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经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民主主义文化从理论上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创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从其实践上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以及领导国统区左翼文化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以其救亡和启蒙的双重作用,服务于时代主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已经找到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模式,它的内容和纲领体现的价值观念、基本精神以及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来说,都具有传承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时期较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所强调的科学性、民族性、大众性以及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科学方法等,今天看仍不过时。所以,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走向和价值观念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
     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身的重要性,研究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与文化实践的历程,并从中总结出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就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了。
     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历程进行考察,总结研究党始终忠实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
     本文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从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到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必然。主要分两层论述:(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固然代表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它是在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反动文化同盟的进攻下屡屡败退。因而时代需要新的民主主义文化。(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崛起为新的民主主义文化观念产生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和阶级组织条件。一批领导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进分子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果,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则标志着世界观转变后知识分子开始将先进文化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
     第三部分,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思想经历了萌芽(1919-1921)、形成(1921-1932)和成熟(1932-1940)三个阶段,它与新民主义文化革命的阶段是统一的,实现了中国近代文化变革中方向性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四部分,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实践历程与成就。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实践历程与成就具体表现为:坚持向工农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与动员工农大众的统一,坚持提高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统一,坚持打破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同盟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坚持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思想改造的统一。
     第五部分,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经验。主要论述新民主义文化革命始终坚持了新民主义文化纲领的科学性质、价值内涵和方针政策。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刻体现,完成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文化观念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念的历史变革。同时,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又有更多地强调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功能,突出道德目标,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特点。其历史经验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决定着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以实现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需要,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要以发挥知识分子的创造才能为准,坚持“两用原则”要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
Theoretically speaking, New-democratic culture is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popular, anti-imperialist and anti-feudalism's cultural theory that was founded by the Party Members in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Stage. In practice, it is mainly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s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leading of the Left-wing Cultural Movement in Kuomintang-ruled Area.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e, with its double effects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and enlightening, has served the times' subject, and promoted transforming of Chinese society, and represented onward direc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e has already foun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accords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he basis spirit, values and scientism handling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problems that its content and guiding principle embodied have heredity, as for the culture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Compared with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Stage,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the Socialism Primary Stage have changed profoundly,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faces many new problems, but the scientificalness, nationalness and popularness emphasized by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not been outdated yet. So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 trend and value in the Socialism Primary Stage, and also the foundation and starting poi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modernization.
     Exactly due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e, it has the sam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ultural practice, and sum up the historic experience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adopts historical and logic train of thought, and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ums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objective law that Party represents the onward direc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honestly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is article has 5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t is mainly about the causes of selecting this topic,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from Old-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to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It mainly comments on two tiers. (1) After Opium War in 1840, China became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step by step. It is no doubt that burgeoning national bourgeoisie democratic culture represented onward direc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at that time, but it repeatedly retreated by the attacks of the Imperialist and Feudalist culture bund. So a new democratic culture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times. (2)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Marxism became a member of China. The ris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prepared the thought rationale and class organization's condition for the producing of the new democratic cultural concept. Some advanced people who led the modern Chinese revolution accomplished the change from radical democrat to Marxist.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Marxism advanced culture in the May 4th period.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dicated that intellectuals began to apply advanced culture to Chinese social practice after their world view changed.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Thought. It mainly comments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Thought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that are germ (1919-1921), taking form (1921-1932), and maturation (1932-1940). It is unified with the stage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has realized the great directionality's historic transition in the Chinese Modern Cultural Transform.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the course and accomplishment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It mainly comments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ought inherits the Democracy and Scienc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historical heredity and has prepared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cultural system of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The course and accomplishment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are as follows. Insist on propagating Marxism and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the mass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Insist on the unification of using Marxism to criticize and inherit the n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bilizing the mass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Insist on the unification of improving Party's Marxism-Leninism theoretical level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level. Insist on the unification of breaking reactionary bund of imperialism and feudalism and spreading Marxism. Insist on the unification of admitting intellectual'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remolding ideology.
     The fifth part is about historic experience of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It mainly comments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insist on scientific character, value connotation and general and specific policy of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guiding principle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It is the profound embodiment of the onward direc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in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Stage, and has accomplished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from cultural concept of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to cultural concept of New-democracy.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democratic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ve many characters that are emphasizing the ideological for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 laying stress on morality target, and cultivating new comers of communism.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is as follows. Marxism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and direc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emancipating the mind and seeking the truth to drive Marxist mak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sist on mak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advancing with time to realize the need of creating a happy life. Handling rightly the relation of centralized and diversity to satisfy people's gradually growing cultural life needs. Insist on the viewpoint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is served for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and is served for the proletariat's politics." The insistence of Party's policy towards intellectuals must take that bring intellectuals' creative ability into play as criterion. The insistence of the principle that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 must take insisting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as criterion.
引文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6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98页。
    ① 鲍雪松,史艺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载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0页。
    ① 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61-62页。
    ② 金怡顺:《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内涵的几点探析》,载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第60-62页。
    ③ 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2页。
    ①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第38页。
    ② 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载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61-62页。
    ③ 孙泽学:《试析毛泽东新文化思想的特点》,载于《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27页。
    ④ 岳宗德:《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内在先进性》,载于《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第229页。
    ⑤ 李建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浅议》,载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34页。
    ① 马启民:《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由来、变化及发展》,载于《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351-355页。
    ② 刘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标志新论》,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44页。
    ① 詹永嫒:《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第168页。
    ② 李道湘:《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载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45页。
    ③ 徐利兰:《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流》,载于《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第36页。
    ① 汪中华,彭涌:《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支点》,载于《理论探讨》2000年第2期,第110页。
    ①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63页。
    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第546页。
    ② 《辛亥革命在资料丛刊》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30页。
    ③ 《辛亥革命在资料丛刊》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第32页。
    ④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203页。
    ⑤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4页。
    ① 《正式宗爱国者报》1914年9月20日。
    ② 《政府公报》1914年9月26日。
    ③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④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①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②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2卷5号,1917年1月1日。
    ③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1号,1917年2月1日。
    ④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1号,1917年2月1日。
    ⑤ 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⑥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① 陈独秀:《旧世界与国体问题》《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102页。
    ②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③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④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⑤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⑥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1卷4号,1915年12月15日。
    ① 李大钊:《青春》《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1日。
    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③ 李大钊:《青春》《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1日。
    ④ 《胡适留学日记》三。
    ⑤ 李大钊:《青春》,《新青年》2卷1号,1919年9月1日。
    ⑥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⑦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① 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致〈甲寅〉杂志记者》1915年8月10日。
    ② 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
    ③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④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 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⑤ 易白沙:《孔子评议》(上),《新青年》,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⑥ 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民报》第4号,1906年5月。
    ⑦ 参见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民报》第4号,1906年5月。
    ①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新青年》2卷3号,1916年11月1日。
    ② 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年版,第230-231、237页。
    ③ 参见谭献民:《青年毛泽东精神个人主义辩析》《毛泽东思想论坛》1993-02。
    ④ 高一涵:《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⑤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卷5。
    ① 胡适:《男性主义》《新青年》4卷6号,1918年6月15日。
    ② 胡适:《不朽—我的宗教》《胡适散文》第1集第81-82页。
    ①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②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③ 李大钊:《真理之权威》《甲寅》日刊1917年4月17日。
    ④ 钱玄同:《随感录(八·九)》,《新青年》4卷5号,1918年5月15日。
    ⑤ 鲁迅:《随感录(三十三)》,《新青年》,5卷4号,1918年11月15日。
    ⑥ 毛泽东:《不信科学便死》《湘江评论》第3号,1919年7月28日。
    ⑦ 参见胡建:《“五四个性主义的历史命运初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05。
    ① 李大钊:《平民主义》,《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 1984年半,第596页。
    ② 参见刘景泉:《中国现代文化选择的重大转折》,《中共党史研究》2002-02。
    ①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①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新青年》5卷5号,1919年1月。
    ② 一湖:《新时代之根本思想》《每周评论》第8号,1919年2月9日。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年版,第293页。
    ④ 陈独秀:《袁世凯复活》《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90页。
    ①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③ 陈独秀:《清问蒋观云先生》1919年1月26日《独秀文存》第398页。
    ④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48页。
    ⑤ 陈启修:《庶民主义之研究》(一)《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1月。
    ①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年版,第66页。
    ②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年版,第70页。
    ③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年版,第127页。
    ④ 仲丸:《德谟克拉西的教育》,《教育潮》1卷1期,1919年4月。
    ⑤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年版,第107页。
    ⑥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北京。
    ⑦ 见魏知信:《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25页。
    ⑧ 陈独秀:《除三害》1919年1月19日,《独秀文存》第393页。
    ① 陈独秀:《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1919年5月16日,《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411页。
    ② 尤小立:《从“宪政”到“直接行动”—陈独秀前期国家观演变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01-03。
    ③ 张灏:《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民主观念》,转引自毛丹:《陈独秀的民主神话及其思想资源》(香港)《二十一世纪》1994-08。
    ④ 陈独秀:《袁世凯复活》《独秀文存》卷一。
    ⑤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1卷。
    ① 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代文明》,《青年杂志》1卷1号,1919年9月15日。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88页。
    ①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年版,第493页。
    ② 谭平山:《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53页。
    ③ 谭平山:《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观》,《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40、42页。
    ④ 参见朱志敏:《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民主观新探》《北京党史研究》1998-01。
    ⑤ 参见谭献民:《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第四章,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7年版。
    ① 陈独秀:《宪政与孔教》《新青年》2卷3号,1916年11月1日。
    ② 陈独秀:《两个和会都无用》《每周评论》1919年5月4日。
    ③ 陈独秀:《本志宣告》,《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① 陈独秀:《告北京劳动界》,《晨报》,1919年12月1日。
    ②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③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民彝》创刊号,1916年5月15日。
    ④ 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每周评论》第22号,1919年5月18日。
    ⑤ 李大钊:《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每周评论》第22号,1919年5月18日。
    ①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中华书局 1961年版,第5页。
    ② 参见徐辉:《五四时期的两种科学活动及其意义》《厦门大学学报》1999-04。
    ③ 参见徐辉:《五四科学思潮辩》,《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1。
    ④ 郭颖颐等译:《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172页。
    ①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51年9月15日。
    ② 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6页。
    ③ 陈独秀:《本志宣言》,《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①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② 《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339页。
    ③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④ 参见洪峻峰:《从“反传统”到“再造文明”》,《厦门大学学报》2001-03。
    ⑤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5卷1号,1918年7月15日。
    ⑥ 参见刘景泉:《中国现代文化选择的重大转折》,《中共党史研究》2002-02。
    ① 陈独秀:《本志宣言》《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② 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560页。
    ③ 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5页。
    ① 李大钊:《Bolsherism的胜利》《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3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98页。
    ③ 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1卷1号,1920年9月1日。
    ①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新青年》6卷5号,1919年5月。
    ②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新青年》6卷5号,1919年5月。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75—76页。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44页。
    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 第11页。
    ①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9页。
    ②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6页。
    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7页。
    ④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7页。
    ① 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3号,1906年4月。
    ② 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民报》第4号,1906年5月。
    ③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282页。
    ④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5卷1号,1918年7月15日。
    ① 坚夸瓜:《“欧化”的中国》,《东方杂志》第20卷,第4号,1923年2月25日。
    ② 参见黄玉顺:《“自由”的歧路—五四自由主义的两大脱离》,《学术界》(合肥)2001-03。
    ③ 陈独秀:《本志宣言》《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④ 李大钊:《大亚细亚主义和新亚细亚主义》《国民杂志》1卷2号,1919年2月1日。
    ⑤ 《晨报》1919年5月5日。
    ① 周一平:《对“五四”反帝运动彻底性的再认识》《探索与争鸣》(沪)1997—12。
    ① 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②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3册,上海,神州国兴社,1953年版,第10页。
    ③ 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①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78年版,第403页。
    ② 陈独秀:《袁世凯复治》,《新青年》5卷6号,1918年12月15日。
    ③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72页。
    ① 严复:《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1028页。
    ②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576页。
    ③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8页。
    ④ 毛泽东:《不信科学便死》,《湘江评论》第3号,1919年7月28日。
    ⑤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第13页。
    ⑥ 严复:《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1051页。
    ①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第186页。
    ② 马君武:《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6页。
    ③ 《新世纪之革命》,《新世界》1907-01。
    ④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200页。
    ⑤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222页。
    ①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2卷1号,1919年10月。
    ②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15日。
    ③ 李大钊:《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新青年》,1922年9月6日。
    ④ 李大钊:《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晨报副刊》1921年12月16日。
    ⑤ 郭颖颐、雷顾泽:《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172页。
    ①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7卷5号,1920年。
    ② 陈独秀:《马克思的两大精神》,《广东群报》,1922年5月23日。
    ③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新青年》5卷5号,1918年11月5日。
    ①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5年版,第251—253页。
    ① 傅乐诗:《现代中国保守主义的文化与政治》,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64-65页。
    ② 张东荪:《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观察》,第4卷,第2期。
    ③ 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8页。
    ① 《马克思恩克思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88页
    ① 林代绍、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人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4页
    ② 林代绍、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人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第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① 《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0页
    ① 参见田与图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文化史研究述评》载《中共党史研究研究》2002年5期,第90页
    ② 《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页
    ③ 《新青年》6卷1号,1919年1月5日
    ④ 参见陈独秀:《本志宣言》《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① 参见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第260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年版,第341页
    ③ 邓颖超:《五四运动的回忆》《中国青年》1949年第7期
    ④ 瞿秋白:《俄乡纪程》《瞿秋白文集》第1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第161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年版,第85-86页
    ② 毛泽东:《问题研究会章程》1919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日刊》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年版,第474页
    ④ 毛泽东:《关于农村调查》1941年9月13日
    ⑤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4页
    ① 瞿秋白:《倍倍尔的泛劳动主义观》《新社会》第十八期,1920年4月21日
    ② 翟秋白:《俄乡纪程》,《瞿秋白文集》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第166页
    ③ 胡绳:《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65页
    ① 周恩来:《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少年》2期,1922年9月1日出版
    ① 《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60页
    ② 《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62页
    ③ 《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50页
    ④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35号,1919年8月17日
    ① 陈独秀:《共产党(短言)》一号
    ② 张东荪:《现在与将来》《改造》3卷4号,1920年12月15日出版
    ③ 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新青年》9卷1号,1921年5月1日出版
    ① 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新青年》9卷1号,1921年5月1日版
    ② 陈独秀:《社会主义的批评》《新青年》9卷3号,1921年7月1日出版
    ③ 李达:《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新青年》9卷1号,1921年9月1日出版
    ④ 旋:《评中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先驱》3期,1922年2月15日出版
    ① 参见《一个无政府党人和一个共产党人的谈话》《少年》第7号,1923年3月1日出版
    ② 参见《工人与政治》《少年》第10号,1923年7月1日出版
    ③ 《蔡林彬给毛泽东信》1920年8月13日
    ① 毛泽东:《给蔡和森的信》1921年1月21日
    ② 罗章龙:《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1979年9月4日、11日
    ① 汉俊:《为什么要印这个报》《劳动界》第1册,1920年8月15日
    ② 《价值和公道》《劳动界》第7册
    ③ 《我们的劳力哪里去了?》《劳动界》第14册
    ④ 《金钱与劳动》《劳动界》第2册
    ⑤ 《劳动者应该如何努力》《劳动界》第10册
    ① 《劳动者与社会主义》《劳动界》第16册
    ② 《真正的工人团体》《劳动者》第2册]例如,1920年12月
    ③ 《共产党(短言)》《共产党》1号,1920年11月7日
    ④ 《劳资调和的疑问》《劳动者》第7号
    ⑤ 《共产党人的粤人治粤的主张》《劳动者》第2号
    ① 《告中国农民书》《共产党》
    ② 《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月1日出版
    ③ 《本团的问题》《先驱》第16期
    ① 《对于本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感想》《先驱》第19期
    ①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第1版,第70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1922年7月
    ①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蜂》2期,1923年12月1日
    ② 瞿秋白:《五卅运动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1925年9月11日,《向导》129期
    ① 瞿秋白:《中国革命史之第二篇》1924年1月《民国日报》特刊
    ② 邓中夏:《我们的力量》,《中国工人》2期,1924年1月
    ①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12月,《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155页-156页
    ② 《中国共产党致第一次全国农民大会信》1926年5月24日,《向导》151期
    ③ 《科学》社论:《科学与反科学》《科学》第9卷第1期 1924年1月
    ④ 《周年独白》〈科学月刊〉第2卷第1期, 1930年1月
    ① 杨贤江:《学以致用》1926年1月5日《学生杂志》第13卷第1号
    ② 恽代英:《学术与救国》1923年12月1日,《中国青年》第7期
    ③ 陈独秀:《答适之》《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集第1册
    ④ 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1923年5月。《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7页。
    ⑤ 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2页
    ① 瞿秋白:《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新青年》季刊第1期 1923年6月15日
    ② 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新青年〉季刊第1期 1923年6月15日
    ③ 瞿秋白:《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新青年》季刊第1期
    ① 翟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1925年8月。《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第181-182、188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决案—职工运动决议案
    ③ 邓中夏:《中国农民的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中国青年》第15期,1924年1月5日
    ④ 恽代英:《农村运动》1924年6月28目《中国青年》第37期
    ① 邓中夏:《劳动复兴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925年5月《中国工人》第5期
    ② 《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68页
    ③ 邓中夏:《劳动复兴运动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工人》第5期
    ④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1926年1月,《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09页
    ①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2期,1923年12月1日
    ② 彭述之:《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1927年5月,《六大以来》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798—799页
    ③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年1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2号
    ① 恽代英:《农村运动(通讯)》《中国青年》第29期,1924年5月3日
    ②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2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144—148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31页
    ① 李锐:《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学习》4卷9期,1951年8月。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39—40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33页。
    ① 蔡和森:《论陈独秀主义》1928年。
    ①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1931年10月25日,《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60—461页。
    ②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1932年3月5日,《瞿秋白选集》第489—490页。
    ③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球白选集》第493页。
    ④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选集》第461页。
    ① 瞿秋白:《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选集》第473—475页。
    ②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选集》第490页。
    ③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选集》第490页。
    ④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集第530页。
    ⑤ 《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第2集第880页。
    ⑥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集第526页。
    ⑦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56页。
    ② 彭康:《新文化运动与人权运动》,《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第123页。
    ③ 瞿秋白:《三民主主义倒还没有什么?》1927年12月。《布尔塞维克》第8期。
    ① 彭公达:《关于湖南秋收暴动的报告》1927年10月8日。
    ② 《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1927年11月14日。
    ① 陈毅:《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
    ②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6页。
    ③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2页。
    ① 《苏维埃中国》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本1957年版,第285页。
    ②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4页,同年2月5日。
    ③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210页。
    ①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521页。
    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见《苏维埃中国》,第285页。
    ① 《瞿秋白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第2集,第880页。
    ②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人民出版社 191年版,第7集,第231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底决议案》1928年7月9日。
    ④ 《瞿秋白文集》第2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第887页。
    ⑤ 《张闻天文集》,第1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年版,第317、320页。
    ① 《萌芽月刊》1卷4期,1930年4月1日出版。
    ② 茅盾:《关于“左联”》,《左联回忆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151页。
    ③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新任务》,《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①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第243页。
    ② 《张闻天文集》,第1集,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年版,第308-310页。
    ③ 《张闻天文集》,第1集,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年版,第317页。
    ① 参见刘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标志新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94-69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96—69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97-69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6页。
    ② 刘辉等:《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再认识》载《党的文献》2002年第3期。
    ③ 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载《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④ 参见刘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标志新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49页。
    ② 《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789—790页。
    ③ 《新中华报》1940年1月20日。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6页。
    ② 参见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79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6页。
    ②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79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3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991年版,第707页。
    ⑤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第803页,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80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8页。
    ②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790-78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8页。
    ①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795页。
    ②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795-79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18-62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4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55-656页。
    ①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804-805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年版,第227-228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年版,第493页、49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48—84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1-85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1-85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3—85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6-85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8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9-86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0—86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7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6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7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7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7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7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77页。
    ①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92-93页。
    ②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337页。
    ③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41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16-131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18-1319页。
    ③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407页。
    ①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79—8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69-1270页。
    ② 陈毅:《关于中央十二月会议基本精神的传达报告》1948年4月28日。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36-1437页。
    ①《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352-358页。
    ②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141页。
    ③ 《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3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60页。
    ②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224页。
    ③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224页。
    ④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35页。
    ① 1948年10月6日香港《文汇报》。
    ① 罗章龙:《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1979年9月4日、11日。
    ① 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6—7页。
    ① 参见《劳动界》第5册,通信栏。
    ② 《劳动者(发刊词)》《劳动者》第1号,1920年10月3日。
    ③ 《最趋时的三件宝贝》《劳动者》,第8号。
    ① 《罢工的意义》,《劳动者》第6号。
    ② 《罢工的意义》《劳动者》第6号。
    ③ 《劳动运动的新生命》〈劳动音〉第1期。
    ① 《我们为什么出版这个劳动音呢?》《劳动音》第1期,1920年11月7日。
    ② 《长辛店旅行—日记》,北京《晨报》1920年2月21日。
    ③ 《共产党》6号,1921年7月7日出版。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67页。
    ② 参看《共产主义小组》(下)第479页。
    ③ 《劳动音》第15册,1920年11月21日出版。
    ④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15-16页。
    ⑤ 参看《共产主义小组》(上)第38页。
    ⑥ 《邓中夏文集》第437页。
    ① 参看《共产主义小组》(上)第358页。
    ② 《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纪略》,《劳动界》第9册,1920年10月10日。
    ③ 《上海印刷工会成立》,《劳动界》第18册,1920年12月12日。
    ④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6页。
    ①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32页。
    ② 胡适:《国际的中国》,《努力周报》第22期。
    ③ 《向导》第1期,第365—366页。
    ④ 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努力周报》第19期。
    ① 《向导》第2期,第15页。
    ② 《向导》第1期,第4页。
    ③ 《前锋》第1期,第1页,1923年7月1日出版。
    ① 《前锋》第1期,第9页。
    ② 《前锋》第2期,第5页,1923年12月1日出版。
    ③ 《前锋》第1期,第58页。
    ④ 《前锋》第1期,第39页。
    ⑤ 《前锋》第2期,第57-61页。
    ⑥ 《前锋》第1期,第42-44页。
    ⑦ 《前锋》第2期,第19页。
    ① 《中国共产党存在的理由》《中国共产党党报》第1期,1923年11月30日。
    ① 《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党报》第3期,1924年5月20日。
    ② 罗绮园:《第一届至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介绍》《中国农民》(月刊)第2期,1926年2月1日出版。
    ① 瞿秋白:《“五卅”运动中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向导》第129期,1925年9月21日出版。
    ①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页。
    ② 《翟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9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72页。
    ① 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 1986年版,第46页。
    ① 《布尔塞维克》第1卷第1期,第2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614—615页。
    ③ 《红旗日报》发刊词。
    ① 《党的建设》第1期,第1页。
    ①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 1955年版,第24页。
    ① 蒋伟:《中央革命根据地书报通览》,《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0年版。
    ① 凯丰:《团对教育工作的协助运动》(1933年9月1日)见《红色中华》1933年9月6日。
    ② 《少共中央局、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联席会议关于目前教育工作的任务与团对教育部工作的协助的决议》,见《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5页。
    ③ 《红色中华》1933年11月17日。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65页。
    ① 《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 1982年版,第255页。
    ② 《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 1982年版,第354页。
    ③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41页。
    ① 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148页。
    ②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355页。
    ①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0页。
    ② 《小学课程教学大纲》(1934年4月)见《苏维埃教育法规》。
    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1981年版,第173页。
    ① 《毛泽东年谱》中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10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年版,第658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 1983年版,第55页。
    ④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第5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02—603页。
    ① 熊复等:《新华日报的回忆》(续集)第61页。
    ②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四卷《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328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4年版,第355页。
    ②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612页。
    ① 《解放日报》社论:《努力发动解放区群众》1946年1月9日。
    ① 参见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352—354页。
    ① 新华社社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两周年的总结和第三年的任务》1948年8月1日。
    ① 新华社社论:《把解放区的农业生产提高一步》1948年7月25日。
    ② 新华社社论:《坚持职工运动中的正确路线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纪念“二七”二十五周年》1948年2月7日。
    ③ 《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一九四八年八月中国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
    ① 《中共中央关于晋绥整党工作的指示》1948年6月28日。
    ② 谭政:《山西崞县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1948年2月8日。
    ① 新华社:《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1948年7月27日。
    ② 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民俗》周刊,1928年4月第5期,第1-5页。
    ③ 钟敬文:《民间文学专号》,台北,东方文化出版社 1970年,第44页。
    ① 郭沫若:《留声机器的回音》,《文化批判》,第3号,,1928年3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第11册,日本大安株式会社影印本,东京、1968,第1-12页。
    ② 林伯修:《一九二九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海风周报》第12号,1929年3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第12册,第5-8页。
    ③ 鲁迅:《文艺的大众化》,《文学运动史料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第362页。
    ① 《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的成立》,《拓荒者》1930年3月第3期,第11页。
    ② 瞿秋白:《普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861-867页。
    ③ 阿动:《关于利用旧形式问题》,武汉《新华日报》1938年5月28日。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34页。
    ②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年2月。
    ③ 艾思奇:《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文艺战线》第一卷,第三号1939年4月。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55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54-355页,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②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0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245页。
    ④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480页。
    ⑤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版,第244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516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374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171页。
    ④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481页。
    ⑤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191页。
    ⑥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189页。
    ⑦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版,第206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110—114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152—153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282—283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481页。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38页。
    ② 《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 1960年版,第95页。
    ① 《聂荣臻回忆录—红军时期》,《中共党史资科》第5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3年版,第93页。
    ② 《中国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8页。
    ③ 《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选辑》(1927—193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34页。
    ① 《张闻天文集》第1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年版,第48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3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33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年版,第6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26页。
    ① 原载1941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27页。
    ③ 《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原载1941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
    ① 原载1942年8月2日《解放日报》。
    ② 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
    ① 陈毅:《关于中央十二月会议基本精神的传达报告》1948年12月28日。
    ② 晋冀鲁豫土地改革情况〉1947年5月。
    ①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通电》《先驱》第4期。
    ② 《基督教与世界改造》《先驱》第4期。
    ③ 《社会主义与劳工运动》1923年12月29日,《中国青年》第11期。
    ④ 《基督教与资本主义》《先驱》第4期。
    ①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第》第4卷第134页。
    ② 《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第134页。
    ① 《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任务》《拓荒者》第三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纲领》《世界文化》月刊创刊号,1930年9月10日。
    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鲁迅全集》第4卷,第267页。
    ①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第547页。
    ①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鲁迅全集》第4卷,第268—269页。
    ② 参见戈宝权:《谈在美国发表的三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信》《新文学史料》1980年地1期。
    ③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文学导报》第1卷6、7期合刊,1931年10月23日。
    ① 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问题致中共中央信》(1929年8月5日。
    ② 严灵峰:《再论中国经济问题》《动力》第1卷第2期。
    ③ 严灵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序言。
    ④ 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
    ⑤ 陈公博:《国民党革命的危机与我们的错误》《贡献》1928年5月号。
    ⑥ 肖淑宇:《共产党暴动问题》《革命评论》第1期。
    ① 胡适:《我们到底走哪条路》1930年4月13日。
    ② 潘东周:《中国经济的性质》载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3、209页。
    ③ 《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558页。
    ① 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载《中国社会史论战》第3辑。
    ① 薛蓦桥:《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载《中国农村》1934年创刊号。
    ② 参见《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1号。
    ① 王宜昌:《从农业来看中国农村经济》,载《中国农村经济》第三卷第2期。
    ② 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载《中国农村》第1卷第6期。
    ③ 钱俊瑞:《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载《中国农村》第1卷第1期。
    ④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载《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① 沈志远:《现阶段中国经济之基本性质》,载《新中华》半月刊第3卷第13期,1935年7月10日。
    ② 李立三:《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载《布尔塞维克》1930年3月。
    ③ 何干之:《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序论》1936年11月。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0页。
    ①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376—378页。
    ① 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378-382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486页。
    ① 参见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386-387页。
    ② 参见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第39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25页。
    ② 参见郑新如、陈思明著:《群众周刊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8年版,第38-39页。
    ①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编:《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第二条战线的文化斗争》,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61页。
    ① 载〈人言周刊〉1946年6月3日。
    ② 载〈人言周刊〉1946年6月30日。
    ① 长沙《大公报》1920年8月25日。
    ② 长沙《大公报》1920年7月31日。
    ③ 长沙《大公报》1920年8月23日。
    ①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27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2页。
    ③ 《少年中国》一卷一期《本会通告》,1919年7月15日。
    ④ 《少年中国》三卷二期,1921年9月1日。
    ① 《少年中国》三卷十一期“学会消息”,1922年6月1日。
    ② 《先驱》第十期,1922年8月10日。
    ③ 《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59—360页。
    ① 《少年中国学会会务报告》第一期,1924年。
    ② 《平民教育》第一期,1919年10月10日。
    ① 宏图:《平民教育》第四期,1919年11月1日。
    ② 常道直:《“平民教育”之新解释》《平民教育》第二十九期,1921年2月20日。
    ③ 曹配言:《本社讲演会的经过及希望》《平民教育》第四十一、四十二合刊《讲演录第一集》1921年11月10日。
    ① 常道直:《“平民教育”之新解释》《平民教育》第二十九期,1921年2月20日。
    ② 《宣言》《曙光》一卷一期] 1919年11月1日。
    ③ 《曙光》二卷一期,1920年。
    ④ 《曙光》二卷三期,1921年6月。
    ⑤ 《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648页。
    ①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1923年3月,原载《东方杂志》第20卷6号1923年8月25日。
    ② 《上海大学史料》,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185页。
    ③ 《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第二期,第53页。
    ① 《上海大学瞿秋白等活动》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 1924年2月《警务日报》。
    ①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426—427页。
    ② 参见《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264页。
    ③ 何其芳:《改造自己、改造艺术》,《解放日报》1943年4月3日。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16页。
    ①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① 《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600页。
    ② 《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50页。
    ① 《蔡林彬给毛泽东》1920年8月13日。
    ② 毛泽东:《给蔡和森的信》1921年1月21日。
    ③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蜂》2期,1923年12月1日。
    ① 邓中夏:《我们的力量》,《中国工人》2期,1924年1月。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171页。
    ③ 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下),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52页。
    ④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305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616页。
    ② 毛达:《八一革命之胜利与叶贺军队之失败》,《布尔塞维克》第1期。
    ① 瞿秋白:《中国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布尔塞维克》第5期。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3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20页。
    ①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3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81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0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第1—2页。
    ①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0页。
    ② 《胡乔木回忆延安整风》(上)《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
    ③ 博古在中共七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5月2日。
    ① 《对于本届全国代表大会的感想》《先驱》第19期。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版,第305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62页。
    ① 《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314页。
    ② 洛甫在中共七大上的发言记录,1945年5月2日。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版,第314页。
    ① 《学习生活》1941年。
    ②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115页。
    ① 王仲清:《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黄山党史》1989年第3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37-338页。
    ① 《新青年季刊》第一号,1923年6月15日。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版,第478页。
    ① 《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701页。
    ② 《恽代英文集》下集,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407页。
    ③ 《恽代英文集》下集,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827-828页。
    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版,第394页。
    ⑤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728页。
    ①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第490页。
    ② 《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 1927年11月14日。
    ③ 《红色中华》1933年11月17日。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7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266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8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544页。
    ① 参见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 《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新华社一九四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①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3年7月1日。
    ①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209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785页。
    ①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第490页。
    ② 《萌芽月刊》1卷4期,1930年4月1日出版。
    ③ 茅盾:《关于“左联”》,《左联回忆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151页。
    ①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55页。
    ② 《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3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6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1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第342—343页。
    ① 《徐懋庸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151页。
    ② 《中共与民间文化(1935—1948)》,台湾知书房出版社 1996年版,第73-74页。
    ③ 《中共与民间文化(1935—1948)》,台湾知书房出版社 1996年版,第96-97页。
    ① (美)安敏成著、姜涛译:《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206—20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84、685页。
    ① 转引自黄一兵:《马哈伊斯基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倾错误之缘起》,《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52、53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28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42页。
    ②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316页。
    ③ 《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519页。
    ④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416页。
    ⑤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30页。
    ⑥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256—257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42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28页。
    ③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95页。
    ④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35、439、443页。
    ⑤ 参见刘吉:《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载《学术界》2001年第6期。
    ① 《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41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5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58页。
    ③ 参见朱志敏:《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平民意识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载《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①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171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197页。
    ③ 参见《中国农民》1卷2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 1926年2月1日。
    ① 《最近组织问题的重要任务议决案》1927年11月14日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469页。
    ①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第21页。
    ② 麦克昂:《桌子的跳舞》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第103页。
    ③ 李初梨:《请看我们的DonQuixote的乱舞》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第89页。
    ④ 杜荃:《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①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210页。
    ②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521页。
    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见《苏维埃中国》,第28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18—62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4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55-656页。
    ③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与今后任务》载《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804-805页,。
    ④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227-22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36—1437页。
    ① 参见谭献民:《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终结与启迪》载《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 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蜂》2期,1923年12月1日。
    ② 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下),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52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第171页。
    ④ 《新青年季刊》第一号,1923年6月15日。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第5页。
    ② 瞿秋白:《民权主义与苏维埃制度》载《布尔塞维克》第15期。
    ①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载《文化建设月刊》第1卷,第4期。
    ② 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载《大公报、星期论文》,1935年6月30日。
    ③ 参见马千里:《三十年代文化论战透视》载《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④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年版,第298页。
    ⑤ 《张岱年文集》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252页。
    ⑥ 参见陈英:《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传统文化》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 参见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4、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6、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7、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8、《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9、 《列宁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0、 《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1、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12、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3、 《斯大林选集》(下)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14、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7、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8、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
    19、 《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20、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1、 《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2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6年。
    23、 《毛泽东军事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24、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25、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年版。
    2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
    27、 《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
    28、 《毛泽东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9、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版。
    30、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
    31、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
    32、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
    3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年版。
    34、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4册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35、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
    36、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
    37、《中共中央文件集》第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
    38、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年版。
    39、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1册,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40、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版。
    4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版。
    4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43、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44、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45、 魏知信:《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46、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年版。
    47、 《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8、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9、 《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50、 《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51、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78年版。
    52、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二),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53、 《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54、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5、 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56、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57、 《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58、 《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 1960年版。
    59、 《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 1982年版。
    6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61、《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62、 《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选辑》(1927—193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3年版。
    63、 《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64、 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65、 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66、 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67、 《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68、 《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69、 《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70、 《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71、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 1986年版。
    72、 马君武:《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1年版。
    73、 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 1986年版。
    74、 《张闻天文集》,第1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年版。
    75、《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6、 《瞿秋白文集》第2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77、 瞿秋白:《俄乡纪程》《瞿秋白文集》第1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78、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7集,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79、 瞿秋白:《普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80、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
    8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
    8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44页。
    8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十)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
    84、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9页。
    8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九)》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
    86、 《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87、 《恽代英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88、 《恽代英文集》下集,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89、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
    90、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8页,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91、 《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92、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6年。《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93、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94、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95、 陈独秀:《旧世界与国体问题》《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6、 谭平山:《现代民治主义的精神》,《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97、 《六大以来》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8、 《张岱年文集》第1卷,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99、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00、 《中共与民间文化(1935—1948)》,台湾知书房出版社 1996年版。
    101、 (美)安敏成著、姜涛译:《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02、 郭颖颐、雷顾泽:《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03、 傅乐诗:《现代中国保守主义的文化与政治》,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0年版。
    104、 彭湃:《海丰农民运动》1926年1月,《彭湃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105、 林代绍、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人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106、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版。
    107、 蒋伟:《中央革命根据地书报通览》,《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0年版.
    108、 茅盾:《关于“左联”》,《左联回忆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109、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新任务》,《文学运动史料选》第2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版。
    110、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等编〈解放战争时期北平第二条战线的文化斗争〉,北京出版社 1998年版。
    111、 《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集,人民出版社 198O年版。
    112、 《辛亥革命历史资料丛刊》8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113、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14、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115、 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116、 任鸿隽:《中国科学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中华书局 1961年版。
    117、 《聂荣臻回忆录——红军时期》,《中共党史资料》第5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3年版。
    118、 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119、 潘东周:《中国经济的性质》载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120、 《徐懋庸回忆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21、 《中共与民间文化(1935—1948)》,台湾知书房出版社 1996年版。
    122、 《上海大学史料》,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3、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3册,上海,神州国兴社,1953版。
    124、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125、 严复:《严复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版。
    126、 《阮啸仙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7、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128、 何干之:《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9、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
    130、 谭献民:《四有新人—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湖南师大出版社 1997年版。
    131、 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32、 王宗华主编:《中国大革命史(1924—1927)》(下),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133、 郑新如、陈思明著:《群众周刊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8年版。
    134、 钟敬文:《民间文学专号》,台北,东方文化出版社 1970年版。
    135、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3年7月1日。
    2、 鲍雪松,史艺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 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烟台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 金恰顺:《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内涵的几点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
    5、 沙健孙:《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6、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6期。
    7、 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8、 孙泽学:《试析毛泽东新文化思想的特点》,《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9、 岳宗德:《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内在先进性》,《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
    10、 李建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浅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1、 马启民:《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由来、变化及发展》,《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2、 刘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标志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3、 刘辉等:《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再认识》载《党的文献》2002年第3期
    14、 詹永媛:《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15、 李道湘:《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6、 徐利兰:《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主流》,《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7、 汪中华,彭涌:《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支点》,《理论探讨》2000年第2期。
    18、 谭献民:《青年毛泽东精神个人主义辩析》,《毛泽东思想论坛》,1993年第2期。
    19、 谭献民:《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终结与启迪》,《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0、 胡建:《“五四个性主义的历史命运初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21、 刘景泉:《中国现代文化选择的重大转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22、 朱志敏:《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民主观新探》,《北京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
    23、 洪峻峰:《从“反传统”到“再造文明”》,《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4、 张东荪:《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观察》,第4卷,第2期。
    25、 田与图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文化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5期。
    26、 黄一兵:《马哈伊斯基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倾错误之缘起》,《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7、 刘吉:《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学术界》2001年第6期。
    28、 朱志敏:《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平民意识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9、 陈英:《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传统文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0、 王仲清:《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若干问题》,《黄山党史》1989年第3期。
    31、 马千里:《三十年代文化论战透视》,《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2、 徐辉:《五四时期的两种科学活动及其意义》《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