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康区“白利土司”考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白利土司之起源非元代"必里"。直到明末清初,"白利"一词才固定地指康区一带的白利土司,此前其作为地名时多指安多地区;其中心区域应在今昌都芒康一带,且以此为中心四处扩张,至白利顿月多杰时期达到鼎盛,势力范围包括德格、邓柯、道孚、石渠、昌都、类乌齐等地区。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geographical location,the expansionist activiti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eri Tusi,"Be ri headmen," who were active in Khams in the late Ming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ies,and is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in Chinese and Tibetan.It suggests that the word "Beri" does not originate from "Biri"必里 in Yuan dynasty sources,and that the latter was a place name in Amdo area.The central domain of the Beri Tusi was not the Dkar mdzes area,but today's Chab mdo and Smar khams area.And from this central area,the territory of Beri was expanded through military campaigns.In Beri Don yod rdo rje's reign,the power of Beri principality reached its peak.The vast areas it controlled included Sdedge,Ldan khog,Se shul,Chab mdo and Ri bo che,etc.
引文
1在前人的论著中,常使用“白利土司”来称呼来这一明末清初崛起于康北一带的地方势力。土司应指得到中央王朝赐封的地方政权或地方势力,但笔者根据目前所占有的资料来看,无论在汉文史籍还是藏文史籍中,该白利土司一直未得到中央政权的赐封,虽然格勒先生认为白利土司即元明时期所置的必里千户所,但对于必里千户所的地理位置,学界虽然有较大的异议,但都一致认为大体在今青海地区,与该白利土司地理位置不相符,且难根据“必里”二字来确定此白利是早期史籍中提到的“必里”。此外,将其称为白利土司,十分容易与清代雍正年间得到册封的霍尔白利长官司混淆。在翻译上,藏文甲波((?))一词虽指王,但根据具体的文本语境,在汉文翻译上又有很大的不同,有时译为国王,有时译为皇帝,有时译为土司,本文仍从古使用“白利土司”一词称呼这一地方势力,但其与汉文中的“土司”一词含义有所不同。
    2#12
    3#12
    4[德]史卫国(Peter Schwieger)著,才旺南加译:《清代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小传》,《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1):8-14
    5格勒:《甘孜藏族自治洲史话》,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65。
    6赵心愚:《和硕特部南征康区及其对川滇边藏区的影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3):57-62。
    7 GuiseppeTucci,TibetanPaintedScrolls,KyotoMcmxxx:RinseBookCO.LID,1980:251.
    8根旺:《藏区多康古地名诠释》,《西藏民院学报》,2000(5):27-30。
    9#12
    10#12
    11关于该信件的研究参看:David Jackson,”Saskya Pandita's Letter to the Tibetans:A Late and Dubious Addition to His Collected Works.”The Tibetan History Read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3:248-241.根据其研究,这封信件首次出现是在1629年,而在此前萨班所有的文集中都没有该信件,可能是此时格鲁派欲再次与蒙古人结盟,需要追溯此前的施主关系,为结盟找到合法性而编纂了该信。
    12王尧:《萨迦班智达公歌监藏至蕃人书》,1978(3):23-27。
    13张云:《元代吐蕃行政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9。
    14(明)宋濂等撰:《元史》卷六三地理六·河源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5:1565。
    15《明实录》卷六九洪武四年十一月条,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1962:1292。
    16王继光:《明代必里卫新考》,《西北民族研究》,1993(1):149-156;吴均:《安定、曲先、罕东、必里等卫地望及民族琐议》,《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3):115-128;张鸿翔:《明代必里卫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1):55-63。
    17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北京:中华地图学社出版,1975:36-37、85-86。
    18#12
    19#12
    20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22。
    21金东柱(Kim Dong Ju):《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3。该文献2002年首次在日本东京露面,名为《蓝色布谷鸟的吟诵》(The Call oftheBlue CuCko,SER32,Bon Studies 6,Text 3B(115-149)),由卡尔梅·桑木旦(Samten G.Karmay)整理编辑,并将第二部分译成法文,该部分国内已有汉译本(卡尔梅·桑木旦著,耿畀译:《“黑头矮人”出世》,载《法国藏学精粹》1,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18-44),金东柱博士将该文献全部译成汉文,并做了精湛的文献对勘研究及解读,本文引文全部引自该文,在藏文引文部分,金东柱与卡尔梅·桑木旦个别字有所差异。
    22“岗”一词在藏文中一般写为“(?)”,但在金东柱的对刊译本中作“(?)”。
    23金东柱:《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2013:159。
    24金东柱:《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2013:172。
    25金东柱:《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2013:173。
    26#12
    27巴卧·祖拉陈瓦著,周润年、塔娜译:《贤者喜宴—噶玛噶仓译注》(十一),《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2(6):51。
    28#12
    29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27。
    30#12
    31#12
    32在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妥坝区白日乡的地方。
    33即指朱倭,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一带。
    34金东柱:《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2013:158。
    35金东柱:《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2013:158。
    36金东柱:《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2013:159。
    37根据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史料,很难厘清上下白利之间的关系,虽然白日吉美旺嘉先生在其研究中给予了一个非常好的上下白利世系图表,但其历史仍然是一团谜。
    38金东柱:《苯教古文献〈黑头凡人的起源〉之汉译及其研究》,2013:159。
    39#12
    40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13。
    41#12
    42石泰安著,耿畀译:《汉藏走廊古部族》,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46。
    43#12Nyamso Gyunpel Parkjang Tashijong Craft Community Tashijong,Palampur H.P(India),1971:57.
    44任乃强:《德格土司世谱》,《任乃强全集》(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174。
    45格勒:《甘孜藏族自治洲史话》,1984:116。
    46隋浩昀:《汗都事件及对清初川滇藏区的影响》,《中国藏学》,1996(3):130-134。
    47[德]史卫国著,才旺南加译:《清代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小传》,2001(1):8-14。
    48 Ahamd:Sino-Tibetan relationsinthe 17~(th)Century,Roma:Is.M.E.O,1970:119.
    49 Shakbpa,Tibet:A PoliticalHistory,NewYork,1984:105.
    50#12
    51陈观胜、安才旦主编:《常见藏语人名地名词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0。
    52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等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下),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4:652。
    53[德]史卫国著,才旺南加译:《清代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小传》,2001(1):8-14。
    54根旺:《藏区多康古地名诠释》,2000(5):27-30。
    55#12
    56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松巴佛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331。
    57松巴堪布·益西班觉著,蒲文成、才让译:《松巴佛教史》,2013:331。
    58阿旺洛桑嘉措著,陈庆英、马连龙译:《五世达赖喇嘛传》(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66。
    59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1989:3-4。
    60#12
    61#12
    62#12
    63#12
    64#12
    65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测绘局编纂:《西藏自治区地名录》(内部发行),北京: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1978:3。
    66昌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昌都地区志》(下册),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1314。
    67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1984:65。
    68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1984:85;赵心愚:《和硕特部南征康区及其对川滇边藏区的影响》,2002(3):57-62;隋浩昀:《汗都事件及对清初川滇藏区的影响》,1996(3):130-134。
    69东噶·洛桑赤列著,陈庆英译:《论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24;曾现江:《明代中晚期东蒙古部落在康区的活动及其影响》,《西藏研究》,2008(2):27-33。
    70#12
    71在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察雅、芒康等县境。
    72#12
    73史卫国认为白利的父亲阿潘杰可能死于1616-1619年。史卫国著,才旺南加译:《清代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小传》,2001(1):8-14。
    74#12
    75#12
    76#12
    77#12
    78#12
    79赵尔巽撰:《清史稿·土司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14224。
    80[法]古纯仁(F.Gore)著,李思纯译:《川滇之藏边·川边霍尔地区与瞻对》,《康藏研究》,1948(18):21-28。
    81甘孜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编委:《甘孜藏族自治州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85。
    82根旺:《藏区多康古地名诠释》,2000(5):27-30。
    83土观·罗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32。
    84傅嵩炢:《西康建省记》(上),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166。
    85石泰安著,耿昇译:《汉藏走廊古部族》,2013: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