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系统循环与均衡:当代台湾政党政治运行与其两岸政策研究(1986-201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两岸关系的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随着台湾地区的政治转型,岛内的政党政治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要素。通过研究台湾地区的政党政治运行过程,对于我们把握台湾政治及其两岸政策的发展动向,促进对台工作的开展,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坚持以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遵循历史、制度、行为之研究途径,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试图对当代台湾政党政治运行与两岸政策的互动影响进行研究,以把握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将对本文研究的目的、动机与意义,研究的架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范围、创新及限制、以及文献综述等问题做出说明及阐释。第二章台湾政党政治与理论回顾。本章将在探析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变迁的基础上,对政治系统理论、精英理论以及利益集团理论等进行理论阐释与批判,以增强其用于解释台湾政党政治运行与两岸政策互动影响的理论适应性。第三章系统输入环节的政党政治运行对两岸政策的影响。本章将从台湾政治系统的输入环节,剖析台湾的政党如何在系统边界“守门者”角色上,通过政党政治运作模式,增强或缩小政治环境压力,以满足自身对于两岸政策需求的期待。本章将重点剖析台湾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在面对“一致政府”和“分立政府”时,针对两岸政策制定进行的社会动员与抗争、政治争议与操纵等现象。第四章系统输出环节的政党政治运行对两岸政策的影响。本章将从政治系统的输出环节,探讨台湾的政党以及政治威权是如何对两岸政策的输出进行策略干预,以应对政党对于两岸政策的压力要求。本章将重点研究台湾政党在1996年以来的三个时期,在面对不同的政治环境变化时,会采取怎样的政治策略来争取政党利益的最大化。第五章系统反馈环节的政党政治运行对两岸政策的影响。本章将探析台湾政党或执政当局是如何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通过政治动员、社会运动或大众传媒等,向其它系统成员影响反馈流程的刺激,重塑新的公众意见,进而转换为民众对于政治权威的政治压力,以逼迫政治威权做出回应,甚至跨越政治权威,而形成两岸政策。第六章研究结论。本章将针对全文的研究发现与成果做总结陈述,对未来台湾的两岸政策以及两岸关系发展之前景和问题进行尝试性的预测,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试图引入伊斯顿政治系统理论,比较系统地对当代台湾政党政治运行与两岸政策之间的互动影响进行综合性研究。在时间跨度上,本文自1986年民进党成立至2011年,贯穿当代台湾政治转型及两岸开启交流的全过程;在逻辑结构上,本文立足于台湾政治系统运行中的输入、输出与反馈的全过程,并试图从系统循环与均衡的定位,来阐述台湾的执政党与在野党针对两岸政策制定的博弈与妥协。第二,本文力求在宏观论证的同时引入个案分析,选取“入联返联公投”、“ECFA议题”、“国共合作平台”等众多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了解政党政治运行中的“(政)府、(议)院、党”之争、党际互动、社会动员及两岸互动等。第三,本文试图求证以下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在台湾地区“宪政”体制下的政党政治运作,将使台湾政治系统趋于一种循环运行中的“均衡”状况,台湾的两岸政策将屈从于这种维系系统生命的“均衡”,反映到两岸关系上,则可能趋于一种“不统、不独、不武”的平稳状态,这可能将成为两岸最终走上统一的羁绊。从政党政治层面而言,两岸要敢于打破政党樊篱,勇于跨越“蓝绿”界限,最大限度地巩固“统一”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台独”势力,促成两岸和平统一水到渠成。
At present, China is facing the historic task of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and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Taiwan, the factor of party politics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t's full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aiwan's politics and its cross-strait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related work and to accomplish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party politics in Taiwan.
     The dissertation adheres to the David Easton political system theory as the framework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which attempts to study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opera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arty politics and cross-strait policies, and grasps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 future cross-strait relations with 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behavioral research approaches, the integrated usage of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related to the disciplines of political science, history, the science of law,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preface, which makes a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research purpose, motive, significance, framework, method, scope, innovation and restrictions as well as literature review and other issues. Chapter Two is the theoretical review of Taiwan's party politics. In this chapter, the political systems theory, elite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 will be theoretically interpreted and criticized on the basis of Taiwan's party politics'transi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ies' adaptability of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Taiwan's party politics and cross-strait policies. Chapter Three is the system input link:the influences of party politics on the cross-strait policie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will start from the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input link, analyze how the Taiwan's political parties enhance or reduce the political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role of the system boundary "gatekeepers" through the operation mode of party politics, and meet their own expectations of the demand for cross-strait policies. This chapter will be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social mobilization, protest, political dispute, and manipulation aimed at the cross-strait policy-making when the ruling and opposition parties in Taiwan face a "consensus government" or "divided government". Chapter Four is the system output link:the influences of the operation of party politics on cross-strait policie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will start from the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output link, analyze how the Taiwan's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make strategic intervention aimed at the output of the cross-strait policies to answer readily to pressure requirements for cross-strait polices from the political parties. This chapter will focus on Taiwan's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kinds of political strategies employed to fight for the maxim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y interests in the face of a different political environment transition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since1996. Chapter Five is the system feedback link: the influences of the operation of party politics on cross-strait policies. In this chapter,the author will analyze how the Taiwan's political parties or the ruling authorities, with the purpose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al aspirations, to affect the stimulation of the feedback process on the members of the other systems through political mobilization,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mass media, to reshape new public opinions, and then convert them to be the public's political stress of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force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to make a response, even avoid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come into being the cross-strait policie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will make summary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and forecast the future cross-strait polici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issues, and then make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There are a few innovat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it attempts to introduce Easton political system theory, and make a more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influences between the operation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arty politics and cross-strait policies.
     The dissertation embraces the time span of nearly25years since the DPP was established in1986to2011, which runs through the contemporary Taiwan'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cross-Straits exchanges. On the logical struc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game and compromise about the ruling and opposition parties for cross-strait policy formul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put, output and feedback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and tries to position the circulating system and balance. Secondly, the dissertation seeks to make the introduction of case studies with the macro argument, select a number of typical cases of "Referendum on UN Membership ","ECFA issues, the KMT-CPC Cooperation Platform" to understand the disputes among the Government, House and Party Politics, inter-party interaction,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Thirdly,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verify the various forms of exploratory thinking. The Operation of party politics influenced by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of Taiwan will make an " equilibrium "political circulating system, reflected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maintain the balanced of No Immediate Reunification, No Independence, and No Use of Force", which could become the inhibitor of Reunification of the two sides. From the level of party politics, the two sides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break the barriers of political parties, stride across the boundaries of the "blue and green", consolidate the "unification" forces to the fullest extent, win over the" intermediate "forces, isolate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forces, to promot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naturally.
引文
①刘景岚.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①刘景岚.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8页.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②Michael Roskin,Robert.L.Cord等.政治学的世界,刘后安,洪圣斐等译.台北:时英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4页.
    ①蔡佳泓.民主深化或政党竞争?初探台湾2004年公民投票参与.台湾政治学刊,2007年,第11卷第1期:第109-145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5-80页.
    ②陈陆辉,连伟廷.知性、党性与资讯——台湾民众政治效能感分析.台湾民主季刊,2008年,第5卷第3期:第121-156页.
    ①宋学文.议题联结与两岸关系之研究.问题与研究,1998年,37卷第2期:第21-35页.
    ①黄秀端,何嵩婷.党团协商与国会立法:第五届立法院的分析.政治科学论丛,2007年,第34期:第1-44页.
    ②吴玉山.三党大陆政策的趋同:选民偏好的常态分配与选票极大化策略.理论与政策,1998年,第3卷第12期:第5-22页.
    ③陈健民.大陆政策之评析:“无决策”制定模式.中国行政评论,1994年,第4试卷第3期:第113-148页.
    ①汤绍成.中共对马英九“政府”的两岸政策初探.海峡评论,2008年,第213期:第50-53页.
    ②张麟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瞻.海峡评论,2008年,第212期:第55-58页.
    ①杨开煌.520后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海峡评论,2008年,第210期:第45-48页.
    ①刘相平.2008台湾大选后的两岸关系走向蠡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第84-92页.
    ②陈先才.国民党全面执政与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第70-75页.
    ①李家泉.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可行性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18-122页.
    ②林冈.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3期:第1-6页.
    ①艾明江,张永汀,叶迎.两岸关系的新路径选择:和平发展中的两岸多轨治理探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第76-83页.
    ②徐青.民进党“学运世代”两岸政策主张的特点及其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3期:第7-16页.
    ①刘长敏.从两会复谈看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势.海峡评论,2008年,第211期:第29-33页.
    ①Howard A.Scarrow, Comparative PoliticaL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1969, p59-
    ②W.Ross Ashby, Design for a Brain, New York,1952, p1.
    ③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①许介麟.政党政治的秩序与伦理.台北:财团法人张荣发基金会、国家政策资料研究中心,1990年版.第63-64页.
    ①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①王云五编.云五社会科学辞典第三册,政治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社,1973年版.第224页.
    ①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8, Vol.11, p428.
    ② Webster'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assachusetts:G&c. Merriam Company,1971.
    ③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③ Dell Gillette Hitchner and William Hery Harbold, Modern Government:A Survey of Political Science.1962, New York:pp290-291.
    ⑤ Willian N.Chambers, Party Development and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p5.
    ⑥ Robert C.Brooks, Political Party and Electoral Problems, New York:Harper.& Brothers,1933, p14.
    ①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369页.
    ②Herbert M. Levine最新政治学争辩的议题,王业立,郭应哲,林佳龙译.台北:台湾韦伯文化,2003年版.第261页.
    ③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④谢彬,戴天仇等撰.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台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2页.
    ⑤王云五编.云五社会科学辞典第三册,政治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社,1973年版.第203页.
    ①程全生.革命民主政党全论.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7年版.第29页.
    ②程全生.革命民主政党全论.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7年版.第30页.
    ③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④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①谷光宇.政党论——革命民主政党与其它政党的比较研究.台北:黎明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9页.
    ②杨泰顺编.政党政治与台湾民主化.台北:台湾民主基金会,1991年版.第30页.
    ③杨泰顺编.政党政治与台湾民主化.台北:台湾民主基金会,1991年版.第168页.
    ①转引自王长江主编.政党政治原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②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8页.
    ①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25页.
    ②黄炎东.新世纪台湾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发展趋势.台北:正中书局,2004年版.第157-165页.
    ①黄炎东.新世纪台湾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发展趋势.台北:正中书局,2004年版.第156页.
    ②黄炎东.新世纪台湾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发展趋势.台北:正中书局,2004年版.第166-177页.
    ③王英津.台湾地区政治体制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386页.
    ①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①台湾“中央”通讯社编.2003年世界年鉴.台北:“中央”通讯社印行,2003年版.第81—83页.
    ②彭怀恩著.台湾政党论.台北:米罗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76页.
    ①林劲、郭红斌著.当代台湾政党互动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②徐锋.当代台湾政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7年6月.第46-48页.
    ①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2—643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8页.
    ①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246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4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184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197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208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227页.
    ③马英九.马双十讲话全文:做中华文化领航者.凤凰网.http://tw.ifeng.com/scroll-news/detail_2011_10/11/9754567_0.shtml.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51-255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62-64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422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54-455页.
    ①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①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2002年.第244-246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84-289页.
    ①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②吴重礼著,陈义彦主编.利益团体,政治学(下).台北:五南出版社.第187-200页.
    ③David B.Truman.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舆论,张炳九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④David B.Truman.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舆论,张炳九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⑤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①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②吴重礼著,陈义彦主编.利益团体,政治学(下).台北:五南出版社.第187-188页.
    ①郑明德.民进党派系政治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2003年.
    ②Arend Lijphart.民主类型:36个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府类型与表现,高德源译.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190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403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359页.
    ③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287-302页.
    ①C.Wright Mills.权力精英,王逸舟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382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29页.
    ②葛永光.国民党主席选举——意义与挑战.台湾民主季刊,2005年,第2卷第3期:第125-131页.
    ③侯汉君.国民党主席选举的过程与政治效应.台湾民主季刊,2005年,第2卷第3期:第117-123页.
    ①C.Wright Mills.权力精英,王逸舟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①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台北:三民书局,2002年版.第298-300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13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41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①若林正丈.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洪金珠,许佩贤译.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②若林正丈.蒋经国与李登辉,赖香吟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137页.
    ①若林正丈.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洪金珠,许佩贤译.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34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8-175页.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页.
    ②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页.
    ③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103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137页.
    ①何醒邦.两岸协议先签后审?蔡英文:傲慢摧毁民主.中时电子报,2009年2月28日.
    ②吕采千.民进党制作反两岸经济架构协定(ECFA)说贴.“中央”广播电台,2009年3月2日.
    ③吕采千.民进党517大游行比照去年1025,至少动员60万人,“中央”广播电台,2009年4月22日.
    ④黄明灵,温贵香.蔡英文:一年内推ECFA公投,阻止马“政府”亲“中”.“中央”通讯社,2009年5月19日.
    ①温贵香,谢佳珍.赖幸媛:ECFA不涉主权,不需公投.“中央”通讯社,2009年4月11日.
    ②“中央”社讯息服务.“经济部”国际贸易局:有关报载“马‘政府’抗拒公投,形成民主独裁”之说明.“中央”通讯社,2009年6月6日.
    ③李佳霏.“总统”国庆谈话,沟通凝聚两岸政策共识.“中央”通讯社,2009年10月10日.
    ①周永婕ECFA'“国会”监督,马英九:签前报告后送审.中央通讯社,2009年10月17日.
    ②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225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40-144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44页.
    ③陈陆辉,连伟廷.党性与资讯——台湾民众政治效能感的分析.台湾民主季刊,2008年,第5卷第3期:第147-149页.
    ①陈佳吉.台湾的政党竞争规范与民主巩固.台北:翰庐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517-518页.
    ②范硕铭.民主化下台湾的社会运动外部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2008年.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282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41页.
    ②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271页.
    ③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页.
    ④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293页.
    ①吴东钦.从议事阻挠观点探讨“我国中央分立政府”运作之影响.台湾民主季刊,2008年,第3卷第3期:第102-104页.
    ②吴东钦.从议事阻挠观点探讨“我国中央分立政府”运作之影响.台湾民主季刊,2008年,第3卷第3期:第89-98页.
    ①刘国深.当代台湾政治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版.第81页.
    ②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第49-50页.
    ①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第49页.
    ①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②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①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②郑明德.民进党派系政治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2003年.
    ③王可莉.内五人小组成员,出掌行动内阁.新新闻,2009年9月9日.
    ①何醒邦,朱真楷.吕秀莲:双英会不如开国是会议.中时电子报,2009年5月22日.
    ②黄悦娇.陈共迈:民间国是会议就是“双英会”最好场合.中广新闻网,2009年2月13日.
    ①吴东钦.从议事阻挠观点探讨“我国中央分立政府”运作之影响.台湾民主季刊,2008年,第3卷第5期:第102-104页.
    ②程平.绿委锁门阻议程,王金平:妨疑公务违法.中广新闻网,2009年5月4日.
    ③程平.在野党连续瘫痪“立院”,执政党该硬起来了.中广新闻网,2009年5月26日.
    ①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第50页.
    ①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第50-53页.
    ①周静苓.公民投票的理论局限与实践节制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8年.
    ②周静苓.公民投票的理论局限与实践节制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8年.
    ①邵景雯,王贝林,彭显钧等.马:ECFA会送“国会”审议,反对公投.自由时报:2009年12月31日.
    ①郑明德.民进党派系政治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2003年.
    ②郑明德.民进党派系政治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2003年.
    ③王可莉.内五人小组成员,出掌行动内阁.新新闻,2009年9月9日.
    ①黄瑞宏.强化以党辅政,薛香川等任国民党中常委.“中央”通讯社,2008年11月25日.
    ②隋杜卿.“总统”兼党主席,有助政策推动.中华日报,2009年4月15日.
    ①邵宗海.两岸关系——陈水扁的大陆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页.
    ②方鹏程.台湾海基会的故事.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页.
    ①张婉玲.大陆情势——对台政策,大陆情势.台北:“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2005年7月.第85页.
    ②张婉玲.大陆情势——对台政策,大陆情势.台北:“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2005年7月.第85页.
    ①张德厚.江丙坤:兼国民党副主席无利益冲突问题.中广新闻网,2008年12月3日.
    ②张德厚.江丙坤球员兼裁判?海基会:台联打击谈判队伍.中广新闻网,2009年12月16日。
    ③廖芳洁.江陈会:口误?江丙坤坦承是“橡皮图章”.TVBS,2009年12月30日.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38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丑甫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445页.
    ③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458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63-466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3-474页.
    ②何宏儒.“经济部”说贴:两岸签经合协议,台GDP增3.3%.“中央”通讯社,2009年3月1日.
    ①彭显钧,邱燕玲,洪瑞琴.黄昆辉:CECA是国共、财团勾结产物.自由时报:2009年2月25日.
    ②邵景雯.蔡英文:签ECFA,台湾会被中国锁住.自由时报,2009年3月2日.
    ①陈文信.党政军投资媒体,NCC拟松绑.中时电子报,2010年1月9日.
    ①林欣玫.党政军退出媒体,媒改社主张台视与华视皆公共化.铭报即时新闻,2005年12月15日.
    ②陈文信.党政军投资媒体,NCC拟松绑.中时电子报,2010年1月9日.
    ①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1—97页.
    ②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第49-50页.
    ②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③李人岳.三合一选举结果,学者:马执政严重警讯.中广新闻网,2009年12月6日.
    ①网络新闻.外媒评论台湾选举,马“政府”大挫败.TVBS,2009年12月6日.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00-502页.
    ①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②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①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②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①程烨睿,钟家豪.达赖访台,国民党紧急启动国共平台.今日新闻,2009年8月30日.
    ②陈洛薇,曾薏苹,黄馨仪.达赖效应,大陆访台降层级,推迟采购团.中时电子报,2009年9月1日.
    ③程烨睿,钟家豪.达赖访台,国民党冷处理,五巨头避会面.今日新闻,2009年8月31日.
    ①黄寅.“中庸之道”的平衡智慧.光明日报.2007年3月8日.
    [1]吴新兴.整合理论与两岸关系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版.
    [2]刘国深.当代台湾政治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版.
    [3]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4]高民政.台湾政治纵览.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5]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之谜.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6]范希周.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7]杨毅周.民进党组织派系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8]刘红.民进党执政状况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9]刘红.从“执政”到“在野”.福州: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10]徐锋.当代台湾政党政治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11]林劲,郭红斌.当代台湾政党互动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12]史卫民.解读台湾选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3]张文生,王茹.民进党选举策略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4]鞠海涛.民进党社会基础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15]彭怀恩.台湾政治变迁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87年版.
    [16]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何海兵.台湾六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8]黄嘉树、程瑞.台湾选举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19]李立.世纪争锋:国民党与民进党决战台湾.北京:台海出版社,2008年版.
    [20]苏永钦.政党重组:台湾民主政治的再出发.台北:新台湾人基金会,2001年版.
    [21]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台北:天下远见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
    [22]葛永光.政党政治与民主发展.台北:空中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王业立.比较选举制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24]吴文程.台湾的民主转型:从威权型的党国体系到竞争性的政党体系.台 北:时英出版社,1997年版.
    [25]陈佳吉.台湾的政党竞争规范与民主巩固.台北:翰庐出版社,2003年版.
    [26]彭怀恩.台湾政党论.台北:米罗文化,2005年版.
    [27]邵宗海.两岸关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95年版.
    [28]王家英,孙同文编.两岸关系的矛盾与出路.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1996年版.
    [29]张亚中,李英明.中国大陆与两岸关系概论.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30]黄天中,张五岳.两岸关系与大陆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82年版.
    [31]杨开煌.纵论两岸寻双赢.台北:智库出有限公司,民国85年版.
    [32]赵春山.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台北:民主基金会,民国80年版.
    [33]赵建民.两岸互动与外交竞逐.台北:永业出版社,民国83年版.
    [34]蔡政文,林嘉诚.台海两岸政治关系.台北: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民国78年版.
    [35]邵宗海.两岸协商与谈判.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4年版.
    [36]包淳亮,柳金财.大陆研究与两岸关系.台北:晶典文化,2008年版.
    [37]陈建民.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台北:秀威信息,2007年版.
    [38]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出版社编辑室.政府大陆政策重要文件(17版).台北:行政院大陆委员会,2007年版.
    [39]罗致政,宋允文.解构一个中国:国际脉络下的政策解析.台北:台湾智库,2007年版.
    [40]包宗和,吴玉山.争论中的两岸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88年版.
    [41]吴玉山.抗衡与扈从:两岸关系新诠.台北:正中书局,民国86年版.
    [42]张五岳.分裂国家互动模式与统一政策之比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43]丘垂正.两岸和平三角建构.台北:秀威信息,2008年版.
    [44]林祖嘉.两岸经贸与大陆经济.台北:天下文化,2005年版.
    [45]杨开煌.谈判策略研究.台北:冠志出版社,民国83年版.
    [46]翁明贤,吴建德.全球战略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台北:华立图书,2008年版.
    [47]楚树龙.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49]朱松柏.分裂国家的统一历程.台北:政大国关中心印行,民国80年版.
    [50]张亚中.两岸整合论.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版.
    [51]张亚中.两岸主权论.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52]严家其.联邦中国构想.台北:联经出版社,民国81年版.
    [53]邵宗海.当代大陆政策.台北:生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5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王长江主编.政党政治原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57]许介麟.政党政治的秩序与伦理.台北:财团法人张荣发基金会、国家政策资料研究中心,1990年版.
    [58]王云五编.云五社会科学辞典第三册,政治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社,1973年版.
    [59]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0]谢彬,戴天仇等撰.民国政党史·政党与民初政治.台北:中华书局,2007年版.
    [61]程全生.革命民主政党全论.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7年版.
    [62]谷光宇.政党论——革命民主政党与其它政党的比较研究.台北:黎明出版社,1983年版.
    [63]杨泰顺编.政党政治与台湾民主化.台北:台湾民主基金会,1991年版.第30页.
    [64]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5]黄炎东.新世纪台湾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发展趋势.台北:正中书局,2004年版.
    [66]王英津.台湾地区政治体制分析.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67]台湾“中央”通讯社编.2003年世界年鉴.台北: “中央”通讯社印行,2003年版.
    [68]彭怀恩著.台湾政党论.台北:米罗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版.
    [69]吕亚力.政治学方法论.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年版.
    [70]吴重礼著,陈义彦主编.利益团体,政治学.台北:五南出版社.
    [71]邵宗海.两岸关系——陈水扁的大陆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版.
    [72]方鹏程.台湾海基会的故事.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页.
    [73]张婉玲.大陆情势——对台政策,大陆情势.台北: “行政院”大陆事务委员会,2005年7月.
    [1]徐锋.法理台独与台湾政党政治的新发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范希周.现阶段民进党大陆政策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
    [3]何翔.从台湾选举看其政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世纪桥,2006年,第12期.
    [4]严安林.台湾政局演变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孙代尧.台湾政党政治生态及其对两岸统一的影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王瑜.台湾地区政党政治.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7期.
    [7]马风书,李淑峰.从中美苏战略三角到中美俄战略三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黄泽华.当前中美关系与台海两岸关系的相关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9]高永光.政党竞争与政党联合:议题取向的分析.台北:理论与政策,1998年,第2期.
    [10]赵建民.台湾主体意识与中国大陆民族主义的对抗: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两岸关系.中国大陆研究,1998年,第1期.
    [11]吴重礼.台湾地区县市层级“分立政府”与“一致政府”之比较:以新竹县市与嘉义县市为例[J],台北: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2001年,第3期
    [12]长空.台湾政党政治的巨大变数.南风窗,2005年,第10期.
    [13]李猛,黎莉.试析台湾政党政治的形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4]吴熊远.试论台湾90年代的政党政治.台湾研究,1993年,第4期.
    [15]杨剑.台湾政党政治与“中间选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
    [16]孙云.台湾政治转型后政党体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台湾研究集刊,2004 年,第4期.
    [17]吴春成.“政党轮替”与国民党政党品牌变化.台湾研究集刊,2003年,第2期.
    [18]黄嘉树.民进党赢得国会第一大党的原因分析.两岸关系,2002年,第1期.
    [19]严安林.第六届“立委”选举与台湾政局走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1期.
    [20]许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山西老年,2000年,第8期.
    [21]黄秀瑞,政党轮替前后的立法院内投票结盟.选举研究,2004年,第1期.
    [22]裴丽珍.“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和启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3]范晓军.台湾政治板块的切割与重组.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1期.
    [24]褚静涛.国亲合并有利制衡.台声,2005年,第1期.
    [25]张雷.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后的政党政治走向.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6]孙肖远.政治本土化与台湾政治转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4期.
    [27]刘国深.民进党意识形态析论.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8期.
    [28]王甫昌.族群同化与动员:台湾民众政党支持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94年,第77期.
    [29]王业立.县市长选举结果与地方政党版图变迁.国家政策论坛,2002年,第2期.
    [30]何思因.台湾地区选民政党偏好的变迁:1989-1992.选举研究,1994年,第1期.
    [31]林震.驾驭第三波:台湾和韩国民主化比较研究.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8年,第74期.
    [32]林浊水,林文杰.台湾政党转型与民众统独意向的变迁.中国大陆研究,1999年,第6期.
    [33]徐永明.宋楚瑜现象:菁英分裂、选举动员与政党重组.理论与政策,2000年,第2期.
    [34]徐永明,陈鸿章.多席次选举中政党的分合:以台湾区域立委选举为例.选举研究,2004年,第1期.
    [35]陈陆辉.台湾选民政党认同的持续与变迁.选举研究,2000年,第2期.
    [36]陈义彦.模棱两可的态度还是不确定的未来:台湾民众统独观的解析.中国 大陆研究,2003年,第5期.
    [37]盛治仁.单一选区两票制对未来台湾政党政治发展之可能影响探讨[.台湾民主季刊,2006年,第2期.
    [38]蔡佳泓.国会改造之选举制度方案比较.选举研究,2002年,第2期.
    [39]蔡佳泓.民主深化或政党竞争?初探台湾2004年公民投票参与.台湾政治学刊,2007年,第11卷第1期.
    [40]陈陆辉,连伟廷.知性、党性与资讯——台湾民众政治效能感分析.台湾民主季刊,2008年,第5卷第3期.
    [41]宋学文.议题联结与两岸关系之研究.问题与研究,1998年,37卷第2期.
    [42]黄秀端,何嵩婷.党团协商与国会立法:第五届立法院的分析.政治科学论丛,2007年,第34期.
    [43]吴玉山.三党大陆政策的趋同:选民偏好的常态分配与选票极大化策略.理论与政策,1998年,第3卷第12期.
    [44]陈健民.大陆政策之评析:“无决策”制定模式.中国行政评论,1994年,第4试卷第3期.
    [45]汤绍成.中共对马英九“政府”的两岸政策初探.海峡评论,2008年,第213期.
    [46]张麟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瞻.海峡评论,2008年,第212期.
    [47]杨开煌.520后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海峡评论,2008年,第210期.
    [48]刘相平.2008台湾大选后的两岸关系走向蠡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3期.
    [49]陈先才.国民党全面执政与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
    [50]李家泉.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可行性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1]林冈.美国因素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3期.
    [52]艾明江,张永汀,叶迎.两岸关系的新路径选择:和平发展中的两岸多轨治理探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年,第5期.
    [53]徐青.民进党“学运世代”两岸政策主张的特点及其影响.台湾研究集刊, 2008年,第3期.
    [54]刘长敏.从两会复谈看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势.海峡评论,2008年,第211期.
    [55]葛永光.国民党主席选举——意义与挑战.台湾民主季刊,2005年,第2卷第3期.
    [56]侯汉君.国民党主席选举的过程与政治效应.台湾民主季刊,2005年,第2卷第3期.
    [57]吴东钦.从议事阻挠观点探讨“我国中央分立政府”运作之影响.台湾民主季刊,2008年,第3卷第3期:第102-104页.
    [58]邵宗海.陈水扁一边一国主张的分析与两岸关系的影响.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2期.
    [59]张五岳.分裂国家互动模式与统一政策之比较研究.见两岸关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主办,1998年.
    [60]高朗.从整合理论探索两岸整合的条件与困境.见两岸关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8年.
    [61]吴玉山.台湾的大陆政策:结构与理性.见两岸关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8年.
    [62]石之瑜.芝麻,开门!心理分析引领两岸政策研究进入新境界.见两岸关系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8年.
    [63]林琼珠.台湾民众的“台湾人、中国人”认同与统独立场稳定与变动之分析.见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计划:2008年立法委员选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2009年.
    [64]吴振嘉.国民党何以能一党独大?--论国民党选民基础的稳定与变迁.见台湾选举与民主化调查计划:2008年立法委员选举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台湾大学,2009年.
    [65]施正锋.宪政体制的选择与宪政改造的过程.见永续发展与制度变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淡江大学台北校园校友联谊会馆,2006年.
    [66]陈文俊、黄志呈.蓝军VS.绿营:2002年北高市长选举之比较.见2003年台湾政治学会年会暨世局变动中的台湾政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政治学会,2003年.
    [67]陈陆辉、周应龙.台湾民众统独立场的趋势分.见2003年台湾政治学会年 会暨世局变动中的台湾政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政治学会,2003年.
    [1]刘景岚.台湾政治转型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郑明德.民进党派系政治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2003年.
    [3]周静苓.公民投票的理论局限与实践节制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8年.
    [4]范硕铭.民主化下台湾的社会运动外部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2008年.
    [5]沈莒达.中山先生万能政府的系统分析原理:[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1983年.
    [6]何振盛.政党体系重组与宪政体制发展台湾个案研究(1986-2008):[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2008年.
    [7]林琼珠.台湾政党体系重组过程之研究: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六年:[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1998年.
    [8]施佩萱.台湾选民政党认同变迁之分析—横向与纵向的观察:[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8年.
    [9]郭琮渊.国民党与民进党政党形象之跨时性分析:以三次总统大选选后调查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私立东吴大学政治学系,2005年.
    [10]陈诗瑜.我国政党重组之研究:从一九七七年到二○○五年:[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2005年.
    [11]黄俊达.台湾新生政党的发展与策略:以亲民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私立东海大学政治学系,2001年.
    [12]詹松谕.解严后台湾政党的分合与竞争:[硕士学位论文].台湾:私立东吴大学政治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
    [13]郑盛隆.新党的发展与衰退—历史研究途径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台湾:私立文化大学政治学研究所,2003年.
    [14]徐锋.当代台湾政党政治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
    [15]王立言.由“国家能力”途径看台湾大陆政策的制订与执行:(1996—2000):[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2001年.
    [16]白小军.台湾政党政治及其对两岸关系走向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学院,2000年
    [1]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吉姆·赫尔姆斯,詹姆斯.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张林宏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3]詹姆斯·利雷(李沽明),楚克·唐斯主编.台海危机:过去、现在、未来,华宏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4]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民治政府,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8]若林正丈.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洪金珠,许佩贤译.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版.
    [9]若林正丈.蒋经国与李登辉,赖香吟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
    [10]David B.Truman.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舆论,张炳九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版.
    [11]Arend Lijphart民主类型:36个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府类型与表现,高德源泽.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版.
    [12]C.Wright Mills.权力精英,王逸舟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382页.
    [13]Herbert M.Levine.最新政治学争辩的议题,王业立,郭应哲,林佳龙译.台北:台湾韦伯文化,2003年版.
    [14]Michael Roskin, Robert. L. Cord等.政治学的世界,刘后安,洪圣斐等译.台北:时英出版社,2002年版.
    [15]Howard A.Scarrow, Comparative PoliticaL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New York,1969.
    [16]W.Ross Ashby, Design for a Brain, New York,1952.
    [17]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8.
    [18]Webster'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assachusetts:G&c. Merriam Company,1971.
    [19]Dell Gillette Hitchner and William Hery Harbold, Modern Government:A Survey of Political Science.1962, New York.
    [20]Willian N.Chambers, Party Development and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21]Robert C.Brooks, Political Party and Electoral Problems, New York:Harper.& Brothers,1933.
    [22]Josephs. Nye Jr.:"Get Smart",Foreign Affairs,Jul/Aug,2009.
    [23]Alagappa,Muthiah(2001),Taiwan'spresidentialpolitics: democratize-tion and crass strait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monk, N. Y: M.E.Sharpe.
    [24]Chang,Jaw-ling Joanne and William W.Boyer(2000),United State-Taiwan relations.twenty years after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Baltimore, MD.:School of Law,University of Maryland.
    [25]Ching,Leo T.S.(2001),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6]Chu, Yun-Han(2001), Growth and equivocation in support for democracy in Korea and Taiwa,Glasgow: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Centre for the Stuudy of Public Policy.
    [27]Gerrit,Gong(2000),Taiwan Strait Dilemmas:China-Taiwan-U.S. polices in the new century,Washington,D.C.: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8]Fell, Dafydd(2005a), "Measuring and Explaining Party Changes in Taiwan: 1991-2004",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29]Fell, Dafydd (2005b), Party Politics in Taiwan:Party change and the democratic evolution of Taiwan,1991-2004, NY:Routledge.
    [30]Fuh-Sheng John Hsieh, Dean Lacy, and Emerson M. S. Niou(1996), "Economic Voting in the 1994 Taiwan Elections ", American Asian Review,14(2).
    [31]Fuh-Sheng John Hsieh, Dean Lacy, and Emerson M. S. Niou (1998),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Voting in a One-Party-Dominant Democracy: Taiwan's 1996 Presidential Election. ", Public Choice,97(3).
    [32]John Fuh-Sheng Hsieh and Jaewon JANG (2009), "social Cleavages,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in Taiwan and South Korea." paper presented in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33]Tse-min Lin, Yun-han Chu, and Melvin J. Hinich (1996), "Conflict Displacement and Regime Transition in Taiwan:A Spatial Analysis, " World Politics 48(4).
    [34]Wang T. Y. and I-Chou Liu (2004),"Contend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Asian Survey 44(4).
    [35]Ware, Alan Yu, Ching-Hsin (2004),"Direcction and Strength of Voter's Party Identification in Taiwan after 2000. " Soochow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19.
    [36]Ware, Alan Yu, Ching-Hsin (2005), "The Evolving Party System in Taiwan, 1995-2004. "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4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2]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http://www.gwytb.gov.cn
    [3]凤凰网.http://tw.ifeng.com
    [4]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5]中国新闻评论网http://gb.chinareviewnews.com
    [6]台湾地区“立法院”全球资讯网http://www.ly.gov.tw
    [7]台湾地区“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网站. http://www.mac.gov.tw
    [8]台湾地区远见杂志民意调查中站.http://www.gvm.tw/gvsrc/tpmi/index/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