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执政党社会整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政党以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社会角色,成为现代民主国家政治运作的实际操作者并日益成为现代政治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世界最大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推动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1978年以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使得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这种发展变迁,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自觉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的社会整合功能。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社会学的概念范式,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作系统的分析梳理,力求从提高执政能力建设角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索和参考。
     导论主要探讨论文研究的重点、研究现状以及梳理政党、政党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等相关概念,主要比较说明国内外学者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的异同。认为在政治学研究范式中,整合和社会整合的涵义又有了新的延伸: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社会或团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合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政治共同体。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是指执政党为了实施本党的政治纲领或实现本党的执政理念或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分散的、多元的、异质的要素纳入到一个既定的结构性框架之内,它包括对自身的内部整合和对社会的外部政治整合,就本文而论,主要集中讨论执政党对社会的外部整合模式。
     第一章主要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政党权威与社会整合及其社会整合的机制等学理问题,为本文的论述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我们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整合与危机的的分析可以得到有益的经验和线索: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整合机制,官方权威和民间权威的有效联结被打破。国民党不能胜任现代化的倡导者和引领者角色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作为执政党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是有历史前提的,这就是没有充分的合法性资源就无法取得高度的社会认同,在一盘散沙的社会结构中也就担负起发动和推动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本章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政党权威、合法性和社会整合的关系。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来说,它必须具有政党权威,发挥自己的政治影响力,这是政党执政成功进行社会整合的政治基础。但执政党还需要非权力的影响力,它必须将这种权力性影响置于民众的认同之中,即要找寻和构建权力性影响的合法性基础,否则,党执政的地位难以维持。所以执政党必须正确运用权威力量强化对于社会非权力的影响,否则就会象早期资产阶级国家执政党那样丧失合法性。执政党的合法化并非是一劳永逸的,执政资源也并非是变动不居的,执政党作为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性也需要持续地加以关注和审视,合法性资源的开发是研究社会整合的必然课题。执政党合法性资源与社会整合的对接关系包括:(1)制度资源与规范整合;(2)政策资源与利益整合;(3)意识形态资源与价值整合;(4)组织资源与组织整合。
     第二章回顾了1949——1956中国社会整合的历史,得到两个结论:(1)从全国性的政治整合来看,过渡时期确立的是一个具有显著多样性的社会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是以一种慎重的态度来对待自身的领导与执政地位,谨慎地构建执政党一政府、执政党一社会、执政党一民主党派之间的制度性关系,渐进地发挥执政党在社会整合中的影响力。(2)强有力的政治整合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整合传统,奠定了中心——边缘扩散式的整合模式。
     第三章主要分析1956年以后中心——边缘扩散式的整合模式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日益强化并且深度固化。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和制度建构,将过渡时期有限的领导地位逐步全能化,复杂多样的社会在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单位制的整合下被单一化,同构于党政体系中。正是这一持续同构化的过程中,高度动员的社会焕发出惊人的能量。第四章探讨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出现的积极变化和所面临的挑战,着重讨论转型期社会构成中国共产党增强社会整合功能的强大内因。并在前面历史追溯和讨论的基础上对中心——边缘扩散社会整合模式合理性的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中国的改革主要受中心——边缘扩散式社会整合模式内在整合逻辑的影响。从改革的发生来看,边缘启动改革,社会整合中心内核进行有效调控,即保持意识形态的连续性、放权的渐进性等改革方略,使得中国改革始终能够平稳进行。从改革进程来看,中心——边缘扩散式社会整合模式内在的政治整合中心内核与边缘民间社会形成互动,其中内核居主导性地位保证了中国能够在改革中保持稳定与发展。
     第五章在第二章所理顺的执政党合法性资源与社会整合的对接关系基础上,主要从规范性角度探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认为其在新时期应包括价值导向、利益协调和组织动员等要素,并一一作了具体分析。
     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整合功能建设的前景和趋向。
Party is a product that appeared in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human beings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society, party has become the real runner in democratic countries and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propeller and leader of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of its unique functions and social rol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only ruling par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the core of leadership for the cause of Chinese moder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history tasks for all-round,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Since 1978, Chinese society has been undergoing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caused b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riented reform. Chinese society is going through a sharp change,which require the ruling CPC to acclimate itself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consciously, and adjust its func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referring concept and paradigms concerning sociolog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CPC during com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so as to supply some useful thoughts and references for building up the fun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of CPC.
     The introduce mainly dicussed such things as emphsis on issue and situations about research including concept as the party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mparative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he forigen scholars and the domestic ones. It suggest that social integration of CPC expand to diversion of politics to get the new meaning.
     Chapter 1 mainly introduced the reasons for my choosing this topic and its significances, pursued the core concept of social integration, briefly introduced such thoughts as party, party function and partys fun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eanwhile, introduced the articles logic structure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2 mainly discussed the basic cause of CPC strengthening social integration function construction, that is,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chapter expained the basic concept and essenc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was unavoidable resul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brought contemporary china enormous progress and many contradictions in many fields as well. The settlement of such plight calls the ruling CPC to strengthen its fun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Chapter 3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models of CPC social integration function including core-edge model between 1949 and 1956. the CPC established the leading and ruling status in the society through such constructions as the tjought,organization,system,etc. the CPC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 with government,society,democratic parties with a kind of cautions attitude, and influenced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gradually.
     Chapter 4 explained the mechanism of CPC social integration function after 1956. the isomorphis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ety,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the peoples commune and the welfare unit became the two pollars to the core-edge model.
     Chapter 5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of pertinent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strengthen CPC social integration function. From the view of party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CPC should adjus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party power should be reasonably deployed, the main way of which is to enlarge the partys inner democracy.
引文
1靳辉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及教训,《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44。
    2蓝永信,从制度安排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西日报, 2004-11-14 (6)。
    3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6页。
    4新华社,《环球》杂志, 2005年第15期,9。
     1参阅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4-27页。
    
    1参阅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8-40页。
    2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1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张华青等译,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2同上,第56页。
    3同上,第24页。
    1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1 [英]艾伦·斯温杰伍德:《社会学思想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09页。
    
    1参阅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2参阅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3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1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7页。
    2参阅[美]塞缪尔·P·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373页。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4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1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2列宁:《俄共(布)纲领草案》,《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页。
    3参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与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4转引自[美]萨尔托里《政党与政党体制》剑桥大学出版社1976年英文版,第28页。
    1参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与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1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1毛丹:《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1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和14页
    2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1刘娅:《解体与重构——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2 Chung-li Chang,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0, pp.3-10
    3参见孔飞力:《中国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6页。
    2同上,第427页。
    1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第72页。
    2 [美]小科布尔:《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第6页。
    
    1张益民:《现代化变迁中的土地改革》,见许纪霖、陈达凯上引书.第459页。
    2参见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第171一172页。
    3刘方健:《战时统制经济》,见许纪霖、陈达凯上引书。第539页。
    1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226页。
    2邹谠:《中国20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该文收入《思想家:跨世纪的探险》,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一552页。
    2同上,第554页。
    1 Robert Maclver:web of Government,Newyork:Macmiuan1977年版,第554页。
    2 [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3 [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4同上,第82页。
    5同上,第81页。
    6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5页。
    7参见[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
    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1—7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5同上,第283页
    
    1[德]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2参见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
    1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8页。
    2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3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2参见《李大钊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4同上,第1005页。
    5同上,第1094-1095页。
    1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2毛泽东:《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2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工农民主专政”给三野政治部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06页。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1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162页。
    2薄一波:《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四点经验》,《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64-465页。
    1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2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6-57页。
    1《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农村工作部的决定》,《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10页。
    2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五卷: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0——1966.5)》,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2同上,第4页。
    3同上,第4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规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9-51页。
    3同上,第51-53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2董辅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页。
    1《中共中央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6页。
    2《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关于〈学习〉杂志错误的检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3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1参见《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附卷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组织(1949.10——1997.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周恩来,《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作用的几个问题》,《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187页。
    1《中共中央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党的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5-66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2《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党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和党中央对政府工作直接领导的决定(草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1靳辉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及教训,《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6期,第47页。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2参见tang tsou,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1林尚立:《集权与分权:党、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该文收入《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2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1页。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8页。
    4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9页。
    5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71页。
    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2参见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l949一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3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71页。
    1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该文收入《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6一240页。
    2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l949一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1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武汉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2参见杨晓明等:《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4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页。
    2杨晓明等:《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1《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1参见朱通华等《苏南模式发展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47页。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8页。
    2《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1页。
    3《苏州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志》(未刊稿),第67-69页。
    1《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58-1981)》(下),第111-117页。
    
    2周华明:《路径依赖与苏南模式的变迁》,《长江论坛》,1996年第3期。
    3莫远人主编:《江苏乡镇工业发展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1莫远人主编:《江苏乡镇工业发展史》,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19页。
    2钱振明:《苏南乡镇政权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1林尚立:《集权与分权:党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该文收入《国家与社会权力关系及其变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2页。
    4 [韩]咸灵台:《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5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2页。
    1 The sociology of modernation and Development, David Harrison,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m Hyman Ltd 1988出版,第56页。
    2参阅蔡明哲《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年7月出版,第66、189页。
    3参阅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6期。
    
    1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2李钢:《论社会转型的本质与意义》,载《求实》2001年第1期。
    3杨森:《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参阅郑抗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类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参阅刘玲玲《对社会转型范畴的哲学思考》,载《北方论丛》1996年第5期。
    1参阅陈锋《中国当代社会的八大转型》,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
    2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科学新发展的自然哲学》,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第28页。
    3同上,第5页。
    4同上,第41页。
    1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科学新发展的自然哲学》,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5年版,第43页。
    2同上,第60页。
    1参阅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载《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1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同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1参阅《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1作者按:“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源于英文“Civil Society”,马克思认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产生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页。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议与现实》,2000年第1期,第28页。
    1参阅沈立新、高宏久《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第3期。
    1 [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16页。
    1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16页。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同上,第2页。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1参阅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6页。
    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3参阅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姜椿芳、梅益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
    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2参阅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70页。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0页。
    2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1[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1 [英]李约瑟:《四海之内:东方和西方的对话》,劳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7-29页。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4页。
    2同上,第370页。
    1张厚安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2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3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4邓小平:《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页。
    5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页。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1)。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
    
    1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2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
    3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页。
    1参阅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18/content_4712410.htm。
     1参阅李金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基本功能探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靳辉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第15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资本论》[M]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列宁选集》[M]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
    《毛泽东选集》[M]1-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邓小平文选》[M]第2, 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马基雅弗里:《君主论》[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洛克:《政府论》[M],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M],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迎纳:《政治科学与政府》[M],商务印书馆,1946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C 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C 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费正清[美」:《剑桥中华民国史》[M]、《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爱·麦·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M],第一至三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爱·麦·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M],第四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L-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中、下册,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徐听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M],王国卿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众等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等:《创造一个新文明》[M],陈峰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
    (美)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时殷弘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美)F-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本书翻译组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M],陈国良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比)H·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M],乐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F.Hunter: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52
    R.Ddahl,Who Governs?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
    David Easton:A System Alynasis of Political Lif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Gabrial A Almond and G.Bingham Powell,Jr: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Process,and Policy,Little,Brown and Company,Boston. 1978.
    M.Castells,The Urban Question.Lodon:Arnold,1977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Z],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靳辉明:《靳辉明文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现实》[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世鹏、殷叙彝编译:《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井》[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台湾)陈秉璋,陈信木:《迈向现代化》[M],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
    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许继霖等:《中国现代化史》[M],第一卷,三联书店1995年版。
    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精神》[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顾乃忠:《历史决定论和中国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谢庆奎等:《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严正主编:《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李孔怀著:《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制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浦兴祖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金太军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施九青、倪家泰著:《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沈汉等:《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周德欣、周海乐:《苏州和温州发展比较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海乐主编:《苏锡常发展报告》[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周德欣、周海乐主编:《苏锡常发展特色研究》[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年鉴》[M](1981-2000)
    张铭、严强主编:《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陆士桢,鲁平,国亮: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沈荣华:信息非对称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6期。
    方世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J],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杨信礼,尤元文:论社会整合[J],理论学习,2000年第4期。
    仲红卫:试论文学的社会整合作用[N],人民日报,2001-2-4。
    程美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合体系的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
    刘鹏:改革开放与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
    朱力: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转换———兼论“和谐社会”的理念[J],学海,2005年第1期。
    何绍辉:社会整合危机初探[J].黑河学刊,2006年第7期。
    张惠玲,张陟遥:论社会转型期执政党对社会的整合[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戴桂斌: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J],求实,2003年第3期。
    刘红凛,李卫华:论社会整合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J],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
    黄玉捷:社区整合:社会整合的重要方面[J],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黄玉捷:我国社会整合机制的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
    朱前星:论和谐社会目标取向下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模式选择与整合机制建构[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何爱国:从“单位人”到“社会人”:50年来中国社会整合的演进,[EB/OL]. http://www.unjs.com/xueshu/zhong/18911.html.
    吴志军:1976-1982:新的宏观历史叙述———以社会整合为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苏红:隔阂、磨合与融合———崇明县三峡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J],社会, 2002年第5期。
    宋德剑:国家控制与地方社会的整合[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杨建华,赵佳维:村规民约: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重要机制[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奂平清: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政策调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陈洪江,吴素雄:村民自治社会整合功能的两重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