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武侠电视剧的空间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世界众多的电视剧类型中,武侠剧是中国原创的电视剧种,它不但蕴含了我国传统之民族文化,而且在华人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力与市场价值。尽管武侠电视剧的整体发展不过近五十年的时间,但历年来出品的剧集却数量庞大、风貌各异,研究起来有一定难度。而电视剧属于展示画面时空的综合艺术,是视觉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分支,作为电视节目基本单位的画面本身就具有空间的伸缩性,电视剧制作者首先应进行的视觉化空间思维,也是自觉建立在现实空间意识基础上的创作方式。因此本文引入后现代文化批评中空间理论的研究模式,紧扣武侠电视剧的影像文本,同时结合艺术社会学、传播学、大众心理学、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等相关理论对之进行详细解读。
     全文以“空间”作为武侠电视剧研究的切入点,参照武侠电视剧的影像与叙事文本特征,主要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他章节可视为对上述内容的铺垫及补充。其中自然空间是武侠电视剧的显著外在特征,如大漠荒原、山崖河川、竹林花海等地理环境都对画面空间的造型带来影响;社会空间是武侠电视剧表现角色形象、人物关系的主要方式,如朝廷官府、客栈集镇、庙庵寺观等类型空间都是经常出现的重要场景;而文化空间则以体现武侠剧文化价值与艺术内涵为首要目标。在塑造武侠电视剧的文化空间,特别是表现“江湖”、“田园”等意象时,更是体现出武侠剧自身的艺术优势和特色。
     此外剪辑、主题配乐等制作技巧同样为拓展武侠剧的意境增色不少。另外,由于在目前已出现的很多文章论述中,常会将“武侠剧”、“武侠片”等概念混为一谈,对于以武侠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也难得有深入、细致地对比分析,因此本文也将在论述中加入“武侠影视作品的同构解读”等相关内容。
     从某种角度看,对文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研究异域民族或高雅艺术,文化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当代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剧,需要引起学者的更多关注,因此本文将在阐述中国武侠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参考武侠电影的研究成果,结合广播电视艺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剖析武侠剧的艺术结构与类型特征,进一步完善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的理论成果。
In many types of TV drama, martial arts is the Chinese original genre, not only contains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China, but also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and market value in the world.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V drama that only nearly fifty years,but the production of drama is huge in quantity, the style and features is different, so it is difficulty to study. And the TV drama shows the polytechnic art of space-time of the picture, it is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branch in the visual culture, as the basic unit of TV programs, that picture has space for flexibility, the vision space thinking which the TV drama producer should carry on at first, is the conscientious creation way based on realistic space consciousness too. So the space theory research mode in modern culture is criticized after this text introduces, link the image text of martial arts TV drama closely,combining relevant theories such as sociology of art,communication,folk psychology,popular culture,visual culture for study.
     In this paper, "space" as an entry point for the study, it's reference to the image and narrative texts of martial arts TV drama, mainly from the natural space, social space and cultural space in three parts to discussion, other sections can be regarded as paving the way for the above and added. The natural space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martial arts TV drama, such as the desert wilderness,mountains,cliffs and river, bamboo forest, flowers and other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re affect the television pictures of space; the social space is the martial arts TV drama displays the fundamental mode which Character and their relationships,such as the royal courts and authorities,inns and towns,temples and monasteries are often the important space scenes; the main objectives of cultural space reflects the martial arts cultural values and artistic contents. Martial arts TV drama in shaping the cultural space, in particular the performance of "Jiang Hu"、"Pastoral" and other images when it is demonstrated the arts features.
     In addition, clips, theme music and other production skills also increas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for martial arts TV drama.Because the current discourse in many articles,often confused concepts such as "martial arts drama", "martial arts film", and the lack of martial arts movies and television works in-depth,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also discusses "comparison of the martial arts film and TV drama" and other details.
     From one perspective, the study of culture is not limited to research exotic ethnic or elegant arts, culture is also part of our lif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television dramas need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of scholars.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on China's cultural tradition of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refer to the martial arts movie,unifies the television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analysis the artistic structure and type characteristic of martial arts TV drama,further improve Chinese television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results.
引文
①吴素玲主编.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69页。
    ②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③吴素玲主编.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68页。
    ④黄爱玲、盛安琪主编.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之四:王天林.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第26页。
    ⑤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304页。
    ①黄爱玲、盛安琪主编.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之四:王天林.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第28页。
    ②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244页。
    ①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6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①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②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著.2008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③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④吴素玲主编.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8页。
    ①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0页。
    ②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③李俊.专访华语大片之父江志强:拍电影就是在赌博.南国早报.2008年9月29日。
    ④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林志钧编,饮冰室集合集·饮冰室专集.第6册.上海: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32年版,第4页。
    ①周清霖.中国之侠·侠与侠义精神.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②参见:曾庆瑞主编.电视剧艺术学丛书·缘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7页。
    ①参见:曾庆瑞主编.电视剧艺术学丛书·缘起.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3页。
    ②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8页。
    ①(英)迈克·克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①参见: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①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7页。
    ②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法)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④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9页。
    ①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②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
    ①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版(增补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4页。
    ②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①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②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85页。
    ③何新.武侠文学源流研究.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45页。
    ②郑春元.侠客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第3181—3183页。
    ④文艺争鸣.1988年第4期,第48页。
    ⑤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①詹杭伦.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②(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5页。
    ③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一卷,本质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63页。
    ①参见:吴素玲主编.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74—76页。
    ②参见: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61页。
    ①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①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7年,第19页。
    ②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67页。
    ③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70页。
    ①吴素玲主编.电视剧艺术类型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82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81页。
    ①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①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②(法)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4页。
    ④(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①(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②贾磊磊.影像的传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③(美)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④(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⑤(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165—1166页。
    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5页。
    ②(前苏联)阿·塔尔科夫斯基.论电影形象.电影艺术译丛.1980年第5期,第16页。
    ③参见: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84页。
    ④贾磊磊.影像的传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①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4页。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①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②王伟国.电视剧摄影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美)赫伯特·泽特尔.摄像基础:第3版.王宏、张晗、陈明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②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6页。
    ③周月亮、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①王希钟.影视化装技巧.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第2页。
    ②同上。
    ①齐如山.脸谱.北京:文岚簃印书局.1980年,第4页。
    ②张庚.戏曲艺术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138页。
    ①王希钟.影视化装技巧.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30页。
    ②王希钟.影视化装技巧.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29页。
    ①(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第164页。
    ②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55页。
    ①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5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
    ①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5页.
    ①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①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232—233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①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②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①冯雷.理解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第27、178、194、382、456、495、502页。
    ③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①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05页。
    ①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87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84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103页。
    ①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第16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①美国电视剧的一种常见类型,参见: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第89页。
    ①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①周晓琳、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5页。
    ①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
    ②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72—73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1页。
    ②参见: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2—310页。
    ③黄爱玲、盛安琪主编.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之四:王天林.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年,第125页。
    ④黄爱玲、盛安琪主编.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之四:王天林.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年,第126页。
    ①香港电台电视部编.电视对香港电影工业及文化之冲击研讨会报告书.香港:香港电台电视部.1985年,第41页。
    ①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49页。
    ①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200页。
    ②王希钟.影视化装技巧.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①周靖波、魏珑编著.电视剧文本特性研究:话语与语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①刘哗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②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3页。
    ③林志钧编.中国之武士道·自叙.饮冰室合集·饮冰室专集第6册.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32年,第17页。
    ①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②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176—177页。
    ①贾磊磊.莫让“非常美”成为“非常罪”,文汇报,2003年12月2日。
    ②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③程慷.先声夺人别开生面——电视剧《武松》思想艺术特色浅析,大众电视,1982年第5期,第6页。
    ④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赵箭访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343—344页。
    ①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②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31页。
    ①王伟国.电视剧摄影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②(德)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123页。
    ①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②黄爱玲、盛安琪主编.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之四:王天林.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7年,第126页。
    ③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④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①黄锡凌.粤音韵汇·广州标准音之研究.香港:中华书局.1987年,第68页。
    ②赵元任.新诗歌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50年,第13页。
    ①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①隆准.中国武侠剧风靡日本.重庆晚报,2007年4月25日。
    ①段鹏.中国网络传播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及发展.电视研究.2000年第5期。
    ①苗棣等.中美电视艺术比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10页。
    ①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②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③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①张靓蓓编著.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②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①邵奇编著.中国电视剧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②沈从文.湘西·凤凰.沈从文文集·第9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412页。
    [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墨.新武侠二十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4]陈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5]陈山.中国武侠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6]范伯群,孔庆东编.通俗文学十五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徐斯年.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8]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9]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谷时雨.多媒体艺术:后影视展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1]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2]孙逊,杨剑龙主编.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13](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法)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5](美)戴维·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李丰林,刘苑如主编.空间、地域与文化——中国文化空间的书写与阐释[C].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
    [17]高鑫.电视剧创作概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
    [18]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刘晔原.电视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0]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2]钟宝贤.香港百年光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黄会林,尹鸿编.当代大众文化研究[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4]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5]张凤铸等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6]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7]杜悦.新世纪国产电视剧的中国特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8]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9]孟繁树.戏曲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0]孟昭毅.东方戏剧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31]高晓虹.电视摄影与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2]王伟国.电视剧摄影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3]陈晓春.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4]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5]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6]曾庆瑞.电视剧原理·第二卷,文本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7]曾庆瑞.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8]宋家玲.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
    [39]路海波.电视剧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
    [40]欧阳宏生.电视批评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41]欧阳宏生.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2]胡智锋.电视美学大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3]汪方华.通俗电视剧美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44]张涛甫.纪实与虚构: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的电视剧生产[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5]郝建.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6]周靖波,魏珑编.电视剧文本特性研究:话语与语境[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7]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8]朱耀伟.词中物[M].香港:三联书店,2007.
    [49]黄志华.粤语歌词创作谈[M].香港:三联书店,2003.
    [50]黄志华.香港词人词话[M].香港:三联书店,2003.
    [51]罗展凤.映画×音乐[M].香港:三联书店,2004.
    [52]杨德建,华明编.从影像到影响:对话电视剧运营[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3]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4](英)罗杰·西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陶庆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5](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6](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叶家铮.电视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58]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9](美)劳拉·斯·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M].林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0](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何意,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1](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2](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3](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4](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5](美)史蒂夫·莫滕森编.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C].关世杰,胡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6]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7](英)约翰·道斯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8](美)理查德·A·布鲁姆.电视与银幕写作[M].徐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9](法)彼埃尔·让.剧作技巧[M].高虹,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70]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71]曲春景,耿占春.叙事与价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72]赵孝思,沈亮.影视剧作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73](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4](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5]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6]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7](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8](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9](芬)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M].向建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0](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1]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82](英)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3](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C].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4](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5](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6](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纪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绊,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8](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9]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0](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1](美)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韩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2]黄升民,丁俊杰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93]周鸿铎.广播电视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94]周鸿书.当代世界传播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95]钟大年.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96](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7]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9]闫爱华.武侠剧之我见[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S1)
    [100]邓光和.武侠言情电视剧的冷思考[J].当代电视,2000,(02).
    [101]荧屏电视剧——兼评“古装”、“武侠”及其它[J].中国电视,2002,(04).
    [102]范志忠.现代视野下的武侠电视剧——论新武侠电视剧的审美特征[J].电视研究,2003,(07).
    [103]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影剧式技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104]傅莹.侠义精神的影像再现——徐小明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6.2.
    [105]牛景丽,于丹.仙剑奇侠传的文化承载[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106]贾磊磊.莫让“非常美”变成“非常罪”——中国武侠电视剧的暴力美学及其“文化原罪”[N].文汇报,2003,(2003—11—23).
    [107]RAYMOND WILLIAMS. Televisi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M].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75.
    [108]MICHAEL GUREVITCH. Culture,Society and the Media[C]. London:Methuen,1982.
    [109]TANIA MODLESKI. Studies in Entertainment[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110]LAURA MULVEY. 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9.
    [111]ALEX MCNEIL. Total Television[M]. New York:Penguin Books,1996.
    [112]HORACE NEWCOMB. Encyclopedia of Television[C]. Chicago:Fitzroy Dearborn,1997.
    [113]DAVID THORBURN. Web of Paradox[J]. The American Prospect,1998, Vol.9, No.40:78-80.
    [114]HORACE NEWCOMB.Television:The Critical View[C].6th e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15]STANLEY, J.BARAN.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6]STEPHEN W.LITTLEJOHN.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M].6th ed.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