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低影响开发与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比较与辨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与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的概念起源、设计策略、管理体系及规划体制等角度展开论述,旨在把握这两种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明了其关系,辨析其异同点,为我国城市雨水管理和土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引文
[1]李强.低影响开发理论与方法述评[J].城市发展研究,2013,06:30-35.
    [2]张玉鹏.国外雨水管理理念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5,S1:89-93.
    [3]王通.低影响开发理论研究概述[J].华中建筑,2013,12:29-32.
    [4]王通,蔡玲.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辨析[J].规划师,2015,S1:323-326.
    [5]王红武,毛云峰,高原,樊金红,张善发,马鲁铭.低影响开发(LID)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10:99-103.
    [6]高洋.水敏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an 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1-20.
    [8]France,R.L.Handbook of water sensitive planning and design[M].Boca Raton,Fla.;Washington,D.C.:Lewis Publishers,2002.
    [9]蔡凯臻,王建国.城市设计与城市水文管理的整合——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设计[J].建筑与文化,2008,07:96-99.
    [10]陈端,黄国兵,张鹤,Roger Attwater.澳大利亚雨水管理技术介绍及其在中国应用前景初步分析[A].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中国分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中国分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水力学专业委员会:,2007:7.
    [11]董慰.城市设计框架及其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1:50-55.
    [12]车伍,吕放放,李俊奇,等.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0):12-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