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湘人入黔与贵州政治及文化之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Hunan Persons Entering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and Culture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 作者:谭德兴
  • 英文作者:TAN De-xing;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Guiz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晚清 ; 湘人 ; 援黔 ; 经世致用 ; 文化交融
  • 英文关键词:the late Qing Dynasty;;Hunan persons;;assistance to Guizhou;;thought of practical use;;cultural blending
  • 中文刊名:XTG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2;No.114
  • 基金:贵州省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项目(17GZGX11)
  • 语种:中文;
  • 页:XTGS201902024
  • 页数:10
  • CN:02
  • ISSN:43-1436/C
  • 分类号:172-181
摘要
晚清时期湘人入黔频繁。入黔湘人在平息社会动乱、维护封建一统、强化社会治理、复兴文教、推动新政和方志编纂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入黔湘人以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在晚清的贵州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改变了贵州旧的思想观念,推动了贵州文化快速发展,对晚清贵州优秀文化品格诸如开放与兼容并蓄等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晚清湘人入黔,是省际人才流动的重要表现,对区域文化发展贡献巨大。
        The late Qing Dynasty saw the Hunan persons entering Guizhou Province frequently. The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quelling social unrest,maintaining feudal unification,strengthening social governance,reviving culture and education,promoting the new deal and editing the local chronicles,etc. Guided by the Huxiang culture,especially the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use,the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in Gui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changed the old ideas of Guizhou and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culture. I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uizhou’s formation of excellent cultural characters,such as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unan person entering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provincial talent flow,contributing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引文
(1)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97页。
    (1)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41页。
    (2)(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146页。
    (3)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42页。
    (1)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38页。
    (2)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40页。
    (3)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44-245页。
    (4)(清)黎培敬:《黎文肃公遗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5)(清)黎培敬:《黎文肃公遗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2-73页。
    (1)(清)黎培敬:《黎文肃公遗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0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2)(清)黎培敬:《黔中校士录》,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第2页。
    (3)何建菊,谭梅:《黔南三书院课艺初集》与晚清贵州的书院教育》,《教育文化论坛》2017年第3期。
    (4)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49页。
    (1)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62页。
    (2)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63页。
    (3)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50页。
    (4)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08页。
    (1)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2)》,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页。
    (2)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8)》,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页。
    (3)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8)》,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页。
    (4)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8)》,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6页。
    (5)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1)》,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页。
    (1)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80页。
    (2)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14)》,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04页。
    (3)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6)》,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28页。
    (4)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6)》,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29页。
    (5)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65页。
    (1)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0)》,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483页。
    (2)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1)》,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63-170页。
    (3)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1)》,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64页。
    (4)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41)》,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64页。
    (5)(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6)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9)》,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43页。
    (1)李芳:《大定县志》,贵州省大方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重印,1985年,第562页。
    (2)李芳:《大定县志》,贵州省大方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重印,1985年,第575页。
    (3)(清)余家驹著,余宏模编注:《时园诗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4)(清)余珍著,余宏模编注:《四余诗草》,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1)(清)余昭,安履贞著:《大山诗草》,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2)(清)余昭,安履贞著:《大山诗草》,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