃之如脱遗”(卷五三李康《运命论》)。
    ④“南望襄阳路”句,出于“南望旧京路”(卷二五卢谌《赠崔温》)。
    ⑤“怜汝不忍别”句,出于“将乖不忍别”(卷二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
    ⑥“能取聊城功”句,出于“耻受聊城功”(卷三一鲍照《拟古》);“终然不受赏”句,出于“功成不受赏”(卷二一左思《咏史》)。
    ⑦“故人不可见”句,可能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
    ⑧“莫知晚与早”句,出于“岂云晚与早”(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平原侯植》);“雷雨杳冥冥”句,出于“雷填填兮雨冥冥”(卷三三屈原《九歌·山鬼》);“川谷漫浩浩”句,出于“长路漫浩浩”(卷二九《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⑨“东南棹孤舟”句,出于“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鸿鹄万里游”句,出于“眇然万里游”(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郭弘农璞游仙》)。
    ⑩“惜君青云器”句,出于“仲容青云器”(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努力加餐饭”句,出于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1“往往云无心”句,出于“云无心以出岫”(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历乱无冬春”句,出于“皎镜无冬春”(卷二七沈约《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12“性柔君子德”句,类于“谦谦君子德”(卷二七曹植《箜篌引》)。13“燕歌易水滨”句,指的是卷二八荆轲《歌》。14“一枝非所安”句,出于“殊类非所安”(卷二七石崇《王明君词》)。
    ①“道安风尘外”句,出于“高蹈风尘外”(卷二一郭璞《游仙诗》)。
    ②“鞍马上东门”句,出于“驱车上东门”(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③“谒帝游明光”句,出于“谒帝承明庐”(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秦中川路长”句,出于“川路长兮不可越”(卷十三谢庄《月赋》)。
    ④“飘然归故乡”句,可能出于“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卷二八汉高祖《歌》)。
    ⑤“故人何寂寞”句,出于“洛阳何寂寞”(卷二十曹植《送应氏诗》);“明发不能寐”句,出于“忧愁不能寐”(卷二九《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句,出于“清如玉壶冰”(卷二八鲍照《白头吟》)。
    ⑦“日夕西南望”句,出于“拊剑西南望”(卷二九曹植《杂诗》);“策马从此辞”句,出于“去去从此辞”(卷二九苏武诗)。
    ⑧“万化一朝空”句,出于“一朝万化尽”(卷二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
    ⑨“男儿在世无产业”句,出于“陈平无产业”(卷二一左思《咏史》);“马上时闻渔者歌”句,出于“时闻樵采音”(卷二九张协《杂诗》)。
    ⑩“茅茨冀同荐”句,可能出于“书轨欲同荐”(卷三十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
    11“岂复泪如霰”句,出于“握手泪如霰”(卷三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
    12“国门税征驾”句,出于“息徒税征驾”(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鲍参军昭戎行》)。
    13“登高望蓬瀛”句,出于“登高望所思”(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昔年十四五》);“想象金银台”句,出于“但见金银台”(卷二一郭璞《游仙诗》);“平明登日观”句,出于“平明登云峰”(卷三一江淹《杂体诗·谢临川灵运游山》);“蹉跎凋朱颜”句,出于“凝霜凋朱颜”(卷二二王康琚《反招隐诗》);“日观东北倾”句,出于“朝荣东北倾”(卷二九陆机《园葵诗》);“长松入云汉”句,出于“遗响入云汉”(卷三十陆机《拟今日良宴会》);“于此炼玉液”句,出于“方士炼玉液”(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郭弘农璞游仙》);“独抱绿绮琴”句,出于“佳人遗我绿绮琴”(卷三十张载《拟四愁诗》);“寂静娱清晖”句,出于“清晖能娱人”(卷二二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玉真连翠微”句,出于“旁映重叠,上连翠微”(卷五六陆倕《石阙铭》)。
    ①“大君制六合”句,出于“履至尊而制六合”(卷五一贾谊《过秦论》);“将军临八荒”句,出于“倚剑临八荒”(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鲍参军昭戎行》);“登高望天山”句,出于“登高望所思”(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昔年十四五》);“相呼归去来”句,可能出于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高歌取醉欲自慰”句,出于“长歌欲自慰”(卷二八鲍照《东门行》);“游说万乘苦不早”句,出于“立身苦不早”(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③“遂与朋知辞”句,出于“再与朋知辞”(卷二六谢灵运《初发石首城》)。
    ④“思君心郁陶”句,出于“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卷三三宋玉《九辩》)。
    ⑤“置之君子堂”句,可能出于“高会君子堂”(卷二十王粲《公宴诗》)。
    ⑥“可望不可攀”句,出于“光景不可攀”(卷二七曹植《名都篇》);“晋宋何萧条”句,出于“原野何萧条”(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感物伤游寓”句,出于“感物伤我怀”(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倚楫时一望”句,出于“野老时一望”(卷二九丘迟《旦发鱼浦潭》);“畚筑岂无谋”句,可能出于“夫岂无谋,戎士承平”(卷二十潘岳《关中诗》)。
    ⑦“禅宇遥相望”句,可能出于“两宫遥相望”(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悲哉门弟子”句,可能出于“悲哉游官子”(卷二一颜延之《秋胡诗》)。
    ⑧“念以息微躬”句,出于“便欲息微躬”(卷二二沈约《游沈道士馆》)。
    ⑨“望远回天顾”句,出于“陪厕回天顾”(卷二三颜延之《拜陵庙作》)。
    ⑩“待吾尽节报明主”句,可能出于“投躯报明主”(卷二八鲍照《出自蓟北门行》)。
    11“浮云为苍茫,飞鸟不能鸣”句,可能出于“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卷二八刘琨《扶风歌》);“行人何寂寞”句,可能出于“洛阳何寂寞”(卷二十曹植《送应氏诗》);“劝君苦不早”句,出于“立身苦不早”(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12“迥出陌与阡”句,出于“不识陌与阡”(卷二十曹植《送应氏诗》)。
    13“兀然倾一壶”句,出于“兀然而醉”(卷四七刘伶《酒德颂》);“鹰鹯始轻翼”句,出于“鹰鹯过犹俄翼”(卷十三张华《鹪鹩赋》);“邻里无烟火”句,出于“四望无烟火”(卷二七王粲《从军诗》);“一往不可攀”句,出于“光景不可攀”(卷二七曹植《名都篇》);“蟪蛄鸣空泽”句,出于“蟪蛄鸣兮啾啾”(卷三三刘安《招隐士》);“衣裳苦不早”句,出于“立身苦不早”(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登高望川陆”句,出于“登高望所思”(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昔年十四五》);“联翩相驰逐”句,出于“金羁相驰逐,联翩何穷已”(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凉风吹户牖”句,出于“凉风吹沙砾”(卷二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清浅望河汉”句,出于“河汉清且浅”(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①“旧林日夜远”句,出于“靡靡日夜远”(卷二五陆云《答张士然》);“孤云何时还”句,出于“游子何时还”(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
    ②“蜀郡路漫漫”句,可能出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卷三二屈原《离骚》)。
    ③“远见故人车”句,出于“颇回故人车”(卷三十陶渊明《读山海经诗》)。
    ④“酌醴奉琼筵”句,出于“复酌琼筵醴”(卷三十谢朓《始出尚书省》);“愿狎东海鸥”句,可能出于“可以狎鸥鸟”(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张廷尉绰杂述》);“共营西山药”句,可能出于“若蒙西山药”(卷二二沈约《宿东园》)。
    ⑤“诗题青玉案”句,出于“何以报之青玉案”(卷二九张衡《四愁诗》)。
    ⑥“谢客临海峤”句,指的是卷二五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
    ⑦“天资青云器”句,可能出于“仲容青云器”(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皆合古人意”句,可能出于“恭承古人意”(卷二六谢灵运《初去郡》);“徘徊白日隐”句,可能出于“白日隐寒树”(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刘太尉琨伤乱》);“鸟倦自归飞,云闲独空[氵裔]”句,类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
    ⑧“挂冠知止足”句,出于“达人知止足”(卷二一张协《咏史》)。
    ⑨“犹怀明主恩”句,出于“青紫明主恩”(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左记室思咏史》)。
    ①卷二八有鲍照《东武吟》。
    ②“回看六合间”句,可能出于“恢恢六合间”(卷二三欧阳建《临终诗》);“飞鸟何时还”句,可能出于“飞鸟相与还”(卷三十陶渊明《杂诗》)、“游子何时还”(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兄弟自追攀”句,类于“朋友相追攀”(卷二三王粲《七哀诗》)。
    ③“科头箕踞长松下”句,类于“系马长松下”(卷二八刘琨《扶风歌》)。
    ④“翩翾陋体一微禽”句,出于“惟鹪鹩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育翩翾之陋体,无玄黄以自贵。”(卷十三张华《鹪鹩赋》)。
    ⑤“出入承明庐”句,出于“三入承明庐”(卷二一应璩《百一诗》);“闭关常晏如”句,出于“屡空常晏如”(卷二六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⑥“一言重然诺”句,可能出于“季布重然诺”(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陈思王曹植赠友》);“何意秋风来,飒然动归思”句,出于“有风飒然而至”(卷十三宋玉《风赋》);“此会良不易”句,出于“杀身良不易”(卷三七石崇《王明君词》);“他日琼树枝”句,可能出于“不异琼树枝”(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
    ⑦“兀然还复醉”句,出于“兀然而醉”(卷四七刘伶《酒德颂》)。
    ⑧“出门何茫茫”句,出于“四顾何茫茫”(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⑨“邀遮相驰逐”句,出于“金羁相驰逐,联翩何穷已”(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飘飖若云仙”句,可能出于“飘飖若仙步”(卷二九何劭《杂诗》);“留欢不知疲”句,出于“终宴不知疲”(卷二十曹植《公宴诗》)。
    ⑩“如何一尊酒”句,可能出于“勿言一樽酒”(卷二十沈约《别范安成》);“白雪正如此”句,可能出于“素心正如此”(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陶徵君潜田居》);“俱为千里游”句,可能出于“并奔千里游”(卷二五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凉风吹北原”句,出于“凉风吹沙砾”(卷二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
    11“悲风千里来”句,类于“千里来相求”(卷二五刘琨《重赠卢谌》);“赤帝终已矣”句,出于“贱妾终已矣”(卷二八陆厥《中山王孺子妾歌》);“君王不可见”句,可能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修竹令人悲”句,可能出于“远望令人悲”(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湛湛长江水》);“登高临旧国”句,可能出于“登高临四野”(卷二三阮籍《咏怀诗·登高临四野》);“伐树将如何”句,可能出于“失路将如何”(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平生少年时》);“终古犹如此”句,可能出于“贵贱犹如此”(卷三十沈约《冬节後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
    12“前路良未测”句,出于“鸿恩良未测”(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刘文学桢感遇》)。
    13“维怀琼树枝”句,可能出于“不异琼树枝”(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
    ①“高标青云器”句,出于“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归卧青山郭”句,出于“还望青山郭”(卷二二谢朓《游东田》)。
    ②“夕阴澄古逵”句,出于“秋岸澄夕阴”(卷二六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
    ③“早晚荐雄文似者”句,出于“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卷七扬雄《甘泉赋》);“故人今已赋长杨”句,指的是卷九扬雄《长杨赋》。
    ④“迎送纷交驰”句,可能出于“义兵纷以交驰”(卷十潘岳《西征赋》);“孤帆万里外”句,类于“扬旌万里外”(卷二四陆机《赠顾交址公真》)。
    ⑤“出入见三光”句,出于“出入三光”(卷四八班固《典引》)。
    ⑥“天子股肱守”句,类于“淮阳股肱守”(卷二六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
    ⑦“道隐不可见”句,可能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
    ⑧“谈论安可穷”句,出于“谈论安可穷”(卷二九曹植《杂诗》);“答荷难克充”句,出于“美价难克充”(卷二六颜延之《直东宫答郑尚书》)。
    ⑨“四时常晏如”句,出于“屡空常晏如”(卷二六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渔樵耳目前”句,类于“岂校耳目前”(卷三一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
    ⑩“余亦从此辞”句,可能出于“去去从此辞”(卷二九《古诗十九首·结发为夫妻》);“异乡难久留”句,出于“行人难久留”(卷二九李陵《与苏武》)。
    11“室居相枕藉”句,可能出于“兽相枕藉”(卷一班固《西都赋》)。
    12“齐歌空复情”句,出于“婵媛空复情”(卷二三谢朓《同谢谘议铜雀台诗》)。
    13“时复诵离骚”句,指的是卷三二屈原《离骚》。
    ①“征马百度嘶,游车动行尘”句,可能出于“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卷十六江淹《别赋》)。
    ②“层冰峨峨满川泽”句,出于“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卷三三宋玉《招魂》);“去去沧波勿复陈”句,出于“弃置勿复陈”(卷二九曹丕《杂诗》);“五湖三江愁杀人”句,出于“萧萧愁杀人”(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③“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句,出于“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卷二八刘琨《扶风歌》)。
    ④“名高不择仕”句,出于“名高不宿著”(卷二一应璩《百一诗》)。
    ⑤“九重出入生光辉”句,可能出于“传瑞生光辉”(卷二六范云《赠张徐州稷》);“东来蓬莱复西归”句,出于“何时复西归”(卷二七《长歌行》)。
    ⑥“琼杯绮食青玉案”句,类于“何以报之青玉案”(卷二九张衡《四愁诗》);“浮舟弄水箫鼓鸣”句,类于“箫鼓鸣兮发棹歌”(卷四五刘彻《秋风辞》);“此时行乐难再遇”句,出于“嘉会难再遇”(卷二九李陵《与苏武》);“西游因献长杨赋”句,指的是卷九扬雄《长杨赋》;“北阙青云不可期”句,可能出于“帝乡不可期”(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句,出于“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上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
    ⑦“淹泊在他乡”句,出于“忽觉在他乡”(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
    ⑧“青青山上松”句,可能出于“青青陵上松”(卷二一何劭《游仙诗》)。
    ⑨“一麾俄出守”句,出于“一麾乃出守”(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栖遑辄累丘”句,可能出于“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卷五五陆机《演连珠》);“平生感知己”句,可能出于“俯感知己”(卷五六潘岳《杨荆州诔》)。
    ⑩“徒言青琐闼”句,出于“摄官青琐闼”(卷二六范云《古意赠王中书》);“目送飞鸟余”句,出于“目送归鸿”(卷二四嵇康《赠秀才入军》)。
    11“洞庭木落骚人哀”句,出于“洞庭波兮木叶下”(卷三二屈原《九歌·湘夫人》);“登高远望形神开”句,可能出于“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卷十九宋玉《高唐赋》)。
    12“对此欲倒东南倾”句,类于“天汉东南倾”(卷三十陆机《拟明月皎夜光》);“身登青云梯”句,类于“共登青云梯”(卷二二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水澹澹兮生烟”句,类于“水澹澹而盘纡兮”(卷十九宋玉《高唐赋》);“日月照耀金银台”句,类于“但见金银台”(卷二一郭璞《游仙诗》);“古来万事东流水”句,可能出于“汎汎东流水”(卷二三刘桢《赠从弟》);“别君去时何时还”句,类于“游子何时还”(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
    13“谒帝游明光”句,出于“谒帝承明庐”(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秦中川路长”句,出于“川路长兮不可越”(卷十三谢庄《月赋》)。
    ①“坟树应西靡”句,可能出于“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卷四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
    ②“回瞻北堂上”句,可能出于“安寝北堂上”(卷三十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③“四郊秋叶惊摵摵”句,出于“摵摵芳叶零”(卷三十卢谌《时兴》)。
    ④“损躯报夫仇”句,类于“投躯报明主”(卷二八鲍照《出自蓟北门行》)。
    ⑤“兴逸潘仁赋”句,指的是卷十三潘岳的《秋兴赋》。
    ⑥“横汾无轻舟”句,可能出于“惜哉无轻舟”(卷二四曹植《赠王粲》)。
    ⑦“京师故人不可见”句,可能出于“辗转不可见”(卷二七《饮马长城窟行》)。
    ⑧“蘋藻生虚空”句,出于“蘋藻生其涯”(卷二三刘桢《赠从弟》);“非君谁与同”句,出于“非君谁能赞”(卷二五陆云《为顾彦先赠妇》)。
    ⑨“予叨翰墨林”句,出于“寄辞翰墨林”(卷二九张协《杂诗》);“虚弹落惊禽”句,出于“惊禽易落”(卷三六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愁为庄舄吟”句,出于“庄舄显而越吟”(卷十一王粲《登楼赋》)。
    ⑩题目《玩月金陵城西……》,类于卷三十鲍照《玩月城西门解中》。
    11“春色既已同”句,出于“逢厄既已同”(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卢中郎谌感交》)。
    ①“边策远和戎”句,出于“乘障远和戎”(卷三一鲍照《拟古》)。
    ②“沙尘何茫茫”句,可能出于“四顾何茫茫”(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哲匠感颓运”句,出于“哲匠感萧晨”(卷二二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云鹏忽飞翻”句,类于“短翮屡飞翻”(卷三十沈约《和谢宣城》);“戈甲如云屯”句,出于“胡马如云屯”(卷二八陆机《从军行》);“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句,出于“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卷二六谢灵运《登江中孤屿》)。
    ③“总为浮云能蔽日”句,出于“浮云蔽白日”(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④“仲雍扬波涛”句,出于“扬波涛于碣石”(卷一班固《西都赋》);“风流少年时”句,类于“平生少年时”(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挂席拾海月”句,出于卷二二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⑤“霞顶泰阶平”句,出于“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卷九扬雄《长杨赋》)。
    ⑥“山影乍浮沉”句,出于“俯仰乍浮沉”(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北里多奇舞》);“真游非外奖”句,可能出于“客心非外奖”(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王粲》)。
    ⑦“交情与我违”句,出于“同袍与我违”(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
    ⑧“泪下如流泉”句,出于“泪下如流泉”(卷二八刘琨《扶风歌》);“念此失次第”句,出于“起坐失次第”(卷二三刘桢《赠徐干》)。
    ⑨“独立调元气”句,出于“降烟煴,调元气”(卷一班固《东都赋》)。
    ⑩“回首见沉浮”句,可能出于“回首见长安”(卷二二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
    ①“岁晚将贻故人耻”句,出于“将贻匈奴哂”(卷二二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
    ②“五十无产业”句,出于“陈平无产业”(卷二一左思《咏史》);“黾勉从寸禄”句,出于“外望无寸禄”(卷二一左思《咏史》)。
    ③“独卧虚斋思无已”句,类于“愁思无已”(卷十九宋玉《高唐赋》);“去家百里不得归”句,类于“遥役不得归”(卷二九曹植《情诗》);“到官数日秋风起”句,可能出于“秋风起兮白云飞”(卷四五刘彻《秋风辞》)。
    ④“青青松柏田”句,出于“青青陵上柏”(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⑤“海边曾狎鸟”句,可能出于“可以狎鸥鸟”(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张廷尉绰杂述》);“回驾复何如”句,可能出于“不乐复何如”(卷三十陶渊明《读山海经诗》)。
    ⑥“西来谁家子”句,可能出于“借问谁家子”(卷二七曹植《白马篇》)。
    ⑦“昨夜宿祁连”句,出于“昨夜宿南陵”(卷二七鲍照《还都道中作》)。
    ⑧本诗借鉴的是卷二二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
    ⑨“人生各有命”句,类于“人生各有志”(卷二一王粲《咏史诗》);“五十无寸禄”句,出于“外望无寸禄”(卷二一左思《咏史》)。
    ⑩“顾眄一过丞相府”句,出于“虞卿以顾眄而捐相印”(卷四五班固《答宾戏》)。
    11“揽之不盈掬”句,出于“采采不盈掬”(卷三十陆机《拟涉江采芙蓉》)、“揽之不盈手”(卷三十陆机《拟明月何皎皎》);“陶令归去来”句,指的是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
    12“白日忽欲晚”句,可能出于“白日忽西匿”(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
    13“心期万里游”句,出于“眇然万里游”(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郭弘农璞游仙》);“丈夫佩吴钩”句,出于“锦带佩吴钩”(卷二八鲍照《结客少年场行》)。
    ①“意出风尘外”句,出于“高蹈风尘外”(卷二一郭璞《游仙诗》);“别君日已远”句,可能出于“相去日已远”(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②“长揖谢亲族”句,出于“长揖谢夷齐”(卷二一郭璞《游仙诗》);“本持乡曲誉”句,出于“岂谓乡曲誉”(卷二五卢谌《答魏子悌》);“拥传一何速”句,可能出于“岁暮一何速”(卷二九《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风寒马毛缩”句,出于“马毛缩如猬”(卷二八鲍照《出自蓟北门行》)。
    ③“皇华难久留”句,可能出于“行人难久留”(卷二九李陵《与苏武》);“明月西南楼”句,可能出于“始见西南楼”(卷三十鲍照《玩月城西门解中》)。
    ④“忽遇平生亲”句,出于“叙此平生亲”(卷二九苏武诗);“飘飖天地间”句,可能出于“人生天地间”(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相思犹比邻”句,出于“万里犹比邻”(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
    ⑤“长扫狐兔窟”句,可能出于“狐兔窟其中”(卷二三张载《七哀诗》)。
    ⑥“山水清晖远”句,可能出于“山水含清晖”(卷二二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⑦“天地皆得一”句,出于“天下皆得一”(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嵇中散康言志》);“借问此何为”句,类于“借问此何时”(卷二九张协《杂诗》);“渡泸及五月”句,出于“故五月度泸,深入不毛”(卷三七诸葛亮《出师表》)。
    ⑧“湖沙莽茫茫”句,出于“旷野莽茫茫”(卷二三阮籍《咏怀诗·徘徊蓬池上》);“胡国草木长”句,出于“孟夏草木长”(卷三十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边烽互相望”句,出于“参差互相望”(卷二二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置酒高馆夕”句,可能出于“置酒高殿上”(卷二七曹植《箜篌引》);“握手何慨慷”句,可能出于“握手何言”(卷十六江淹《恨赋》)。
    ⑨“忆君倏忽令人老”句,出于“思君令人老”(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①“远送新相知”句,出于“乐莫乐兮新相知”(卷三三屈原《九歌·少司命》);“满尊徒尔为”句,出于“惜哉空尔为”(卷二一王粲《咏史诗》);“早已醉东篱”句,出于“采菊东篱下”(卷三十陶渊明《杂诗》)。
    ②“君王制六合”句,出于“履至尊而制六合”(卷五一贾谊《过秦论》);“海塞无交兵”句,出于“四海无交兵”(卷二四曹植《又赠丁仪王粲》);“岂惟弟与兄”句,可能出于“亲戚弟与兄”(卷二四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
    ③“鲸鱼纵大壑”句,出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卷四七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鸑鷟鸣高冈”句,可能出于“盖凤鸣高冈以远罻罗”(卷四四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连骞翰墨场”句,可能出于“粲粲翰墨场”(卷二一谢瞻《张子房诗》);“各在天一方”句,出于卷二九苏武诗;“离披不相见”句,可能出于“结发不相见”(卷三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浩荡隔两乡”句,出于“何况隔两乡”(卷二六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④“长楸走马谁相数”句,出于“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卷二七曹植《名都篇》);“兴来逸气如涛涌”句,出于“逸气奋涌,缤纷交错”(卷十八成公绥《啸赋》);“举头遥望鲁阳山”句,出于“遥望洛阳山”(卷二十曹植《送应氏诗》);“木叶纷纷向人落”句,出于“洞庭波兮木叶下”(卷三二屈原《九歌·湘夫人》)。
    ⑤“好风能自至”句,可能出于“好风与之俱”(卷三十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留欢美清夜”句,出于“佳人美清夜”(卷三十陶渊明《拟古诗》)。
    ⑥“鞭挞黎庶令人悲”句,可能出于“远望令人悲”(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湛湛长江水》);“世情付与东流水”句,可能出于“汎汎东流水”(卷二三刘桢《赠从弟》);“转忆陶潜归去来”句,指的是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
    ⑦“欸乃感人情”句,出于“丝桐感人情”(卷二三王粲《七哀诗》);“始歌悲风起”句,出于“烈烈悲风起”(卷二八刘琨《扶风歌》);“何时见府主”句,可能出于“何时见余辉”(卷三十陶渊明《咏贫士诗》);“此外将何为”句,出于“太息将何为”(卷二四曹植《太息将何为》)。
    ⑧“往往若在眼”句,出于“薜萝若在眼”(卷二二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复对游子颜”句,出于“日落游子颜”(卷二一颜延之《秋胡诗》);“迢迢始宁墅,芜没谢公宅”句,可以联想到卷二六谢灵运《过始宁墅》诗。
    ①“山川与云平”句,出于“万里与云平”(卷二一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萧萧白杨声”句,出于“白杨何萧萧”(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②“天开青云器”句,出于“仲容青云器”(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人寂风入室”句,出于“霜被庭兮风入室”(卷十六潘岳《寡妇赋》);“白玉壶冰水”句,出于“清如玉壶冰”(卷二八鲍照《白头吟》)。
    ③“击辕非所慕”句,出于“精微非所慕”(卷二九何劭《杂诗》)。
    ④“忽如高堂上”句,可能出于“朝发高堂上”(卷二八缪袭《挽歌诗》);“鸟且不敢飞”句,出于“晨禽不敢飞”(卷二八鲍照《苦热行》);“高歌披心胸”句,出于“开颜披心胸”(卷二五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⑤“愿君崇明德”句,出于“努力崇明德”(卷二九李陵《与苏武》)。
    ⑥“冠上阊阖开”句,出于“诘旦阊阖开”(卷二十丘迟《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履下鸿雁飞”句,出于“宁知鸿雁飞”(卷二六谢朓《酬王晋安》)。
    ⑦“青槐夹驰道”句,出于“飞甍夹驰道”(卷二八谢朓《鼓吹曲》)。
    ⑧“吾党二三子”句,可能出于“眷我二三子”(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陈思王曹植赠友》)。
    ⑨“回首见黛色”句,可能出于“回首见长安”(卷二二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忘怀非外求”句,出于“得性非外求”(卷二六谢灵运《道路忆山中》);“欣与数子游”句,出于“想与数子游”(卷二五刘琨《重赠卢谌》)。
    ⑩“兼示济江篇”句,出于“果枉济江篇”(卷二五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11“桧动芙蓉披”句,出于“左右芙蓉披”(卷三一江淹《杂体诗·魏文帝曹丕游宴》);“填游今已微”句,出于“此道今已微”(卷二六范云《赠张徐州稷》)。
    12“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句,出于“脆促良可哀”(卷二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
    13“建旟千里外”句,可能出于“脱巾千里外”(卷二一颜延之《秋胡诗》);“超超青云器”句,出于“仲容青云器”(卷二一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
    14“回首望旌旗”句,出于“回首望长安”(卷二三王粲《七哀诗》)。
    ①“清洛行不近”句,出于“山远行不近”(卷二五谢灵运《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
    ②“悠悠隔山陂”句,出于“悠悠隔山陂”(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千里相追随”句,可能出于“飞盖相追随”(卷二十曹植《公宴诗》)。
    ③“时人不可攀”句,出于“光景不可攀”(卷二七曹植《名都篇》);“此去何时还”句,出于“游子何时还”(卷三一江淹《杂体诗·古离别》)。
    ④“聊以任纵诞”句,出于“偃卧任纵诞”(卷二六谢灵运《道路忆山中》)。
    ⑤“半已升青云”句,可能出于“当途者升青云”(卷四五扬雄《解嘲》)。
    ⑥“当复隔山陂”句,出于“悠悠隔山陂”(卷二九《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其出从如云”句,出于“其从如云”(卷二张衡《西京赋》)。
    ⑦“登高望山海”句,出于“登高望所思”(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昔年十四五》);“重阳不相知”句,出于“一息不相知”(卷二八鲍照《东门行》);“良辰与美景”句,可能出于“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卷三十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弃我如遗舄”句,出于“弃我如遗迹”(卷二九《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登高望远海”句,出于“登高望所思”(卷二三阮籍《咏怀诗?昔年十四五》)。
    ⑧“江湖不可忘”句,可能出于“绮丽不可忘”(卷二十刘桢《公宴诗》)。
    ⑨“少年费白日”句,出于“晋制犀比,费白日些”(卷三三宋玉《招魂》)。
    ⑩“凤凰翔千仞”句,出于“凤凰翔于千仞兮”(卷六十贾谊《吊屈原文》);“掩却归来词”句,指的是卷四五陶渊明《归去来辞》;“旧友满皇州”句,出于“春色满皇州”(卷三十谢朓《和徐都曹》);“道里安可思”句,出于“万世安可思”(卷二八陆机《挽歌诗》)。
    ①“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句,类于“白日忽西匿”(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目送飞鸿对豪贵”句,出于“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卷二四嵇康《赠秀才入军》);“可望不可攀”句,出于“光景不可攀”(卷二七曹植《名都篇》);“江湖拥隔劳寸心”句,出于“孰为劳寸心”(卷二六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
    ②“十年未称平生意”句,出于“还叙平生意”(卷二三任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
    ③“君王歌大风”句,指的是卷二八汉高祖歌;“蛾眉缀明珠”句,出于“缀明珠以耀躯”(卷十九曹植《洛神赋》);“鸡栖何嘈嘈”句,出于“殡宫何嘈嘈”(卷二八陆机《挽歌诗》)。
    ④“垄头远行客”句,出于“忽如远行客”(卷二九《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行人未云已”句,出于“勤役未云已”(卷三一袁淑《效古》);“岂不思故乡”句,出于“绵绵思故乡”(卷二九曹丕《杂诗》);“从来感知己”句,可能出于“俯感知己”(卷五六潘岳《杨荆州诔》)。
    ⑤“深山穷谷委严霜”句,出于“时菊委严霜”(卷二六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⑥“数峰出云间”句,出于“华星出云间”(卷二二曹丕《芙蓉池作》)。
    ⑦“岂无同门友”句,出于“昔我同门友”(卷二九《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得上君子堂”句,出于“高会君子堂”(卷二十王粲《公宴诗》);“上感白日光”句,出于“仰视白日光”(卷二三刘桢《赠徐干》)。
    ①“将因卧病解朝衣”句,出于“抽簪解朝衣”(卷二一张协《咏史》)。
    ②“草王言兮不得辞”句,出于“悢悢不得辞”(卷二九李陵《与苏武》);“出阊阖,历通逵”句,出于“出阊阖兮降天途”(卷十五张衡《思玄赋》);“怳不知其所之”句,出于“迷不知其所之”(卷十四鲍照《舞鹤赋》);“鸟翩翩兮疾飞”句,出于“孤鸟翩翩飞”(卷二七王粲《从军诗》)。
    ③“穷郊日萧索”句,出于“秋日萧索”(卷十六江淹《恨赋》);“乔木思故乡”句,出于“绵绵思故乡”(卷二九曹丕《杂诗》)。
    ④“感念伤我神”句,出于“感物伤我怀”(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不怨别天长”句,出于“不怨秋夕长”(卷二六谢灵运《道路忆山中》)。
    ⑤“旧是帝王州”句,出于“金陵帝王州”(卷二八谢朓《鼓吹曲》);“异乡共如此”句,出于“古来共如此”(卷二八鲍照《白头吟》)。
    ⑥“迢迢见明星”句,出于“迢迢牵牛星”(卷二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⑦“后会将何时”句,出于“执手将何时”(卷二四曹植《赠白马王彪》)。
    ⑧见《旧唐书·武宗纪》会昌四年十二月条的相关记载。又按:据徐松《登科记考》卷九,德裕之祖李栖筠为天宝七年进士及第,并非“天宝末”。
    ①李颀《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元凯春秋传,昭明文选堂。”李益《送襄阳李尚书》:“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齐己《闻贯休下世》:“争得梁太子,重为文选楼。”杜甫《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杜甫《宗武生日》:“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白居易《偶以拙诗数首寄呈裴少尹侍郎蒙以盛制四篇一时酬和重投长句美而谢之》:“毛诗三百篇后得,文选六十卷中无。”《全唐诗补编》收罗隐《〈文选〉阁》诗:“间生元子出萧梁,作选为书化万邦。三代已来成冠绝,六朝余外更无双。”
    ②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1248页。
    ③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徐秀四库全书》1701集部诗文评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韩泉欣先生在《为杜诗“熟精〈文选〉理”进一解》一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中也持类似观点。
    ①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1762页。对于《杜诗详注》在注释学上的弊端,详蒋寅先生《〈杜诗详注〉与古典诗歌注释学之得失》(《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2期)一文。
    ②见《李审言文集》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69—141页。
    ③见《杜甫诗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234—287页。
    ①赵海菱:《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五章第四节《从咏史诗看班固对杜甫的影响》。
     ①相关论述,参吴怀东《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三章《杜甫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相关论述。
    ①相关论述,参吴怀东《杜甫与六朝诗歌关系研究》第五章《杜甫与社会诗人鲍照》。
    
    ①括号里的是李诗涉及到的此卷《文选》诗篇数。
    ②赵建梅:《试论李德裕的平泉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①余云焕《味蔬诗话》卷一,转引自蒋寅先生《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243页。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
    (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向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王溥著:《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等校笺:《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日)弘法大师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日)弘法大师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盛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版。
    李详著:《李审言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骆鸿凯著:《文选学》,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寅恪著,陈美延编:《陈寅恪集·读书札记一集》,三联书店2001年月版。
    周勋初编:《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周勋初主编,武秀成、姚松等编:《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版。
    汪习波著:《隋唐文选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穆克宏著:《昭明文选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傅刚著:《〈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聂永华著:《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陶敏、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杜晓勤著:《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尚定著:《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一平著:《盛唐前期诗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明非著:《唐诗:在变革中走向辉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胡可先著:《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兆鹏著:《唐代科举考试试诗赋用韵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彭国忠主编:《唐代试律诗》,黄山书社2006年版。
    王勋成著:《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赵福海主编:《文选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李小彤:《唐代类书与诗歌的关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6年度博士论文。
    张和群:《试述唐代诗人对〈文选〉诗歌的学习和借鉴》,《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许逸民:《论隋唐“〈文选〉学”兴起之原因》,《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景献力:《关于〈文选〉一书成为科举教科书的时间问题》,《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第3期。
    李金坤:《唐代科举考试与〈文选〉》,《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姜维公:《唐代科举与〈选〉学的兴盛》,《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18卷第1期。
    刘青海:《试论唐代应试诗的命题及其和〈文选〉的渊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傅刚:《〈文选〉的流传及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0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