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背景】以沈稻47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龄和穴距相同条件下,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为钵盘高于软盘,相同叶龄和秧盘条件下单位面积茎蘖数随穴距的增大而减少。4.1叶龄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5.7叶龄和2.5叶龄处理的产量。穴距20cm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1.84t/hm~2,显著高于穴距27cm处理,但与13cm穴距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钵盘育苗有效穗数较高,软盘育苗穗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从而更易获得高产。软盘育秧及钵盘育秧与4.1叶龄及穴距20cm的组合产量最高,分别为12.90和12.58t/hm~2;【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沈稻47为试材,试验采用3因素裂裂区设计,移栽叶龄为主区,秧盘为裂区,穴距为裂裂区,3次重复。移栽叶龄设3个水平,分别为2.5叶龄、4.1叶龄、5.7叶龄;秧盘设2个水平,分别为钵盘和软盘;穴距设3个水平,分别为13cm、20cm、27cm,行距均为30cm。施肥量为尿素375kg/hm~2,返青肥:分蘖肥:拔节肥=6:3:1;磷酸二铵112.5kg/hm~2,氯化钾150kg/hm~2,磷酸二铵和氯化钾于返青期一次性施入。井水灌溉。测定秧苗素质,生长动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分析】采用钵盘育秧和软盘育秧,根冠比随着叶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两种秧盘育秧,均为4.1叶龄处理根冠比较大。从移栽期到成熟期,相同叶龄、秧盘条件下,单位面积茎蘖数均随穴距的增大而减少。同一叶龄、相同移栽密度条件下,钵盘育苗的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高于软盘育秧。2.5叶龄成穗率低于4.1叶龄和5.7叶龄成穗率。叶龄和秧盘相同条件下,随着穴距的增大,成穗率明显提高。4.1叶龄、软盘育秧及穴距27cm的组合成穗率最高,达98.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叶龄处理间,除株高以外,其余农艺性状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叶龄对成粒率有显著影响,对有效穗数、穗粒数、干粒重和实际产量达极显著影响。秧盘处理间,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差异均极显著。穴距处理间除成粒率和千粒重外,其余性状间差异极显著。叶龄减小,有效穗数显著增大,成粒率和千粒重减小。4.1叶龄处理产量最高,2.5叶龄处理产量最低。软盘育秧产量较高。20cm穴距处理穗粒数最多,产量最高,13cm穴距处理产量与20cm穴距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27cm穴距处理。18个处理中,软盘育秧及钵盘育秧与4.1叶龄及穴距20cm组合获得高产,产量分别为12.9t/hm~2和12.58t/hm~2,二者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软盘育秧、4.1叶龄及穴距20cm组合获得产量最高,产量达12.91t/hm~2;钵盘育秧、4.1叶龄及穴距20cm组合获得产量为12.58t/hm~2,二者产量差异不显著。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