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代川西北高原的氐人聚落:九寨沟阿梢垴遗址考古调查试掘的初步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阿梢垴遗址的考古调查及试掘的成果。其中的重要发现包括房屋建筑遗迹1组、铁器5件。根据器物类型的区域比较和绝对年代测试,本文作者认为阿梢垴遗址是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汉代聚落遗址,并可能与史书记载的氐人相关。该遗址对于重建九寨沟人地关系的历史、认识四川北部汉代族群分布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Ashaonao site 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Sichuan.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included a house complex and five iron artifacts.Based on the typology comparison in the regional context and absolute dating results,the site could be treated as a settlement of early Han Dynasty,and which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Diethnic group record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In a regional context,the site has many meaningful perspectives,it affords us a uniqu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not only on the way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in Jiuzhaigou valley,but also to recognize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highlands.
引文
(2)李永宪、吕红亮、杨青霞:《九寨沟景区考古遗址调查报告》,未刊稿。
    (1)郭建强、彭东、曹俊、杨俊义:《四川九寨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四川地质学报》,第20卷第3期,2009年;彭东、曹俊、杨俊义、郭建强:《四川九寨沟地区黄土的初步研究》,《中国区域地质》第20卷4期,2001年。
    (2)P.J.Vincent,J.V.Clarke,The terracette enigma:a review.Biuletyn Periglacjalny,Vol.25,1979,pp.65-77.
    (3)A.Henck,J.Taylor,Lu Hongliang,Li Yongxian et.al,Anthropogenic hillslope terraces and swidden agriculture in Jiuzhaigou National Park,northern Sichuan,China,Quaternary Research,Vol.73,2010,pp.201-207.
    (1)张玉石:《中国古代版筑技术研究》,《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
    (2)冉駹:“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58页。
    (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宝兴县文物管理所:《四川宝兴跷蹟水电站淹没区考古发掘报告》,《四川文物》2004年增刊,第5-62页。
    (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丹巴县中路乡罕乃依遗址发掘简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59-77页。
    (5)仅为一残块,其上有人工穿眼,推测为铁犁部件,但目前尚未能完全确认。
    (1)杨颍东、罗雁冰:《四川九寨沟出土铁器的保护修复报告》,待刊。
    (1)叶茂林:《古代文化交流的通道白龙江——丝绸之路河南道考古随笔之三》,《成都文物》1994年第3期。
    (2)黄家祥、任银、黄家全:《四川平武县白马藏区水牛家寨遗址》,《考古》2006年第10期。
    (3)四川省文管会、茂汶县文管所:《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石棺葬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4)阿坝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理县文化馆:《四川理县佳山石棺葬发掘清理报告》,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铜鼓研究学会编:《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5)佐佐木正治:《三足架与拨镰——四川早期铁器的特殊性和古蜀民的汉化过程》,《四川文物》2003年第6期。
    (6)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7)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40-347页。
    (8)佐佐木正治:《汉代四川农业考古》,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9)但遗憾的是,由于“5·12”大地震的影响,未能进行有关浮选工作,目前尚不知当时人群种植何种作物。这项工作将于2010年10月进行补充。
    (10)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雅安市文物管理所、宝兴县文物管理所:《四川宝兴跷蹟水电站淹没区考古发掘报告》,《四川文物》2004年增刊,第5-62页。
    (1)陈剑:《川西彩陶的发现与初步研究》,《古代文明》第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30页。
    (2)年代测试得到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Jmaes Tylor、地球与空间科学系Amanda Henck的帮助,谨此致谢。
    (1)李绍明:《论氐和羌、戎的关系》,《李绍明民族学文选》,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年,第481-502页;黄烈:《有关氐族来源和形成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65年第2期;赵卫邦:《川北甘南氐族考略》,《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五辑,1980年。
    (2)李绍明:《论氐族的族源与民族融合》,《李绍明民族学文选》,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年,第481-502页;孙宏开:《历史上的氐族与川甘地区的白马人——白马人族属初探》,《民族研究》1980年第3期;徐中舒、唐嘉弘:《川甘边区白马人属古氐族说》,四川民族研究所编印:《白马藏人族属讨论集》(民族研究丛刊之二,内刊本),1980年。
    (3)《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991页。
    (4)《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97页。
    (5)石硕先生认为,较之畜牧色彩甚浓的冉駹等,行定居农业的“氐”与汉在生活习俗上并无多大差异,这可能是《史记》《汉书》中缺乏对氐人的经济形态叙述的缘由。石硕:《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藏彝走廊:文明起源与民族源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7-360页。
    (6)《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58页。
    (7)《南齐书》卷五十九,《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027页。
    (8)季富政:《氏人聚落与民居》,《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9)有关“白马藏人”是否是“氐”的讨论,参见齐卡佳:《白马藏族为氐族说质疑》,《中国语言学集刊》第三卷第一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7-180页。
    (10)王明珂:《什么是民族——以羌族为例探讨民族史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第四分册,1994年。
    (11)据《魏略·西戎传》,“氐”自称为“盍稚”(“其自相号曰盍稚”)。齐卡佳依据语言学的拟音,认为汉族对氐人的称呼与这支民族的自称“盍稚”的语音有关,而非原先认为的“根本”或者“低地”之意。齐卡佳:《白马藏族为氐族说质疑》,《中国语言学集刊》第三卷第一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7-180页。
    (12)在唐代吐蕃东进之时,这一地区逐渐“吐蕃化”,晚近在民国时期的“番化”以及新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化”,都使得当前在旅游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策略的过程中,九寨沟内居民的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愈加明显。
    (1)黄家祥、任银、黄家全:《四川平武县白马藏区水牛家寨遗址》,《考古》2006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