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工商活动与村庄社会的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两个村庄兴衰的解释,来探讨1978年以来村庄层次上中国社会生活的结构性变迁以及这一变迁的相关动力。具体操作是,选取河南北部两个村庄,把它们放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一个特定行业(皮革行业)市场历程的宏观背景下,对村庄传统与工商活动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历时比较分析。这将为认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事实和动力提供具有类型意义的案例性研究。本论文分为五大部分:导论;第一篇:村庄的工商活动史(1978-2008);第二篇:条件和关联——不同的村庄传统;第三篇:变动和趋势——工商活动和传统变迁;结论。
     导论。这一部分对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文献、所施行的研究设计以及研究对象进行了交待。其中,通过文献梳理和研究设计,界定了本研究所要讨论的概念、问题焦点和研究视角,并提出了本研究所要采取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社区历时比较法。
     第一篇。本篇分为三章。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讲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穆村和金村的工商业活动的兴衰史,并指出两个村庄都曾被经济活动在整体上关联起来。第三章分析了经济活动的繁荣和消逝给村庄社会生活整体层面带来的结构性变迁,表现为两种不同形式的分化和失范。
     第二篇。本篇分三章以村庄传统的影响为主讨论了两个村庄不同的工商活动得以发展的条件和关联。第四章通过比较指出,穆村强固的生产传统为其皮毛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而金村微弱的生产传统为其牛皮贸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但不管强弱,二者都引发了这两个村庄在改革开放以后走上了非农化发展的道路。第五章通过比较指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两个村庄以亲缘或地缘联结为主的先赋关系都为各自工商活动的启动和初步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但穆村比金村拥有更具紧密性和同质性的社会传统,所提供的支持更为有力和牢固。第六章比较了两个村庄不同的宗教传统,发现穆村浓厚的宗教传统对皮毛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培育个体诚信经营的力量。
     第三篇。本篇分三章以工商活动的影响为主讨论了两个村庄的不同传统与工商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七章指出,穆村随着皮毛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稳定性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机械工业传统,而金村则通过牛皮贸易业的发展在规模上凸显了一种以流动性为特征的旧式商业传统,前者比后者具有更强的内聚力和抗风险能力。第八章首先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两个村庄的社会传统的冲击及其反应。金村的社会传统一度遭到毁灭性打击,穆村也是损害严重、趋于松散;但与金村不同,穆村紧密的社会传统因给工业活动的留有回旋余地而对其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分析了社会传统在与经济活动长期互动中的渐变:(1)经济关系在村庄社会关系体系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且有影响力的关系类型;(2)后致性和个体性因素在关系联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表现为朋友关系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凸显。伴随着这两种变化的是一种趋势,即社会关系的再情感化。第九章分析了宗教传统与经济活动之间在新时期的相互作用。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宗教参与趋向社会性密切相关,进而形成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宗教的社会声誉评价体系。
     结论。本论文从两方面探讨了研究的发现。在实质性方面,本论文认为:(1)稳定、紧密、浓厚的村庄传统比流动、疏朗、稀薄的村庄传统能给经济活动提供更具内聚性的支持,并在经济活动遭受危机时起到更为强有力的保护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个村庄繁荣和消逝的差异;(2)村庄社会生活无论是在整体层面还是在微观关系层面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迁,前者表现为非农化基础上的分化和失范,后者则是利益因素和情感因素在社会关系的维系中经历了混融、替代和并存的过程。在理论方面,本论文首先使用“分立"和“互生”两个概念讨论了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既相互独立又有可能互利的状况和趋势;其次对“理性化”和“差序格局”两个概念进行了关联讨论,指出(1)理性化或利益化概念并不适宜用来概括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变迁;(2)差序格局联结纽带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其纵向等级差序的性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但横向维度上的差序格局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特征得到了强化。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its mechanism of Chinese social life at village level since 1978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wo villages.Two typical villag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Henan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samples,which were against the macrocontexts of general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the special development of the leather market,and diachronical comparison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illages' tradition and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was carried on.It may will provide a typical case study helping to understand the facts and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villages.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Introduction,the village history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1978-2008), Condition and Interrelation—Different village traditions,Change and Trend—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traditional transformation, Conclusio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clarified the topic,the study design,the related references and the field work sites of this paper,by which the key concepts and main research perspectives were defined and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this paper—diachronic comparative study of communities—was introduced.
     The first part,the village history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was divided to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and chapter two are the historical accounts about the thriving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Mu Cun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Jin Cun.Both of them are connected by the leather economy.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to the villages brought by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 of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were represented a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anomie.
     The second part,Condition and Context-Different village tradition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in which the village tradition as the condition and context of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these two villages is discussed.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wo villages,chapter four indicates that the strong village production tradition provided clear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 processing industry in Mu Cun,and the weak production tradition in Jin Cun gave the village mor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leather trade.No matter the specic village tradition is strong or not,it promotes the related village toward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s.Chapter five indicates that ascriptive relations mainly consisted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or geopolitical relations provide the social basis for the initialization and growth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in two villages,however,the strong and close tradition in Mu Cun provided more firm and powerful support than that of Jin Cun.Chapter Six compares the religion traditions of two villages and finds that the deep religious tradition in Mu Cun fostered the credit manag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r processing industry.
     The third part,changes and trends—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traditional transformation,focusing on the impacts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dicuss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village traditions and the foregoing impacts.Chapter seven indicates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r processing industry,a new kind of machinery industrial tradition characterized by stabil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Mu Cun,while in Jin Cun the development of leather trade demonstrated an old commercial tradition characterized by mobility on scale.The former has stronger power of cohesion and ability of resisting risks than the latter.In chapter eight,firstly,the impact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reactions of the villages are analyzed.The social tradition of Jin Cun was once destroyed nearly all,and that of Mu Cun was impaired heavily and tended to loos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collapsing.But different from Jin Cun, the social tradition of Mu Cun was protected by the relatively flexiciblity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Secondly,the gradual change in the long-term interation is discussed,that is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have been becoming a independent and influential type in the relaitonship system in village,and the role of individual and achieved elments have been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relationship cohesion,expressed in the prominence of the friends relationship in the relationship system.A tre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two kinds of changes,that is,the re-emotional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Chapter nine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ligious tradition and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new periods.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religious participation correlates each other closely,and have developed a religious social reputation evaluation system functioned as the mechanism of these interactions.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rom two aspects.In the aspect of essence,first,compared with the floating,loosen and thin village tradition,the steady,tight and dense one can give more cohesive support to economic activity and plays a more powerful role on protecting it during the crisis.It explains the differences of flourishing and vanishing between two villages to some degree.Second,no matter from integrated view nor from micro-view,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has happened in the village social life,the former of which is non-agriculturalized differentiation and anomie,and the latter of which is that emo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on holding social relationship together.In the theretical aspect,two concepts of separation and syntrophism are introduced to discuss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not only mutual independence but also benefit each other possibly between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 And then this paper carries on a correlative discussion on two conceptions of structure of grade and rationalization and points out:firstly, the concepts of rationalization and interestilization are not appropriate for generalizing Chinese social changes in modernaliztion.Secondly,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us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 the ties of structure of grade have changed,the character based on vertical hierarchy have been impaired to some extent,but in the contrast,the structure of grade in horizontal dimension is strengthened as a basic social structure.
引文
1 参看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第1期.
    2[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4-66.
    3[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89.
    4[英]布赖恩·特纳主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5[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6[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13-332.
    7[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4-277.
    8[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14-44.
    9[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44-247.
    10[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62-268.
    11[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
    1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
    2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1.
    2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
    22[德]马克斯·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也参见另一个译本:[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4.
    2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92.
    25[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6 康乐.导言.见:[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7[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63.
    28 目的理性式,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他人客体行为的期待所决定的行动,这种期待被当作达到行动者本人所追求的和经过理性计算的目的的“条件”或“手段”;价值理性式,是通过有意识地坚信某些特定行为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其他任何形式——自身价值,无关于能否成功,纯由其信仰所决定的行动;情感式,尤其是情绪式,是通过当下的情感和感觉状态所决定的行动;传统式,是通过根深蒂固的习惯所决定的行动。([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准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32.也参见另一译本:[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33.)
    29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35.
    30 “所谓经济行动的形式理性,在此是指经济行动中,不仅技术上可能且实际上真正运用的计算程度。反之,所谓实质理性,是指一定的群体(不管范围多小)通过经济取向的社会行动所进行的种种财货供给总是(将是或应该是)从某种价值判准(无论其性质为何)的观点出发,且受此一判准检验。”([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
    3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
    3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
    3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
    3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7.
    35 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62-265.
    36[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46-247.
    37[法]爱弥尔·涂尔干、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4.
    38 渠敬东.涂尔干的社会理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术通讯,2005,第4期.
    39[英]安东尼·古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
    40[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88-104.
    43[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胡继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7.
    4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3.
    45[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
    46[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0.
    47[法]马寒尔·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79.
    48[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9 波兰尼本人并没有采用这样的说法,但他所描述的事实极为符合莫斯的“混融”概念,故借用之。
    50[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5.
    51[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50.
    52[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3.
    53[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18.
    54 Grranovetter·Mark.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Vol.91.
    55[瑞典]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何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3.
    56 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6-87.
    57 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87.
    58[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54-170.
    59[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8.
    6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61[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
    62[瑞典]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何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7.
    63[瑞典]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何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19.
    6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8、249.
    65 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6 费孝通.社会学初探.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67 费孝通.社会学初探.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192.
    68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9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0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1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2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1.
    73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20.
    74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5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6 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第5期.
    77 周运清.中国农耕经济变革与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推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原型与演化.社会科学,1999,第9期.
    78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1999,第6期.
    79 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第1期.
    80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3-36.
    81 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民族研究,2004,第6期.
    82 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评论,2007,第3期:40.
    83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35.
    84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4-35.
    85[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6[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7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谢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21世纪与中国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8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4.
    89 谢宇.选择性、实验法和评估研究.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21世纪与中国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4、106.
    90 谢宇.选择性、实验法和评估研究.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21世纪与中国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4.
    91 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
    9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
    93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8.
    94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62.
    95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5-242.
    96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7 郑杭生.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学术研究,2007,第6期.霍布斯鲍姆、兰格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8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1.白荣宣编著.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16.
    99 熟皮是当地人对皮毛加工的一种称呼,即把从动物身上剥离的皮子(生皮),经过某些加工程序之后,把皮子变成柔软的、可供皮革成品直接使用的原材料(熟皮)。
    100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续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7.
    101 侯钧生、谭江华.典型民族宗教村落社区权威变迁解析.社会科学,2004,第1期.
    102 胡扬.2004.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
    103 村内有4户汉族,生活习惯已经和回族一样。
    104 何玉长.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150-151.
    105 胡扬.2004.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48.
    106 拜正省.桑坡村史调查(内部交流稿).1998.18.
    109 胡扬.2004.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113-115.
    110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19.
    111 http://www.agronet.com.cn/News/Detail_287286.aspx.
    112 http://www.shoes.hc360.com/daquan2007/web/yjbg/yjbg_1.htm.
    113 http://www.china-leather.com/zxfw/show.php?itemid=61.
    114 穆村人在外开拓市场不止是在广州,在温州和成都等地都有,甚至广州是最晚形成规模的一个。但笔者只是在广州做过调查,因此只能介绍广州的情况来说明外部市场拓展状况。
    123 胡扬的调查也显示,2004年工厂企业主有138家。见:胡扬.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49.
    124 胡祖光.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经济研究,2004,第9期.
    12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30[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31 赖存理.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132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10.白荣宣.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17-18.
    133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5.
    134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白荣宣.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胡杨.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
    135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12.
    136 拜正省.桑坡村史调查(内部交流稿).1998:10.胡杨.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48.
    137 拜正省.桑坡村史调查(内部交流稿).1998:18.
    138 胡杨.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48.
    139 胡杨.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48-49.
    140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第6期:50.
    141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6.
    142 典出列子·汤问.详可参看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岳麓书社,2006.1-8.
    143 杨善华、李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5期.
    144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6.白荣宣.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16.
    145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6.
    146 水镜君.桑坡:一个中原回族社区的发展与变迁——中原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河南省社科院内部交流稿).1998.
    147 胡杨.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61.
    148 穆村有很深厚的女寺传统,穆村女性得以借此参加社区公共生活。传统的群体性活动包括在女寺举办各种庆典、接受宗教教育、完成日常宗教课程等,这为穆村女性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和赢得男性穆斯林尊重提供了重要机会。因此,妇女以及姻亲在穆村的亲缘关系网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参见:水镜君.桑坡:一个中原回族社区的发展与变迁——中原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河南省社科院内部交流稿).1998.15.
    149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6-40.
    150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14.
    151 水镜君.桑坡:一个中原回族社区的发展与变迁——中原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河南省社科院内部交流稿).1998.5.
    152 白荣宣.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25-27.拜正省.桑坡村史调查(内部交流稿).1998:4-6.
    153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36-42.
    154[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5[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24.
    156[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6-251;309-313.
    157[德]马克思·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0.
    158[瑞典]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何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62.
    159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14.(此注表示引文来自古兰经第3章第14节,本论文中凡是对古兰经的引用皆用此例,以遵伊斯兰学者对古兰经的引用凡例。)
    160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91.
    161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62:9.
    162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3:16.
    163[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46.
    164 念是指穆斯林公开诵读“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礼拜,主要指一日破晓时分的晨礼,中午时分的晌礼,下午太阳偏西时分的晡礼,黄昏时分的昏礼,入夜后的宵礼五番拜功。除此之外,每周五一次“聚礼”,每年还有两次“会礼”,即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和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斋戒最重要的是指天命斋,即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莱麦丹月)封斋一个月。天课是伊斯兰教法定的带有慈善性质的一种“施舍”活动,又叫“扎卡特”。它要求每个穆斯林每年须拿出自己经济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五来施舍穷人,但只有收入超过规定的最低限额才需纳课。朝觐是指每个成年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生活日后有保障,一生中至少必须履行一次朝觐。
    165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55:7-9.
    166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188.
    167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85.
    168 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35.
    169[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0 具体年数不清楚,原因是该寺碑在文革时被金村第六生产队打断充作机井板,以致此处记录丢失。
    171 水镜君.桑坡:一个中原回族社区的发展与变迁——中原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河南省社科院内部交流稿).1998.3.
    172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24-25.
    173 白荣宣.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41-49.
    174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24-25.白荣宣.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23.水镜君.桑坡:一个中原回族社区的发展与变迁——中原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河南省社科院内部交流稿).1998.2-3.
    175 礼拜分为日常礼拜(指一天五番拜功)、主麻日聚礼和两大节日(开斋节和宰牲节)的会礼。对于日常礼拜教义上并没有要求必须到清真去礼,每天坚持按时礼拜意味着对日常生活的系统安排,在这一意义上日常礼拜更根本地具有个人修持性;但现实中附近有清真寺的大都会去寺里聚在一起礼拜,因此日常礼拜也具有社会性。聚礼和会礼则被要求到清真寺集体礼拜,更具社会性。
    176 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25.白荣宣.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42.
    177 胡杨.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88-90.
    178 1980年的数据是根据2006年的户主进行回忆所得,如目前户主非当时户主,则请其回忆当时户主的情况。
    187[英]伯纳德·路易斯.中东:逢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郑之书译.中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182.
    188[英]伯纳德·路易斯.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郑之书译.中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182.
    189[英]波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唐晋主编.大国崛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0[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2.
    191 这里的商业和工业主要是针对金村的牛皮贸易和穆村的羊皮加工业。
    192 胡扬.2004.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186.
    19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0.
    194[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75.
    195[美]彼得·布劳、[美]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时宪明、邱泽奇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7-20.
    204 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07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8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9 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8-90.
    210 http://baike.baidu.com/view/661757.htm和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578747/svntrophism。
    211 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212[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0.
    213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1999,第6期:57-58.
    214 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第1期.
    215 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第1期:91.
    216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35.
    217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30-35.
    218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当代中国社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术通讯,2006,第4期.孙国东.“特权文化”与差序格局的再生产.社会科学战线,2008,第11期.
    1.[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4.[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5.[法]爱弥尔·涂尔干、[法]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6.[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9.
    17.[法]马塞尔·莫斯.礼物,汲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9.[美]白威廉、折晓叶、李放.非农劳动与中国农村的市场化.见:边燕杰,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0.[美]彼得·布劳、[美]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时宪明、邱泽奇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21.[美]福山.信任,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2.[美]怀默霆.中国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见:边燕杰,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3.[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24.[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5.[美]林南.社会资本,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美]倪志伟.市场转型理论.见: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7.[美]斯蒂芬·沃讷.宗教社会学范式及理论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第6期.
    28.[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9.[美]魏昂德.经济转轨中的市场与不平等:走向可检验的理论.见: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0.[美]杨凤岗.中国宗教的三色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第6期.
    31.[瑞典]斯威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何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2.[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3.[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胡继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7.[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8.[英]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9.[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40.[英]波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1.[英]伯纳德·路易斯.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郑之书译.中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42.[英]布赖恩·特纳主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3.[英]霍布斯鲍姆、[英]兰格编.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4.[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5.Granovetter,Mark."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 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Vol.91.
    46.白荣宣编著.故乡——桑坡的过去和现在(内部交流稿),1992.
    47.白荣宣编著.桑坡史话(内部交流稿).2000.
    48.拜正省.桑坡村史调查(内部交流稿).1998.
    49.拜正省.我的家乡桑坡(内部交流稿).1999.
    5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21世纪与中国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1.边燕杰、[美]罗根.市场转型与权力的维续:中国城市分层体现之分析.见: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2.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2 期.
    53.边燕杰.中国城市的职业、阶层和关系网.开放时代,2005,第4期.
    54.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2003,第1期.
    55.蔡翥、朱士群.关系资本:农民阶层分化的有力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05,第2期.
    56.陈俊杰、陈震.“差序格局”再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8,第1期.
    57.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科学评论,2007,第3期.
    58.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59.费孝通.行行重行行(续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7.
    60.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1.费孝通.社会学初探.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62.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思想战线第5期,2004.
    6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4.高师宁.2004.宗教社会学在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5期.
    65.高师宁.宗教社会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
    66.古兰经,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7.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第6期.
    68.何玉长.当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变迁.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69.贺雪峰.新乡土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0.侯钧生、谭江华.典型民族宗教村落社区权威变迁解析.社会科学,2004,第1期.
    71.胡扬.2004.孟村精英——一个回族社区精英结构变迁的实地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4.
    72.胡云生.传承与认同——河南回族历史变迁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73.胡祖光.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经济研究,2004,第9期.
    74.汲喆.迈向一种关于现代性的宗教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5,第1期.
    75.汲喆.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社会学研究,2008,第4期.
    76.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7.金宜久.当代伊斯兰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78.金宜久.伊斯兰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9.康乐.导言:韦伯与中国的宗教.见:韦伯.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0.赖存理.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81.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2.李路路.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见: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3.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4.李培林.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若干问题.见: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5.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6.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第2期.
    87.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见: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著.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8.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0.林后春.当代中国农民阶级的阶层分化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1991,第1期.
    91.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92.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93.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经济实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94.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社会学研究,2005,第5期.
    95.刘增合.儒教经济伦理观念“差序格局”界论.孔子研究,2000,第2期.
    96.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7.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8.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0.马强.流动的精神社区——人类学视野下的广州穆斯林哲玛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1.邱泽奇.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状况的变迁.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02.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3.水镜君.桑坡:一个中原回族社区的发展与变迁——中原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内部交流稿).1998.
    104.苏国勋.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社会,2007,第5期.
    105.孙国东.“特权文化”与差序格局的再生产.社会科学战线,2008,第11期.
    106.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第5期.
    107.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8.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9.魏德东.宗教社会学范式:探索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第6期.
    110.吾淳.中国宗教集体精神的缺失——以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参照的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第2期.
    111.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12.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9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13.谢建社、牛喜霞.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第1期.
    114.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15.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6.新望编著.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苏南永联村记事(1997~200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17.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第1期.
    118.阎云翔.差序格局与当代中国社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术通讯,2006,第4期.
    119.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0.杨庆堃.导论.见:韦伯.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1.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1999,第6期.
    122.杨善华、刘小京.近期中国农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5期.
    123.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24.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5.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26.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民族研究,2004,第6期.
    127.张其仔.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1999,第3期.
    128.张谦等.桑坡的小康之路——对孟州桑坡村发展皮毛加工业的调查.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2003,第1期.
    129.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社会学研究,1996,第1期.
    130.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31.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2.郑杭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的几个问题.见: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3.郑杭生.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学术研究,2007,第6期.
    134.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35.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36.周运清.中国农耕经济变革与乡土社会结构转型的推进——中国社会结构的原型与演化.社会科学,1999,第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