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研究课题,既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范畴,又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其研究目的在于总结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判断国内外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环境,深入分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员队伍的现状,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的认识,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正是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对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建设问题做出了一点肤浅的探讨与研究。
     全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三节,分别从“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研究的意义与现状、思路与方法、内容与特色等方面,对执政伦理建设问题作一概括叙述。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与现状。首先,对本课题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加以了分析。其次,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二节: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首先,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其次,提出了研究的方法。第三节:研究的内容与特色。
     第二章:执政伦理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沿革。本章分三节。第一节:执政伦理的概念及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首先,对执政伦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在阐述和谐社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执政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展开了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联系。第二节: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观。简要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观的流变。第三节:西方政治伦理观。在简要回顾西方政治伦理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概括了西方当代执政伦理建设的显著特点。
     第三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伦理理论。本章分三节,以历史为线索,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第一节: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伦理建设。第二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第三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伦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所面临的伦理挑战。本章分三节。分别从时代、环境、理论、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层面,逐一分析党在执政伦理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第一节:全球化时代的伦理挑战。第二节:国内环境的双重挑战。就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面临的国内环境的双重挑战展开了论述。第三节:理论维度的伦理分析。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价值体系。本章分三节,分别论述了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价值体系的三个层面,即:价值基础、价值核心与价值目标。其中,价值基础构成执政伦理价值体系的基石与主体,价值核心是执政伦理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而价值目标则是执政伦理价值体系的终极追求和目的指向。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价值体系。第一节:价值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包括执政责任、执政公正、执政诚信、执政廉洁四个层面。第二节:价值核心。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价值核心。应包括合公益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三个层面。第三节:价值目标。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与和谐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价值目标。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机制体系。本章分两节,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机制体系。执政伦理机制体系是关于如何通过机制的运作,使执政伦理机制体系所提出的伦理要求转化为执政主体的伦理实践和伦理品德,主要包括执政伦理型塑机制与执政伦理监控机制两个部分。第一节:执政伦理型塑机制。执政伦理型塑机制主要是指关于执政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塑造机制。完善执政伦理道德的型塑机制,可从教育机制和内省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二节:执政伦理监控机制。为有效实施执政伦理监控,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执政伦理监控机制的构建。而完善执政伦理监控机制,需要从建立健全监控防范、惩贪治腐、激励保障与守廉自律等四个方面的机制着手,并且需要将这些机制形成统一整体,以努力实现党员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必腐败、不愿腐败的伦理目标。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结构体系。本章分三节,主要研究执政伦理的结构问题,其中包括执政党的整体静态结构、整体动态结构和个体伦理结构。第一节:执政党的整体静态结构体系。要建立健全执政党的整体静态结构体系,包括内部静态结构体系与外部静态结构体系。第二节:执政党的整体动态结构体系。应建立健全执政党的整体动态结构体系,其中包括公共政策过程的伦理制度、干部选任过程的伦理制度以及执政能力建设的伦理制度等。第三节:执政党的个体伦理结构体系。要建立健全执政党的个体伦理结构体系。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建设路径。本章分两节,着重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建设路径。第一节:宏观对策。必须制定融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双管齐下以及德性伦理、制度伦理与法律伦理三位一体有效的宏观对策。第二节:微观对策。必须制定出台包括党务公开、网络党建、权力监督、党内民主、党群和谐、党际友好、公共政策、选人用人等八个方面在内的微观对策。
     第九章:结语。本章分两节。第一节: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未能很好地解决或解决得不尽人意的问题,需要继续与党建学界的同行们一起来研究。第二节:加强执政伦理研究,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升和执政伦理建设的加强,一定会使国家更加殷实,人民更加富裕,并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ruling ethics construction, is one item has the overall importance, strategic and the forward-looking significant theory and the reality research topic, both belongs to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category, and has the very strong application value. Its research goal lies in the challenge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which in the summary present age Socialist countries Communist party being in power practice faces, scientifically judges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whic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s and our party locate,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 party member troop's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the party shoulders, deepens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basic experience and the basic rule understanding, thus enhancement party's ruling ability, enhancement party organization's creativity, cohesive force and battle efficiency. Was precisely based on above idea, how the author to strengthens and improve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uling ethics construction question to make a point of superficial discussion and the research.
     The full text altogether divides nine chapters: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This chapter divides three, separately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construction aspects and so on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mentality and method,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makes a summary narration to the ruling ethics construction question.First section: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First, has performed the analysis to this topic research significant theor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Next, summarized this topic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wo aspects. Second section: Research mentality and method.First, proposed this topic research mentality. Next, proposed the research method.
     Second chapter: Ruling ethics concept statement and theory evolution.This chapter divides three.First section: Ruling ethics concept and with harmonious society's relations. First, has carried on the limits to the ruling ethics concept. Next, in the elabor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correlation theories foundation, has launched the analysis to the ruling ethics and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relations, though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ruling ethics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s the relation which between both exists inseparable, complements one another. Second section: Chinese tradition politics ethics view.Briefly reviewed Chinese tradition politics ethics view changing, Third section: Western politics ethics view. In briefly reviews the Western politics ethics view development history in the foundation, summarized the Western present age being in power ethics construction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
     Third chapter: Chinese Marxism being in power ethics theory.This chapter divides three, take the history as the clue, summarize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being in power to experience and to be in power the rule. First section: Democratic revolution time party in local area being in power ethics construction. Second section: Since new China had been established party's ruling ethics construction. Third sectio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ew leadership collective being in power ethics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ourth chapter: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construction ethics challenge.This chapter divides three, separately from stratification planes and so on time, environment, theory, practice, history and reality, analyzes the party one by one the challenge which faces in the ruling ethics construction.First section: Globalization time ethics challenge. Second section: Domestic environment dual challenges.The domestic environment dual challenges faces which 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construction have launched the elaboration. Third section: Theory dimension ethics analysis.
     Fifth chapter: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value system.This chapter divides three, elaborated separately constitut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value system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namely: Value foundation, value core and value goal. Among them, the value foundation constitution being in power ethics value system cornerstone and the main body, the value core is the ruling ethics value system essence and the soul, but the value goal is the ruling ethics value system ultimate pursue and the goal direction.Three complements one another, inseparable, together constitut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value system. First section: Value foundation.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value foundation, including ruling responsibility, being in power fair, ruling good faith, ruling honest four stratification planes. Second section: Value core.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value core, should include gathers the public welfare, humanist, being in power for the people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Third section: Value goal.Democracy being in power, science being in power, is in power and harmonious being in power is legall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value goal.
     Sixth chapter: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machine-made system.This chapter weight festival, elaborate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machine-made system from the different angle.How is the ruling ethics machine-made system about through the mechanism operation, causes ethics request which the ruling ethics machine-made system proposed to transform as the ruling main body ethics practice and ethics personal character, mainly includes the ruling ethics to model the mechanism and the ruling ethics monitoring mechanism two parts.First section: Ruling ethics models the mechanism.Ruling ethics models the mechanism mainly is refers about the ruling ethics morals formation and the mold mechanism. Consummates the ruling ethics morals to model the mechanism, ma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the introspection mechanism two aspects. Second section: Ruling ethics monitoring mechanism.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being in power ethics monitoring, must unceasingly strengthen and consummate the ruling ethics monitoring mechanism the construction.But consummates the ruling ethics monitoring mechanism, needs from the establishment perfect monitoring guard, to punish governs spoiled, the drive safeguard corruptly with defends the inexpensive autonomy and so on four aspects the mechanism to begin, and needs to form these mechanisms the unification whole, by realizes the party member not to be able diligently corrupt, not to dare corrupt, not to need corrupt, not to hope the corrupt ethics goal.
     Seventh chapter: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structure system.This chapter divides three, mainly studies the ruling ethics the structure question, including incumbent party's overall static structure, the whole dynamic structure and the individual ethics structure.First section: Incumbent party's overall static structure system.Must establish the perfect incumbent party the overall static structure system, including internal static structure system and exterior static structure system. Second section: Incumbent party's whole dynamic structure system.Should establish the perfect incumbent party the whole dynamic structure system, including the community policy process ethics system, the cadre appoints the process ethics system as well as the ruling ability construction ethics system and so on.Third section: Incumbent party's individual ethics structure system. Must establish the perfect incumbent party the individual ethics structure system.
     Eighth chapter: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This chapter weight festival, studi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ethics emphatically the 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First section: Macroscopic countermeasure. Must formulate melts a system roentgen physics and chemistry and ethics institution employs two methods to achieve one goal as well as the morality moral character ethics, system ethics and the legal ethics Trinity effective macroscopic countermeasure. Second section: Microscopic countermeasure. Must formulate appearing publicly including the party affairs, the network party constructs, the authority surveillance, the democracy within the party,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harmony, the party border friendly, the community policy, chooses human choosing a person for a job and so on eight aspects the microscopic countermeasure.
     Ninth chapter: Conclusion.This chapter weight festival.First section: Needs further to discuss question.Proposed three have not been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well which or to solve is unsatisfactory, needs to continue the colleagues who the allied group constructs the educational world to study together. Second section: Enhancement being in power ethics research, promotion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The hope promotes the harmonious social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being in power ethics research.
     Construct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 key in the party. Our conceivable, along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ability promotion and the ruling ethics construction enhancement, can certainly cause the country to be richer, the people are wealthier, and will play more major rol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引文
[1]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杨朝中:《领导干部要讲执政道德》,《统计与决策》 2000年第6期.
    [2]王仕国:《论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价值取向》,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版,第42页.
    [3]李建华:《以德治党与政党伦理建设》,《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
    [4]黄明哲、赖宏:《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5]王仕田:《论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价值取向》,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版,第42页.
    [6]涂大杭:《论党的执政道德的基本原则》,《攀登》 2001年第2期。
    [1]黄明哲、赖宏:《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2]张德友:《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道德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年第2期。
    [3]任剑涛:《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4]王翔、冷小青:《孙中山政党伦理思想探析》,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版,第203页。
    [5]尹杰钦、谭献民:《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论纲》,《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6]尹杰钦、谭献民:《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论纲》,《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7]肖光荣:《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现状及其评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年第5期.
    [8]宋惠昌:《科学与道德:行政权力道德化质疑——对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的阅读与商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9]尹杰钦、谭献民:《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论纲》,《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10]李建华:《以德治党与政党伦理建设》,《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
    [1]张德友:《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道德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年第2期。
    [2]刘秀芬、张文彦:《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失范的结构界定及治理探析》,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版,第50页.
    [3]黄明哲、赖宏:《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4]戴木才、李占会:《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初探》,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版,第91页。
    [1]《论语·卫灵公》.
    [2]参见张立荣:《新视野与大思路》,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第20-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166页。
    [1]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第70页
    [2]湖南省伦理学研究会:《简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第11页
    [1]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307页。
    [2]胡河宁:《走出信仰的低谷》,《道德与文明》 1999年第4期.
    [1]引自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4页。
    [1]《孔子家语·五仪解》。
    [2]《孟子·尽心下》.
    [1]《荀子·大略》。
    [2]《管子·霸言》.
    [3]《论语·颜渊》。
    [4]许纪霖:《四十年代末国民党政治衰败新论》,《探索与争鸣》 1993年第2期。
    [5]《论语·先进》。
    [6]《论语·宪问》.
    [7]任剑涛:《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唐甄:《潜书·明鉴》.
    [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6页。
    [1]《红色中华》 1931年12月18日。
    [2]《红色中华》 1932年4月6日.
    [3]项英:《反对浪费严惩贪污》,《红色中华》 1931年3月2日.
    [4]项英:《反对浪费严惩贪污》,《红色中华》 1931年3月2日。
    [1]代英:《闽西苏维埃的过去与将来》.《红旗》第87期(1930年2月).
    [2]《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75页.
    [3]《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74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263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页.
    [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104页.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56页。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4]引自《红旗》1982年第7期,第19页.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7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6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8页.
    [5]《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页.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页。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页。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3-434页。
    [4][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1]《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
    [2]《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8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9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0页.
    [5]《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
    [1]周家鼎:《周恩来的最后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2]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1950年6月6日).
    [3]《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2页.
    [1]转引自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59页。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4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2页.
    [4]《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2页.
    [5]《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2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2]转引自梁柱主编:《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4]《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5]《工作方法六十条》,《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2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第396页.
    ※ 此部分已改成标题为《邓小平执政党伦理建设思想初探》一文在CSSCI扩展版核心期刊《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公开发表.
    [1]《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3]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112页.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3]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3页.
    [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1]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节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简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1]《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2]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4]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1]胡锦涛:《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民日报》1996年4月19日.
    [2]胡锦涛:《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民日报》1996年4月19日.
    [3]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4]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5]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1]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2]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3]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杜2003年版,第24-26页.
    [1][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2]冯昊青、李建华;《论社会发展的伦理审视》,《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1日.
    [1]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年4月2日。
    [2]殷惠敏:《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梦魇》.《中国时报》1998年9月10日。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1]贾春旺:《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光明日报》2008年3月11日。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271页。
    [1]David Miller,"Citizenship and Pluralism,Political Studies,XLⅢ,P432-450.
    [2]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1]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页.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1-552页。
    [1]章敬平:《贿选目标锁定农民代表》,《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22期。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99页。
    [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参见范碧鸿:《论民主的道德功能》,《桂海论丛》2002年第6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2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1]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李建华主编:《行政伦理导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史记·李将军列传》.
    [1]《孟子 滕文公下》.
    [1]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参见李建华主编:《行政伦理导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1]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1]范仲淹:《岳阳楼记》.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0日.
    [1]参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转引自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271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1]《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3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7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1]参见[美]韦尔伯·斯拉姆等著:《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0页.
    [1]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2]万里:《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9页.
    [2][法]让—马里·科特雷等:《选举制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229页。
    [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1][美]托马斯·戴伊·齐格勒:《民主的嘲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2]林尚立:《选举政治》,香港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3]胡盛仪、陈小泉等:《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4]章敬平:《贿选目标锁定农民代表》,《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22期。
    [5]《理论纵横》(政治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2]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0日。
    [1]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弟179页。
    [1]莱斯顿·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06页。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1]万俊人:《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8日。
    [1]张勤:《试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制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李建华:《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3页。
    [2]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0页.
    [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1]《坚持惩防并举,更加注重预防,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光明日报》2007年10日27日。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李良明:《论中共十七大的历史地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1]贺国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8年2月20日.
    [1]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1]贺国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8年2月20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74页。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风正一帆悬——如何理解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5日.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页.
    [1]《传统面向现代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汤一介先生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0期。
    [2]郭定平:《论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源发展道路》,《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2期.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参见王韶兴:《党的监督:理论·经验·思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06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9页.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毛泽东文集》第6~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董必武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恽代英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1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1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
    [21]《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胡锦涛:《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人民日报》1996年4月19日。
    [2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1日。
    [24]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1月12日。
    [2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9月22日。
    [2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8]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8日。
    [10]《红色中华》1932年4月6日。
    [11]《红色中华》1931年3月2日。
    [12]《红色中华》1932年3月2日。
    [13]《红旗》第87期(1930年2月)。
    [1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6]《红旗》1982年第7期。
    [1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18]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2卷。
    [19]新华社3月10日电:《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光明日报》2008年3月11日。
    [20]万里:《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93年版。
    [22]《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甄小瑛:《邓小平建党思想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房成祥:《毛泽东与延安整风运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4]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宋镜明等:《毛泽东建党科学体系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曾长秋:《中国革命与建设问题论丛》,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10]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林尚立:《选举政治》,香港: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
    [12]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卢先福、端木婕:《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16]许庆朴、李爱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张建德:《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李良明:《李良明自选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刘炳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测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20]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1]肖铁肩:《毛泽东邓小平社会思想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王惠岩、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6]魏泽焕:《苏共兴衰透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9]郭贵儒:《从繁盛到衰败——大陆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
    [30]刘永佶:《中国官文化批判》,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31]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许新、陈联璧、潘德礼、姜毅:《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6]彭澎:《政府角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8]袁峰:《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39]梁鹰:《WTO与政府职能转变干部读本》,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0]宁骚、关海庭:《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1]徐东礼、纪政文:《民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46]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刘丙安:《政治伦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8]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9]万俊人:《伦理学新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50]罗国杰:《道德建设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上,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天地人工作室:《官变——新官场现形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3]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5]包利民:《现代性价值辨证论:规范伦理的形态学及其资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56]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7]王伟:《行政伦理概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焦国成:《德治中国——中国以德治国史鉴》,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60]李斌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李建华:《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窦炎国:《社会转型与现代伦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王海明:《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6]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7]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8]于丹:《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69]李良明:《项英评传》,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70]梁星亮、杨忠虎、宋炜:《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史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2]张立荣:《新视野与大思路》,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3]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4]湖南省伦理学研究会:《简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5]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6]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7]张荣臣、谢英芬:《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78]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79]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0]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1]周家鼎:《周恩来的最后岁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2]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8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4]胡盛仪、陈小泉等:《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
    [85]《理论纵横》(政治篇),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6]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87]《李光耀40年政论选》,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
    [88]张志明:《从民主新路到依法治国》,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
    [89]侯少文:《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0]蒋振云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五十年的基本经验》,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91]蔡长水:《党的建设历史经验与热点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92]鲁士恭:《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3]冯秋婷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94]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9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6]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7]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8]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9]李忠杰:《“三个代表”与世界眼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100]许志功:《伟大的理论创新——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
    [101]郑科扬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2]张荣臣:《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03]王沪宁主编:《腐败与反腐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4]黄百炼:《遏制腐败——民主监督的程序与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5]王韶兴:《党的监督:理论·经验·思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6]吴振坤主编:《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07]陆南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8]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09]梁妍慧:《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0]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2]李素芳:《社会道德规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113]秦德君:《政治设计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4]章海山:《西方伦理思想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116]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7]夏于全编:《四书五经·孟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8]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9]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0]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1]顾建键:《新世纪党建热点问题探索与思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2]田培炎、李长峰:《政党作风片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视点》,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24]黄炎培:《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125]王伟、李舒东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伦理建设研究》,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
    [126]沙健孙:《中国革命道德》(德行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27]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8]肖光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道德支持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9]田子渝、曾成贵:《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0]曾成贵等:《毛泽东治国方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1]丁俊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2]宋俭:《<论党>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3]郭圣福:《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34]梁琴、钟德涛:《中外政治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35]梁柱主编:《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英]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苏]季塔连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俄]古谢尹诺夫:《党的伦理——20年代的争论》,莫斯科:莫斯科政治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美]艾伦·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美]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法]让—马里·科特雷等:《选举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0]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卢梭:《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3][美]托马斯·戴伊·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汤姆·L.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香港:三联书店1994年版。
    [18][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0][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香港: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2][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3][美]费正清、[英]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25][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6][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7][美]爱·麦·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8][美]爱尔麦·莎茨赖德:《政党政府》,纽约:纽约莱哈特出版社1942年版。
    [29][日]国分良成:《中国政治与民主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证分析》,东京:サィマル出版会1992年版。
    [30][日]毛里和子:《现代中国政治》,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中文版。
    [33][美]阿瑟·施莱辛格:《美国民主党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年版。
    [3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文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5][美]白鲁恂:《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版。
    [36][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香港:三联书店1996年版。
    [37][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版。
    [38][韩]咸台灵:《中国政党政府与市场》,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9][德]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走向21世纪的社会民主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马尔科维奇、塔克等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下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41][日]冈泽宪芙:《政党》,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4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3][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45][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6][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7][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8][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年版。
    [49][美]哈罗德·F·戈斯内尔、理查德·G·斯莫尔卡:《美国的政党和选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5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51][德]马克斯·韦伯:《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
    [5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3][美]特里·L_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政制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5][德]奥特费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56][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7][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版。
    [58]科恩:《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9]萨托利:《政党与政党制度》,台北:台湾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年版。
    [60][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政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李君如:《“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8期。
    [2]郑必坚:《经济全球化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3]魏英敏:《试论党德建设的若干问题》,《广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张恒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赵玲:《社会主义社会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7]谢金林、王晓玲、李建华:《公共理性:现代执政党伦理建设的理性基础》,《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8]李建华:《从政治合法性看执政党伦理》,《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1期。
    [9]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10]李建华:《政治伦理的类型及其比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1]杨朝中:《领导干部要讲执政道德》,《统计与决策》2000年第6期。
    [12]王仕国:《论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价值取向》,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13]李建华:《以德治党与政党伦理建设》,《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4]黄明哲、赖宏:《论党的执政道德建设》,《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5]涂大杭:《论党的执政道德的基本原则》,《攀登》2001年第2期。
    [15]张德友:《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道德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16]任剑涛:《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7]尹杰钦、谭献民:《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论纲》,《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8]肖光荣:《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研究现状及其评价》,《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19]宋惠昌:《科学与道德:行政权力道德化质疑——对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的阅读与商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0]刘秀芬、张文彦:《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失范的结构界定及治理探析》,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21]戴木才、李占会:《中国共产党执政制度伦理初探》,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主编:《政治伦理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22]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3]胡河宁:《走出信仰的低谷》,《道德与文明》11999年第4期。
    [24]许纪霖:《四十年代末国民党政治衰败新论》,《探索与争鸣》1993年第2期。
    [25]任剑涛:《道德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6]冯昊青、李建华:《论社会发展的伦理审视》,《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7]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经济参考报》1997年4月2日。
    [28]股惠敏:《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梦魇》,《中国时报》1998年9月10日。
    [29]章敬平:《贿选目标锁定农民代表》,《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22期。
    [30]万俊人:《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1]《传统面向现代才能使中国走向世界——汤一介先生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0期。
    [32]郭定平:《论中国民主政治的内源发展道路》,《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2期。
    [33]刘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制度》,《党建研究》2003年第10期。
    [34]欧远方:《前苏联垮台的教训是什么》,《学术界》2000年第5期。
    [35]姜大明:《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是一种有益》,《党建研究》2000年第3期。
    [36]姜大明:《落实党管人才要求,打造人才工作新优势》,《党建研究》2003年第3期。
    [37]林尚立:《权力与体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逻辑》,《学术月刊》2001年第5期。
    [38]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39]郑言:《中国近20年的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0]梁妍慧:《构建党政关系法律化、制度化新格局》,《理论前沿》2002年第5期。
    [41]李君如:《“三个代表”思想坚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理论前沿》2000年第4期。
    [42]秦宣:《论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科学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
    [43]王韶兴:《中国共产党监督的主要经验和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
    [44]杜言敏:《试论党的现代化》,《理论探讨》2002年第3期。
    [45]齐卫平:《有效运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党政论坛》2002年第5期。
    [46]李永忠:《关于改革党委“议行合一”领导体制的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期。
    [47]张建德:《关于党的现代化问题》,《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48]王俊拴:《当代中国政治体系权威性建构的基本特色》,《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9]郑天翔:《反腐倡廉纯洁党风》,《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50]余万里:《美国“思想库”手眼通天》,《环境时报》2002年6月10日。
    [51]郭定平:《论新加坡政党与政治发展》,《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52]徐贵相:《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给我们的启示》,《理论与实践》(沈阳)2002年第6期。
    [53]李建华:《从政治合法性看执政党伦理》,《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
    [54]王伟:《行政伦理界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5]徐锋:《现代政党治理刍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56]孙君恒、许玲:《责任的伦理意蕴》,《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
    [57]冯钢:《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58]万俊人:《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59]高兆明:《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60]宋福范:《正确理解党执政理论的要点及其内在联系》,《前线》2004年第10期。
    [61]姚恒:《认真总结执政经验,深入研究执政理论》,《求是》2004年第16期。
    [62]农华西:《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概念辨析》,《理论学刊》2004年第12期。
    [63]张衍前:《执政理念与政治合法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6期。
    [64]黄立营:《论执政理念的战略地位与时代内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1期。
    [65]李慎明:《准确理解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66]黄龙保:《推进制度创新,提高执政能力》,《光明日报》2004年11月14日。
    [67]刘大生:《规范党的领导的宪政阐释》,《人大研究》2004年第1期。
    [68]胡林辉:《党员保持先进性必须正确有效地行使党员权利》,《党建研究内参》2005年第7期。
    [69]杨久华、侯仕福:《试论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特征及其模式改进设想》,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2005年第2期。
    [70]王长坤:《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光明日报》2002年6月11日。
    [71]《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新华网2005年2月26日。
    [72]韩庆祥:《解读执政能力建设》,《学习时报》2004年10月30日。
    [73]邓伟志:《和谐社会二十条》,《北京日报》2005年3月28日。
    [74]李良明:《论中共十七大的历史地位》,《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75]李良明、熊经谷:《论毛泽东廉政思想的来源与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2004年第3期。
    [76]尹杰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领导干部政治道德素质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1]Hannah arndt:The Life of the Mind.Two/willing.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2]Becket.Moral Basis of Property Rights.NOMOS ⅩⅫ.
    [3]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Auen and Unwin.1930)
    [4]Brian Barry.Thoeries of Justice.Vol.I of A Treatise on Social Justice(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nd London:Harvester-Wheatsheaf).1989.
    [5]Stephen Mulhall and Adam Swift.Liberals and Communitarians.Blackwell Publishing.1992.
    [6]Herbert A.Simon,Administrative Bb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2d ed.(Macmillan Co.1960)
    [7]WoodrowWilson,"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2(June1887).
    [8]Martin Parker.Post-Modern Organization or Post-Modem Organization Theory [J].Organization Studies,1992(13).
    [9]Monty Johnstone, "Party",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
    
    [10]James R. Townsend and Brantly Womack,Politics in China,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 1986.
    
    [11]David Miller, "Citizenship and Pluralism, Political Studies, XLIII, P432-450.
    [12]Michel Oksenberg, "China:The Convulsive Society". New York:The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1970.
    
    [13]Wada,Governing the Marke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14]Amsden,Asia's Next Giant,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5]Janos Komai,The Socialist Syst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16]Moshe Lewin,The Gorbachev Phenomenon:A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Radius,1989.
    [17]Chalmers Johnson,The Changing Nature and Locus of Authoring in Communist China,New York:Free Press, 1968.
    
    [18]Liuh Shiu-Ya Sara.Reconsidering the Chinese Self.Ann Arbor,Mich,UMI,2001.
    [19] Guo ShangXiang.A History of Culture.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