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讓歷史寫作照亮中國的蒙運動 “五四”百年的歷史反思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et Historical Writing Illuminate China's Enlightenment Movement
  • 作者:唐小兵
  • 英文作者:Tang Xiaobing;
  • 关键词:五四 ; ; 革命 ; 主義時代 ; 個人主義
  • 中文刊名:ZGWH
  • 英文刊名:Chinese Culture
  • 机构: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 出版日期:2019-05-31
  • 出版单位:中国文化
  • 年:2019
  • 期:No.49
  • 语种:中文;
  • 页:ZGWH201901025
  • 页数:8
  • CN:01
  • ISSN:11-2603/G2
  • 分类号:222-229
摘要
五四百年之際,本文以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典範性的歷史研究與著述爲主綫,試圖通過對學者視野裏的多元而複雜的五四形象與歷史書寫的重訪,來探究這一場中國式的蒙運動的歷史動力、思想資源、基本議題與文化及政治後果,進而在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反傳統與家族主義等多重視角裏激活中國早期蒙運動的潜能與願力,來爲重新理解與闡釋五四提供更爲有效而深入的路徑。
        
引文
1轉引自韋伯:《學術作爲一種志業》,錢永祥等譯,《韋伯作品集學術與政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頁。
    2余英時:《文藝復興乎?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余英時文集·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177頁。
    3許紀霖敎授會特別強調五四運動的這一世界主義面相:“這就是五四時期的愛國主義,一種堅守個人主義本位、尋求人類文明進步的愛國主義。個人與人類是最眞實的,國家作爲中介物,作爲列國競爭時期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只有在促進個性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目標下才有其自身的意義。曾經是國家主義狂熱鼓吹者的梁超,如今相信'國家非人類最高團體,故無論何人,皆當自覺爲全人類一分子而負責任。故偏狹偏頗的舊愛國主義,不敢苟同。'傅斯年更明確地說:'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幷不僅僅是一國的人,還是世界的市民。在現代的時代論來,世界的團結,還要以民族爲單位。所以我們對於公衆的責任是兩面的,一面是一國的市民,一面是世界的市民。'創辦少年中國學會的王光祈在闡述學會宗旨時特別提到:'中國二字應解釋爲地域名稱(place)………不是指國家(nation)而言。我是一個夢想大同世界的人,我將中國這個地方看作世界的一部分,要想造成世界大同的地位,沒有國界的存在。我們爲人類謀幸福的活動,原不必限於中國境內。'”詳見《五四:世界主義情懷的愛國運動》,載氏著:《家國天下:現代中國的個人、國家與世界認同》,世紀文景,2017年版,第426頁。
    4胡適:《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獨立評論》,第150號,1935年5月12日。
    5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載《張灝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頁。
    6張灝:《五四與中共革命: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激化》,《中硏院近代史所集刊》,第77期,2012年9月。
    7王汎森在《煩悶的本質是什麽——“主義”與中國近代私人領域的政治化》,《思想史》第1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28頁。
    8可參閱楊貞德:《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版。
    9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傅統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8-209頁。
    10楊國強:《論新文化運動中的個人主義》,《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8期。
    11瞿秋白:《多餘的話》,江西敎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頁。
    12殷海光、林毓生:《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重校增補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年版,第211頁。
    13陳映芳:《“靑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頁。
    14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傅統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頁。
    15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頁。
    16余英時、唐小兵:《“五四精神是一股眞實的歷史動力”——“五四”百年之際專訪余英時先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思想》第37期,2019。
    17林同奇:《林氏家風——中國士大夫傳統現代轉化一瞥》,載氏著:《人文尋求錄——當代中美著名學者思想辨析》,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52頁。
    18舒衡哲:《中國的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劉京建譯,丘爲君校訂,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頁。
    19列文森:《儒家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任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72-373頁。
    20舒衡哲:《中國的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劉京建譯,丘爲君校訂,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頁。
    21王奇生敎授對新文化是如何在地方上運動起來的做了深入的硏究,詳見:《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載氏著:《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11-39頁。
    22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岳麓書社,1999年版,第359頁。
    23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頁。
    24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學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頁。
    25楊念群:《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世紀文景,2019年4月版,第262-263頁。
    26殷海光《五四的隱沒和再現——爲五四運動五十周年而作》,載張忠棟等主綸《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五四與學生運動》,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167頁。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