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与物为春”与“骄奢之目”——论中西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间的构成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冯文坤
  • 年:2010
  • 作者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论文关键词:"灵泉之心" ; "骄奢之目" ; 人与自然
  • 会议召开时间:2010-12-01
  • 会议录名称:外国语文论丛(第4辑)
  • 英文会议录名称:Collected Essay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Volume Ⅳ)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B03;I106
  • 学会代码:WGYL
  • 学会名称:《外国语文论丛》编辑部
  • 页数:13
  • 文件大小:626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构成"是指包括人在内的对象世界的相互构成,是对人或事物以及一切存在于功能性上和生态性上的理解。在人与自然间的"构成"关系上,中西方人眼中历来存在着两种自然态度:即面对自然"与物为春"的"林泉之心"与以我观物的"骄奢之目"。
引文
[1]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218页。
    [2]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9,第255页。
    [3]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17页。
    [4]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20页。
    [5]刘北成,《福科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61-162页。
    [6]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281页。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635页。
    [8]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55页。
    [9]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37页。
    [10]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178页。
    [11]成复旺,《神与物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134页。
    [12]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l页。
    [1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78。
    [14]郭象,《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134页。
    [15][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第144页。
    [1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5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263-264页。
    [1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0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01页。
    [18]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第423页。
    [19]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页。
    [20][宋]杨简,《无题》,胡经之编,《中国古典文学丛编》(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89页。
    [21]王夫之,《船上思问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37页。
    [22][宋]郭熙,《林泉高致》,胡经之编,《中国古典文学丛编》(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03页。
    [23]成复旺,《神与物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8页。
    [24]成复旺,《神与物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9页。
    [25]成复旺,《神与物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第3页。
    [26]劳承万,《朱光潜美学论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第99页。
    [27]萨特,《自我的超越性》,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41-45页、第7页。
    [28]陈鼓应,《庄子今著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51页。
    [29]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38页。
    [30]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59,第554页。
    [3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第500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0页。
    [33]费希特,《人的使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89-90页。
    [34]劳承万,《朱光潜美学论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第9l页。
    [35]《老子》第56章,《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34页。
    [36]《道藏》(第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第486页。
    [37]《老子》第48章,《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29页。
    [38]《庄子·田子方》,《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306页。
    [39]《庄子·天下》,《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461页。
    [40]萨特,《自我的超越》,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10-146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65页。
    [42]王永样,《西方同一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第192-193页。
    [43]谢林,《艺术哲学》(上卷),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第1-23页。
    [44]柏格生,《创造进化论》,(纽约英文版),1928,第249-250页。
    [45]李幼燕,《形上逻辑和本体虚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243页。
    [46]叶维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第67页。
    [47]《庄子·天下》,《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461页。
    [48]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27页。
    [49]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29页。
    [50]《老子》第49章,《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30页。
    [51]《老子》第57章,《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第35页。
    [52]魏源,《老子本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第79页。
    [5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224-225页。
    [54]陶渊明,《闲情赋》,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56页。
    [55]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108页。
    [56]梅洛一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100-113页。
    [57]刘士林,《先念批判》,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7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5页。
    [5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8页。
    [60]《孟子·尽心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764页。
    [61]《孟子·尽心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764页。
    [62]《论语·子罕》,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49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