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博物馆的公共性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史吉祥
  • 年:2013
  • 作者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学系;
  • 会议召开时间:2013-06-01
  • 会议录名称: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粹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G260
  • 学会代码:ZGBN
  • 学会名称: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 页数:9
  • 文件大小:664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正>博物馆的实物性人们谈论了好多,但是博物馆的公共性问题却被中国博物馆学术界多少有所忽略,尽管有人从市民社会角度和从博物馆免票角度对博物馆的公共性发表过文章~([1]),还有两篇硕士论文以此为题进行探讨~([2]),但这些人士的研究,或者对博物馆公共性的具体内涵并没有展开论述,或者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还存在缺憾。从国际上看,尽管Barbara Lang Rottenberg曾经以"博物馆、信息和公共领域"为论文题目进行讨论~([3]),也还缺乏哲学意义的深究。我以为,公共性是近
引文
[1]杨志刚:《博物馆与中国近代以来公共意识的拓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周非强:《门票问题与博物馆的公共性》.《东方博物》,第14辑。
    [2]程露:《博物馆的公共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向硕士论文,2007年。陈荣义:《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性研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公共艺术教育方向硕士论文.2006年。
    [3]Barbara Lang Rottenberg:Museums,Inform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Museum International)Volume 54 Issue 4,p21-28,December2002.
    [4]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其社会结构》,转自谭安奎编《公共性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8页。
    [5]转自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6]转自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7]刘武俊:《立法程序的民主性与公开性》,《人民法院报》,2001年5月29日。
    [8]彭继红:《论20世纪中国公共精神的复兴和重建》,《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