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耕作方式对陇中旱农区春小麦和豌豆根系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发生巨大改变,极端异常气候频发,陇中旱农区自然生产条件恶劣,是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脆弱区,多年来粮食产量低且不稳。该地区的耕作方式以传统的精耕细作为主,生产力水平低,农业发展缓慢,这也是限制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作物根系的生长状况对土壤结构和水肥状况响应敏感,对旱农区作物产量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作物根系空间分布以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陇中旱农区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试验开设于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本研究依托的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1年,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共设6个处理(T-传统耕作不覆盖;NTS-免耕+秸秆覆盖;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NTP-免耕+覆膜),4个重复,参试作物采取"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共计48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4 m×20 m。【结果与分析】(1)两种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内,根系的空间分布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春小麦开花期和豌豆花荚期各根系指标值最大,成熟期有所下降,且NTP和NTS处理的各根系指标值均高于T处理。(2)春小麦苗期NTP和NTS处理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显著高于T处理,其中,10-30cm土层分别增加了50.95%和39.44%,53.35%和43.34%,51.55%和20.81%(见表1)【结论】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覆膜有利用春小麦和豌豆的生育前期根系生长,并向下层土壤下扎,促进了生长旺盛期深层根系的增多,提高了春小麦和豌豆产量。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