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鲁迅与张爱玲比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极为另类的作家,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学时期,归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学阵营,且个性气质、文学追求、创作面貌等也相去甚远,因此,一直以来,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存在于他们之间的诸多可比性。但是,当我们排除一切主观的偏见与干扰而对他们作深度凝眸时,便会窥见他们之间的诸多内在联系。本文正是从生命哲学、这种哲学反映于创作使其所体现的深层内涵上来探析他们的同一性与独异性,并析示出他们在现代文坛上的超越性,而这种超越终究归根于一种写作姿态的超越。
Lu Xun and Zhang-ailing are classified different type of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literary history.They belong to so different lirerary times and completely different literary camps that their temperant,literary pursuit and style and features of working are very different.Because of these courses,few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mparision between them.But we can have an insight into som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m if we get rid of all subjective prejudices and distubance to analyse seriously their works.What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is their identity and uniqueness from life philosophy that embodies deep connotation of their works.Then it can reflect their surpassing feature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at are reduced to the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writing.
引文
[1]郑树森 《星沉光灭 无以为继》,参见《寻找张爱玲》,于青主编,中国友谊出版社1995,14页
    [2]薛绥之主编 《鲁迅生平资料汇编(第四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359页
    [3]王晓明 《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论鲁迅的内心世界》,选自《鲁迅研究的史批判》,孙郁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90页
    [4]转引自《张爱玲传》,余彬著,海南出版社1993,30页
    [5]王安忆 《世俗的张爱玲》,《文汇报》(沪),2000年11月7日
    [6]汪晖 《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03页
    [7]王晓明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33页
    [8]同[5]
    [9]同[5]
    [10]张梦阳 《鲁迅研究的深层视角:精神现象学——<阿Q新论>绪论》,《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1期
    [11]加缪 《西西弗神话》,转引自汪晖《反抗绝望》,同[6],265页
    [12]《西西弗神话和抒情诗选》,转引自汪晖《反抗绝望》,同[6],267页
    [13]郑家建 《文本分析:<故事新编>的空间形式》,《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2期
    [14]《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348页
    [15]陈改玲 《<故事新编>的总体构思和多层面阅读》,《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
    [16]迅雨 《论张爱玲的小说》,(上海)《万象》第3年第11期,1944年5月
    [17]刘勇 《也谈鲁迅对死亡意识的思考——兼论李长之<鲁迅批判>的一个重要观点》,《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9期
    [18]李渝 《跋扈的自恋》,陈子善主编《作别张爱玲》,文汇出版社1995,48页
    [19]参见《钱理群文选:拒绝遗忘》,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188页
    [20]王德威 《张爱玲现象——现代性、女性主义、世纪末视野的传奇》,参见《寻
    
    找张爱玲》,同[1]
    [21]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0—41页
    [22]同[16]
    [23]同[16]
    [24]郁达夫 《戏剧论》,《郁达夫全集》第5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266页
    [25]邓晓芒 《人之镜》,转引自《悲剧精神的缺失——对于中国小说历史病症的一种比较分析》,路文彬,《现代中国》(武汉)2002年第2期,
    [26]郑振铎 《我们所需要的文学》,转引自《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方锡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18页
    [27]鲁迅 《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7页
    [28]同[16]
    [29]同[16]
    [30]朱西宁 《终点其人,起点其后——悼张爱玲先生》,参见《寻找张爱玲》,同[1],11页
    [31]张钧 《新生代:个人化写作的双重自觉》,参见《90年代批评文选》,陈思和、杨扬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341页
    [32]吴义勤《在边缘处叙事——90年代新生代作家论》,参见《90年代批评文选》,陈思和、杨扬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291页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孙郁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5.《张爱玲传》,余彬著,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
    6.《寻找张爱玲》,于青主编,中国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
    7.《私语张爱玲》,陈子善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8.《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朱寿桐,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