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藏彝走廊地区的石棺葬及相关人群系统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藏彝走廊地区发现了数量巨大、分布密集的石棺葬,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西汉末年,延续达两千余年,是认识这一地区古代人群历史文化面貌的基础,同时也是揭示古代藏彝走廊人群系统及族属源流的一把钥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对这些石棺葬的文化面貌及相关人群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In the Tibetan-Yi corridor areas,numerous in quantity and dense in distribution sarcophagus tombs are found which can be dated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age to the en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extending to more than 2000 years.These sarcophagus tombs are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people in this area,and are also a key that reveals the owners of those tombs and to which clan they belonged.Based on earlier research,combing archaeological and textual materials,the author giv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tombs and ancient clan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m.
引文
(2)陈祖军:《西南地区的石棺墓分期研究——关于“石棺葬文化”的新认识》,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3)1951年5月20日成都《工商导报》。
    (1)[美]葛维汉:《在羌族地区的一次考古发现》,载《华西边疆学会杂志》,第15卷,华西协合大学哈佛一燕京学社出版。
    (2)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载《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3)罗开玉在对藏彝走廊石棺葬的分期中虽将唐至元明时期的石棺葬分为一期,但也认为,从整体看,东汉以后的石棺葬实际上只见其残余形式。参见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墓研究》,载《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1)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墓研究》,载《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1)《明太祖实录》卷195,洪武二十二年三月辛已。
    (2)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林向:《羌戈大战的历史分析——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载《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0辑,1984年版,第8~16页。
    (2)冯汉骥:《禹生石纽辨》,载《说文月刊》1944年第4卷合刊本。
    (3)郑德坤:《理番的石板墓文化》,载《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946年6月(英文),杜品光译,转引自李绍明、李复华:《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的分期与族属》,载《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
    (1)冯汉骥:《岷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载成都《工商导报》1951年5月20日。
    (2)童恩正:《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氐族的几个问题》,载《思想战线》1978年第1期。
    (3)童恩正:《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氐族的几个问题》,载《思想战线》1978年第1期。
    (1)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2)尚理、周锡银、冉光荣:《论“白马藏人”的族属问题》;缪钺、杨耀坤:《对“白马藏人”族属问题的探讨》;徐中舒、唐嘉弘:《川甘边区白马人属古氐族说》;赵卫邦:《平武”白马藏族”的族别问题》;蒙默:《“白马番”渊源初探》。上述论文均载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内部发行),阿坝藏族自治州印刷厂1980年铅印本。
    (1)方国瑜:《么些民族考》,载《民族学研究集刊》,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1)侯绍庄、钟莉:《夜郎研究述评》,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16页。
    (2)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9~13页。
    (3)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丹巴县中路乡罕额依遗址发掘简报》,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徐学书:《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初步研究》,载《考古》1995年第5期。
    (1)《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
    (2)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等:《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86年第2期。
    (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4)童恩正:《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载《考古》1978年第2期。
    (1)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沿革史》(先秦到汉晋时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2)尤中:《汉、晋时期“西南夷”中的民族成分》(上),载《思想战线》1979年第2期。
    (3)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1980年内部铅印本。
    (4)向远木:《略谈白马人的丧葬制度》,载《四川文物》1989年第4期。
    (5)转引自曾维益:《龙安土司》,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印本,第475页。
    (1)转引自曾维益:《龙安土司》,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印本,第475页。
    (2)近百年来土葬逐渐演变为羌人的主要葬俗,白马藏人也不例外,土葬增加,火葬减少。
    (1)《史记·西南夷列传》。
    (2)任乃强、任新建:《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成都:巴蜀书社、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3)任乃强、任新建:《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成都:巴蜀书社、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4)“筰都”一词,《史记》中作“筰”,两《汉书》多作“蓓”,《华阳国志》又或为“笮”,实皆一字。
    (5)此段文字系任乃强先生据相关史籍辑出。参见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5页。
    (1)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9~200页。
    (1)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2页。
    (2)《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3)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8页。
    (4)任乃强、任新建:《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成都:巴蜀书社、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1)骆承镒:《芦山县出土“关内侯印”考略》,载《四川文物》1986年第1期。
    (2)杨文成:《四川宝兴县的石棺墓》,载《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6期;四川省文管会等:《四川宝兴陇东东汉墓群》,载《文物》1987年第4期。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81页。
    (1)转引自李绍明:《康南石板墓族属初探》,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1)甘孜州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载《考古》1981年第3期。
    (2)李绍明:《康南石板墓族属》,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3)甘孜州考古队:《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板墓》,载《考古》1981年第3期。
    (4)木基元:《丽江金沙江河谷石棺葬初探》,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5)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载《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1)林超民:《试论汉唐间西南地区的昆明》.载《民族研究》1982年第6期。
    (2)《元史·地理志·大理路》记大理云:“本汉叶榆县也。”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载:“大理府,古名叶榆。”
    (3)张增祺:《中围西南民族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4)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载《文物与考古论集》,成都: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童恩正:《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氐族的几个问题》,载《思想战线》1978年第3期;罗进勇:《浅论岷江上游“石棺葬”之族属》,载《四川文物》1996年第12期;陈宗祥:《岷江上游石棺葬的族属初探》,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2)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载《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3)李绍明:《康南石板墓族属》,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4)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5)童恩正:《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6)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26页。
    (1)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载《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1)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1)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2)今哀牢山以哀牢夷得名,还足哀牢夷以居哀牢山得名,目前已不可考。
    (3)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6页。
    (1)李绍明:《康南石板墓族属初探》,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6期。
    (2)宝兴县文化馆:《四川宝兴县的石棺墓》,载《考古》1982年第4期。
    (1)谢崇安:《略论西南地区早期平底双耳罐的源流及其族属问题》,载《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
    (2)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墓研究》,载《考古学报》1992年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