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四坝文化再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四坝文化发现与命名肇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安志敏先生的调查研究。经过数十年,四坝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存在的争议仍较多。本文即结合东灰山墓地资料和西城驿遗址新资料,围绕四坝文化研究的不足进行再研究。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地理环境和研究的时空范围,并对以往的四坝文化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提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并对分期与年代进行研究。对有关聚落和墓葬形态进行研究。还分析了四坝文化的来源和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并研究了经济形态与人地关系
引文
[1]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概况主要参考:任美锷、杨纫章等:《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修订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65.
    [2]曹兴山、赫明林:《河西走廊地质记录中的新仙女木事件及其前后古地理环境演变》[J],甘肃地质学报,2002,11(1):8-23.
    [3]a.郑国璋等:《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6,5:733-739.b.朱艳、陈发虎:《石羊河流域早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2001,46(19):1596-1602.
    [4]李有利、杨景春:《河西走廊平原区全新世河流阶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理科学,1 997,1 7(3):248-252.
    [5]姚檀栋、施雅风:《祁连山敦德冰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206-211.
    [6]郑国璋等:《疏勒河下游安西古沼泽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6,5:733-739.
    [7]李卓仑等:《花海古湖泊外源碎屑矿物含量揭示的河西走廊早、中全新世降水变化》[J],中国沙漠,2014,34(6):1480-1485.
    [8]王艳娟等:《甘肃民勤石羊河地区与其他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对比》[J],科技信息,2013,21:27-28.
    [9]朱艳、陈发虎等:《石羊河流域早全新世湖泊孢粉记录及其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2001,46(19):1596-1602.
    [10]李育等:《石羊河流域全新世孢粉记录及其对气候系统响应争论的启示》[J],科学通报,2011,56(2):161-173.
    [11]邬光剑、潘保田、管清玉等:《祁连山东段全新世与现代水热组合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2):160-165.
    [12]安志敏:《甘肃山丹四坝滩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59,3:7-16.
    [13]安志敏:《甘肃远古文化及其有关的几个问题》[J],考古通讯,1956,6:9-19.
    [14]宁笃学:《民乐县发现的二处四坝文化遗址》[J],文物,1960,1:74-75.
    [15]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古文化遗存》[J],考古学报,1960,2:9-19.
    [16]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G],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139-153.
    [17]a.宁笃学:《民乐县发现的二处四坝文化遗址》[J],文物,1960,1:74-77.b.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掘纪要》[J].考古,1995,12:1057-1063.c.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1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J],考古学报,2012,3:35 1-368.
    [20]严文明:《甘肃彩陶源流》[J],文物,1978,10:62-76.
    [21]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80-121.
    [22]a.张忠培:《东灰山墓地的几个问题的检讨》[J],史前研究,1998,1:76-84.b.张忠培:《东灰山墓地研究——兼论四坝文化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位置//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06-241.
    [23]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4]李水城:《四坝文化铜器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93:232-245.
    [25]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J],考古学报,2012,3:351-368.b.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c.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J],考古,2014,7:3-17.d.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5,10:66-84.e.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张掖西城驿冶金遗址调查报告》[J],考古与文物,2015,2:27-35.
    [26]a.陈国科:《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文化性质浅析//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22-33.b.李水城:《“过渡类型”遗存与西城驿文化//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9-21.
    [27]a.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考古,1959,4:170.b.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78-94.
    [28]a.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53-77.b.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0.
    [29]a.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104-123.b.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86.
    [30]安志敏:《甘肃山丹四坝滩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59,3:7-16.
    [3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2]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b.宁笃学:《民乐县发现的二处四坝文化遗址》[J],文物,1960,1:74-77.
    [33]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b.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80-121.c.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J],考古学报,2012,3:351-368.
    [34]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 1.b.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80-121.
    [3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3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 1.
    [37]a.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J],考古,2014,7:3-17.b.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5,10:66-84.c.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等:《张掖西城驿冶金遗址调查报告》[J],考古与文物,201 5,2:27-35.
    [3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肃北马鬃山古玉矿遗址调查简报》[J],文物,2010,10:27-33.
    [39]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史前文化调查简报》[J],草原文物,2014,2:9-1 5.
    [40]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苏红图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6,1:3-8.
    [4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道沙子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6,1:9-16.
    [42]本文的分段是在东灰山报告将墓葬分为七组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叠压关系,调整与整合一些墓葬的段属后得出的。
    [43]a.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80-121.b.水涛:《甘青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结构和经济形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43-250.
    [44]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81-392.
    [4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J],考古学报,2012,3:351-368.
    [46]a.干骨崖墓地的打破关系有:1、M89→M102;2、M84→M80;3、M78→M81;4、M7→M4:5、M95→M94;6、M85→M91;7、M52→M62;8、M32→M48→M49等8组。b.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80-121.
    [4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5,10:66-84.
    [4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J],考古,2014,7:3-17.
    [49]陈国科:《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文化性质浅析//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22-33.
    [50]李水城:《“过渡类型”遗存与西城驿文化//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9-21.
    [51]陈国科:《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文化性质浅析∥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22-33.
    [52]张良仁、王辉:《张掖市西城驿遗址的彩陶∥北方民族考古(第2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91-101.
    [53]a.张雪莲等:《张掖市西城驿遗址的碳十四测年及初步分析》[J],华夏考古,2015,4:38-45.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G],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272,275,281,85,286.c.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90.d.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54]a.李潘:《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型》[J],农业考古,1989,1:56-69.b.王一曼:《东灰山遗址的环境意义与河西走廊史前文化兴衰//西北干旱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与人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98-109.c.李水城、莫多闻:《东灰山遗址小麦年代考》[J],考古与文物,2004,6:51-60.d.李水城、王辉:《东灰山遗址炭化小麦再议//考古学研究(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99.405.
    [5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肃民乐五坝史前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4:3-13.
    [56]32组打破关系中,2组墓葬打破关系的共17组。
    [57]张忠培:《东灰山墓地的几个问题的检讨》[J],史前研究,1998,1:76-84.
    [58]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80-121.
    [59]a.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J],考古,1974,5:299-308.b.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甘肃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J],考古学报,1982,2:199-227.
    [60]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古浪县老城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3,3:1-4.
    [61]宁笃学:《古浪县高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3,3:5-7.
    [6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威塔尔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及五坝山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3:8-11.
    [6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64]多数学者的研究基本是在原报告三期的基础上的略微调整。有学者将第一期墓葬划分为a、b两组,且a组性质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陶器。见李伊萍、半山、马厂文化研究//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32-67.
    [65]李水城:《河西地区新见马家窑文化遗存及相关问题//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40-57.
    [66]a.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黄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53-71.b.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黄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J],考古学报,1978,4:421-448.
    [67]西北大学考古系等:《甘肃敦煌西土沟遗址调查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3:3-7.
    [68]西北大学考古系等:《甘肃安西潘家庄遗址调查试掘》[J],文物,2003,1:65-72.
    [6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西河滩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遗址//国家文物局编.2004中国主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44-47.
    [7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71]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苏红图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6,1:3-8.b.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内蒙古阿拉善博物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道沙子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6,1:9-16.c.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史前文化调查简报》[J],草原文物,2014,2:9-15.
    [7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大通长宁遗址//国家文物局编.2006中国主要考古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7-30.
    [73]分期观点有张忠培先生“三期八段说”;水涛的“四期六段说”;谢端琚先生的“四期说”;韩建业的“三期说”。这些分期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各位学者对对齐家文化早期内涵认识不同。
    [74]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75]a.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黄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53-71.b.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黄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J],考古学报,1978,4:421-448.
    [76]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96,11:46-52.
    [77]Margit Bylin-Althin,The Sites of Ch'I Chia P'ing and Lo Han‘T'ang in Kansu,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Vol.18,1946.
    [7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J],考古学报,1975,2:57-96.
    [79]韩建业:《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41.
    [80]吕恩国等:《新疆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79-184.
    [81]贺新:《疆巴里坤县南湾M95号墓》[J],考古与文物,1987,5:7-8.
    [8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等:《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J],考古学报,1989,3:325-362.
    [83]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00-218.
    [84]李水城:《天山北路墓地一期遗存分析//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19-228.
    [85]韩建业:《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60-36 1.
    [86]a.张雪莲:《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2:62-75.b.张雪莲:《碳十三和氮十五分析与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及其新进展》[J],考古,2006,7:50-56.
    [87]张雪莲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先民食物状况的初步分析》[J],考古,2015,7:110-120
    [88]孙楠等:《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碳屑化石记录》[J],第四纪研究,2013,30(2):3 19-3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