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圣王走进道教神谱——论早期道教经典中夏禹文化形象的生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the Holy King to the Taoist God——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 of Yu in the Early Taoist Classics
  • 作者:张雁勇
  • 英文作者:Zhang Yanyong;
  • 关键词:夏禹 ; 圣王 ; 早期道教 ; 神仙谱系
  • 英文关键词:Yu of Xia Dynasty;;Holy king;;Early Taoism;;Immortal pedigree
  • 中文刊名:DYWJ
  • 英文刊名:Regional Culture Study
  • 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地域文化研究
  • 年:2019
  • 期:No.12
  • 基金: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唐以前道教神系史料整理与研究”(18YJC730007)
  • 语种:中文;
  • 页:DYWJ201903005
  • 页数:18
  • CN:03
  • ISSN:22-1424/G0
  • 分类号:30-45+159-160
摘要
禹在先秦文献中是备受赞颂的一代圣王,他在战国时期逐渐被神话化,两汉时期的谶纬之风主要是以感生神话和接遇神仙的方式与其高度融摄,客观上为早期道教将其纳入神仙体系作了前期准备。早期道教经典大量刺取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圣贤来构建神系,以图壮大声势。在《抱朴子内篇》《太上灵宝五符序》《真诰》等早期道教经典中,玄幻神异的"禹迹"频现,通过多元的"拟历史建构",将夏禹深度塑造为至诚学道、躬亲治水、传承经法的神圣形象,以此来树立道教经典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南朝齐梁高道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又以受道于钟山真人和治水有功的文化语境,将"夏禹"列入第三等级之左位,这是其位居道教仙班的重要历史节点。
        Yu as a king was highly praised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pre-Qin Dynasty. He was gradually mythical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tyle of Confucian Theology in the Han Dynasty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sense of touching myths and the way of encountering immortals, which objectively prepared for the early Taoism to incorporate him into the immortal system.In the early Taoist classics, a large number of heroes and sages in history and legend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immortal system in order to grow momentum. In the early Taoist classics such as Bao Puzi's Inner Chapter, the Preface to Taishang Lingbao's Five Characters, The Admonish, etc.,the fantastical "yu's trail" frequently appeared. Through the pluralist " quasi-historical construction", Yu was deeply portrayed as a holy image of sincere learning of Taoism, personally controlling water, and inheriting classics and laws, so as to establish the rationality and authority of Taoist classics. Tao Hongjing, a senior Taoist priest in Qi and Liang period of Southern Dynasties, ranked Yu as the left of the third rank in the"Position Diagram of True Immortal"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accepting Taoism from Zhongshan immortal and meritorious water control. This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node for Yu to be included in Taoist immortal class.
引文
(1)《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2-282页。关于《真灵位业图》的作者问题,明代王世贞、清代王士祯、日本福永光司等对成于陶弘景提出了质疑,王家葵认为不排除其成书早于陶弘景的可能;余嘉锡、任继愈、李养正、卿希泰以及日本小柳司气太等多数学者均认为成于陶氏之手,我们也认同此说。相关讨论参见张雁勇《〈真灵位业图〉神仙源流研究》(上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7-10页,第17-39页;王家葵:《真灵位业图校理·真灵位业图蠡测(代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28页。
    (2)《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5页。说明:括号中的内容原为《真灵位业图》的双行夹注。
    (1)常金仓:《五帝名号考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王家祐、王纯五:《夏禹与道学》,《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李雄燕:《略论古羌族对道教神仙信仰的影响》,《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李远国:《大禹崇拜与道教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
    (3)刘屹:《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45-367页。
    (4)张雁勇:《〈真灵位业图〉神仙源流研究》(上册),台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248-253页。
    (5)(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玲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2页。
    (6)(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玲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25页。
    (7)(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71页。
    (8)(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47-548页。
    (9)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10)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09页。
    (1)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73页。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10页。
    (3)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47页。
    (4)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61页。
    (5)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52页。
    (6)(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1-62页。
    (7)(汉)司马迁:《史记》(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328页。
    (8)(汉)班固:《汉书》(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049页。
    (9)(唐)房玄龄等:《晋书》(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4页。
    (10)李守奎、李轶:《尸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11)李守奎、李轶:《尸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6-77页。
    (12)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98页。
    (13)(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88页。
    (1)关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参见常金仓《〈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75-884页,第1102-1106页。
    (3)(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张澍《稡集补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1页。
    (4)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0页。
    (5)这段文字也有纬书窜入的可能。
    (6)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395-396页。
    (7)常金仓:《由鲧禹故事演变引出的启示》,《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8)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20页。
    (9)(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28页。《真灵位业图》陶弘景注“栢(柏)成子高”谓“汤时退耕”,是所闻异辞。参见《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5页。
    (10)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374页。
    (11)《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5页。
    (1)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0页。
    (2)(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78页。
    (3)楼宇烈主撰:《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536页。
    (4)李守奎、李轶:《尸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5)常金仓:《〈穆天子传〉的时代和文献性质》,《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6)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11页。
    (7)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361页。
    (8)(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47-548页。
    (9)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40页。
    (10)李远国:《大禹崇拜与道教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
    (11)张雁勇:《〈周礼〉天子宗庙祭祀研究》,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3-110页。
    (12)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17页。
    (1)(清)王聘珍撰,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4-125页。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12页。
    (3)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6页。《礼记·祭法》与此极似,参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0页。
    (4)(汉)班固:《汉书》(第6册),中华书局,1962年,第1591页;(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488页。
    (5)(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07页。
    (6)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66-267页。
    (7)(汉)司马迁:《史记》(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3页。
    (8)李步嘉:《越绝书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21页、第225页。
    (9)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6页。
    (10)(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11)范宁:《博物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页。
    (1)何宁:《淮南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22-324页。
    (2)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页;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45页。
    (3)[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67页。
    (4)黄晖:《论衡校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7页。
    (5)《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563页。
    (6)黄晖:《论衡校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6页。
    (7)[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9-370页。
    (8)[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1页。
    (9)[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06页。
    (10)[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79页。
    (11)[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74页。
    (1)[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58页。
    (2)(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82-397页。
    (3)[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6-408页。
    (4)[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1-432页。
    (5)[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46页。
    (6)[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41页。
    (7)[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5页。
    (8)[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93页。
    (9)[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下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08页。
    (1)(汉)赵晔:《吴越春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5-96页。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页;(梁)沈约:《宋书》(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63页。
    (3)范宁:《博物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页。
    (4)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3页。
    (5)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181页。
    (6)何宁:《淮南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57页。
    (7)(北齐)魏收:《魏书》(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048页。
    (8)[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中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5页。
    (9)齐治平:《拾遗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7页。
    (1)齐治平:《拾遗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8页。
    (2)常金仓:《伏羲女娲神话的历史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葛志毅:《谶纬思潮与三皇五帝史统的构拟》,《谭史斋论稿四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5页。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40-1641页。
    (5)(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80页。
    (6)(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74页。
    (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80页。
    (8)常金仓:《伏羲女娲神话的历史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29页。
    (2)刘屹:《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352页。
    (3)(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0页。
    (4)《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54-55页。
    (5)《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639页。
    (1)《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316页。
    (2)《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318页。
    (3)《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331页。
    (4)《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639页。
    (5)《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904页。
    (6)《道藏》(第2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563页。
    (7)谢世维:《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9页。
    (8)[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59页。
    (9)《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5页。
    (1)周作明点校:《无上秘要》(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060页。
    (2)《道藏》(第24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783页。
    (3)(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0-31页。
    (4)(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2页。
    (5)(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9页。
    (6)《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0页。
    (1)《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1页。
    (2)《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904页。
    (3)《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856页。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9页。
    (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02-303页。
    (6)《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444页。
    (7)《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0页。
    (1)(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88-393页;胡守为:《神仙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页;《道藏》(第6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341页。
    (2)《道藏》(第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904页。
    (3)《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490页;《道藏》(第34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619页。
    (4)《道藏》(第3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444页。
    (5)《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5页。
    (6)(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627页。
    (7)《道藏》(第3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第275页。
    (8)王家葵:《真灵位业图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06-107页。
    (9)谢世维:《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25-212页。
    (1)谢世维:《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5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