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空间正义视角下对传统村落评选与保护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承载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村落正不断消逝。对村落命运的忧患与新价值的肯定促使了相关研究的持续发酵,传统村落等空间概念相继提出,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治理滞后的矛盾中,传统村落的评选与保护仍存在着"空间社会公正缺失"的问题。研究基于空间正义的相关理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进行反思,指出在传统村落存在择优路径下的非正义空间分配以及保护措施中的非正义空间过程。而传统村落的本质是稳定而延续的人与环境,偶发性的人力资源介入常常成为催动村落既有资源综合发展的起始环节。有必要将可获得的人力资源将纳入评选传统村落的指标体系,并从扶持精英返乡、培育村内精英、增强资源流动等方面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
引文
[1]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01:102-107.
    [2]于影丽.社会转型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3]李晓晔.媒介发展与乡村变革:一种现代化进程[D].南京大学,2013.
    [4]《古村落消亡速度惊人加大开发力度就是加大破坏力度》,http://cul.sohu.com/s2012/diyixianchang54/
    [5]《特别关注: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载新华网,见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31/c_127161923.htm
    [6]王路.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建筑学报,2000,11:16-22.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EB/OL].2012-04-16.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204/t20120423_209619.html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建村[2012]12号)[EB/OL].2012-08-22.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208/t20120831_211267.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2-12-17.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212/t20121219_212340.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3-08-26.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308/t20130830_214900.html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1-11-17.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412/t20141203_219694.html
    [12]陈彦光.分形城市系统:标度·对称·空间复杂性[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13]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56-160.
    [14]张京祥,胡毅.基于社会空间正义的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批判[J].规划师,2012,12:5-9.
    [15]曹现强,张福磊.空间正义:形成、内涵及意义[J].城市发展研究,2011,04:125-129.
    [16]任平.空间的正义:当代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的基本走向[J].城市发展研究,2006(5):1-4.
    [17]曹现强,张福磊.我国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逻辑及其矫治[J].城市发展究,2012,03:129-133.
    [18]王勇,李广斌.基于“时空分离”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其风险[J].国际城市规划,2012,01:53-57.
    [19]曹现强,朱明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空间正义思考[J].理论探讨,2014,01:139-144
    [20](记者)陆娅楠:《我国传统村落比例不到2%将建立濒危警示制度》,转引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见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018/c1001-23243105.html
    [21]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12:44-49.
    [22]刘大均,胡静,陈君子,许贤棠.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4:157-162.
    [2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村[2013]130号.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S].2013.
    [24]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0:108-129.
    [25]曾天雄,曾鹰.乡村文明重构的空间正义之维[J].广东社会科学,2014,06:85-92.
    [26]王盈.海南传统火山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海口博学村为例[J].南方建筑,2014,05:77-81.
    [27]谭金花.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广东开平仓东村为例[J].南方建筑,2015,01:18-23.
    [28]李孜.可持续乡村社区营建模式探讨——互联网下的地域认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3:18-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