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孔孟仁政德治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仁政德治的伦理政治思想缘起于孔子与孟轲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批判性反思。文化绵延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周朝敬德保民思想是他们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先导;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状况是他们反思的直接动因。这种反思所表现出的思想家自身所具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及“仁者爱人”的道德境界则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人格基础。仁政德治是一种社会理想,它通过君主修己教人,在每一个体德性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天下和谐的理想社会状态;仁政德治又是治国方略,它包孕着富民以发展经济、复礼以完善制度、教化以提升精神境界的具体内容,从而作用于物质、制度、精神文明的创造。孔孟为这一理想的实现设计了一系列具体实践途径,如“复礼”、“正己”、“举贤”、“富民”、“教民”等,其中展现出儒家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入世精神。它所内含的积极入世精神使其有别于道家的自然主义,避免了消极避世、独上小楼以成就一己的倾向,能够激发人们治国平天下的热情,使人们有志于在改造现实和实现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助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社会前进;它贴近人文的理论特点则使其区别于法家的势术说,弱化了政治的工具理性,而致力于终极关怀,以人为目的,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有利于“仁”的理念全面占领社会生活,人类因此而进入道德、文明的理想世界。历史上,仁政德治理论对后代学者和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具有本源性意义,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若能从孔孟仁政德治思想中汲取智慧,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的主体性力量和实践精神创造人类文明的作用,必然可以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
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and morality originated from confucius and mencius'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the social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e ideology to respect morality and protect the people is the theoretical base of their thinking while the destruction of the Zhou Dynasty's rite and music culture promoted their thinking ,besides ,during the thinking, they also showed their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ir moral state of "the benevolent love people ".The policy of benevolence and morality is a kind of social ideal ,and a method of running a country as well .which can result in an ideal state of social harmony through the king's cultivating himself and his people.In confucius and mencius' view , a serial of measures will fulfil the ideal, such as ,to restore the rites, to cultivate the ruler himself, to appoint the talent ,to make people rich , to train the people and so on . Such an ideology has undoubtable theoretical and social value .which has ever stimulated many people with high ideals to develop the human society.influenced the following scholar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rulers' dominating thoughts .As to today, the cream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ethical political ideology , which focuses on people's moral initiative and concerns itself with the perfection of human virtue and life value ,also can be used to push forward the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nstry and legal system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引文
《尚书》
    《诗经》
    《左传》
    《大学》
    《论语》
    《孟子》
    《老子》
    《荀子》
    《庄子》
    《管子》
    《墨子》
    《礼记》
    《史记》
    《汉书》
    《四书集注》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著,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理想国》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社会契约论》卢梭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法哲学原理》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柏格森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
    《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米尔恩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论衡》[汉]王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潜夫论笺》[汉]王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临川先生文集》[宋]王安石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顾亭林诗文集》[清]顾炎武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日知录》[清]顾炎武著,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船山全书》第十册[清]王夫之著,岳麓出版社1995版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96年版
    《论语直译》来可泓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论语新编》王滋源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老子译注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哲学史纲》侯外庐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哲学史稿》孙叔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伦理思想史》陈瑛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史》沈善洪、王凤贤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现代西方伦理思想史》万俊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刘泽华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礼教思想史》蔡尚思著,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版
    《孔子评传》匡亚民著,齐鲁书社1985年版
    《孔子本传》范希春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大儒列传—孔子》张岱年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孔子思想体系》蔡尚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孟子研究》董洪利著,江苏古籍1997年版
    《己卯五说》李泽厚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古代宗教与伦理》陈来著,三联书店1996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刘泽华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
    《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杜维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杜维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万俊人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历史论析》陈启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孔子思想研究》潘富恩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四书伦理思想研究》杨千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孔子与儒学研究》宋衍申、肖国良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仁·人道—孔子的哲学思想》马振铎著,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版
    《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化》陈正夫、何植靖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孔子的法律思想》杨景凡、俞根荣著,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前期儒家文化研究》刘周堂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原始儒家考述》吴龙辉著,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
    《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田广清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朱学勤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中国法制史》陈顾远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中国法律与社会》矍同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现代化与法》川岛武宜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梁治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版
    《进一步深化对孔子的研究》毛礼锐,《孔子研究》1986(1)期
    《台湾的孔子研究》(台)徐远和,同上
    《孔子的思想》(台)赵雅博,同上
    《试论孔子的大同思想》陈景磐、王彬,同上
    《略论孔子“仁”“礼”“政”思想》丁原明,同上1986(3)期
    《从孔子的“仁”到墨子的“兼”》赵纪彬,同上1986(4)期
    《儒家社会管理思想刍议》刘长林,同上1987(2)期
    《孔子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经营管理》赵靖,同上1989(1)期
    《孔孟儒家政治思想的民主精神》(新)苏新鉴,同上1989(1)期
    《孔子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当代国际社会》宫达非,同上1989(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俞可平,同上1989(2)
    《谈孔子的“人治”与“礼治”思想》豫柏杞,同上1989(4)期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朱贻庭,同上
    《对于孔子所讲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冯友兰,同上1989(3)期
    《还孔子以历史的本来面目》邱汉生,同上1986(2)
    《孔子天命意识综论》常森,同上1999(3)期
    《儒家“礼”的观念与现代世界》陈来,同上2001(1)期
    《文化生成意义上的孟子仁政模式》张实龙,同上2001(2)期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陈开先,同上
    《传统的文化功能与主体的现实责任》樊浩,同上2001(3)期
    
    
    《境界的形而上学何以成为可能》宁新昌,同上2001(3)期
    《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应用》邵龙宝,《社会科学》1995(7)期
    《现代伦理精神的三重理性》段治乾,同上1995(12)期
    《独立的自我与依存的自我》徐瑞青,《学术月刊》1995(1)期
    《也谈后新儒家时代》洪晓楠,《哲学动态》1997(7)期
    《谈社会伦理关系》龚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4)期
    《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干春松,《中国哲学》2001(1)
    《儒家“大同”与“一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黄毓任,同上2001(2)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任剑涛,同上2001(3)期
    《理性仁心德行》夏甄陶,同上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郑维东、李晓男,同上2001(4)期
    《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洪修平,同上2001(1)期
    《“以德化民”的德教传统与市场经济建设》李啸、陈延斌,《道德与文明》1999(6)期
    《德治平议》钱广荣,同上2000(6)期
    《走出现代性经济伦理困境》田海平,吉林大学学报2000(3)期
    《法治与德治论衡》郁建兴,《哲学研究》2001(4)期
    《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载于《人民日报》2001.2.22日
    《法治与德治并举》杨绍华,《理论月刊》2001(5)期
    《“以德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孔令友,《南京社会科学》2001(6)
    《孔孟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质疑》杨树森,《东岳论丛》2001(3)期
    《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万俊人,《天津社会科学》2001(3)期
    《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唐爱民,《学术论坛》2001(2)期
    《中国经济制度选择的道德基础》高国希,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0(3)期
    《当前道德建设中热点和难点问题论纲》李成旺,同上2000(3)期
    《忧患意识与儒家道德性特征的形成》刘宝村,同上2000(9)期
    《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冯建军,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