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造城到营城——文化地理学视角下的存量空间城市设计内涵刍议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理论视角出发,探寻存量空间中城市设计的方法和内涵。以地方理论解构城市地方识别,构建具有识别性、结构和意义城市形象识别空间;以文化生态理论解构城市设计内容和内涵,延续城市文脉,构建城市社会组织生态结构。反思当下城市设计单纯关注物质空间建造的功能实践,而忽略城市文脉语境,进而回归总体城市设计层次内部的人居形态、内含价值和行为意义等的探讨,拓展存量空间中城市设计的文化维度。以地方精神到空间识别,以保护和创造一种场所感和从文化意象到空间物象,以编织体系结构的文脉体系,对城市设计提供文化内涵策略。
引文
[1]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2]唐晓峰.文化地理学释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年.
    [3]苏勤,林炳耀.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4).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张中华,张沛.地方理论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12)
    [6]李星明,曾菊新.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2014(1).
    [7]卡莫纳.城市设计的维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8]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9]曹康,吴丽娅.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哲学传统[J].城市规划汇刊,2005(2).
    [10]约翰·隆德·寇耿.城市营建——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