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陆海统筹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坚持陆海统筹。本文以“陆海统筹”为研究对象,从战略、权力域、经济和软环境四个方面加以系统阐释。其中,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是指导,统筹陆海权力域和统筹陆海经济是两翼,统筹陆海软环境是保障。陆海统筹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选择,凸显了中国合作性参与的政策取向,彰显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和谐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发展道路。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基于国际政治学视角,借鉴了地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系统性、整体性和立体性思维,将陆海统筹大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抽象,形成简约的菱形模型作为分析工具;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调研法,以求更为全面和准确地把握各方面文献,从而使论文的研究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
     本文框架总体上采用总分结构,系统地阐释陆海统筹的相关议题,由此将论文划分为五大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陆海统筹的系统分析。本章旨在对陆海统筹的概念内涵、产生背景和战略意义进行探讨,并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对陆海统筹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第一节梳理了陆海统筹概念的源起及其发展历程,并对这一核心概念及其特征作出界定,认为“陆海统筹是指基于地缘战略视角处理好陆地发展与海洋开发利用的关系,在国际社会中充分发挥中国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地缘优势、规避风险,并围绕这一国家定位制定‘和平、合作、和谐’的国家陆海发展战略,形成集陆海权力、陆海经济、陆海文化和陆海法律等于一体的宏观战略布局,推动国家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营造和平有力的周边环境,达到和谐世界的终极追求,走超越西方的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于此,本节着重探讨了中国推动陆海统筹战略的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第二节主要介绍本研究的分析思路和理论工具,构建菱形分析模型并解释说明陆海统筹系统本身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陆海统筹的行为主体——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作出层次分析。
     第二章,陆海统筹发展战略。本章旨在探讨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依据、战略取向和战略规划。第一节重点介绍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依据,这些依据不仅表现为陆海地理属性、文明属性和人文属性本身所具有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人际价值,更表现为中国在地缘结构、地理区位和文明成分等方面具备推动陆海统筹战略的强大优势。第二节在对比世界主要海权国家崛起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陆海发展战略的特色和取向应当是新型海洋强国与和平发展、合作性参与和全球治理以及世界和谐海洋秩序的构建。第三节基于中国陆海观的嬗变以及国家海洋意志的强化,建议将海洋强国战略纳入到国家发展总体战略之中,并探讨陆海统筹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即充分认清国家所具备的陆海战略资源、确立与地缘属性相匹配的陆海战略目标、坚持协调均衡可持续的陆海战略原则、制定系统性和全局性的陆海战略举措以及从多维视角全方位审视陆海战略的长远价值。
     第三章,统筹陆海权力域。本章旨在评述地缘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在陆海乃至空天网范围内的大国权力博弈和国家权益维护。第一节在梳理西方地缘学说基础上,将陆权、海权和空权等权力界定为一种空间维度,即“域”,体现的是关系范畴或互动范畴,并强调“陆海和合论”为中国应对国家间权力博弈、维护国家权益以及拓展权力域提供的理论基础。第二节指出中国面临陆上边界问题、海上划界问题、岛屿争端问题和南海问题等领土主权争端问题,并伴随着资源的争夺、科技的较量和通道的竞争,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大国战略遏制和权力博弈的实质。第三节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空间实体拓展到无形联系,权力域正在由“陆海”二维扩大到“陆海空天网”五维,公海、南北极、天空和外太空乃至网络空间将是国家权力较量、利益追逐和权益保障的重要场所。
     第四章,统筹陆海经济。本章旨在说明陆海统筹在经济领域的内在要求是陆海经济一体化,通过陆海两栖经济格局整合、陆海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国家海外利益拓展,最终实现国家经济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讨论陆海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其目标价值。第二节指出中国陆海经济格局正在由单一陆地经济向陆海两栖经济转型,海洋经济布局是陆海经济发展的战略必需,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中国确立外向型经济开放体系,增强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第三节从战略保障的角度出发,关注陆海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中华文明转型为切入点,寻求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中超越西方工业文明的因素所在,从而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和人海关系的双重和谐、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双赢。
     第五章,统筹陆海软环境。本章旨在从国际政治软实力理论的基本要素出发,探讨陆海统筹软环境建设所必需的制度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以及涉及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贡献能力因素。第一节指出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设与海洋法律的完善以及陆海机构的设置与管理职能调整为海洋强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第二节从中国的古代陆海思想出发,探求中国传统地缘思想中的陆海观念,并通过梳理近代中国陆海关系实践历程,总结中国陆海观念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对其思想精华进行继承与宣传。第三节指出,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不能忽视周边经略与国际合作。中国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推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加强与俄罗斯、东盟的安全对话和经贸合作,实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共赢发展;中国借助多边外交的平台,缓和各种潜在的安全困境,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合作性地参与国际机制,在国际社会中重塑良好形象,营造有利于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的国际环境和舆论氛围,构建以和谐世界为目标的国际秩序。
China is a land-sea country which needs to coordinate land and sea inorder to build up a Sea Power.“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s for land andsea” will be my research object and be explained in four aspects which arestrategy, Power-field, economy and soft-environment. Among them, thestrategy is the guide, the Power-field and the economy are the wings and thesoft-environment is the guarante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s for landand sea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a road toSea Pow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highlights the Chinesecooperative participant in policy orientation and reveals the harmony idea ofChina's ocea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geography, economics,jurisprudence and sociology will be utilized. The land-sea coordination systemand its subsystems will be abstracted comprehensively under the systemtheory to form a rhombus model.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analysis, caseanalysi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which can grasp theliteratur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will make the research morescientificall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system analysis on land-sea coordination, whichaims to discuss the concept, background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set upan analysis model. After comb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inthe first section, the definition comes out. On account of it, the background and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s for landand sea” will be discussed. 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method and theoretical tools, constructs a rhombus model to interpret therelations between the system and its subsystems, and research the actors–men, stat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AHP.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ordination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landand sea which explores the basis, orientation and planning of it. The basis notonly displays the ecolog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human value of geographic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attribute, also shows the advantagesChina’s land-sea coordination strategy. The orientation should be a new typeof Sea Power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and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Marine world order.The planning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clarify the strategicresources, build up a suited target, formulate systematic measures andexamine the long-term valu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ordination of Power-fields which analyses howChina protects interests in land, sea, air, space and cyber. On one hand, landpower, sea power and air power are all a kind of spatial dimension and thecoordination theory on land and sea provides China a theoretical basis toengage in the power bargaining, protect national interests, and expand thepower-field. On the other,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several territorial disputes,as well as competition of resources, techniques and channels, which revealsthe containment from great power and the essence of power game. At las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and the coming of the big data era,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countries has expanded from the realworld to visual space. The power game will exist in land, sea, air, space andcyber at the same time.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oordination of land-sea economy which aims toexplain the economic target and measure. First, the concepts and value ofeconomic integration of land and sea will be discussed which includesintegrating the economy of land and sea,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exploiting two kinds of resources in land and sea,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economic development, etc. Then, the article will point out that the economiclayout of China has become a land-sea dualistic structure instead of theonly-land pattern. Marine economy is dispensable. Hence, opening to theoutside world and Going-Out Policy are beneficial to China’s export-orientedeconomy and the enhancing of China’s competitive force in the world market.Finally, I will account for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for thesustainable land-sea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interpreting the threetransi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 which surveys the harmony, economic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value within men-land and men-sea.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ordination of land-sea soft-environment whichaims to emphasize the function of law, system, idea, culture, mechanism andorder in the coordination of land and sea and the Sea Power construction. As itturn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ng of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completing of ocean law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sea institutes aremeaningful to create a good domestic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 transitionof land-sea concept, the reinforcement of maritime consciousness, theimplementation of land-sea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itimepropaganda system have offered immaterial elements to build up a Sea Power.As a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cannot ignore the periphery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guide of the policy of fosteringan amicable, secure and prosperous neighborhood, we should construct theChina-Japan-South Korea FTA,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northeast Asia,reinforce the cooperation on security, economic and trade with Russia andASEAN and realize a win-win development with our neighbors. The Chinesegovernment should moderate the security dilemma with the help of multilateraldiplomacy, participate 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affairs as a responsible power,engage in international regimes cooperatively, restore a good image in the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reate a world opinion which is in favour of China andstructure a harmonious world order.
引文
1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1-7页。
    1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J],载《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8期,第74-83页。
    2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J],载《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26页。
    3江淮:《陆海统筹——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J],载《世界知识》2011年第9期,第67页;王倩、李彬:《关于“海陆统筹”的理论初探》[J],载《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第3期,第29-35页;潘新春、张继承、薛迎春:《“六个衔接”:全面落实陆海统筹的创新思维和重要举措》[J],载《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1期,第1-9页;曹可:《海陆统筹思想的演进及其内涵探讨》[J],载《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第5期,第50-51页;王丽:《陆海统筹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展望》[J],载《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9期,第22-24页。
    4徐加明、谢树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陆海统筹问题研究》[J],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第64-66页;郑贵斌:《山东实施陆海统筹的探索实践与重要启示》[J],载《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第11-14页;郑冬梅:《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陆海统筹战略研究》[J],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第67-74页;陶加强、成长春:《东部海陆统筹发展沿海经济洼地研究》[J],载《求索》2013年第3期,第237-239页。
    5鲍捷、吴殿廷、蔡安宁、胡志丁:《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J],载《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第1-11页;宋军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海统筹发展对策研究》[J],载《东岳论丛》2011年第12期,第110-113页;谢天成:《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陆海统筹策略探析》[J],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83-87页;徐加明:《构筑陆海产业统筹发展新格局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3期,第66-68页;《陆海统筹守护近岸海域环境安全》[J],载《环境保护》2013年第1期,第16-31页;《我国海陆统筹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J],载《中国渔业经济》2013年第3期。
    6蔡安宁、李婧、鲍捷、胡志丁:《基于空间视角的陆海统筹战略思考》[J],载《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1期,第26-34页。
    1郑贵斌:《中国海洋强国梦的历史机遇与战略创新》[J],载《东岳论丛》2013年第7期,第73-77页。
    2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41-47页。
    3徐舒静、于慎澄:《海陆统筹视角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载《东岳论丛》2012年第10期,第47-50页。
    4夏武英:《陆海统筹——水利的新视野》[J],载《中国水利》2010年第9期,第20-21页;邱研、郭谦、吴殿廷:《我国石油进口海陆统筹战略研究》[J],载《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第3期,第77-83页。
    5邢欣荣:《大连:陆海统筹稳步提升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J],载《环境保护》2012年第17期,第56-58页。
    6李干杰:《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J],载《环境保护》2011年第10期,第24页。
    7朱坚真、孙鹏、张力:《南海国际大通道与海陆产业统筹发展》[J],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54-56页。
    8方煜东著:《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路径:以宁波——舟山海洋经济一体化开发》[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年版。
    1徐志良等著:《中国“新东部”:海陆区划统筹构想》[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2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
    3韩立民、叶向东主编:《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生态现代化原理与方法》[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叶自成:《试析中国地缘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特色》[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1期,第17-20+65页;尹朝晖:《孙中山的中国地缘安全思想及其启示》[J],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3期,第117-120页。
    2林利民:《21世纪中国地缘战略环境浅议》[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2期,第55-59页;尹全海:《论中国地缘战略之两难选择》[J],载《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118-121+128页;赵海月:《中国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战略安全分析》[J],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第14-17页;袁鹏:《中国地缘战略应思考的几对关系》[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第24-26页;卢兵彦:《从大陆到海洋——中国地缘政治的战略取向》[J],载《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5期,第62-67页;陈向阳,《辨识中国地缘战略新态势》[J],载《瞭望》2010年第33期,第66页;蔡鹏鸿:《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变化及其影响》[J],载《国际观察》2011年第1期,第10-18页。
    1季志业:《中国地缘政治的“123……”》[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5期,第15-16页;朱听昌:《试论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J],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2期,第46-51页;张文木:《中国地缘政治的特点及其变动规律(下)——中国长江流域地缘政治的功能和意义》[J],载《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3期,第1-21页。
    2甘爱兰、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地缘战略环境评析》[J],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7期,第8-11+48-49页;朱红勤、石磊:《东盟安全合作框架对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影响》[J],载《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第47-51页;程亚文:《从世界体系视角思考中国地缘战略问题》[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第78-80+7页;朱元凯:《论美韩同盟及其对中国地缘战略的影响》[J],载《前沿》2011年第4期,第42-44页;刘玉立、葛岳静、胡志丁、曹原:《国际安全研究的转向及对中国地缘安全研究的启示》[J],载《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第1期,第12-21页。
    3周骁男:《中国地缘政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载《东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4期,第22-26页。
    4叶自成著:《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张耀光著:《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武晓迪著:《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李义虎著:《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简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蒲宁著:《地缘战略与中国安全环境的塑造》,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丁力著:《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丁力著:《地缘大战略2:经济和文化:中国离崛起还有多远》[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陆俊元著:《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韩银安著:《地缘经济学与中国地缘经济战略》[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陆俊元著:《中国地缘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1章士平著:《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时平著:《郑和时代的中国海权》[M],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年版;张文木著:《论中国海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吴东林著:《中国海权与航空母舰》[M],台北:时英出版社2010年版;鞠海龙著:《中国海权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胡波著:《中国海权策:外交、海洋经济及海上力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江新国、尤永斌著:《郑和文化与中国海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鞠海龙著:《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马杀鹰著:《新海权论:中国崛起的海洋之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2叶自成:《中国的和平发展:陆权的回归与发展》[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第23-31+4页;叶自成:《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第1-6页;叶自成著:《陆权发展与大国兴衰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选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3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54-61+190页;刘新华:《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与中国的地区性海权》[J],载《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2期,第83-92页。
    1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第22-32+3-4页;倪乐雄著:《文明转型与中国海权:从陆权走向海权的历史必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年版。
    2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1-7页;李义虎著:《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兼论地缘整合中的中国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吴征宇:《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地位——理论机理与政策选择》[J],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第65-71页;吴征宇:《海权与陆海复合型强国》[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第38-50+157页。
    4刘雪莲、王勇:《全球化时代海陆关系的超越与中国的选择》[J],载《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3页,第71-75页;刘雪莲、张微微:《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结构:海陆联合的全球结构与合作性区域结构》[J],载《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2期,第91-98页。
    1吴征宇:《离岸制衡与选择性干预——对二战后美国大战略的理论思考》[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0期,第33-40+4页;甄延:《美国为何顽固坚持“飞越自由”》[J],载《世界知识》2001年第13期,第16-17页;吴征宇:《地理政治变迁与日本的对外政策走向》[J],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第87-92页;左凤荣:《俄罗斯海洋战略初探》[J],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第125-139页。
    2吴征宇:《论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地位——理论机理与政策选择》[J],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7期,第65-71页;吴征宇:《海权与陆海复合型强国》[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第38-50+157页。
    1安秀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视野下的海权建设》[J],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50-153页;罗凤灵:《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J],载《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11期,第2页;金永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及保障制度》[J],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第81-85+92页;裘援平:《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号角》[J],载《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第131页;胡德坤:《建设海洋强国是我国历史性的战略选择》[J],载《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5-7页;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J],载《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8期,第74-83页。
    1王诗成著:《海洋强国论》[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年版。
    2杨金森著:《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
    3殷克东、方胜民编著:《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于焱平编著:《迎接海洋世纪——蓝色国土》[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曹文振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王立东著:《国家海上利益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中民著:《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5吴纯光著:《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M],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李明春著:《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李珠江、朱坚真主编:《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盖广生著:《大海国:中国百年海洋思想历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版;元坤编著:《蓝色国土向960万说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
    1刘中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视域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述评》[J],载《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6期,第88-89页。
    2【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英】朱利安·S·科贝特著,仇昊译:《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Andrew Dorman, Mike Lawrence Smith and Matthew H. R. Utterley, ed., TheChanging Face of Maritime Power,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1999; Geoffrey Till el al, Maritime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82;【苏】谢·格·戈尔什科夫著,房方译:《国家海上威力》[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Geoffrey Till, Seapower: A Guide for theTwenty–First Century, Portland: Frank Cass Publishers,2004.
    1【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安常容、成忠勤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2【英】朱利安·S·科贝特著,仇昊译:《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左凤荣:《俄罗斯海洋战略初探》[J],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第129页。
    4Clark G. Reynolds, Command of the Sea: The History and Strategy of Maritime Empires, Malabar,Florida: 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74; B. Mitchell Simpson III, ed., The Development ofNaval Thought: Essays by Herbert Rosinski, Newport, Rhode: Naval War College Press,1977; RajaMenon, Maritime Strategy and Continental Wars, London: Portland, OR: Cass,1998; Colin S. Grey andRager W. Baenett, ed., Seapower and Strateg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1989.
    5师小芹著:《论海权与中美关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6【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宋新宁、杜建平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1【美】罗伯特·基欧汉、【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第87页。
    2【加拿大】巴里·布赞著,时富鑫译:《海底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
    3Julian S. Corbett, England in Seven Year’s War, London: Greenhill Books,1992; Robert Waring Herrick,Soviet Naval Strategy: Fifty Year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1968; Harold and Margaret Sprout, The Rise of American Naval Power,1776-1918, Annapolis, Maryland:Naval Institute Press,1967, reprinted1980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im Duk–Ki, Naval Strategy in
    4Northeast Asia: Geo–Strategy Goal, Policies and Prospects,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2000.Thomas M. Kane, Chinese Grand Strategy and Maritime Power, Portland: Frank Cass,2002; James R.Holmes and Toshi Yoshi Yoshihara, Chinese naval strategy in the21stcentury: the turn to Mahan, NewYork: Routledge,2008;【美】迈克尔·斯温、【美】阿什利·特利斯著,洪允息、蔡焰译:《中国大战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英】哈·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译:《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
    1Nicholas J.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Pea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Co.,1944.
    2【美】索尔·伯纳德·科恩著,严春松译:《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4【俄】彼得罗夫著,于宝林等译:《俄罗斯地缘政治:复兴还是灭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著,潘革平译:《石油地缘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法】多米尼克·莫伊西著,姚芸竹译:《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国家海洋局著:《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1卢宁、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载《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3期,第82页。
    2张海峰:《海陆统筹兴海强国——实施海陆统筹战略,实施科学的能源观》[J],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3期,第28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年11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华网,2013年7月30日,http://www.xinhuanet.com。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2014年3月5日,http://www.china.com.cn。
    2叶向东、陈国生:《构建“数字”海洋实施海陆统筹》[J],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4期,第78页。
    3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5页。
    4徐加明、谢树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陆海统筹问题研究》[J],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2期,第64页。
    5鲍捷、吴殿廷、蔡安宁、胡志丁:《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J],载《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5期,第3页。
    6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41页。
    1江淮:《陆海统筹——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J],载《世界知识》2011年第9期,第67页。
    2韩增林、狄乾斌、周乐萍:《陆海统筹的内涵与目标解析》[J],载《海洋经济》2012年第1期,第11页。
    3谢天成:《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陆海统筹策略探析》[J],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83页。
    4王芳:《对实施陆海统筹的认识和思考》[J],载《中国发展》2012年第3期,第36页。
    1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58页。
    2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第13页。
    1谢英芬著:《提高领导干部统筹兼顾能力》[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2刘赐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夺取海洋事业发展的新胜利》[J],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2页。
    12Stanley Hoffmann, The Clash of Globalization,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2002.Robert J. Samuelson, Growing Market Offers Huge Potential-but Also Peril: Globalization's DoubleEdge, the New York Time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anuary4,2000,http://www.nytimes.com/2000/01/04/news/04iht-outlook2.2.t.html?pagewanted=all.
    1李景治、罗天虹等著:《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华网,2013年7月30日,http://www.xinhuanet.com。
    2同上。
    3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3页。
    1【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王晋新、周巩固等译:《全球文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4页。
    1刘明:《推动陆地与海洋经济统筹协调发展》[J],载《新远见》2012年第11期,第41页。
    2高之国:《高屋建瓴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深远》[N],载《中国海洋报》2013年8月26日。
    3高之国:《“海陆统筹”应列入“十一五”规划》[N],载《中国海洋报》2006年3月10日。
    1《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人民网,2006年4月30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345256.html。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
    3张海峰:《抓住机遇加快我国海陆产业结构大调整——三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J],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0期,第25页。
    4【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7-8页。
    1门洪华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美】汉斯·J·摩根索著,卢明华译:《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2王倩、李彬:《关于“海陆统筹”的理论初探》[J],载《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第3期,第34页。
    1殷克东、方胜民编著:《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版。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
    1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1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1刘明:《推动陆地与海洋经济统筹协调发展》[J],载《新远见》2012年第11期,第39页。
    2唐彦林:《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3期。
    3【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4【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
    1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著:《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2《现代汉语大词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
    3《走向海洋》节目组编著:《走向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4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主编:《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1傅忠伟:《二十一世纪两栖经济发展战略的设想》[J],载《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21页。
    2【英】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6-67页。
    3【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1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3【美】戴维·S·兰德斯著,门洪华、安增才、董素华、孙春霞译:《国富国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4吴纯光著:《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第21页、第25页。
    1叶自成:《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第87页。
    3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第47页。
    4门洪华:《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J],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185页。
    5刘中民:《中国海权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思考》[J],载《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69页。
    1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1-2页。
    2【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1王恩涌等编著:《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美】萨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3沈伟烈主编:《地缘政治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
    4【美】萨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5《中国的国土与资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9/content_696029.htm。
    1满志敏著:《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9页。
    2储召锋:《亚太战略视域下的美国——东盟关系考察》[J],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第15页。
    1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2李明春著:《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1殷克东、方胜民编著:《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版,第2页。
    2余潇枫:《“和合主义”中国外交的伦理价值取向》[A]。牛军主编:《中国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历史与前
    1Mark Beeson, Multilateralism American Power and East Asian Regionalism, Foreign Affairs,2004(3):2.
    2【日】星野昭吉著,刘晓林、张晓军译:《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和和平》[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3甄文东:《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及利弊分析》[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殷克东、方胜民编著:《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版,第316-317页。
    5苏长河:《多边国际争睹于中国外交新思维》[A]。胡鞍钢、门洪华主编:《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1刘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第83页。
    2林小芳:《全球治理不能没有中国》[N],载《环球时报》2005年4月20日。
    1熊玠:《中国第二次崛起及其对全球、地区秩序的影响》[A]。门洪华主编:《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0-89页。
    2【美】兰德尔·施伟德:《我们已经变得百无聊赖》[A]。门洪华主编:《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页。
    3《走向海洋》节目组编著:《走向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18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新贡献》,国家海洋局,2013年8月19日,http://www.soa.gov.cn/xw/hyyw2/201308/t20130819_27005.html。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华网,2013年7月30日,http://www.xinhuanet.com。
    2刘德喜:《创建现代新型海洋大国的战略思考》[J],载《新远见》2013年第11期,第14-18页。
    3吴征宇:《海权与陆海复合型强国》[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2期,第44页。
    1胡鞍钢:《构建中国大战略:富民强国》[N],载《经济日报》2002年12月7日。
    1【美】约瑟夫·奈著,王吉美译:《权力大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2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刘江永:《地缘战略需要海陆和合论》[N],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23日。
    1邵津著:《国际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中印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次会晤》,中国新闻网,2014年2月11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2-11/5825043.shtml。
    1俞正樑:《东亚秩序重组的特点及其挑战》[J],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
    1门洪华:《当前的中日关系》[N],载《学习时报》2008年5月5日。
    1李慎明、张宇燕、李少军编:《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潘忠岐著:《从“随势”到“谋势”:中国的国际取向与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3吴征宇:《地理政治变迁与日本的对外政策走向》[J],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第91页。
    4冯昭奎编著:《日本经济(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2012年9月)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Jacques deLisle, Troubled Waters: China’s Claim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1朱坚真、孙鹏、张力:《南海国际大通道与海陆产业统筹发展》[J],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54-56页。
    2李剑:《中国在南中国海U形线内的历史性权利研究——历史证据的节目分类》[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84页。
    1宋燕辉:《南(中国)海主权与海域争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潜在冲突》[J],载《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2年第2期,第85页。
    1储召锋:《亚太战略视域下的美国——东盟关系考察》[J],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第18页。
    2郑泽民著:《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美日印俄与南海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3孙哲主编:《全球金融危机与中美关系变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67-69页。
    4师小芹著:《论海权与中美关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9页。
    5《美高官称若中国设南海防识区将采取对抗措施》,2014年02月01日,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01/0846762610.html。
    1美国在世界上重点关注和控制的通道海峡有16处,分别是:阿拉斯加湾、朝鲜海峡、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红海南部的曼得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非洲以南、北美航道、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和弗罗里达海峡,这些海峡通道若被封锁,绝大多数国家都将受到影响。王立东著:《国家海上利益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1师小芹著:《论海权与中美关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3页。
    2丁力著:《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235页。
    3俞正樑:《东亚秩序重组的特点及其挑战》[J],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第8页。
    1余建华、张屹峰:《共同利益:构建中国周边新地缘结构的基石》[A]。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编:《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动》[C],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2《希拉里·克林顿: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N],载《参考消息》2011年10月14日。
    1俞正樑:《东亚秩序重组的特点及其挑战》[J],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第10页。
    2Multilateralism and Regional Security, Ca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Analysis from the East-West Center,2000(45):7.
    1【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2【美】布热津斯基著,洪漫、于卉芹、何卫宁译:《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88-89页。
    3郑泽民著:《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美日印俄与南海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4刘建飞:《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载《新战略》2012年第1期,第33页。
    1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年版。
    2【美】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
    3潘新春、张继承、薛迎春:《“六个衔接”:全面落实陆海统筹的创新思维和重要举措》[J],载《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1期,第5页。
    1《我国海洋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报告》[R],2006年科学技术部重大调研课题,第134页。
    2周洪钧、钱月娇:《俄罗斯对“东北航道”水域和海峡的权利主张及争议》[J],载《国际展望》2012年第1期。
    3钭晓东:《“海上强国复兴”指引下的俄罗斯》[J],载《中国海洋报》2011年9月23日。
    4左凤荣:《俄罗斯海洋战略初探》[J],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第131页。
    1阎学通、阎梁著:《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2010年3月5日,http://www.people.com.cn。
    1国家海洋局著:《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年版。
    1任东明、张文忠、王云峰:《论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基地建设》[J],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3期。
    2栾维新著:《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版。
    3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8期,第83页。
    4卢宁、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载《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3期,第82页。
    5徐志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J],载《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期,第74页。
    6徐加明:《构筑陆海产业统筹发展新格局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载《理论学刊》2012年第3期,第67页。
    1方煜东著:《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路径:以宁波——舟山海洋经济一体化开发》[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
    2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载《湖南农业科学》2009年第8期,第154页。
    1《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2011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家海洋局,2011年12月27日,http://www.soa.gov.cn。
    2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8期,第84页。
    1郑贵斌:《山东实施陆海统筹的探索实践与重要启示》[J],载《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第11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
    2徐志良著:《中国“新东部”——海陆区划统筹构想》[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3《温家宝总理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东南网,2012年5月13日,http://www.fjsen.com。
    2《打“沿海牌”辽宁要有比较优势》[N],载《华商晨报》2010年3月11日。
    1《李万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将成为东北亚经济的隆起带》,新华网,2008年11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1/04/content_10291496.htm。
    1鲍振东、冯贵盛:《试谈“五点一线”开发的路径选择》,辽宁经济信息网,2007年7月23日,http://www.ln.cei.gov.cn。
    2同上。
    3《十一五期间辽宁将实施“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新战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20日,http://www.gov.cn/gzdt/2006-03/20/content_231213.htm。
    1《浙江舟山群岛新区》,http://www.zhoushan.cn/rdzz/gjjhhzhkf/。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26页。
    2《海洋强国建设亟待海洋管理体制创新》[N],载《南方日报》2013年8月23日。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
    1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1《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1年9月19日,http://www.mofcom.gov.cn。
    2杨洁篪:《2011年的中国外交》[J],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1期,第2页。
    3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1姜义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独创路径》[J],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35期。
    1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载《求是》2008年第21期。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2014年3月5日,http://www.china.com.cn。
    2刘家沂:《浅谈建设海洋生态文明》[N],载《中国海洋报》2008年2月22日。
    1《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12月18日,http://www.mofcom.gov.cn。
    2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46页。
    1潘新春、张继承、薛迎春:《“六个衔接”:全面落实陆海统筹的创新思维和重要举措》[J],载《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1期,第5页。
    2刘赐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N],载《人民日报》2012年6月7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
    2刘家沂:《浅谈建设海洋生态文明》[N],载《中国海洋报》2008年2月22日。
    1贾欣、王淼:《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载《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1期,第16页。
    2潘新春、张继承、薛迎春:《“六个衔接”:全面落实陆海统筹的创新思维和重要举措》[J],载《太平洋学报》第2期,第6页。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
    1刘佳、李双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规划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第3期。
    2刘广斌、张义忠:《促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载《海洋经济》2012年第2期,第15页。
    1刘佳、李双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规划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第3期,第4页。
    1《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7页。
    2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4《走向海洋》节目组编著:《走向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
    5王立东著:《国家海上利益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6古本整理编:《竹书记年》[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7《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九十兵,政十六海防。
    1魏源著,李巨澜评注:《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编:《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1任念文:《“南海中国”范畴及我国行使主权沿革考——兼论“南海断续线”作为中国传统海疆线的历史依据》[J],载《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2期,第85页。
    1梁启超著:《李鸿章传》[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2《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九十兵,政十六海防。
    3蒲宁著:《地缘战略与中国安全环境的塑造》[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1赵汀阳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林慧祥著:《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页。
    2曲金良著:《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魏明、王晟、龚耘:《新安全观下我国海洋文化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应对原则》[J],载《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7-8期,第72页。
    1《韩中日FTA官产学联合会议结束2012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1年12月19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112/20111207886694.html。
    2关山健:《TTP与东亚共同体》[A]。《“灾后日本政治外交走向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共中央党校。
    3《中日韓FTA締結を急ぐ意味とは》,人民网,2011年5月25日,http://j.people.com.cn/94476/7390033.html。
    1魏志江:《中日韩三国的战略信赖度分析》[J],载《东疆学报》2011年第1期。
    2Kent Calder and Min Ye (2004) Regionalism and Critical Junctures: Explaining the "Organization Gap"
    3in Northeast Asia.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May-August2004, Vol.4, No.2, p.191-226.J. S Nye, Peaces and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1971, p.87.
    4刘建飞:《试析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前景》[J],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年第6期。
    1魏志江:《中日韩三国的战略信赖度分析》[J],载《东疆学报》2011年第1期。
    2《韩政府称,中韩FTA谈判进程将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2年1月1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1201/20120107926929.html。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
    2陈乔之、李锦元:《“泛珠三角”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J],载《当代亚太》2004年第5期。
    3孟健军、杨韵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方向》[A]。胡鞍钢、门洪华主编:《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0页。
    4于志方、程永军:《“飞行”模式:中俄地区合作的新尝试》[J],载《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第2期。
    5沈伟烈主编:《地缘政治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
    1Robert Owen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2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51.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47.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
    1《戴秉国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新华网,2009年7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
    2许利平:《当代周边复杂而矛盾的中国观》[A]。许利平:《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美】布热津斯基著,洪漫、于卉芹、何卫宁译:《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第15页。
    4Steve Chan, China, the U.S., and the Power-Transition Theory: A Critiqu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p.2.
    1梁守德、陈岳、李义虎主编:《转变中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
    3《2011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31日,http://www.chinanews.com。
    4陈志敏、常璐璐:《权力的资源与运用:兼论中国外交的权力战略》[J],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7期,第17-18页。
    1张宇权:《“和谐世界”——21世纪中国文化外交战略分析》[A]。梁守德、李义虎主编:《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1《中国海警局挂牌后首次亮相多边海上执法合作平台》,中国新闻网,2013年09月13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13/5281064.shtml。
    2【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页。
    [1]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丁德章、张皖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丁力著.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方韬译注.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方煜东著.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路径:以宁波——舟山海洋经济一体化开发[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7]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主编.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冯昭奎编著.日本经济(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古本整理编.竹书记年[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10]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11]国家海洋局著.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2]韩立民、叶向东主编.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13]胡鞍钢、门洪华主编.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4]皇朝经世文续编[M].
    [15]李景治、罗天虹等著.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16]李明春著.海洋权益与中国崛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17]李慎明、张宇燕、李少军编.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8]李义虎.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梁启超著.李鸿章传[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20]梁守德、陈岳、李义虎主编.转变中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21]梁守德、李义虎主编.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2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林慧祥著.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4]栾维新著.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6]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7]满志敏著.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8]门洪华主编.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9]门洪华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0]牛军主编.中国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历史与前景[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
    [31]潘忠岐著.从“随势”到“谋势”:中国的国际取向与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2]蒲宁著.地缘战略与中国安全环境的塑造[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33]曲金良著.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34]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编.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的互动[C].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35]邵津著.国际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6]沈伟烈主编.地缘政治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37]师小芹著.论海权与中美关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38]司马迁著.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9]孙哲主编.全球金融危机与中美关系变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
    [40]王恩涌等编著.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1]王立东著.国家海上利益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42]王诗成著.海洋强国论[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43]魏源著,李巨澜评注.海国图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44]吴纯光著.太平洋上的较量——当代中国的海洋战略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45]谢英芬著.提高领导干部统筹兼顾能力[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46]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47]徐志良著.中国“新东部”——海陆区划统筹构想[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48]许利平主编.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9]严复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0]阎学通、阎梁著.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1]杨金森著.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52]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3]殷克东、方胜民编著.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4]赵汀阳著.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5]郑泽民著.南海问题中的大国因素:美日印俄与南海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56]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编.洋务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57]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生态现代化原理与方法[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2012年9月)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9]走向海洋节目组编著:走向海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1]鲍捷、吴殿廷、蔡安宁、胡志丁.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J].中国软科学,2011(5).
    [2]蔡安宁、李婧、鲍捷、胡志丁.基于空间视角的陆海统筹战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12(1).
    [3]陈乔之、李锦元“.泛珠三角”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J].当代亚太,2004(5).
    [4]陈志敏、常璐璐.权力的资源与运用:兼论中国外交的权力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7).
    [5]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8).
    [6]储召锋.亚太战略视域下的美国——东盟关系考察[J].国际展望,2012(1).
    [7]傅忠伟.二十一世纪两栖经济发展战略的设想[J].大连大学学报,1997(1).
    [8]关山健.TTP与东亚共同体[A].“灾后日本政治外交走向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共中央党校.
    [9]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8).
    [10]韩增林、狄乾斌、周乐萍.陆海统筹的内涵与目标解析[J].海洋经济,2012(1).
    [11]贾欣、王淼.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中国渔业经济,2010(1).
    [12]姜春云.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求是,2008(21).
    [13]江淮.陆海统筹——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J].世界知识,2011(9).
    [14]姜义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独创路径[J].人民论坛,2010(35).
    [15]李干杰.坚持陆海统筹,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1(10).
    [16]李剑.中国在南中国海U形线内的历史性权利研究——历史证据的节目分类[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7]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现代国际关系,2007(8).
    [18]刘赐贵.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夺取海洋事业发展的新胜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
    [19]刘德喜.创建现代新型海洋大国的战略思考[J].新远见,2013(11).
    [20]刘广斌、张义忠.促进中国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对策研究[J].海洋经济,2012(2).
    [21]刘佳、李双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海洋规划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3).
    [22]刘建飞.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演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新战略,2012(1).
    [23]刘建飞.试析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前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6).
    [24]刘杰.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4).
    [25]刘明.推动陆地与海洋经济统筹协调发展[J].新远见,2012(11).
    [26]刘新华.海权优先——当代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8(7).
    [27]刘中民.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海权战略选择——海权与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J].太平洋学报,2013(8).
    [28]卢宁、韩立民.海陆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实践意义[J].太平洋学报,2008(3).
    [29]门洪华、甄文东.中国国际战略理论:渊源、嬗变与突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2).
    [30]门洪华.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12(7).
    [31]潘新春、张继承、薛迎春.“六个衔接”:全面落实陆海统筹的创新思维和重要举措[J].太平洋学报,2012(1).
    [32]任东明、张文忠、王云峰.论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基地建设[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3).
    [33]任念文.“南海中国”范畴及我国行使主权沿革考——兼论“南海断续线”作为中国传统海疆线的历史依据[J].太平洋学报,2013(2).
    [34]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0).
    [35]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J].南亚研究,2004(1).
    [36]宋燕辉.南(中国)海主权与海域争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潜在冲突[J].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12(2).
    [37]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1(5).
    [38]王芳.对实施陆海统筹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发展,2012(3).
    [39]王倩、李彬.关于“海陆统筹”的理论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40]魏志江.中日韩三国的战略信赖度分析[J].东疆学报,2011(1).
    [41]吴征宇.地理政治变迁与日本的对外政策走向[J].教学与研究,2012(3).
    [42]吴征宇.海权与陆海复合型强国[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2).
    [43]谢天成.环渤海经济区发展中的陆海统筹策略探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2).
    [44]邢欣荣.大连:陆海统筹稳步提升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J].环境保护,2012(17).
    [45]徐加明、谢树江.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陆海统筹问题研究[J].理论学刊,2009(2).
    [46]徐加明.构筑陆海产业统筹发展新格局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12(3).
    [47]徐舒静、于慎澄.海陆统筹视角下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东岳论丛,2012(10).
    [48]徐志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0(1).
    [49]杨洁篪.2011年的中国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12(1).
    [50]叶向东、陈国生.构建“数字”海洋实施海陆统筹[J].太平洋学报,2007(4).
    [51]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5(3).
    [52]叶自成.从大历史观看地缘政治[J].现代国际关系,2007(6).
    [53]俞正樑.东亚秩序重组的特点及其挑战[J].国际展望,2012(1).
    [54]于志方、程永军.“飞行”模式:中俄地区合作的新尝试[J].西伯利亚研究,2009(2).
    [55]张海峰.海陆统筹兴海强国——实施海陆统筹战略,实施科学的能源观[J].太平洋学报,2005(3).
    [56]张海峰.抓住机遇加快我国海陆产业结构大调整——三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J].太平洋学报,2005(10).
    [57]甄文东.冷战后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及利弊分析[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8]郑贵斌.山东实施陆海统筹的探索实践与重要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1(9).
    [59]郑贵斌.中国海洋强国梦的历史机遇与战略创新[J].东岳论丛,2013(7).
    [60]周洪钧、钱月娇.俄罗斯对“东北航道”水域和海峡的权利主张及争议[J].国际展望,2012(1).
    [61]周骁男.中国地缘政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东北师大学报,2010(4).
    [62]朱坚真、孙鹏、张力.南海国际大通道与海陆产业统筹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6).
    [63]左凤荣.俄罗斯海洋战略初探[J].外交评论,2012(5).
    [1]【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俄】彼得罗夫著,于宝林等译.俄罗斯地缘政治:复兴还是灭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法】多米尼克·莫伊西著,姚芸竹译.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著,潘革平译.石油地缘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加拿大】巴里·布赞著,时富鑫译.海底政治[M].北京:三联书店,1981.
    [6]【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熊显华编译.大国海权[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7]【美】布热津斯基著,洪漫、于卉芹、何卫宁译.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8]【美】戴维·S·兰德斯著,门洪华、安增才、董素华、孙春霞译.国富国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9]【美】汉斯·J·摩根索著,卢明华译.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0]【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2]【美】罗伯特·吉尔平著,宋新宁、杜建平译.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美】罗伯特·杰维斯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4]【美】莫顿·卡普兰著,薄智跃译.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王晋新、周巩固等译.全球文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美】萨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美】索尔·伯纳德·科恩著,严春松译.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9]【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0]【日】星野昭吉著,刘晓林、张晓军译.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和和平[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1]【英】哈·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译.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22]【英】朱利安·S·科贝特著,仇昊译.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3] J. S Nye, Peaces and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Organization,1971.
    [24] Jacques deLisle, Troubled Waters: China’s Claims and the SouthChina Sea.
    [25] Kent Calder and Min Ye (2004) Regionalism and Critical Junctures,Explaining the "Organization Gap" in Northeast Asia, Journal of EastAsian Studies: May-August2004, Vol.4, No.2.
    [26] Mark Beeson, Multilateralism American Power and East AsianRegionalism, Foreign Affairs,2004.
    [27] Multilateralism and Regional Security, Can the ASEAN RegionalForum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 Analysis from the East-West Center,2000.
    [28] Nicholas J. Spykman, The Geography of Peace, New York: HarcourtBrace&Co.,1944.
    [29] Robert J. Samuelson, Growing Market Offers Huge Potential-butAlso Peril: Globalization's Double Edge, the New York Times, InternationalHerald Tribune, January4,2000,http://www.nytimes.com/2000/01/04/news/04iht-outlook2.2.t.html?pagewanted=all.
    [30] Robert Owen Keohane,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31] Ronald L. Tammen,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21st Century,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2000.
    [32] Stanley Hoffmann, The Clash of Globalization, 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2002.
    [33] Stephen Haggard and Beth Simm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7.
    [34] Stephen Krasner, International Regime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35] Steve Chan, China, the U.S., and the Power-Transition Theory: ACritiqu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8.
    [36]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5.
    [1]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1年9月19日.http://www.mofcom.gov.cn.
    [2]2011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31日.http://www.chinanews.com.
    [3]鲍振东、冯贵盛.试谈“五点一线”开发的路径选择.辽宁经济信息网,2007年7月23日.http://www.ln.cei.gov.cn.
    [4]打“沿海牌”辽宁要有比较优势[N].华商晨报,2010年3月11日.
    [5]戴秉国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新华网,2009年7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
    [6]钭晓东.“海上强国复兴”指引下的俄罗斯[N].中国海洋报,2011年9月23日.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
    [8]高之国.“海陆统筹”应列入“十一五”规划[N].中国海洋报,2006年3月10日.
    [9]高之国.高屋建瓴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意义深远[N].中国海洋报,2013年8月26日.
    [10]国家海洋局刘赐贵局长在2011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家海洋局,2011年12月27日.http://www.soa.gov.cn.
    [1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网,2014年3月5日.http://www.china.com.cn.
    [12]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2010年3月5日.http://www.people.com.cn.
    [13]海洋强国建设亟待海洋管理体制创新[N].南方日报,2013年8月23日.
    [14]韩政府称,中韩FTA谈判进程将分两个阶段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2年1月1日.http://www.mofcom.gov.cn.
    [15]韩中日FTA官产学联合会议结束2012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1年12月19日.http://www.mofcom.gov.cn.
    [16]胡鞍钢.构建中国大战略:富民强国[N].经济日报,2002年12月7日.
    [17]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年11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
    [18]李万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将成为东北亚经济的隆起带.新华网,2008年11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
    [19]林小芳.全球治理不能没有中国[N].环球时报,2005年4月20日.
    [20]刘赐贵.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2年6月7日.
    [21]刘家沂.浅谈建设海洋生态文明[N].中国海洋报,2008年2月22日.
    [22]刘江永.地缘战略需要海陆和合论[N].学习时报,2004年3月23日.
    [23]美高官称若中国设南海防识区将采取对抗措施.新浪网,2014年2月1日.http://www.sina.com.cn.
    [24]门洪华.当前的中日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5月5日.
    [25]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年12月18日.http://www.mofcom.gov.cn.
    [2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
    [27]深化改革奋发有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刘赐贵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所作工作报告摘编[N].中国海洋报,2014年1月17日.
    [28]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新贡献.国家海洋局,2013年8月19日.http://www.soa.gov.cn.
    [29]十一五期间辽宁将实施“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新战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20日.http://www.gov.cn.
    [30]温家宝总理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东南网,2012年5月13日.http://www.fjsen.com.
    [31]我国海洋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报告[R].2006年科学技术部重大调研课题.
    [32]吴建民.中国为什么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N].解放军报,2007年11月6日.
    [33]希拉里·克林顿:21世纪将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N].参考消息,2011年10月14日.
    [3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
    [3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新华网,2013年7月30日.http://www.xinhuanet.com.
    [36]现代汉语大词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
    [37]浙江舟山群岛新区.http://www.zhoushan.cn/rdzz/gjjhhzhkf/.
    [38]郑新立在中央党校“国家海洋战略课题研究”汇报会上的讲话.
    [3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
    [40]中国的国土与资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41]中国海警局挂牌后首次亮相多边海上执法合作平台.中国新闻网,2013年09月13日.http://www.chinanews.com.
    [4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44]中日韓FTA締結を急ぐ意味とは.人民网,2011年5月25日。http://j.people.com.cn.
    [45]中印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次会晤.中国新闻网,2014年2月11日.http://www.chinanews.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