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住区规划推广街区制的困境与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采取"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本文首先梳理了街区制住区模式的空间指标体系,并选取北京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的15个典型住区样本,开展基于GIS环境的空间指标分析,发现近现代住区与街区制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再次,探讨了房地产市场与现行规范标准对住区推广街区制的挑战。最后,提出修订现行规范标准、灵活设置街区尺度、塑造连续和人性尺度街道界面、加强街区之间立体联系、营造活力有序的公共空间等对策建议。
引文
[1].袁奇峰.大院、封闭小区、围墙与围闭尺度[J].北京规划建设,2016(2)
    [2].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张杰,袁路平.巴塞罗那扩展区多层高密度街坊的发展与启示[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4):51-55.
    [4].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外城市规划,2000,5(2):36-38
    [5].王轩轩,段进.小地块密路网街区模式初探[J].南方建筑,2006(12):53-56.
    [6].任春洋.高密度方格路网与街道的演变、价值、形式和适用性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2):53-61.
    [7].李呈琛,张波,李开宇.国外可持续街区研究、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2):53-56
    [8].邹颖,卞洪滨.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J].世界建筑,2000(5):21-23
    [9].赵燕菁.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J].城市规划,2002(10):24-30.
    [10].赵文凯,张播.居住小区不因市场而失效--小区理论在市场机制下的理解与应用[J].城市规划,2010(9):61-66.
    [11].姜洋,何东全,ZEGRAS Christopher.城市街区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J].城市交通,2011(4):21-29.
    [12].黄烨勍,孙一民.街区适宜尺度的判定特征及量化指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9):131-138
    [13].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2009,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Neighborhood Development(LEED-ND)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Washington,DC,http://www.usgbc.org/leed/nd/
    [14].Daniel G.Parolek,Karen Parolek,Paul C.Crawford,FAICP.Form-Based Codes[M].New Jersey:John Wiley&Sons,Inc,2008.
    [15].彼得·卡尔索普,杨保军,张泉等.TOD在中国--面向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6].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GB50180-3(2002版)[Z]1993-07-16.
    [1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Z]2012-01-01.
    [18].苏镜荣、唐翀.“窄马路、密路网”需修订哪些规范?昆明实践的总结[EB/OL].2016-03-28.http://www.thepaper.cn/www/v3/jsp/news Detail_forward_14493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