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保障性社区的结构性特征与群体特征研究——以南京南湾营保障性社区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南京南湾营保障性社区为例进行微观层面的研究,利用社区的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保障性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并指出常住户与出租户之间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结合在社区深入访谈的资料,研究保障性社区的群体构成与主要群体的群体特征。通过研究,指出保障性社区面临着社区管理的挑战,同时群体融合困难、社区融入的进程缓慢。
引文
[1]袁锦富等.保障性住房@城市[J].城市规划2012(1).
    [2]袁奇峰、马晓亚.保障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2).
    [3]宋伟轩.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1(8).
    [4]马晓亚.广州保障性住区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中山大学,2010.
    [5]杨红平,宋伟轩.保障房空间布局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南京为例[J].城市问题2012(3).
    [6]丁旭.保障性住房适建性评价及其空间区位选择--以杭州为例[J].城市规划2012(9).
    [7]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4).
    [8]张京祥、陈浩.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12(6).
    [9]徐琴.制度安排与社会空间极化--现行公共住房政策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李志刚、薛德升、魏立华.欧美城市居住混居的理论、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07(2).
    [11]孙斌栋、刘学良.美国混合居住政策及其效应的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学刊2009(1).
    [12]汪毅.从中心到边缘--内城外迁安置群体的社会空间变迁研究[D].南京大学,2015.
    2 2007年被认为是中国住房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十七大尤其是2007年8月7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标志着政府住房政策的重点开始有“推动住房商品化”转向“住房保障”,这也是城市政府大规模建设保障性社区的制度动因。
    3数据来源:通过对南京86个保障性社区的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4这两个项目建成后演变为今天的百水家园社区和芝嘉花园社区这两个保障性住房社区。
    5无业老人是指年龄超过55岁,不属于退休及内退的群体。
    6.张桂蓉:《解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困境--从一个社会排斥的视角》,《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7.沈关宝、李耀峰:《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交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朱冬梅、方纲:《城郊失地农民就业意向、就业选择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成都市龙泉驿区、郫县、都江堰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
    9.刘源超、潘素昆:《社会资本因素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分析》,《经济经纬》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