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模式的历史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istorical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in Ming Dynasty
  • 作者:陈支平
  • 英文作者:Chen Zhiping;
  • 中文刊名:ZGSJ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 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中国史研究
  • 年:2019
  • 期:No.161
  • 语种:中文;
  • 页:ZGSJ201901017
  • 页数:8
  • CN:01
  • ISSN:11-1039/K
  • 分类号:193-200
摘要
<正>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世界历史发生突变的重要时期。15—17世纪是西方所谓的"大航海时代",把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更为直接地碰撞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国际性格局。而在中国,传统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得到延续和强化;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进步更多地体现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层面上。面对西方商人与殖民主义者的东来,古老的中国政治体制与民间社会,被迫衍生出相应的对应之道。这些对应之道,构成了明代
        
引文
(1)《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67—168页。
    (2)《明太祖实录》卷三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第750—751页。
    (3)《明史》卷三二五《外国六·琐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424页。
    (4)《明史》卷七《成祖本纪》,第105页。
    (5)毛佩琦:《明代海洋观的变迁》,中国航海日组委会办公室、上海海事大学编:《中国航海文化论坛》第1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第257页。
    (6)参见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7)[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七《税饷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1页。
    (8)参见毛佩琦《明代海洋观的变迁》,中国航海日组委会办公室、上海海事大学编《中国航海文化论坛》第1辑,第262—265页。
    (9)参见陈支平《从文化传播史的角度看明代的历史地位》,《古代文明》201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