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考茨基思想中的达尔文主义及其影响——以《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分册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mpact of Darwinism on Materialism Text: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econd Volume
  • 作者:唐永 ; 张明
  • 英文作者:TANG Yong;ZHANG Ming;Political College,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 关键词:考茨基 ; 达尔文主义 ; 唯物主义历史观 ; 生物学
  • 英文关键词:Kautsky;;Darwin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positivism
  • 中文刊名:FDDX
  • 英文刊名: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3-25
  • 出版单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60;No.29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历史性建构考察”(项目批准号:13CZX00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聚焦强军目标创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14BKS09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FDDX201802006
  • 页数:7
  • CN:02
  • ISSN:31-1142/C
  • 分类号:34-40
摘要
19世纪后半叶,随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年)等著作相继问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震荡作用,衍生出诸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理论的次生形态,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进化论的理论情境。在马克思主义阵营中间,也出现了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生物化、将它同社会达尔文主义合为一体的理论尝试。身处达尔文主义强势进军的时代,作为马恩手稿的主要管理者之一和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权威,考茨基早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就迷恋上了达尔文主义,后者作为他理论储备之中一个重要的支脉,影响了他一生的理论生成。虽然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提升,他有意识地试图廓清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但在他晚年的哲学总结性巨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又再次回归到达尔文主义的解释框架之中,该书也因此呈现出多种哲学话语混合的文本形态。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分册完整地呈现了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人与环境之间平行互动的辩证历史过程,从各个角度反映了达尔文主义对考茨基的影响。达尔文主义概念的借用、观点的介入、例子的援引和回溯式发生学方法的论证过程,导致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动模式被对立模式置换,辩证思维被进化思维置换,规律层面的哲学演绎被现象层面的实证主义置换。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the publication of Darwin'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 have caused revolutionary turmoil in the field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invoked many secondary theories like social Darwinism 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context of evolution for other disciplines. Among the Marxist camp,there has also been a theoretical attempt to integrate Marxism with social Darwinism. Facing the situation where Darwinism is strongly marching,Kautsky,the main manager of the manuscripts of Marx and Engels and the theoretical authority of Marxism during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has a crush on Darwinism long before he accepted the Marxism,while the latter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theory of his reserve influenced his life theory generation. In his further research of Marx's theory,he consciously tried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Darwinism,but in his later life the philosophical masterpiec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ce again returned to Darwinian framework. Therefore the book also presents a variety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mixed text. In particular,the second volum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esents the dialectic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parallel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environment in Kautsky'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reflects all aspects of Darwinism's precedence and potential impact. The concept of borrowing,biological examples of citation and the regressing argument process of occurrence method,leading to the results that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man and nature was replaced by opposite mode,dialectical thinking is replaced by evolutionary thinking,algorithmic philosophy was replaced by phenomenological positivism i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引文
(1)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4页。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0页。
    (1)考茨基一生共写过三本回忆性的自传体著作,分别是《回忆录》(1921)、《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1923)、《回忆与探讨》(1936~1938)。其他回忆性文字散见于他一生的著作如《唯物主义历史观》等中。
    (2)田洺:《未竟的综合:达尔文以来的进化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页。
    (3)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分册,第94页。
    (4)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73年,第4页。
    (1)关于书中的大量引证,考茨基曾在序言中作了说明。“一种情况是我在著者的文章里发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思想,或者是一种说得特别巧妙的思想,我认为值得把它复述出来。……另一方面,在进行驳辩的场合,也会有引证的必要。除非驳斥的是众所周知的观点。”(参见《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分册,第6页)
    (2)《人类发展史大纲》是考茨基1876年完成的,一直没有发表,最后附于《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译本第一分册“精神和世界”末尾。因为该文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主体部分受达尔文主义影响的程度明显不一样,而考茨基也自称是作为例证放入其中,所以一些具体的观点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体部分之间存在诸多龃龉,因此本文打破发表时间的顺序,回归文本写作的自然时间。论文其他地方给考茨基著作标注的时间,也几乎全是文本写作的自然时间而非出版时间,以便于勾勒考茨基思想发展的轨迹。
    (3)(5)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第6、5页。
    (4)鲍尔:《马克思和达尔文---一种重新考察》,《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年第12期。
    (6)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分册,第17页。
    (1)(5)(6)(7)(8)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二分册,第18、332、252、161、31页。
    (2)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附录的《人类发展史纲》(1876年)、《动物界的社会欲》(1883年)和《人类的社会欲》(1884年)中。
    (3)(4)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73年,第5、12页。
    (1)第二分册是六分册中达尔文的著作被引用最频繁而马恩原著被引用最少的一个分册。被引用的达尔文著作与马恩著作统计结果显示:达尔文的著作《人的起源和性的选择》被引13次,《物种起源》为8次,《一个自然科学家的环球旅行》为2次;马恩的著作《自然辩证法》为6次,《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5次,《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为2次,《〈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1次。
    (2)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第六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4页。
    (3)吴学琴:《原始人性论探析---考茨基人类学思想评述》,《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译序第6页。
    (2)徐军:《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总体定位》,《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2期。
    (3)盖尔特·伊尔利茨:《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中派主义的政治特点和理论特点的统一的几点看法》,《德国工人运动史论丛》1966年第1期。
    (4)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193页。
    (1)此观点引自姚顺良教授于2006年4月17日题为“考茨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地位的重新审视”的笔谈。
    (2)(3)徐军:《考茨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哲学动态》2011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