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绿色循环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战略框架研究——以秦巴山脉地区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首先就秦巴山脉地区现状问题与发展机遇进行分析,得出创新性构建绿色循环模式与生态安全保护协同发展途径是该区域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分析绿色循环发展与区域生态安全的关系,从时空两个维度构建地区生态安全战略总体框架——以生态红线体系为核心,贯彻"统筹协调"与"分级管控"两大原则,注重在国土、区域、城镇三个尺度层面协同生态与发展,并通过四大保障机制的构建,确保战略框架的顺利运行。
引文
[1]王金南,许开鹏,蒋洪强,王晶晶.基于生态环境资源红线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发展路径[J].环境保护,2015,23:22-25.
    [2]曹凤中,周国梅.生态全息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06:321-323.
    [3]王菊,牛娜.陕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20.
    [4]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3:1-8.
    [5]黄贤金,朱德明.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3,03:1-4.
    [6]任勇,陈燕平,周国梅,冯东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5:141-146.
    [7]徐德琳,邹长新,徐梦佳,游广永,吴丹.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生物多样性,2015,06:740-746.
    [8]高吉喜.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建设构想[J].环境保护,2014,Z1:18-21.
    [9]李天威,耿海清,马牧野,张辉,朱源,刘磊.我国新型城镇化生态红线管控探析[J].环境影响评价,2014,04:18-21.
    [10]侍昊,李旭文,牛志春,王甜甜,刘绿怡.浅谈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框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5,06: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