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历史教科书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Second Opium War”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Modern China
  • 作者:宋逸炜
  • 英文作者:Song Yiwei;
  • 关键词:教科书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英法联军 ; 历史书写
  • 英文关键词:textbook;;the Second Opium War;;the Anglo-French Allied Forces;;historical writing
  • 中文刊名:SXY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 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史学月刊
  • 年:2019
  • 期:No.461
  • 语种:中文;
  • 页:SXYK201903010
  • 页数:11
  • CN:03
  • ISSN:41-1016/K
  • 分类号:72-82
摘要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通过近百部历史教科书作文本分析,可从战争爆发原因、关键人物与事件、历史影响等三个层面审视"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教科书以事实描述为主,很少对原因和影响进行讨论;之后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在确立战争叙事框架上意义甚大,此后出版的教科书大抵未能脱其窠臼。1929年以后,作为近代史起点的鸦片战争成为教科书讨论的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意义则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叙述中隐而不见。教科书中有关叶名琛和"火烧圆明园"的表述,反映了近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复杂性,两次鸦片战争历史定位的此消彼长也显示出重审这段历史叙事的必要性。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Second Opium War"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ime.Through text analysis of nearly one hundred textbooks,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is perception appeared and evolved from three aspects-causes of war,key persons and events,as well as historical influence.In the early time,the textbooks focu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facts rather than the analysis of causes and influences.Wang Rongbao's Middle School Chinese History of the Present Dynasty,published in 1909,established the narrative framework of "the Second Opium War",which influenced subsequent textbooks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war.In the textbooks after 1929,the Opium War was view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China,whil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cond Opium War was ignored in the narrative of imperialist aggression.The descriptions concerning Ye Mingchen and the burning of Imperial Palace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knowledge systems,and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two opium wars display the necessity of re-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writing of this war.
引文
(1)徐中约:《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1858—1880年间的外交》(Immanuel C. Y. Hsu,China's Eutrance into the Family of Nations:the Diplomatic Phase 1858-1880),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60年版。
    (2)代表作有,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黄宇和:《鸠梦:鸦片、帝国主义与亚罗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Wong J.Y.,Deadly Dreams:Opium,Imperialism and the"Arrow"War(1856—1860)in China),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1)桑原骘藏:《东洋史要》(京师大学堂审定史学教科书)卷四,樊炳清译,上海:东文学社1899年版,光绪癸卯(1903年)宝庆劝学书社校刊,第31-33页。关于本书及其影响可参阅邹振环:《樊炳清与上海东文学社刊刻的<东洋史要>》,《东方翻译》2010年第6期,第36-46页。
    (2)富光年:《简易历史课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年2版,第18-19页。
    (3)沈恩膏:《本朝史》(中学及师范用),朱寿朋校,上海:中国图书公司1908年版,第28-29页;章嶔:《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下册第4编,上海:文明书局1908年初版、1911年3版,第37-39页。
    (4)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学部审定·中学堂、师范学堂用)第3编,张元济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年初版、1911年4版,第97-99页。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0页。
    (2)何祖泽:《新亚教本·初中本国史》下册,上海:新亚书店1932年初版,第55页。
    (3)朱翊新:《新课程标准·初中本国史》(初级中学学生用)第3册,陆光宇校订,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8月初版、9月再版,第44页。
    (4)王钟麒、宋云彬:《开明中学讲义·开明中国历史讲义》下册,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初版、1937年再版,第367页。
    (5)王钟麒、宋云彬:《开明中学讲义·开明中国历史讲义》下册,第369页。
    (6)中等教育研究会:《高中本国史》下册,天津:华北书局1938年版,第186页。
    (7)教育总署编审会:《高中本国史》下册,北京:新民印书馆1939年版,第248页。
    (8)冯趾祥:《本国史纲要》(最新修订复习适用),成都: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53-54页。
    (9)朱翊新编著、陆高谊主编:《本国史纲》,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初版。
    (10)周景濂:《本国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11)教育总署编审会:《初中本国史》第3册,北京:新民印书馆1939年版。
    (1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第77页。
    (1)如:桑原骘藏《东洋史要》(樊炳清译,1899)、桑原骘藏《东亚史课本》(东京:泰东同文局1904年版)、桑原骘藏《东洋史要》(金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初版、1914年7版)、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上海:中华书局1912年初版、1913年5版)、沈颐《中国历史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1922年9版)、赵懿年《中等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上海:上海科学会编译部发行1913年4版),等。
    (2)如:幸田成友《东洋历史》(东华译书社编译,上海:会文学社1902-1903年版),桑原骘藏《中等东洋史教科书》(周同愈译,上海:文明书局1904年版)、章嶔《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8/1911)、普通学书室《增订普通新历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1915年再版)、赵玉森/蒋维乔《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中学校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初版、1924年25版),等。
    (3)如:沈恩膏《本国史》(1908)、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1909/1911)、吕瑞廷/赵澂璧《订正中学新体中国历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年初版、1912年15版)、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学堂师范学堂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1912年8版)、开智编译社《小学历史教科书》(上海:中华书局1912年印刷、1920年11版),等。
    (4)1929年后的教科书大多承袭“中船英旗”说,亦有个别教科书直接判定“华船亚罗号”,如陈登原:《陈氏高中本国史》(世界中学教本)下册,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初版、1935年5版,第250页。
    (5)如:幸田成友《东洋历史》(1902/1903)、吕瑞廷/赵澂璧《订正中学新体中国历史》(1907/1912)、普通学书室《增汀普通新历史》(1913/1915)、沈颐《中国历史讲义》(1913/1922)、吕思勉《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初版、1927年4版)。
    (6)章嶔:《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下册第4编,第37页。
    (7)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3编,第99页。
    (8)如:陆东平/朱翊新《新主义教科书·高中本国史》(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王钟麒《新时代本国历史教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黄人济/朱翊新/陆并谦《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本国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3版),白进彩《订正中学新体中国历史》(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初版),梁园东编辑、江恒源校订《新生活教科书·本国史》(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初版)、谢苇丰《本国史表解》(上海:东方文学社1936年3版),等。
    (9)沈恩膏:《本朝史》,第28页。
    (10)金兆梓:《新中华本国史》(初级中学用)第2册,新国民图书社出版1929年初版、1932年2版,第86页。
    (11)赵钲铎:《初级中学适用·本国史》第3册,上海:民智书局1932年初版,第57页。
    (12)桑原骘藏:《东洋史要》卷四,樊炳清译,第31-32页。
    (1)章嶔:《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下册第4编,第37页。
    (2)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3编,第100-103页。
    (3)傅运森、夏廷璋:《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本科用)第2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初版,第63页。
    (4)赵玉森:《新著本国史》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5版,第153页。
    (5)幸田成友:《东洋历史》下,第13页。
    (6)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卷七,第54页。按: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1903年作序)以樊炳清译桑原《东洋史要》为底本改编而成,在清末民初影响深远。1909年,经学部审定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内容截至明末(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与之配套)。本文所引陈书清朝史事,实为陈同乡赵玉森在民国成立后补订,1912年出版。参阅黄东兰:《“吾国无史”乎?——从支那史、东洋史到中国史》,孙江主编:《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31、145-156页。
    (7)李岳瑞原编、印水心增订:《评注国史读本》(新学制中等学校适用)第1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6年1月初版、9月再版,第97页。
    (8)赵玉森:《新著本国史》下册,第155页。
    (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九四《叶名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766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33-234页。
    (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第234页。
    (4)参阅汪荣祖:《追寻失落的圆明园》(英汉对照),钟志恒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繁体中文版引言”和第7章。
    (5)如:桑原骘藏《东洋史要》(樊炳清译,1899)、商务印书馆《国史初级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年首版)、桑原骘藏《东亚史课本》(1904)、富光年《简易历史课本》(1906)、章嶔《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8/1911)、桑原骘藏《东洋史要》(金为译,1908/1914)、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1909/1911),等。
    (6)如开智编译社《小学历史教科书》(1912/1920)用“文宗幸热河避难”,赵懿年《中等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1913)用“文宗驾幸热河”,钟毓龙《新制本国史教本》(上海:中华书局1917年版)用“文宗幸热河”。
    (7)如: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1912)、潘武《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本国之部》(1912/1913)、普通学书室《增订普通新历史》(1913/1915)、赵玉森/蒋维乔《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1913/1924)、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本科用,蒋维乔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初版)、傅运森/夏廷璋《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1915)、吕思勉《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1924/1927)、陆光宇《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初版、1928年48版)、李岳瑞/印水心《评注国史读本》(1926)、赵玉森《新著本国史》(1928),等。
    (8)白进彩《新标准教材·高中中国史》(1934)和《文化高中教本·本国史》(北平:文化学社1935年3版)。
    (9)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3编,第109页。
    (10)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卷七,第56-57页。
    (1)傅纬平编著、王云五主编:《复兴教科书·本国史》(初级中学用)第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初版、1934年35版,第85-86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21页。
    (3)(4)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二),第513、529页。
    (5)关于“近世史”“近代史”,可参阅方秋梅:《“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54-64页;岸本美绪:《中国史研究中的“近世”概念》,黄东兰译,黄东兰主编:《新史学》第4卷《再生产的近代知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3-154页。
    (6)参阅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相关内容。
    (7)那珂通世:《支那通史》,东京:中央堂1889年版。
    (1)如:章嶔《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08/1911)、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1912)、普通学书室《增订普通新历史》(1913/1915)、沈颐《中国历史讲义》(1913/1922)、赵玉森/蒋维乔《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1913/1924)、赵玉森《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1914)、傅运森/夏廷璋《师范学校新教科书·历史》(1915)、钟毓龙《新制本国史教本》(1917)、李岳瑞/印水心《评注国史读本》(1926),等。
    (2)郑昶:《新中华语体本国史》下册,金兆梓校,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发行、1934年11版。
    (3)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下册,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1934年4版。
    (4)高博彦:《中国近百年史纲要》上册,北京:文化学社1927年初版、1932年5版。
    (5)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上册,天津:百城书局1931年初版。
    (6)吴贯因:《新建设时代·高中中国近百年史教本》,北平:建设图书馆1933年初版。
    (7)施瑛:《简明近百年本国史》,上海:日新出版社1947年初版。
    (8)金兆梓:《新中华本国史》(初级中学用)第2册。
    (9)陆东平、朱翊新:《新主义教科书·高中本国史》下册,第178页。
    (10)沈味之、朱翊新、朱公振编:《初级中学教科书·初中历史》第4册,董文、魏冰心校订,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初版。
    (11)金兆梓:《新中华本国史》(高级中学用)下编上,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发行、1934年4版。
    (12)钟月秋:《高中本国史》,长沙:湘芬书局1932年版。
    (13)幸田成友:《东洋历史》下,第13页。
    (14)富光年:《简易历史课本》,第19页。
    (1)沈恩膏:《本朝史》,第29页。
    (2)(3)汪荣宝:《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本朝史》第3编,第63、111页。
    (4)陈庆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卷七,第57页。
    (5)普通学书室:《增订普通新历史》,第116-117页。
    (6)李岳瑞原编、印水心增订:《评注国史读本》第11册,第102页。
    (7)(8)高博彦:《中国近百年史纲要》上册,第14-16、61-64页。
    (1)周景濂:《本国史》,第109、111、120页。
    (2)周予同:《本国史》第3册,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41,53-54页。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用法或最早出现在1925年8月15日《向导》第124期季诺维埃夫《我在中国纷乱中应负的责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之自供》一文。1940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创办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文化》《解放》等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用法,以杨松《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文(载《八路军军政杂志》第2卷第5期,1940年5月25日)为代表。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和《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中,仍称其“英法联军战争”和“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指称在学术上成为通例应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努力的结果,如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946年)第四章“第二次鸦片战争”、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1948年)写作“第二次雅片战争”。1949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用法已成主流,可参见魏建猷《第二次鸦片战争》(1955年)、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1965年)、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第二次鸦片战争》(1978年)、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1980年)、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981年),等等。
    (4)刘超在其研究中提到:“民国成立之初,一时难有大批适合民国新教育的教科书,就对前清部分教科书进行改编,以应一时之需。”参阅刘超:《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5页。
    (1)参阅拙文:《蒋孟引和他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学海》2017年第4期,第215-216页。
    (2)“三大高潮”指:太平天国、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辛亥革命;“八大事件”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参阅赵庆云:《“三次革命高潮”解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第80-8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