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刊行的一份综合性杂志,被称作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资料宝库。目前学术界对《东方杂志》的研究多从思想史、传播史、法律史、经济史、教育史等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世界的研究非常薄弱。本文对《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憾。
     论文共七部分,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分五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介绍商务印书馆的发展概况以及《东方杂志》的创刊、改版、编辑更迭、办刊宗旨的演变等基本情况。
     第二章考察编辑与《东方杂志》文学的关系。文章认为,在孟森与杜亚泉主编时代,文体新旧杂陈,文言白话并存,翻译作品为主,创作为辅,文学的种类和地位呈现出逐渐丰富和提高的趋势,文学的现代化的步伐已经悄然启动。钱智修胡愈之主编时代是《东方杂志》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无论是文学栏目的设置,还是文学作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时的《东方杂志》成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东方文库》的编辑以及新年梦想的征文都在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李圣五及以后时代,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文学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由此可见,《东方杂志》的文学面貌与编辑的知识背景、审美趣味以及组稿能力等密切相关。
     第三章探讨《东方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本文突破学术界以《东方杂志》在东西文化论争中的表现来判定其保守文化身份的简单作法,将《东方杂志》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放置在一个较长时段中进行动态的综合考察,认为《东方杂志》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经历了由思想先导到论战对手再到新文化建设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在白话文运动中《东方杂志》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章讨论了《东方杂志》的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的关系。文章全面梳理了《东方杂志》文学译介的概况,认为《东方杂志》的译介注重为新文学发展树立目标和榜样,加强对世界文学的综合性研究和世界文坛信息的介绍,全方位拓宽新文学的接受视野,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广泛的借鉴资源和新颖的文学观念,从而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
     第五章讨论《东方杂志》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认为《东方杂志》是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之一,是向各个文学流派开放的公共空间。《东方杂志》最早倡导建立现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学,注重运用批评力量,加强对新文学的创作方法、题材、艺术手段的引导,同时加大对文学新人的扶持,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文章在结语部分归纳了《东方杂志》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价值,一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包容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各式各样的文学流派、理论思潮、作家作品,见证和记载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构成了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二是《东方杂志》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期,不仅为新文学的作品提供了发表阵地,而且通过翻译、批评为新文学在创作方法、作品题材、艺术手段、文学思潮等方面都提供了正确的引导和扶持,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三是《东方杂志》在见证和记录中国近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的同时,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保存丰富的史料,提供了原生态的历史背景资料。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东方杂志》的文学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将以前被人们忽视的《东方杂志》的文学世界第一次呈现出来。其次,运用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把《东方杂志》中的文学纳入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来考察,在期刊与社会、编辑与作者、批评与翻译、创作的互动关系中探究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其丰富的文学世界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作家群体、创作走向、文学生态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第三,从发生学的角度,重点探讨《东方杂志》的文化转型、文学翻译、文学批评等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及其作用。
The Eastern Miscellany, a comprehensive magazine of theCommercial Press, is a treasure hou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owin academic circle, The Eastern Miscellany is researched and approachedfrom historical angles of thought, communication, law, economy,education and so on for the sake of its comprehensive nature, but literaryresearch and approach are relatively poor. And this dissertation fills thisgap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excluding Preface andConclusion. Prefac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present researches,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ve poin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history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and something about The EasternMiscellany, such as its starting of publication, face-lift, editors, evolutionof publication idea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ern Miscellany and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thinks that whenMeng Sen and Du Yaquan were editors-in-chief, old and new literarystyles were mixed; classical and colloquial languages coexisted;translated works were more than literary writings, showing that modernliterature was coming with more literary varieties and higher position. Inthe time when Qian Zhixiu and Hu Yuzhi were editors-in-chief, TheEastern Miscellany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for literary type, column,number and quality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The compilation ofthe column “Eastern Literary Records” and New Year solicited essayshad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literary circle. When Li Shengwu waseditor-in-chief as well as in the period after him, literature wasmarginalized with declining number and quality. It can be seen thatliterary colum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literary situation, editors’background and knowledge, aesthetic taste, ability to solicit contributionand so on.
     The third chapt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ernMiscellany and New Culture Movement. This dissertation gives adynamic investigation to the magazine in a longer time instead of the pastsimple judgement that this magazine is conserva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ntroversy, and thinks that their relationshipundergoes three stages of thought forerunner, controversy opponents andassistants. And in the meantime this magazine plays a role that can’t beignored in the Vernacular Movement.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edliterary works of The Eastern Miscellany and the birth of modernChinese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sorts out the literary translated worksand thinks that this magazine sets an example to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literature, such as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world literature andintroduction to the literary situation in the world, enlarging the literaryscope of reception, providing wide reference resources and new literary ideas, thus pushing ahea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writing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magazine, open to various literaryschools, publishes many works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addition, thismagazine is the first to advocate modern criticism, which values theapplication of criticism, guides the writing way, subject matters, artisticmeans and at the same time cultivates new authors for the developmentof modern literature.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Eastern Miscellany inmodern literature. First, this magazine accepts the various literary schools,theory, thought, writers and works, a witness and recorder of the whole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20th century,which may be called a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Second,this magazine publishes many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s and articles ofliterary criticism, through which writing way, subject matters, artistic means, and theory, thought and so on are guided and supported, thushaving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Third, this magazine witnesses and records the whole process of modernChinese literature and also keeps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backgrounds.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cover three aspects. First,statistical method is applied to research the literary field of The EasternMiscellany and reveal those ignored in the past. Second, the methods ofliterary sociology, culturology and sort research are applied to explore thebirth,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the mutual reaction of magazine andsociety, editor and author, criticism,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and reveal itsdevotions of literary works to the writer community, writing tendency,literary ecology and so 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alogical theory, theinfluenc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criticism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re explored as key points.
引文
①刘增杰:《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汉语言文学研究》第1卷第1期,2010年3月,第4页
    ①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①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9页
    ①1、潘晓婷:《1926年之前〈东方杂志〉的西学传播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杨兆敏:《清末改革与报刊舆论——以〈东方杂志〉为中心》,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95年
    3、祁森林:《杜亚泉与清末民初的〈东方杂志〉》,中山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4、罗娟:《〈东方杂志〉与新文化运动》,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
    5、唐富满:《〈东方杂志〉与清末立宪宣传》,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6、张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识分子群体宪政思想研究:以〈民立报〉、〈庸言〉、〈东方杂志〉为中心》,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马亚宁:《“救知识之饥饿”:知识启蒙与〈东方杂志〉前20年》,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8、吴娟:《互动仪式链中的一环:“五四”运动中的〈东方杂志〉》,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张欣:《论早期〈东方杂志〉的知识启蒙》,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0、王征:《〈东方杂志〉在清末(1904-1911)的历史文化身份》,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1、石雅洁:《〈东方杂志〉办刊特色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
    12、仝泽矿:《〈东方杂志〉与清末教育思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李启彩:《保守与自由:钱智修思想述论——以〈东方杂志〉为中心的研究(1911—1924)》,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蒋红艳:《〈东方杂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5、王林军:《知识分子眼中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以〈东方杂志〉、〈国闻周报〉为中心的研究(1921-1945)》,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6、班彦美:《论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以〈东方杂志〉为中心》,上海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7、李中平:《九一八事变后的知识分子与民族主义——以〈东方杂志〉为中心考察并兼与〈独立评论〉比较(1931—1935)》,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8、王春霞:《舆论视野下的民国外债问题研究——以〈东方杂志〉为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9、刘也良:《从传播学视角看〈新青年〉与〈东方杂志〉之论战》,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天涯》1999年第3期,第139页
    ①罗·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②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20-21页
    ①转引自王益:《中日出版印刷文化的交流和商务印书馆》,《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
    ③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杂志界》,《新潮》第1卷第4号
    ①张元济著、张人凤整理:《张元济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①沈寂:《陈独秀与商务印书馆》,《编辑学刊》1996年2期
    ①可参见陈江:《百年风雨人间正道——商务印书馆百年简述》,《中国出版》1997年第5期
    ①可参见陈江:《百年风雨人间正道——商务印书馆百年简述》,《中国出版》1997年第5期
    ①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9册),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第363页
    ②陈江:《百年风雨人间正道--商务印书馆百年简述》,《中国出版》1997年第5期
    ①黄良吉:《〈东方杂志〉的刊行及其影响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2页
    ②李思敬:《百年读史的思绪——商务印书馆的创业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革新》,《出版广角》1998年第1期
    ①陈江:《〈东方杂志〉——近现代史的资料库》,《读者导报》1997年9月5日
    ①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页
    ②任访秋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①严复:《论世变之亟》,见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5页
    ②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869页
    ③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461页
    ①严复:《原强》,《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页
    ①《论报馆之有益于国》,原刊《新闻报》,《东方杂志》第2年第4期
    ①别士:《论中日合分之关系》,《东方杂志》第1年第1期
    ①《论中国前途有可望之机》,《东方杂志》第1年第3期
    ①《编者作者与读者》,《东方杂志》第29卷第4号
    ②《读者作者与编者》,《东方杂志》第34卷第16、17号合刊
    ①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文史资料选辑》第43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77页
    ①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361-362页
    ②黄良吉:《东方杂志之刊行及其影响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11页
    ③王蘧常:《我对商务印书馆之回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411页
    ①陈江:《〈东方杂志〉——近现代史的资料库》,《读者导报》1997年9月5日
    ②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①丁文:《“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02页
    ①《辛亥年东方杂志之大改良》,《东方杂志》第7年第12期
    ①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3、42页
    ①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杂志界》,《新潮》第1卷第4号
    ②坚瓠:《本志之希望》,《东方杂志》第17卷第1号
    ③坚瓠:《本志的第二十年》,《东方杂志》第20卷第1号
    ①胡愈之:《本刊的新生》,《东方杂志》第29卷第4号
    ①王云五:《复刊词》,《东方杂志》第39卷第1号
    ①《东方杂志改良凡例》,《东方杂志》第5年第7期
    ①《少年必读书广告》,《东方杂志》第5年第10期
    ①蛤笑:《神州文学盛衰略论》,《东方杂志》第4年第10期
    ①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3页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86页
    ①杨凯:《中国近代报刊中的翻译小说研究(1872-1911)》,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第32页
    ②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3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99页
    ①俞颂华:《悲忆钱经宇(智修)先生》,《东方杂志》第43卷第8号
    ①《读者作者与编者》,《东方杂志》第30卷第7号
    ①坚瓠:《本志之希望》,《东方杂志》第17卷第1号
    ①坚瓠:《本志的第二个十年》,《东方杂志》第20卷第1号
    ①坚瓠:《本志的二十周年纪念》,《东方杂志》第21卷第1号
    ①记者:《卷首语》,《东方杂志》第26卷第1号
    ①《第三十卷东方杂志预告》,《东方杂志》第29卷第8号
    ①《东方杂志变更体例预告》,《东方杂志》第16卷第12号
    ①钱智修:《功利与学术》,《东方杂志》第15卷第6号
    ①坚瓠:《编辑室杂话》,《东方杂志》第18卷第2号
    ①《本社特别启事》,《东方杂志》第17卷第24号
    ①坚瓠:《本志之希望》,《东方杂志》第17卷第1号
    ①坚瓠:《本志之希望》,《东方杂志》第17卷第1号
    ①《东方杂志变更体例预告》,《东方杂志》第16卷第12号
    ①《东方杂志二十同年纪念刊物东方文库出版预告》,《东方杂志》第20卷第3号
    ①伧父:《何谓新思想》,《东方杂志》第16卷第11号
    ①《东方杂志二十同年纪念刊物东方文库出版预告》,《东方杂志》第20卷第3号
    ①《作者传略·乞呵甫》,“东方文库”之《近代俄国小说集》(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101页
    ①记者:《读后感》,《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
    ②鲁迅:《听说梦》,初刊于《文学杂志》第1号,1933年4月15日,收《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63-466页
    ①胡愈之:《我的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②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③范岱年:《1933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年梦想——〈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读后》,《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9日
    ①《读者作者与编辑》,《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①《读者作者与编辑》,《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②王云五:《复刊词》,《东方杂志》第39卷第1号
    ①《论中国戏剧批评》(39卷7号)、《中国剧作家概论》(39卷18号)、《中国战时戏剧创作之演变》(40卷4号)、《论中国戏剧理论建设》(40卷5号)
    ②《农民悲剧“烟草路”》(40卷6号)、《戏剧批评家莱森》(42卷1号)、《戏剧定律》(43卷2号)、《戏剧基于人生关键说》(43卷10号)。
    ③《论传记文学》(39卷3号)、《论意境》(39卷7号)、《论小说中的人物》(39卷8号)、《论报纸文学》(39卷12号)、《论触景生情》(39卷14号)。
    ④《谈新诗》(第41卷8号)、《文论神气说与灵感》(42卷1号)、《诗论蒙拾》(42卷16号)、《文学的风格与人格》(42卷20号)、《论文学的隐与秀》(43卷3号)、《诗歌的声韵美》(43卷13号)、《谈文学的趣味》(44卷9号)。
    ⑤《读曲杂志》(39卷4号)、《关汉卿及其杂剧》(42卷3号)、《元曲作家马致远》(42卷4号)。
    ⑥《论红楼梦里的文学用语》(40卷13号)、《与儒林外史有连续性的三部小说》(42卷5号)、《论儒林外史的结构》(42卷6号)、《论儒林外史的人物讽刺》(42卷10号)。
    ⑦《杜诗精义》(41卷1号)、《乐府诗研究谈》(41卷22号)、《说读书》(42卷1号)、《经今古文平议》(42卷11号)、《全唐诗说》(43卷17号)、《全唐诗评》(43卷2号)、《说词心》(44卷11号)。
    ①《揭幕》,《东方杂志》第34卷第1号
    ①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4卷第1号
    ①伧父:《精神救国论》,《东方杂志》第10卷第1-3号
    ①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
    ①高劳:《现代文明之弱点》,《东方杂志》第9卷第11号
    ②高劳:《国民今后之道德》,《东方杂志》第10卷第5号
    ④高劳:《国民今后之道德》,《东方杂志》第10卷第5号。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
    ①伧父:《个人之改革》,《东方杂志》第10卷第12号
    ②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12卷第11号
    ①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26页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③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第2卷第1号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
    ①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25-126页
    ②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24页
    ①民质:《我》,《东方杂志》第13卷第1号
    ①家义:《个位主义》,《东方杂志》第13卷第2号
    ①谭双全:《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为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而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6期
    ②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文选·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①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68、201页
    ①远生:《新旧思想之冲突》,《东方杂志》第13卷第2号
    ①远生:《新旧思想之冲突》,《东方杂志》第13卷第2号
    ②伧父:《再论新旧思想之冲突》,《东方杂志》第13卷第4号
    ①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期
    ①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期
    ①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03页
    ①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
    ②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①伧父(杜亚泉):《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
    ①陈独秀:《四答常乃惪(孔教与家庭)》,《新肖年》第3卷第2号
    ②伧父:《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
    ③伧父:《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
    ④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
    ⑤伧父:《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
    ①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言治》季刊第3册
    ①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
    ②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
    ①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②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
    ③伧父:《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14卷第4号
    ④伧父:《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
    ①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第13卷第10号
    ②伧父:《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
    ③伧父:《迷乱之现代人心》,《东方杂志》第15卷第4号
    ①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号
    ②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新青年》第7卷第1号
    ③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号
    ①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6卷第1号
    ①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
    ②王元化:《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③章锡琛:《漫谈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13页
    ④胡愈之:《追悼杜亚泉先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号
    ①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②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号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4卷第4号
    ①丁文:《体例设置中的自我定位——〈东方杂志〉(1904~1908)舆论理念考辨》,《学术探索》2008年第5期
    ②志希:《今日中国之新闻界》,《新潮》第1卷第1号
    ①景藏:《杂志界之职务》,《东方杂志》第16卷第7号
    ①罗家伦:《今日中国之杂志界》,《新潮》第1卷第4号
    ①陈独秀:《随感录七十五·新出版物》,《新青年》第7卷第2号
    ①张人凤整理:《张元济日记》上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1页
    ①陈独秀:《随感录七一·调和论与旧道德》,《新青年》第7卷第1号
    ①陈独秀:《随感录七二·留学生》,《新青年》第7卷第1号
    ②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新青年》第7卷第5号
    ①胡适:《新思潮的意义》,《新青年》第7卷第1号
    ①君实:《新文化之内容》,《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号
    ①君实:《文化的国家主义》,《东方杂志》第17卷第16号
    ①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①坚瓠:《文化运动之第二步》,《东方杂志》第17卷第19号
    ①昔塵:《文化运动之分功》,《东方杂志》第17卷第22号
    ①坚瓠:《文化发展之路径》,《东方杂志》第18卷第2号
    ①坚瓠:《欧化的中国》,《东方杂志》第20卷第4号
    ①坚瓠:《互助的文化观》,《东方杂志》第20卷第6号
    ①郭绍虞:《文化运动与大学移殖事业》,《东方杂志》第17卷第11号
    ①寿毅成:《小图书馆与大文化运动》,《东方杂志》第18卷第2号
    ①慧心:《新文化前途之消极的乐观》,《东方杂志》第18卷第12号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8页
    ②胡适:《答黄觉僧君折衷的文学革新论》,《新青年》第5卷第3号
    ①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0页
    ①阿英:《白话报——辛亥革命文谈三》,《人民日报》1961年10月16日
    ①鹤谷:《论中国书报不能发达之故》,《东方杂志》第2年第1期
    ①《论政府宜利用报馆并推行白话演说》,《东方杂志》第2年第8期
    ①《论教育普及宜注重初等小学及变通语言文字》,《东方杂志》第2年第3期
    ②《语言文字宜合为一说》,《东方杂志》第2年第6期
    ①博山:《全国初等小学均宜改用通俗文以统一国语议》,《东方杂志》第8卷第3号
    ①[日]山木宪:《中国文字之将来》,杜亚泉译,《东方杂志》第8卷第1号
    ①杜亚泉:《论通俗文》,《东方杂志》第16卷第12号
    ①本杰明·史华慈:《五四运动的反省·导言》,《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王跃、高力克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页
    ①陈独秀:《致胡适》,《新青年》第3卷第3号
    ②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新青年》第3卷第3号
    ③胡适:《答钱玄同书》,《新青年》第4卷第1号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3卷第1号
    ②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上海:上海良友印刷公司1935年,第10页
    ①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印刷公司1935年,第14页
    ②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11页
    ①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1页
    ②《本杂志大改良》,《东方杂志》第8卷第1号
    ①《东方杂志二十同年纪念刊物东方文库出版预告》,《东方杂志》第20卷第3号
    ①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绪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秦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五四时期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②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绪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①阿英:《翻译史话》,《小说闲谈四种·小说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31页
    ②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6页
    ①钱玄同:《〈天明〉编辑附志》,《新青年》第4卷第2号
    ①志希(罗家伦):《今日中国之小说界》,《新潮》第1卷第1号
    ①傅斯年:《译书感言》,《新潮》第1卷第3号
    ①秦弓:《二十世纪翻译文学史·五四时期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①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第21页
    ①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第109页
    ①瞿秋白:《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一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169页
    ①鲁迅:《竖琴前记》,《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29页
    ②马祖毅主编:《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①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9页
    ②马祖毅主编:《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3页
    ③阿英:《翻译史话》,《小说闲谈四种·小说四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31页
    ④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0页
    ①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4页
    ②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4页
    ①谢天振、查建明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①转引自阿英:《俄罗斯和苏联文学在中国》,《阿英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726页
    ②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88页
    ①谢天振、查建明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②陈复光:《托尔斯泰之人生观》,《东方杂志》第16卷第9号
    ①陈叔谅:《託尔斯泰诞生百周纪念——託翁的生涯与他的思想一瞥》,《东方杂志》第25卷第19号
    ①邓演存:《戏曲家之託尔斯泰》,《东方杂志》第18卷第9号
    ①愈之:《託尔斯泰的莎士比亚论》,《东方杂志》第17卷第2号
    ①记者:《託尔斯泰1828-1928》,《东方杂志》第25卷第19号
    ①愈之:《都介涅夫》,《东方杂志》第17卷第4号
    ①陈建华:《20世纪中俄文学关系》,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②英国W·D·Trites著、周作人译:《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新青年》第4卷第1号
    ①罗罗:《陀斯妥夫斯基之文学与俄国革命之心理》,《东方杂志》第15卷12号
    ②记者为《冷眼》所加按语,《东方杂志》第17卷第11号
    ③谢天振、查建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5
    页
    ①《圣诞树与婚礼》曾收入1921年上海公民书局出版的叶劲风译《俄罗斯短篇杰作》(上);1924年《学生杂志》第11卷第6号发表了泽民的译本《乞孩》(《圣诞树前的贫孩子》),1929年6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的王古鲁译《一个诚实的贼及其他》,内收有《天堂的圣诞树》(《在基督身旁过圣诞切的男孩》)。
    ②谢天振、查建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①仲云:《烟·译者誌》,《东方杂志》第24卷第17号
    ①转引自谢天振、查建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97-198页
    ①周作人的文章收入《东方杂志》第17卷第23号“最录”栏。
    ①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①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95页
    ①钱智修:《台莪尔氏之人生观》,《东方杂志》第10卷第4号
    ①李岫、秦林芳:《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②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00-601页
    ①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02页
    ①雁冰:《〈骷髅〉译序》,《东方杂志》第17卷第2号
    ②邓演存:《〈玛莎〉译序》,《东方杂志》第18卷第10号
    ①钱江春:《〈叶子国〉译后记》,《东方杂志》第20卷第14号
    ①李岫、秦林芳:《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①秦弓:《泰戈尔热——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①坚瓠:《编辑室杂话》,《东方杂志》第18卷第2号
    ②愈之:《近代英国文学概观》,《东方杂志》第18卷第2号
    ①愈之:《近代法国文学概观》,《东方杂志》第18卷第3号
    ①愈之:《近代德国文学概观》,《东方杂志》第18卷第7号
    ①雁冰:《近代文学的反流——爱尔兰的新文学》,《东方杂志》第17卷第6、7号
    ①记者为《介绍爱尔兰诗人夏芝》所写的按语,《东方杂志》第21卷第7号
    ①王靖译:《美国的文学——现在与将来》,《东方杂志》第18卷第22、23号
    ①坚瓠:《编辑室杂话》,《东方杂志》第18卷第12号
    ①朱鸣田:《维新后之日本小说界述概》,《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14号
    ②坚瓠:《编辑室杂话》,《东方杂志》第18卷第12号
    ①李岫、秦林芳主编:《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①馥泉:《白桦派底倾向特质和使命》,《东方杂志》第19卷第8号
    ①祁森焕:《日木的阶级文学问题》,《东方杂志》第19卷第8号
    ①秦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五四时期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4页
    ②马祖毅主编:《中国翻译通史·现当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28页
    ①见记者为武者小路实笃的《久米仙人》所加的按语,《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号
    ②周作人:《潮雾·译后记》,《东方杂志》第19卷第1号
    ①汤鹤逸:《老人·译后记》,《东方杂志》第23卷第22号
    ②秦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五四时期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①转引自杨戈:《宋春舫与外国戏剧》,《当代戏剧》1994年第1期
    ①胡星亮:《宋春舫——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先驱者》,《中国话剧艺术家传》(第6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70页、165页
    ①杨戈:《宋春舫与外国戏剧》,《当代戏剧》1994年第1期
    ①宋春舫:《未来派戏剧四种·译序》,《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号
    ①宋春舫:《未来派戏剧四种·译序》,《东方杂志》第18卷第13号
    ②杨戈:《宋春舫与外国戏剧》,《当代戏剧》1994年第1期
    ①杨戈:《宋春舫与外国戏剧》,《当代戏剧》1994年第1期
    ①愈之:《秋之火·译后记》,《东方杂志》第18卷第20号
    ①雁冰:《遗帽·译序》,《东方杂志》第17卷第16号
    ①坚瓠:《编辑室杂话》,《东方杂志》第18卷第12号
    ②靉叇:《战后法国新艺术及其批评》,《东方杂志》第19卷第5号
    ①王干卿:《前言》,《爱的教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②王干卿:《前言》,《爱的教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姜丹书:《夏丏尊先生传略》,《爱的教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293页
    ②王统照:《夏丏尊先生故后追忆》,《爱的教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288页
    ①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328页
    ②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333页
    ①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第331页
    ①王干卿:《前言》,《爱的教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①郭建中等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①夏丏尊:《译者序言》,《爱的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①夏丏尊:《译者序言》,《爱的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夏丏尊:《译者序言》,《爱的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夏丏尊:《译者序言》,《爱的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页
    ①范岱年:《胡愈之与东方杂志》,《出版史料》2007年1期
    ①胡仲持:《大地·译序》,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第3页
    ②胡仲持:《大地·译序》,《东方杂志》第29卷第1号
    ①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前言》,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①秦宝琦:《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
    ①鲁迅:《致姚克》(1933年11月15日),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叶公超:《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史诗——评赛珍珠的〈大地〉》,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②陈衡哲:《合情合理地看待中国——评赛珍珠的〈大地〉》,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10-11页
    ③庄心在:《布克夫人及其作品》,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69页
    ①赵家璧:《勃克夫人与黄龙》,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74-81页
    ②伍蠡甫,《评福地》,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①江亢虎:《一位中国学者对布克夫人的观察》,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12-15页
    ①祝秀侠:《布克夫人的〈大地〉——一本写给高等白种人的绅士太太们看的杰作》,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53、54、58页
    ①宜闲:《大地译序》,《东方杂志》第29卷第1号
    ②胡仲持:《评大地》,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26-28页
    ①祝秀侠:《布克夫人的〈大地〉——一本写给高等白种人的绅士太太们看的杰作》,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②胡仲持:《大地作者赛珍珠重来中国》,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595页
    ③祝秀侠:《布克夫人的〈大地〉——一本写给高等白种人的绅士太太们看的杰作》,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④胡风:《大地里的中国》,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91-100页
    ①鲁迅:《致增田涉》(1936年9月15日),见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5页
    ①鲁迅:《致姚克》(1933年11月15日),《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79页
    ②《大地·按语》,《东方杂志》第29卷第1号
    ①胡适:《与高一涵等的信》,《努力周报》第75期
    ②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①愈之:《新文学与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
    ①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①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①郑逸梅:《郑逸梅选集》(第二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5页
    ①郑逸梅:《郑逸梅选集》(第二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页
    ②晏立豪:《“南方才子”何诹与〈碎琴楼〉》,《文史春秋》1996年1期
    ①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苏州秋叶社1927年,第228页
    ①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第61-64页
    ①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52页
    ②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苏州秋叶社1927年,第227页
    ③晏立豪:《“南方才子”何诹与〈碎琴楼〉》,《文史春秋》1996年1期
    ④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6-211页
    ①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56页
    ①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
    508页
    ①张资平:《我的创作经过》,徐沉泗、叶忘忧编《张资平选集》,上海:万象书屋1936年,第4页
    ①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4页
    ②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①孙毓修:《童话序》,《东方杂志》第5年第12期
    ①参见孟晓艳:《〈东方杂志〉中的杂文创作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①苏兴良:《文学研究会会员考录》,《文学研究会资料》,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17页
    ②陈思广:《不该被湮没的作家——孙梦雷和他的创作》,《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6期
    ①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②王统照,《悼朱佩弦先生》,《王统照文集》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17页
    ③沈从文:《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230页
    ④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99页
    ①沈从文:《谈谈上海的刊物》,《沈从文文集》第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178页
    ②坚瓠:《本志的二十周年纪念》,《东方杂志》第21卷第1号
    ①夏衍:《欧阳予倩全集·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①洪深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70页
    ①洪深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69-70页
    ①熊佛西:《论悲剧》,《东方杂志》第27卷第15号
    ①熊佛西:《论喜剧》,《东方杂志》第27卷第16号
    ①郭富民:《插图中国话剧史》,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第224页
    ①郭沫若:《海外归鸿》,《创造季刊》创刊号
    ①杨义:《杨义文存卷二·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93页
    ①杨义:《杨义文存卷二·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96页
    ②杨义:《杨义文存卷二·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97页
    ①《东方杂志变更体例预告》,《东方杂志》第19卷第12号
    ②郭沫若:《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文艺论集续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7页
    ①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59页。
    ①曹清华:《何为左翼,如何传统——“左翼文学”的所指》,《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
    ①丁玲:《胡也频》,《胡也频选集》(上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8页
    ①宋建元:《丁玲评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6、198页
    ②宋建元:《丁玲评传》,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8-200页
    ①胡愈之:《我的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①萧三:《给左联的信》,《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二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32页
    ①夏衍:《“左联”六十年祭》,《收获》1990年第2期
    ①巴金:《谈〈新生〉及其他》,《巴金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407页
    ②巴金:《谈〈新生〉及其他》,《巴金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403页
    ①参见胡愈之,《我的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①沈从文:《月下小景题记》,《沈从文文集》第5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①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683页
    ①洪深:《属于一个时代的戏剧》,《洪深文集》第1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448页
    ①雁冰:《〈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
    ①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①愈之:《都介涅夫》,《东方杂志》第17卷第4号
    ②愈之:《莺与蔷薇·译者识》,《东方杂志》第17卷第8号
    ①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2卷第5号
    ②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第6号
    ①雪村:《浪漫主义》,《东方杂志》第12卷第9号
    ①蓝志先:《近代文学之特质》,《东方杂志》第16卷第5号
    ①雁冰:《〈小说月报〉改革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
    ①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44-245页
    ②郎损:《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8号
    ③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9页
    ①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12页
    ①陈思广:《不该被湮没的作家——孙梦雷和他的创作》,《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6期
    ②陈思广:《不该被湮没的作家——孙梦雷和他的创作》,《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6期
    ①陈思广:《不该被湮没的作家——孙梦雷和他的创作》,《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6期
    ①记者:《大地·按语》,《东方杂志》第29卷第1号
    ①吴国群:《孙席珍评传》,《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①刘增杰:《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汉语言文学研究》第1卷第1期,2010年3月,第4页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19页
    ①坚瓠:《本志的二十周年纪念》,《东方杂志》第21卷第1号
    ①刘增杰:《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汉语言文学研究》第1卷第1期,2010年3月,第4、9页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陈伯海.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
    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陈玉刚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戴仁(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49).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8月
    戴文葆编.胡愈之译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丁文.“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下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范伯群、朱栋霖.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富民.插图中国话剧史.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年
    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1、2、3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韩南(美).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1904-193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愈之.我的回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胡愈之.胡愈之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黄良吉.东方杂志之刊物及其影响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
    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传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岫、秦林芳主编.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上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梁淑安.话剧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刘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柳珊.在历史缝隙中挣扎——1910-1920年间的《小说月报》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
    罗·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罗选民主编.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
    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马祖毅主编.中国翻译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周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周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一百周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史春风.商务印书馆与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舒芜编.近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斯蒂文·小约翰(美).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田建业等编.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汪家熔.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汪家熔.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想象·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宏志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绍曾.近代出版家张元济(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武国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谢天振、查明建主编.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谢晓霞.小说月报1910-1920:商业、文化与未完成的现代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徐中玉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许纪霖.一溪集.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守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杨杨.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于友.胡愈之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今.文学翻译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二编、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张俊才.林纾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张人凤整理.张元济日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张荣华.张元济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周葱秀、涂明.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作人.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
    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丁文.“选报”时期〈东方杂志〉研究(1904-1908).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以1895-1921年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以杜亚泉和《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科院博士论文2009年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潘晓婷.1926年之前《东方杂志》的西学传播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王征.《东方杂志》在清末(1904-1911)的历史文化身份.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孙振.对《东方杂志》中美学文本的整理与研究.东北师大2007年硕士论文
    章琼.1904-1927:《东方杂志》翻译文学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孟晓艳.《东方杂志》中的杂文创作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方汉奇.《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东方.2000年11期
    范岱年.1933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年梦想——《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读后.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9日
    刘增杰.文化期刊中的文学世界——从现代文学史料学的视点解读《东方杂志》.汉语言文学研究.第1卷第1期.2010年3月
    《东方杂志》第1-44卷
    《新青年》第1-8卷
    《小说月报》11-22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