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利用无锡国家基本观测站1981-2011年地面观测资料及南京、上海和杭州三个探空站的温度廓线资料,对苏南地区连续霾和重度霾的地面形势和边界层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地区霾日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型、高压底部或入海高压后部型、冷锋前部型、低压倒槽型和鞍型场;根据地面形势场的变化,连续9天以上霾分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边界层结构变化,Ⅰ型逆温层底较低,Ⅱ型主要以等温层的形势出现,Ⅲ型总体逆温强度较弱,逆温层厚度较薄,Ⅳ型逆温强度较强,逆温层高度越低,地面能见度越低,逆温层强度越强,地面能见度越低;重度霾出现的地面形势主要为均压区、冷锋前部和低压倒槽,重度霾大部分过程逆温层底在近地面,由于本地污染源的排放和外地污染源的侵入,加上逆温或等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形成重度霾。
引文
[1]吴兑,吴晓京,李菲,等.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J].气象学报,2010,68(5):680-688
    [2]高歌.1961-2005年中国霾日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7):761-768.
    [3]宋娟,程婷,谢志清,等.江苏省快速城市化进程对雾霾日时空变化的影响[J].气象科学,2012,32(3):275-281.
    [4]张蓬勃,姜爱军,孙佳丽,等.江苏秋季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8(3):205-212.
    [5]陈丽芳.杭州市灰霾气候特征及与清洁过程的对比分析[J].科技通报,2012,28(7):31-35.
    [6]刘玉兰,梁培,刘娟,等.1961-2008年银川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1):55-58.
    [7]任阵海,苏福庆,陈朝晖,等.夏秋季节天气系统对边界层内大气中PMIO浓度分布和演变过程的影响.大气科学,2008,32(4):741-751.
    [8]段菁春,毕新慧,谭吉华,等.广州灰霾期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粒径的分布[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1):6-10.
    [9]潘鹄,耿福海,陈勇航,等.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分析上海地区一次灰霾过程[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1):2164-2173.
    [10]赵金平,谭吉华,毕新慧,等.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中无机元素的质量浓度[J].环境化学,2008,27(3):322-326.
    [11]童尧青,银燕,钱凌,等.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5):584-588.
    [12]郭媛媛,苗爱梅,张红雨.近47年太原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3):120-121.
    [13]唐伍斌.近50a来桂林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热岛效应影响[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4):20-25.
    [14]郭军.天津地区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2(03):12-14.
    [15]周宁芳,李峰,饶晓琴,等.2006年冬半年我国霾天气特征分析[J].气象,2008,34(06):81-88.
    [16]郭利,张艳昆,刘树华,等.北京地区PMIO质量浓度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4):607-612.
    [17]修天阳,孙杨,宋涛,等.北京夏季灰霾天臭氧近地层垂直分布与边界层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2):321-331.
    [18]吴振玲,刘爱霞,张长春,等.天津大气PM2.5垂直特征及边界层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22(4):24-29.
    [19]徐怀刚,邓北胜,周小刚,等.雾对城市边界层和城市环境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特刊):170-176.
    [20]徐梅,朱玉强,余文韬.天津地区灰霾特征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6(S2):127-132.
    [21]俞剑蔚,孙燕,张备,等.江苏沿江一次重霾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5):664-669.
    [22]张浩,石春娥,邱明燕,等.合肥市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环境科学学报,2010,30(4):714-721.
    [23]张鑫,蔡旭晖,柴发合.北京市秋季大气边界层结构与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2):220-225.
    [24]张雪玲,陈润浩.南阳边界层逆温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l,34(s1):116-119.
    [25]张瑜,银燕,石立新,等.华北地区典型污染天大气气溶胶飞机探测个例分析[J].高原气象,2012,31(5):1432-1438..
    [26]张云海,马雁军,刘宁微,等.沈阳地区霾的环境特征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11):26 36-2641.
    [27]吴兑.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J].气象,2005,31(04):3-7.
    [28]中国气象局.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S].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2010,QX/T113-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