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水平层”与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方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Arbitrary Level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Methods of the Paleolithic Sites
  • 作者:李锋 ; 陈福友 ; 赵海龙 ; 高星
  • 英文作者:Li Feng;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考古 ; 田野发掘 ; 考古地层学 ; 水平层 ; 考古操作层
  • 英文关键词:Paleolithic Archaeology;;Field Excavation;;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Spit;;Excavation Levels
  • 中文刊名:KAGU
  • 英文刊名:Archaeology
  • 机构: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考古
  • 年:2019
  • 期:No.616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41502022);; 德国洪堡基金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编号:2017102)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KAGU201901006
  • 页数:12
  • CN:01
  • ISSN:11-1208/K
  • 分类号:2+87-97
摘要
田野考古发掘是获取考古学资料的主要手段,确保遗存时空信息的准确性是发掘的关键,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有自身的特点,即以考古地层学为指导,在"堆积层"的基础上,按一定厚度的水平层进行自上而下的发掘,并详细记录遗迹、遗物等的三维空间坐标。
        Excavation is a fundamental method to obtain the raw data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and it is vital to make sure that the space-time information of artifacts and archeological features is precise.As a part of archaeology,there are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lithic excavations:first,exposing the site following the depositional layers and excavating the depositional layer by excavation levels with a certain thickness;second,record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oordinates of the artifacts and the features thoroughly.Excavation of Paleolithic sites does not have a special guiding concept different from Neolithic and historical archaeology with respect to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Thence it is misleading to consider arbitrary levels(spit) as guided layers conducting excavation regardless of depositional layers,no matter how fine those levels are.The practice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re variable,but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excavate scientifically that is following the laws of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
引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2]a.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b.Edward Harris,Principles of Archaeological Stratigraphy(2nd edition),Academic Press,1989.
    [3]a.苏秉琦、殷玮璋:《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第4期。b.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见《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1987年。c.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d.严文明:《考古遗址的发掘方法》,见《考古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e.张弛:《理论、方法与实践之间-中国田野考古对遗址堆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见《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f.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
    [4]a.林壹:《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再思考》,《考古》2016年第3期。b.何琨宇:《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南方文物》2008年第1期。c.陈全家、李有骞:《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方法述要》,见《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5]Spaulding,A.,The Dimensions of Archaeology,Dole G.E.and Carneino R.L.(eds.),Essays in the Science of Culture,Thomas Y.Cruwell Company,1960.
    [6]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陈淳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7]张光直著,曹兵武译:《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8]张守信:《理论地层学与应用地层学:现代地层学概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同[2]b。
    [10]同[8]。
    [11]Charles Lyell,Principles of Geology(4th Edition),Murray,1835.
    [12]同[2]b。
    [13]同[2]a。
    [14]a.同[2]a。b.同[3]b。c.同[3]c。d.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15]J.Gunnar Andersson(E.Classen Tr.),Children of the Yellow Earth:Studies in Prehistoric China,Kegan Paul,1934.
    [16]同[3]b。
    [17]傅斯年等:《城子崖》,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18]梁思永:《后冈发掘小记》、《小屯龙山与仰韶》,见《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19]虽然后冈遗址发掘的两篇报告中并未描述具体的发掘方法,但陈星灿先生通过分析发掘者的地层描述、记录方式等认为该次发掘为按“文化层”发掘。参见注[14]d第233~236页。
    [20]同[3]b。
    [21]布勒等著,李英华等译:《中国的旧石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13年。
    [22]a.裴文中:《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地震出版社,2001年。b.贾兰坡、黄慰文:《周口店发掘记》,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23]同[22]a。
    [24]1932年周口店第1地点是按探沟所得对地层的认识布方发掘,但发掘者们并未交代探方发掘的过程中是按“水平层”还是按“地层”发掘,原发掘者描述发掘到5米深后,再挖新的探沟,可能是把5米堆积看作一个“水平层”。
    [25]同[22]b。
    [26]贾兰坡:《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58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59年第1期。
    [27]a.赵资奎、李炎贤:《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59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0年第1期。b.赵资奎、戴尔俭:《中国猿人化石产地1960年发掘报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第4期。
    [28]中美泥河湾考古队:《飞梁遗址发掘报告》,见《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29]Pei,W.C.,On the Upper Cave Industry,见《中国古生物志》新丁种第9号,1939年。
    [30]同[26]。
    [31]a.裴文中、张森水:《中国猿人石器研究》,见《中国古生物志》新丁种第12号,科学出版社,1985年。b.吴汝康等:《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1985年。c.陈铁梅、周力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年代综述兼评该遗址的铝铍埋藏年龄》,《人类学学报》2009年第3期。d.Weiner,S.et al.,Evidence for the Use of Fire at Zhoukoudian,China,Science,vol.281,1998.
    [32]以往表达为自然层,但此处使用堆积层,既包括文化堆积层,也包括自然堆积层。
    [33]同[4]b。
    [34]陈福友等:《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4期。
    [35]a.Alperson-Afil,N.,Goren-Inbar,N.,The Acheulian Site of GesherBenotYa‘aqov(VolumeⅡ),Springer,2010.b.Rabinovich,R.,et al.,The Acheulian Site of GesherBenotYa‘aqov(VolumeⅢ),Springer,2012.
    [36]a.本文第一作者参与由康纳德(Nicholas Conard)教授组织的南非斯布杜(Sibudu)遗址的发掘采用此方法,此方法也是康纳德教授野外发掘的标准方法。b.Will,M.,Conard,N.,Assemblage Variability and Bifacial Points in the Lowermost Sibudan Layers at Sibudu,South Africa,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vol.10,2016.
    [37]得益于与麦克弗伦(Shannon McPherron)博士的讨论。
    [38]a.李锋等:《甘肃徐家城旧石器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人类学学报》2015年第2期。b.谢飞、李珺:《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人类学学报》1993年第3期。c.王社江:《洛南花石浪龙牙洞1995年出土石制品的拼合研究》,《人类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9]栗静舒、彭菲:《古脊椎所在水洞沟遗址举办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4期。
    [40]周振宇:《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田野考古中的应用》,《考古》2016年第7期。
    [41]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张东菊等:《甘肃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科学通报》2010年第10期。
    [4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调查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2期。
    [44]王幼平:《华南晚更新世晚期人类行为复杂化的个案-江西万年吊桶环遗址的发现》,《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3期。
    [45]a.赵辉:《遗址中的“地面”及其清理》,《文物季刊》1998年第2期。b.蒋乐平:《地层与生活面》,《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
    [46]陈子文等:《福建三明船帆洞旧石器遗址》,《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7]同[34]。
    [48]刘德银、王幼平:《鸡公山遗址发掘初步报告》,《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9]a.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哈尔滨市文化局:《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87年。b.黄可佳:《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的初步研究》,《考古》2008年第1期。c.于汇历:《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结构的再研究》,《考古》2011年第7期。d.于汇历等:《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的地质背景》,《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4期。e.魏屹等:《试论阎家岗遗址动物骨骼圈状堆积的性质》,《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3期。
    [50]房迎三等:《安徽宁国毛竹山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存》,《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2期。
    [51]Nadel,D.,et al.,Stone Age Hut in Israel Yields World’s Oldest Evidence of Bedding,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vol.101,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