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研究(1912—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作为非营利社会组织开展的工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
    挥的作用已经愈来愈大。慈善组织及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它作为一种
    社会价值观曾对中国封建统治者维持其政权有不小的贡献。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
    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伴随新政权诞生,政治与经济制度的转变,慈善组
    织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的公益组织,凭借其社会救济的功能,
    对转型时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近代上海这个中国社会
    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慈善组织充分利用了城市工商经济发展所带来有利条件,为社
    会慈善救济的展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力图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比较学等研究方法,
    透视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的发生、发展、衰落及其内在规律,并通过分析它们的
    内在组织结构、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参与者的成份等,总结慈善组织在民国时
    期上海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地位,以期客观地评价这个社会中间组织在民国社会发
    展中地位。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简单扼要地回顾了慈善组织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其发展演变,以及慈善事
    业的性质。社会慈善事业,从人类文明形成之日起产生,即与人类社会文明同步前
    进。从商周到明清,历史跨越了数千年的时空,但慈善的中心思想不变,它由民本
    主义、儒家“仁爱”、佛教“因果报应”等,汇集成了慈善思想。近代以降,西方慈
    善思想的导入,使得慈善理念的内涵扩大,参与慈善事业的人数增加,推动了民国
    上海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发展的背景与社会基础进行分
    析。一方面,民国建立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变迁,经济快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
    的社会各阶层进一步分化,伴随而来的是人口大量流入,它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
    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因与市场发展不协调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市场的波动和民国政局的动荡,对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使得社会的贫
    困阶层日益扩大,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上海作为一个先于
    国内其它地区进入向城市化进程过渡的城市,在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示范下,国外对
    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的政策在上海首先得到了尝试,推动了上海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是对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特征加以分析。上海经济的快
    速发展,使上海的城区日益扩大,同时,移民的大量进入,使原先农村中结成的血
    缘、地缘关系,转变为以业缘关系、居住区域关系,慈善组织逐步摆脱了单一的同
    
    乡会、同业公所等局限,向功能比较齐全的慈善组织转变。民国的慈善组织与旧的
    慈善组织相比,具有了新的特征。客观上,民间的慈善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超越了
    官办,慈善组织的属性上出现了官方主办、民间主办、宗教界主办等形式,慈善组
    织的资金来源和资产属性上,也具有了现代社会的性质;在意识上,慈善摆脱了传
    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的束缚,溶入了西方现代责任意识、公民意识。
     第四章对民国慈善组织的结构、运行机制和成员构成进行分析。此时的慈善组
    织,它的发起条件,入会的资格审定,会员的权利与义务,资金来源与使用等有了
    较为详细的规定,慈善组织正逐步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过渡。在组织结构上,
    它效仿西方同类组织的做法,努力提高组织的民主意识和决策的透明度,以获取公
    众的信任;另外,慈善事业参与者,由传统的绅商主导型转向工商界人士为主,其
    中江浙籍的商人开始占据主要的地位,成为慈善事业的主力军。
     第五章阐述了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的主要活动、社会功能及存在的不足。各
    慈善组织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的救济,主要包括机构内的救助和机
    构外的救助,临时救助和平常救助。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的的救济对象己向特定
    人群转变,从婴儿到老年人,从残疾人到健康的游民、妇女等皆有专门的慈善组织,
    慈善事业走向新的时期。在社会功能方面,作为民间的社会组织,慈善组织与政府
    间形成了监督与被监督,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尽管时期上海慈善组织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也具备了现代组织的许多
    属性,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在组织成立中显现先天不足,其规模和人员受到一定
    的限制,在制度化建设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在救济效果上,获得救助人数
    有限等等,但这一时期的慈善组织及慈善事业对社会的稳定、对上海慈善事业整体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启示: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古老中国的文明史也
    是慈善的发展史。慈善事业在不同的时期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显示出不同的社
    会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又与慈善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它与组织者、参与
    者密不可分。民国时期,慈善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在新思潮和新制度的双重催化作用
    下,出现了明显的现代特征,它从组织的结构形式、运行程序、人员的组成及成份
    等方面皆得到体现。而慈善组织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及教育功?
Charities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s non-profit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Enjoying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charities worked as a social value concept and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sustaining of Chinese feudalis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times, especially after the Xinhai Revolu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rose to its top due to som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factors; therefore, they produce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turbulent and trans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s the most advanced and biggest city in China, Shanghai took full advantage of good conditions introduced by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led a decisive role in social charitable relieve facilities.
    From the angle of society history and by means of some research approaches such as history, sociology, strategies and study of comparative law,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horough exposition of some important events' happening, developing and declining and their internal law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so by analyzing their inner organization struc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civil associates as well a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ir participants, the article also summarizes the role and social position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in the tim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 that the social position of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can be objectively commented.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A brief review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historical orig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and their nature. Born at the time of beginning of human civilization, charities advances synchronously with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to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ough charities had seen great changes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its central concept had kept unchanged. It absorbed the people-orientationlism, humanity of Confucianism and retributive justice of Buddhism, thus charity concept came into being.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introducing of Western charity concept made the connotation of charity broadened and the amount of people in the line of charity increased.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ies at that time was pushed forward.
    Chapter Two: An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and social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charities in Shanghai at the tim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one hand,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systems,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further break-up of social class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ere followed by the population flowing, which
    
    
    
    produced some serious social problem while provi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onsiderable amount of cheap workforce and commodities market. The fluctuation of the market and the turbulence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resulted in some negative effects, which enlarged the amount of the poor and consequently created some threats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as a comparatively early urbanized city in China, Shanghai had followed the western model and introduced some foreign social relief facilities and charities policies, therefore Shanghai charities was pushed forward.
    Chapter Three: Qualities of shanghai charities and its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economy made the urban area expanded. In the meantime, the in pouring of immigrants made the blood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fellow natives in country side changing into ties of the same trade and the same community. So charity organizations got out the restriction of parties of fellow native and trade associates into uni-purpose charity organiz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old ones,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ossessed some new characters. Private charity organizations were superior to the state-run ones as to their quantities and sizes; Charity organizations were managed
引文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年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三联书店 1987年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译本,华夏出版社
    [美]彼德.布劳著 孙非 张黎勤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华夏出版社 1988年
    [英]丹尼斯.史密斯著 周辉荣 井建斌等译:《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 陈黎 陆宏成译:《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
    [德]马克斯.韦伯著 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1999年
    [美]依恩.罗伯逊:《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年
    [美]R E帕克:《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
    [英]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1987年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 1987年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张力——一个史的比较》,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
    [美]顾德:《工业化与家庭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6年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
    马特拉斯:《社会不平等》,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90年
    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美]罗伯特 海布尔等:《现代化理论研究》,中译本,华夏出版社 1989年。
    [英]K J 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机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谢高桥:《都市人口迁移与社会适应》,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1年
    李淑梅:《社会转型与人的现代重朔》,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
    许嘉猷:《社会阶层化和社会流动》,台北:三民书局 1986年。
    [美]H E 斯皮罗著 徐俊等译:《文化与人性》,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第24页。
    
    
    [法]阿努瓦 阿布戴尔—马里克著 张宁 丰子义译:《文明与社会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年。
    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年版。
    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美]罗兹 墨非著 章克生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法]谢和耐著 《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 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靳润成主编:《中国城市化之路》,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陆得阳、(日)稻森信昭:《中国残疾人史》,学林出版社 1996年版。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 2000年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 2000年版。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叶骁军 温一慧著:《控制与系统——城市系统控制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林广 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
    陈宝良著:《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卫兴华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侯文若:《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1年版。
    孙光德:《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8年版。
    林闽钢:《现代社会保障》,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年版。
    蒋月:《社会保障法概论》,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赵曼:《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7年版。
    周永新:《社会福利的观念与制度》,中华书局(香港) 1990年版。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华慈善年鉴》2000年。
    《中华慈善年鉴》2001年。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蓝天下的至爱:上海慈善事业巡礼:1994.5-2001.12》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
    《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
    《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上海研究论丛》
    《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
    《上海公共租界年报》
    上海泰东图书局内务部编定 周成编纂:《慈善行政讲义》,1922年。
    胡任夫著:《公民与公民资格之养成》,1927年。
    张振之著:《目前中国社会的病态》,上海民智书局 1929年5月。
    刘钟琳等编辑:《赈灾辑要》,上海广益书局 1936年8月。
    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陈端志:《抗战与社会救济》,商务印书馆 1938年版。
    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
    柯象峰:《社会救济》,正中书局 1944年。
    柯象峰编著:《中国贫穷问题》,上海正中 1947年。
    吴鹏飞:《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
    孙本文著:《社会问题》,出版:上海世界
    孙本文著:《中国社会问题》,重庆青年书店 1939年10月。
    孙本文著:《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 1947年。
    钟腾浩编:《总理遗教社会部门辑要》,中国文化服务社 1944年。
    黄敦诗编著:《慈幼事业概述及实施刍议》,重庆中华慈幼协会 1944年。
    陈礼江等著:《难民儿童的救济与教养》,重庆独立出版社 1938年。
    陈舜裔 张汗勋等:《有关上海儿童福利的社会调查》,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 1948年。
    上海正中关瑞梧编著:《儿童教养机关之管理》(社会福利类) 1947年8月出版
    上海儿童福利促进研究调查组:《上海市社会福利机关要览》, 1948年6月。
    许晚成编:《上海慈善机关概况》 上海龙文书店 1941年5月。
    行政院新闻局:《社会救济》,出版:同著者,1947年9月
    中国盲民福利协会编:《中国盲民福利协会特刊》。
    救济水灾委员会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报告书》,1933年12月。
    救济水灾委员会编:《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察勘各区工程备览》(1932年11月)。
    振务委员会制:《民国二十年赈务统计图表》。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
    训练总监处编:《世界红卍字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救济队训练班报告书》。
    曾志忞等编:《上海贫儿院第一次报告》(自开办至宣统元年六月)。
    上海市慈善团体财产整理委员会:《上海市慈善团体财产整理委员会报告册》,1931年。
    《旧松属慈善会概况》,1933年。
    上海临时义赈会编:《义赈汇编》,1928年。
    上海特别市临时庇寒所编:《上海特别市临时庇寒所报告册》,1929年3月。
    《豫陕甘赈灾委员会驻沪办事处:豫陕甘赈灾委员会驻沪办事处经收赈款赈品征信录》,1929年。
    上海游民习勤所编:《上海游民习勤所第一届报告》,出版:同编者,1931年。
    上海游民习艺所编:《上海游民习艺所报告第二编》,出版:同编者,1937年6月。
    《上海游民习勤所报告》。
    世界红卍字会天津主会主编:《世界红卍字会天津主会二十三年全年各项慈款收支征信录》。
    世界红卍字会救济赣灾上海总办事处编:《世界红卍字会救济赣灾上海总办事处总报告》。
    世界红卍字会绍兴分会编:《世界红卍字会绍兴分会丙子年开办经常冬季施米收支征信清册》,出版:同著者。
    世界红卍字会南联救济队编:《世界红卍字会南联救济队浔江殉慈纪念塔落成专刊》,出版:同著者。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会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会赈救工作报告》,出版:同著者。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一览》,出版:同著者。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办事处汇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办事处赈救工作报告书》。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总办事处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救济总监理部总报告》。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简章》。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总分各会救济工作报告书》,出版:同上,第一编:(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2月),苏浙区域救济简状。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编:《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及其他慈业概要》,
    
    出版:同上,1934年。
    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总办事处编:《八一三救济征信录》,出版:同著者,1937年。
    上海残疾院编:《上海残疾院报告册》,1934、1937~1940年。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残病院报告册》。
    上海联义善会编:《上海联义善会征信录》,1931、1932、1935。
    广慈苦儿院编:《广慈苦儿院第三期报告册》,1932年。
    上海东北难民救济会:《上海东北难民救济月捐运动收支报告书》,1933年8月。
    《沪南慈善会第十四届报告册》,1934年。
    《沪南慈善会报告册》,1947年附1935—1946年。
    《上海慈善团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决算表》,1934年。
    上海各慈善团体筹募黄河水灾急赈联合会编:《上海各慈善团体筹募黄河水灾急赈联合会征信录》,1934年。
    上海物品助振会编:《上海物品助振会特刊》,1936年。
    《上海妇女会慈善宴舞会》,1937年。
    《上海中国济生会济生医局募捐册(1912-1949)》。
    《上海中国济生会册》,1937年。
    《上海真心慈善会墩信录》,1938年。
    上海至圣善院编:《上海至圣善院征信录》(1938年)1939年。
    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编:《一年来之救济工作》,出版:同上,1938年。
    上海救济难民儿童教养院刊物编辑委员会:《上海救济难民儿童教养院新屋落成纪念册》,出版:上海救济难民儿童教养院出版股,1939年12月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编:《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工作报告》第一、二、三期,(民国廿六年八月至廿七年二月止)。
    上海国际救济会编:《上海国际救济会六个月工作报告》(廿六年八月十三日至廿七年三月十五日止)。
    上海国际救济会编:《上海国际救济会总报告及征信录》,1940年出版。
    广东旅沪同乡会等主办:《广东旅沪同乡救济难民委员会报告书》,出版:同上 1938年。
    《上海普益工艺社》,1939年。
    净业孤儿教养院编:《流浪儿童教养问题—净业教养院第一次报告》,1943年。
    《慈善游艺大会特刊》,1947年。
    苏北难民救济会设上海办事处编:《上海苏北难民救济报告》,1947年2月。
    
    
    《上海各慈善团体筹募黄河水灾急赈联合会征信录》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 1933年版。
    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黎明书局 1935年版。
    严仲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 1955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中华书局 1962年版。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 1957年版。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上海物价年刊》,1934年。
    《上海物价年刊》,1935年。
    《上海物价年刊》,1936年。
    《上海物价年刊》,1937年。
    《上海物价年刊》,1938年。
    《上海物价月报》,1937年4月。
    《上海县教育局年报》,1927年。
    《上海县教育局年报》,1928年。
    《上海县教育局年报》,1929年。
    《上海县教育三年概况:十九年八月至廿二年七月》。
    胡祖荫主编:《儿童年鉴》,1937年。
    《中华年鉴》(上下册),1948年。
    《上海市年鉴》。
    《上海市年鉴》。
    《上海市年鉴》,1935年。
    《上海市年鉴》,1936年。
    《上海市年鉴》,1937年。
    《上海市年鉴》,1946年。
    《上海市年鉴》,1947年。
    《上海市行政统计概要》,1929年。
    《上海市统计报告》(1946-1948)。
    《上海市统计提要》,1945年。
    《上海市统计》,1933年。
    《上海市统计补充材料》,1934年。
    《上海市统计第二次补充材料》,1936年。
    
    
    《上海市综合统计》,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处编。
    《上海特别市市政统计概要》,1927年。
    《上海市社会行政统计》,1946年。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统计表中之上海》,1932年。
    《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35年。
    《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民国统计年鉴》,1937年。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1948年。
    《民国上海县志》,卷2。
    《民国〈上海县续志〉》。
    《申报年鉴》,1935年。
    《申报》。
    《民国日报》。
    《大公报》。
    《新闻报》。
    《社会》(1929-1931年)(汉口)。
    《社会月刊》(1930-1940)(上海)。
    《社会月报》(1934-1935)。
    《社会月刊》(1929-1931)。
    《社会半月刊》(1934—1935)。
    《社会教育季刊》(1937)。
    《社会研究》(1936.5-1937)。
    《东方杂志》。
    《社会学界》。
    《申报月刊》。
    《申报周刊》。
    《慈幼月刊》。
    《难民周刊》。
    《时事月报》。
    《家》。
    《妇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