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二程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提出的“仁者与万物同体”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的生态伦理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在对中西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对它们在思想原则、发展水平及其各自引起的社会效应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从中总结的经验对我国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方向、我国的生态伦理教育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程颢、程颐作为北宋道学的奠基者,他们将儒家的“仁”上升到宇宙本体高度进行了论证,建立了一套以儒为宗、融合佛老的思想体系。后世的朱熹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在二程理学基础上的丰富、发展和创新。
     本文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不像以往学者对二程的研究多集中在道德与政治的结合上,本文则对二程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以期丰富中国生态史的研究内容;二是在研究顺序上,以“生生”——“仁”——“和谐”的顺序进行论述,以此作为揭示二程生态伦理思想的切入点;三是在研究方式上,将二程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内与国内的道教、道家、佛教以及玄学相比较,对外与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相比较,力争同种存异、共同发展,以此为我们的生态哲学的发展提供一点的借鉴。
     本文分为五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二程生态伦理思想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一、二章叙述的是二程的学术生平、北宋的生态文化背景以及二程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伦理基础和理论渊源。程颢、程颐兄弟作为理学的奠基者,影响深远。他们创立的洛学上承孔孟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和核心精神,援引吸纳、改造融合佛、道思想资料,使洛学成为思辨性和哲理化的儒学新形态,具有突出的创新价值和意义。二程汲取了佛、道、玄的生态理论,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社会的伦理等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天理的命题,将天理与人道贯通为一体。
     三、四章分别论述程颢与程颐的生态伦理思想。程颢的“天人一体”论的生态宇宙观表现为“天人本一”、“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为天地之心”。其“生生之仁”论的生态价值观德核心是“天道生生”、“生生之道”、“与物同体”。其生态伦理观点的中心是“赞天地之化育”、“以心识仁”
     程颐认为动静变化的宇宙观便是“阴阳变易”、“物极必反”“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程颐所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论点便是“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类应该以一种道德理性来限制自己的欲望。同样,程颐也继承和发展了孔颜乐处的生态价值观。认为只有通过“循理”的途径,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程颐提出“循理之乐”,认为只有遵循了天理,才能平治天下。
     最后一章论述是二程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启示。本章将二程的生态思想进行了现代生态学的诠释,如万物一体与生态系统论,仁者与物同体与人类中心论,阴阳变化观与辩证自然主义。追求一种天人合一境界也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天道性命之学的人生哲学,到“仁民爱物”的道德伦理学再到关爱万物“赞天地化育”的生态伦理学,二程哲学的思维轨道是清晰可循的,其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也值得世人批判性地继承和借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生态道德的不足。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fucian culture upholds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Wan_Wu_Yi-Ti"(The world as an organic whole). This thought provides great support for research upon the Chinese ecological ethics.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principle,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respective social effect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with that of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and summarizes some experience. Such experience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s the founders of the Taoist schoo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demonstrated the "Benevolence"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in terms of cosmic noumenon and built the ideology which took Confucianism as the principal aim and integrated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Zhu Xi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by Lu Jiuyuan and Wang Shouren have enriched,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the following attempts: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 most previous scholars stud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s and moral; howeve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 order to enrich the research upon the Chinese ecological history; in terms of order of research, this paper elaborates in the order of "Living"——"Benevolence"——"Harmony" and thus reveals th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 terms of manner of research,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with the Taoism, Taoist school, Buddhism, and metaphysics. Also, it compares the thought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with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s. The author does th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log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It collates and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Chapter1and Chapter2narrate the academic life of Cheng Hao and Cheng Yi, ecological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eth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As the founders of science, Cheng Hao and Cheng Yi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The Luo School established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inherits the political and ethical thought and core spirit of the Confucianism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By quoting, absorbing, transforming, and merging the thoughts of the Buddhism and the Taoism, it becomes a new form of Confucianism with speculative philosoph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absorbed the ecological theories of the Buddhism, Taoism, and metaphysics. They philosophically explored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verse and social ethics and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nature's justice. This proposition combines nature's justice and humanity.
     Chapter3and Chapter4expound th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 of Cheng Hao and that of Cheng Yi respectively. The ecological world view of the "Nature and Man as One" theory by Cheng Hao is embodied as "Nature and Man as One","Wan_Wu_Yi-Ti", and "Man is the Heart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core of the ecological values of his theory of "Benevolence of Living" is "Natural Law Living","Law of Living", and "One Integrated Mass". The core of his ecological ethical viewpoints is "Ode to Cultivation by Heaven and Earth" and "Recognition of Benevolence by Heart".
     Cheng Yi considered that the world view with static and dynamic change is "Yin-Yang change","things will develop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en they become extreme", and "there is no gap between presentation and natural science; they derive from the same source" Another important argument of Cheng Yi is "to be reasonable and to discard desires". He considered that man should restrain his own desires by using moral reason. Likewise, Cheng Y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ecological values of Confucius and Yan Hui. He considered that man could obtain the freedom of "doing anything as he likes without going beyond the rules" only by "following the etiquette". He put forward "the pleasure of following the etiquette", that is, man can rule the world only by obeying natural law.
     Chapter5discusses modern values and inspirations of the ecological ethical thoughts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This chapter interprets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ecology, for example," Wan_Wu_Yi-Ti" and theory of ecological system,"the world as an organic whole" and anthropocentricism, and Yin-Yang view of change and dialectical naturalism. They seek after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at is, man should coexist and develop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he philosophy by Cheng Hao and Cheng Yi has a very clear clew of thought, that is, from the philosophy of life of "natural law and life", to the moral ethics of "kind to others and good to living things ", to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 "ode to cultivation by heaven and earth". The core of their ecological ethics is worthy of our critical inheritance and learning. It, to some extent,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modern ecological ethics.
引文
①杜维明:《超越启蒙心态》,《哲学译丛》,2001年第1期,P55
    ① John Berthrong:"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Bibliography" http://environment.harvard.edu/religion/religion/confucianism/bibliography.html,2006年9月22日,13:03.
    ①[英]葛瑞汉著,[中]程德祥等译,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P1
    ②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P2
    ①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P2
    ②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265-267
    ①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82
    ①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304
    ①陈谷嘉:《宋代道学伦理思想系统》,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81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
    ①《理学程颢传》,《河南通志》卷六十一
    ②《明道先生行状》,《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十一),《二程集》P632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9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9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37
    ④《门人朋友叙述》,《伊洛渊源录》卷二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77
    ⑥《宋氏·道学传》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88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三。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
    ①张立文:《宋明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24
    ②《朱子语类》卷100
    ③《朱子语类》卷59
    ④《朱子语类》卷4
    ⑤《朱子语类》卷4
    ⑥张立文:《宋明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26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①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卷上
    ①庄绰:《鸡肋编》,《文渊阁四库全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1983年版,P18
    ②李光:《庄简集》,《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卷11
    ③沈遘:《西溪集》,《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卷3
    ④刘才邵:溪居士集,《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卷10
    ①《宋史》卷163《职官志》
    ②《宋史》卷163《职官志》
    ③《宋刑统》卷二十七,《杂律》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十六
    ⑤《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志》
    ①《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志》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之十六
    ③《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59
    ④《宋史·太纪》
    ①沈括《梦溪笔谈》卷13
    ②郑獬《郧溪集》卷26
    ①《大易粹言》卷65引《正蒙》
    ②二程遗书卷六
    ③《论语》
    ①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P174
    ②《中庸》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0页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2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0
    ①《河南二程遗书》二十五卷
    ②程颢作《邵雍先生墓志铭》郭或整理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0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62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0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70
    ⑤《周易》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4
    ⑦《易经·系辞》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8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118
    ⑩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2
    11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4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3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9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30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00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62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52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07
    ⑨张立文:《宋明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P273-281
    ①《东方美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版,P446
    ②《通书·诚第一》
    ③张载《西铭》
    ①程明道《识仁》
    ②程明道《遗书》
    ③《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8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08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3
    ③《周易·序卦传》
    ④《乾卦·象传》
    ⑤《坤卦·象传》
    ①《说卦传》
    ②《系辞·上传》
    ③《泰象卦》
    ④《咸象卦》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1
    ⑥《遗书》卷二上
    ⑦《遗书》卷三
    ⑧《周易·系辞》
    ⑨孔颖达:《周易正义》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8
    ②《宋元学案》卷十三,P549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30
    ①《论语·八》
    ②《孟子·告子上》
    ③《论语·雍也第六》
    ④《孟子·告子上》
    ⑤《孟子尽心上》
    ⑥《子部》《近思录卷十一教学之道(凡二十一条)》
    ⑦张载《正蒙·天道》
    ①《张载集》横渠易说·系辞上
    ②《张载集张子正蒙注》
    ③《识仁篇》载于《二程遗书》卷二上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04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4
    ④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86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40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③卢连章:《二程理学与佛学思想》,《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P125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
    ⑤《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1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22
    ①《二程外书》十二卷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端伯传师说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四.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
    ⑥《程氏外书》卷十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3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4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9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90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90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23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4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0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8
    ①《老子》四十章
    ②《老子注》四十章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36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96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74
    ③二程传周敦颐道学,南宋朱熹和张已经提出,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问题有怀疑者。陈谷嘉《宋明理学史》和杨柱才《道学宗主》二书对此考辨甚详,均认为朱张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
    ④《周子通书·附录·太极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P49
    ①《道书·诚上第一》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5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81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9
    ⑥陈淳:《北溪字义》卷上·诚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96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01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68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5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8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69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8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78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8
    ⑩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80
    11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
    ①《二程全书·遗书》第二上
    ②《论语·雍也》
    ③《通书·师友第二十四》
    ①《礼记正义·大学》,
    ②《通书·顺化第十一》《周子全书》卷8
    ③孔子:《论语·阳货》
    ④《通书·乐下第十九》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8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1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1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96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6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63
    ⑥《张载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P9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8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1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7
    ②[宋]张载:(正蒙·乾称》,《张载集》,P62。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09
    ④李祥俊:《道通于一一北宋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417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7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35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13
    ③《宋元学案》卷十,P468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5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5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5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2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
    ⑩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72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03
    ②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③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内篇》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24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3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
    ④(清)朱彬《礼记训纂》,中华书局,1996年版,P564
    ①(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P569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47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24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1
    ⑤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49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6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5
    ②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5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8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8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32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此处未标明二程为谁所言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0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1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62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58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63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92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9
    ⑩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94
    ①《周易·系辞上》
    ②孔颖达《周易正义》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3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9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3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2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3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1
    ①《宋元学案》卷十三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三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④贾顺先,《宋明理学新探》,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76-78
    ⑤《周易·系辞》
    ⑥《周易·系辞》
    ⑦《周易·系辞》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8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1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0
    ⑥《乾·文言》
    ⑦《坤·文言》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3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3
    ④《周易·乾文言》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8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
    ⑦曾凡朝:《程颢易学思想管见》,《周易研究》,2005年第6期,P27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9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1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118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2
    ③曾凡朝:《程颢易学思想管见》《周易研究》2005第6期P26-28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0
    ⑤《识仁篇》
    ⑥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程子之书一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50
    ③《孟子·尽心上》。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二先生语一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7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6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3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2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9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
    ⑥《论语·子罕篇第九》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五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3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51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9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4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5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3
    ③曾凡朝:《程颢易学思想管见》《周易研究》2005第6期P28-31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9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6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6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6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七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4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6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6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5
    ⑨《周易·系辞》
    ①《周易·系辞》
    ②《周易·系辞》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0
    ④《周易·系辞上》
    ①《河南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一》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5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9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74
    ①《论语·述而》
    ②《孟子·尽心上》
    ①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六[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P125
    ②《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心性篇》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0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3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34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
    ①《河南程氏遗书》第五卷《定性书》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识仁篇》
    ②《河南程氏遗书》第五卷《定性书》
    ③《河南程氏遗书》第五卷《定性书》
    ④《河南程氏遗书》第五卷《定性书》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1
    ②《河南程氐遗书》卷二上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1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3
    ⑥二程全书卷之三十七
    ⑦杜维明:《儒学传统的现代转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P412
    ⑧张世英:《天人之际》,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3-4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二先生语一端伯传师说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上
    ③《礼记·乐记第十九》
    ④《礼记·乐记》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454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三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9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五
    ④三十九卷程明道《和邵尧夫打乖吟》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
    ⑦《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⑧第012卷卷十二 濂溪学案(下) (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修定)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2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0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9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1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7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9
    ③周敦颐《太极图说》
    ④周敦颐《太极图说》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62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9
    ⑧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75-76
    ①《周易程氏传》卷三《损卦》
    ②《伊川易传》《艮卦》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19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7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45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62
    ⑦《周易·复卦》
    ⑧《老子》四十章
    ⑨《老子》六十五章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7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94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57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89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3
    ①《周易程氏传·易序》
    ①《河南程氏粹言》卷一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7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2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伊川先生语
    ②《伊川易说·系辞》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四
    ④程颗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15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93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47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04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74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9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30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15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7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⑦《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⑧《二程粹言》卷一论道篇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8
    ①《二程粹言》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一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8
    ②《老子·道德真经》第25章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04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3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07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52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1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98
    ②《庄子·德充符》
    ③《庄子·人间世》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31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5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1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74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一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74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64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②《二程粹言》卷一《论道篇》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6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55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274
    ⑥程颗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24
    ⑦《无妄·序卦》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四上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③《礼记·乐记》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②《河南程氏经说》卷八《中庸》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97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97-698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三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三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61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63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63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23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⑦《河南程氏遗书》二十一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59
    ②《中庸》
    ③《中庸》
    ④《无妄·序卦》
    ⑤《子部》《近思录卷一道体》
    ①《程氏易传》《系辞传》
    ②《孟子·尽心上》,
    ③《伊川易传》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⑤《程氏易传·否传》
    ⑥《周易·艮·彖》
    ①《二程粹言》卷二
    ②《周易程氏传》(归妹)
    ③《伊川易传》《归妹卦·彖传》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四
    ⑤卷之五·凡四十一条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
    ①《近思录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凡四十一条)》
    ②《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益》
    ③《中庸》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⑤《古文尚书·大禹漠》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07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7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44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77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80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27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68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09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669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
    ②《二程粹言》卷七·圣贤篇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86
    ①《河南程氏遗书》第十五
    ②《孟子·尽心下》
    ③宋:朱熹:《四书集注》P34详情请看: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261061-page-34.html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78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77
    ②《孟子·离娄上》
    ③《孟子·尽心下》
    ④《论语·述而》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78
    ①《周易·乾·文言》
    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四》
    ③《王阳明全集·续编一·大学问》
    ④《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先进》
    ⑤《中庸》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4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4
    ③《张载集·正蒙·动物》
    ④《周易外传·系辞上传》
    ⑤《中庸》
    ⑥《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二先生语四》
    ⑦王阳明:《传习录》
    ⑧《王阳明全集·续编一·大学问》
    ①白奚:《中西方人类中心论的比较与对话》,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P30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3-34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2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60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9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9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31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7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57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23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7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58
    ⑤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58
    ⑥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74
    ⑦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33
    ⑧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029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82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98
    ②《周易程氏传·恒卦》
    ③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862
    ④李亮,王国聘:《超越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布克钦生态伦理本体论思想解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6期,P14
    ⑤李亮,王国聘:《超越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布克钦生态伦理本体论思想解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6期,P14
    ①李亮,王国聘:《超越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布克钦生态伦理本体论思想》,《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2期,P15
    ①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52
    ①《中庸》
    ②《荀子·天论》
    ③《荀子·王制》
    ①《荀子·儒效》
    ②《礼记·经解》
    ③《礼记·经解》
    ④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1159
    ⑤刘禹锡:《刘宾客集·天论上》
    ⑥《春秋繁露·精华》
    ⑦《张载集·正蒙·至当》
    ⑧《周易外传·系辞上传》
    ⑨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59
    ①《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伊川先生语一》
    ②《中庸》
    ③《孟子·离娄上》
    ④《中庸》
    ⑤《荀子·不苟》
    ⑥《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⑦《二程集·周易程氏传·无妄》
    ⑧《张载集·正蒙·诚明》
    ⑨《诗·大雅·生民》
    ⑩《中庸》
    11《孟子·离娄上》
    12《张载集·正蒙·诚明》
    13《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
    ①《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明道先生语一》
    ①[荷兰]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P65
    ②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P71
    ③《宋史纪事本末》卷45《洛蜀谠议》
    ①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P63-68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
    [1]李建华:《执政与善政——执政党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建华:《行政伦理导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建华:《道德秩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李建华:《公共伦理案例与分析》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李建华:《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李建华:《走向经济伦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李建华:《中国官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曾钊新:《道德认知》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曾钊新吕耀怀:《伦理社会学》中南工大出版社2002年版
    [10]曾钊新:《伦理十讲:伦理的现实问题研究及方法讲演录》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吕锡琛《道学健心智慧—道学与西方心理治疗学的互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吕锡琛:《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吕锡琛:《宗教学文库—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4]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吕耀怀:《道德单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6]吕耀怀:《信息伦理学》中南工大出版社2002年版
    [17]龙兴海:《道德观察》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左高山:《战争镜像与伦理话语》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0]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2]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唐凯麟:《伦理大思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焦国成:《德治中国——中国以德治国史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6]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7]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上海宋籍出版社2008年版
    [29]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30]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0]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2]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3]朱坦:《生态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生态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5]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6]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7]曾建平:《生态正义——发展中国家生态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李景明:《儒道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39]李泽厚:《中国宋代思想史论》《宋明理学片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0]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41]唐明邦:《邵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杨通进:《生态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43]丁为详:《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8]李晓春:《宋代性二元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9]王国轩:《中庸大学》中华书局,2009年版
    [50]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1]任俊华:《生态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宋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
    [53]贾顺先:《宋明理学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4]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生态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傅小凡:《宋明道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6]张全明:《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曾建平:《寻归绿色——生态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9]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刘象彬:《二程理学基本范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687年版
    [62]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3]郭齐勇:《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4]陈嘉映:《西方大观念》,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65]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66]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彭永捷:《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8]张立文:《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9]余谋昌:《生态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0]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2]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卢连章:《程颐程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
    [75]万劲波:《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法治与伦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76]李承宗:《和谐生态伦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8]郑慧子:《走向自然地伦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0]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魏华仙:《《鸡肋编》的生态环境史料价值》,《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0期
    [2]赵载光《论儒家礼制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6期第90页
    [3]魏华仙:《试论宋代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7月
    [4]张全明:《论宋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5]张全明:《论宋代道学家的环境意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宋代环境思想研 究》2007年第1期
    [6]方宝璋:《略论宋代水土生态综合治理思想》,《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刘旭东:《略论两宋时期自然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张全明:《简论宋人的生态意识与生物资源保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8期
    [9]张全明:《简论宋代儒士的环境意识及其启示》《文史博览》2006年第7期
    [10]张全明:《论宋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及其特点》《求索》1999年第1期
    [11]郑小江:《论周敦颐的人生哲学》《孔子研究》2006年第6期
    [12]徐刚: 《周敦颐自然哲学思想对朱熹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9期
    [13]黄守愚:《周敦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文苑史海》2008年第12期
    [14]胡义成:《周公—张载“天人合一”引领的重视生态环保的传统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7期
    [15]吴静:《试论周敦颐“气以载性”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2年第2期
    [16]蒙培元:《朱熹哲学生态观》《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17]樊小贤:《张载生态伦理的本体论之维》,《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18]樊小贤:《张载哲学中的生态智慧探析》《长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9]武宝宁:《张载思想中的生态智慧》《齐鲁学刊》2008年第7期
    [20]赵玉萍:《论张载哲学思想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解释力》《哲学百家》2008年第2期
    [21]夏澍云:《张载自然观、价值观和人物观的生态智慧》《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22]蒙培元:《张载天人合一说的生态意义》《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2002年第8期
    [23]贺圣迪:《张载的自然观及其历史地位《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4]杨英姿:《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兰州学报》2006年第6期
    [25]刘天杰:《张载的“民胞物与”论及其现代意蕴》2007年第7期
    [26]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硕士),河北师范大学2007。
    [27]曲爱香:《孔孟荀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博士),浙江大学2006。
    [28]杜宗才:《汉代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博士),华中师范大学2008。
    [29]杨胜良:《汉唐环境保护思想研究》(博士),厦门大学2007。
    [30]陈万求:《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研究》(博士),湖南师范大学2008。
    [31]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博士),山东大学2006。
    [32]白才儒:《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博士),山东大学2008。
    [33]李金玉:《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博士),郑州大学2006。
    [34]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博士),湖南师范大学2007。
    [35]王竞芬:《天人统一于一心—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哲学》《孔子研究》2000年第1版。
    [36]姜锡东:《新儒学五子的理学体系问题》《文史哲》2007年第8期。
    [37]吴静《试论周敦颐“气以载性”思想》《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8]赵安启胡柱志《中国古代环境文化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李春林在《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40]齐姜红《孔孟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
    [41]牛庆燕《儒家伦理人文主义生态之维及其现代回应》《孔子研究》2006年第7期
    [42]杜杰《生态伦理的哲学之维: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化论坛》2008年第1期
    [43]师丽娜《浑然与物通体程颢的仁者境界》《大众科学》2007年第12期
    [44]余愚《周敦颐宇宙图式论哲学形成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45]朱汉民《二程天理论的文化意义》《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46]陈来:《道德的生态观——宋明儒家仁说的生态面向及其现代诠释》,《中国哲学史》1000年第2期
    [47]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88页
    [48]牛庆燕《儒家伦理人文主义生态之维及其现代回应》《孔子研究》2006年第7期
    [49]李晓,“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68-68页。
    [50]鄯爱红,“儒家人物关系论与现代生态伦理”,《伦理学研究》2006年1月,第82-86页。
    [51]常新,史耀媛,“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唐都学刊》2006年第2期,第128-128页。
    [52]白奚《仁爱观念与生态伦理》,《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98 (?)
    [53]任俊华《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发微》,《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6期,第6页
    [54]任俊华《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管窥》,《齐鲁学刊》2006年第7期,第16页
    [55]王雨辰《略论儒家生态伦理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第78页
    [1][美]尤金·哈格列夫著杨通进译,《生态伦理学基础》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美]戴斯·贾丁斯著,林管明译:《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彼得·s·温茨著,朱丹琼译:《生态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美]田浩杨立华译 《宋代思想史论》
    [5][美]雅克·蒂洛基斯·克拉斯曼著程立显刘建译:《伦理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6][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道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日]岩佐茂:《生态的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法]史怀哲,《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
    [10][美]詹姆斯:《实践中的道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美]巴巴拉·奥德雷内·杜博《只有一个地球》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1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英]罗素:《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6][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7][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8][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9][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
    [2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5][印度]维韦卡·梅农:《天、地与我—亚洲自然保护伦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全集》世界书局印行民国28年版
    [2]《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78年版
    [3]陈瑛《中国伦理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二程文集》卷12《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
    [5]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6]《皇极经世书》宋·邵雍 四库全书
    [7]周敦颐:《周敦颐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
    [8]《淮南子》作者:吕不韦,刘安等著,高诱注,杨坚点校岳麓出版社2006年版
    [9]《周易(经传)》刘大钧,林忠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0]《论语》张燕婴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
    [11]《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
    [12]《道德经》(春秋)李耳著,邱岳注评金盾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13]《庄子》作者:孙通海 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14]《墨子》作者:李小龙 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15]《荀子》作者:安小兰 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16]《韩非子》作者:陈秉才 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17]《传习录》:(明)王阳明撰,于自力,孔薇,杨骅骁 注译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8]《乐记》作者:吕友仁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礼运》作者:张文修编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20]《吕氏春秋》作者:张双棣 等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