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西会通的生命哲学建构:方东美与罗光两模式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structing a Philosophy of Life with Integr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On Two Classical Mod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fe of Lokuang and Thome H. Fang
  • 作者:张俊
  • 英文作者:ZHANG Jun;
  • 关键词:生命哲学 ; 方东美 ; 罗光 ; 新儒家 ; 新士林哲学
  • 中文刊名:NJ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出版日期:2019-05-30
  •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56;No.24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X027)
  • 语种:中文;
  • 页:NJDX201903013
  • 页数:14
  • CN:03
  • ISSN:32-1084/C
  • 分类号:112-124+162
摘要
方东美新儒家生命哲学与罗光新士林生命哲学是20世纪中国生命哲学体系建构的两种代表性学说。此两派学说皆建基于《周易》所奠基的生命哲学传统,主张生命为宇宙与价值的本体;然而,因其会通的西方思想不同,其生命本体论基础存在重大差异,由之形成两种生命哲学模式。同是会通中西,方东美有效地以儒家人文精神消化西方现代主体生命哲学,而罗光却无法消溶士林哲学的神学内核。不过,罗光新士林生命哲学对士林哲学概念体系的继承,以及对现代哲学的开放,也使其生命哲学体系更加清晰、严谨而全面。这两种以生命为本体的汉语哲学模式,各有千秋,难分轩轾,皆可为汉语生命哲学现代重构之借镜。
        In the 20 th century,there were two classical mod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fe:Thome H.Fang's new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and Lokuang's Chinese scholastic philosophy of life.Rooted in the tradition of life philosophy initiated in the Book of Changes,both of them insisted that life was the noumenon of beauty,and the vivid charm the highest principle of arts.However,different western thinking,borrowed in their philosophies,helped bring about two different kinds of ontology of life,thus coming into being two modes of philosophy of life.By integrating the Chinese philosophy with the western one,Thome H.Fang successfully assimilated western philosophy of life with the modern spirit of subjectivity,while Lokuang failed to melt away the theological core of the scholastic philosophy.Despite all these,Lokuang developed a clearer and more precise and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philosophy of life,when inheriting the terminology of scholastic philosophy and keeping open to modern philosophy.With merits of their own,both modes can be introduced for reconstructing Chinese philosophy of life.
引文
(1)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2、108页。
    (2)方东美:《方东美演讲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0页。
    (1)方东美:《附录六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比较生命哲学导论——纲目》,参见《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15-521页。
    (2)刘述先:《方东美先生哲学思想概述》,景海峰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313页。
    (3)沈清松、李杜、蔡仁厚:《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页。
    (4)杨士毅:《一代哲人——方东美先生》,朱传誉主编《方东美传记资料》第1辑,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第30页。
    (1)罗光:《生命哲学的美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16-18、10-12页。
    (2)罗光哲学大致可以20世纪60年代作为分界线。这十余年他甫回台湾,忙于教务,著述甚少,属于学术思想调整期,之前是作为学术思想准备的士林哲学时期,之后是学术思想渐趋成熟稳定的中国哲学或曰台湾新士林哲学时期。对于这两个时期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早期和晚期。今天我们看到的罗光早期著作中关于生命哲学的论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罗光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修订版中所加。
    (3)罗光:《方东美的哲学思想》,参见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执行委员会主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306页。
    (4)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XI页。
    (5)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4页。
    (1)罗光:《方东美的哲学思想》,《方东美先生的哲学》,第295页。
    (2)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第158-159页。
    (3)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108页。
    (4)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上),第67页。
    (5)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67页。
    (6)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43、18页。
    (7)方东美:《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36页。
    (1)罗光:《生命哲学再续编》,第102页。
    (2)罗光:《儒家形上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第17页。
    (3)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Ⅳ页。
    (4)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ⅩⅣ页。
    (5)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Ⅳ页。
    (6)罗光:《生命哲学再续编》,《罗光全书》(册二),第100页。
    (7)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Ⅺ页。
    (1)罗光:《儒家哲学的体系》,《罗光全书》(册十七),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188页。
    (2)方东美:《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283页。
    (3)罗光:《中国哲学的展望》,《罗光全书》(册十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34页。
    (4)罗光:《中国哲学的展望》,第38页。
    (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页。
    (6)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39页。
    (7)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44页。
    (8)方东美:《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280-281页。
    (1)方东美说:“这种创造的力量,自其崇高辉煌方面来看,是天;自其生养万物,为人所禀来看,是道;自其充满了生命,赋予万物以精神来看,是性,性即自然。”参见方东美《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224-225页。
    (2)方东美:《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287页。
    (3)方东美:《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274页。
    (4)方东美:《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280页。
    (5)方东美:《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280页。
    (6)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72页。
    (7)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Ⅷ页。
    (8)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54-55页。
    (1)罗光:《儒家生命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第170页。
    (2)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民国篇》,《罗光全书》(册十四),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第265页。
    (3)方东美:《哲学三慧》,《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122页。
    (4)《哲学三慧》是1937年方东美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哲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宣读的论文,此文可视为其一生哲学思想之纲领。相关观点在后来的《中国人的人生观》(1956)等著作中都有详尽的阐述。参见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23页以下。
    (5)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23页。
    (1)方东美:《哲学三慧》,《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122页。
    (2)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24页。
    (3)(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6、74页。
    (4)项退结:《方东美先生的生命观及其未竟之业》,参见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执行委员会主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第66页。
    (5)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23-127页。
    (6)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55页。
    (7)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46页。
    (8)罗光:《生命哲学再续编》,第87页。
    (1)方东美:《哲学三慧》,《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112页。
    (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第二十二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诚者,非向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3)方东美:《哲学三慧》,《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第122页。
    (4)参见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25页。
    (5)(宋)周敦颐:《周子全书》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8页。
    (6)罗光:《中国哲学的展望》,《罗光全书》(册十六),第474页。
    (7)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Ⅺ页。
    (8)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192页。
    (9)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110页。
    (1)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ⅩⅤ页。
    (2)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358页。
    (3)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208页。
    (4)沈清松、李杜、蔡仁厚:《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二十五),第57页。
    (1)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96页。
    (2)罗光:《生命哲学再续编》,第10页。
    (3)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301页。
    (4)罗光:《生命哲学订定版》,《罗光全书》(册二),第35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