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与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设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缙英 ; 曾军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设
  • 中文刊名:JXSH
  •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江西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39;No.386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16ZDA194)
  • 语种:中文;
  • 页:JXSH201901020
  • 页数:9
  • CN:01
  • ISSN:36-1001/C
  • 分类号:104-112
摘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引文
[1]李运抟.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六十年[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
    [2](法)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吴岳添,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3](荷)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林书武,陈圣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4](英)安纳·杰弗森,戴维·罗比.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包华富,陈昭全,樊锦鑫,编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5]金元浦.西方批评:从读者中心论到文化的转向---当代文艺学学科反思之一[J].浙江社会科学,2002,(3).
    [6]姚文放.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探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7]刘庆福.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章国峰,王逢振.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David Mac Gregor.The End of Western Marxism.Contemporary Sociology,1978,Vol.7,No.2.
    [10]张一兵,周嘉昕.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终结”?---兼答汪行福教授的质疑[J].学术月刊,2006,(10).
    [11]王一川.“理论之后”的中国文艺理论[J].学术月刊,2011,(11).
    [12]曾军.面对形成中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理论之后”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J].文艺理论研究,2012,(2).
    [13]张江.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J].文学评论,2016,(5).
    [14]王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5]冯宪光.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关于这个问题,参见曾军《西方左翼思潮中的毛泽东美学》(《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蓝江《不平衡矛盾与一分为二---巴迪欧论毛泽东的〈矛盾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吴娱玉《西方左翼怎样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德里克对〈矛盾论〉的解读为例》(《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2期)、马欣的《布莱希特对毛泽东〈矛盾论〉的美学转化》(《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2期)和韩振江《齐泽克对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阐释与误读》(《上海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等。
    (2)“西方同行”的概念是刘康在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书的副标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他们的西方同行”中提出来的,用“contemporaries”可以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翼学者同处于20世纪至21世纪的同一时期却拥有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和问题意识的“同时代性”和“当代性”。参见(美)刘康:《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和他们的西方同行》,李辉、杨建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在这一过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俄苏美学与文论的译介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事实上这一时期对俄苏美学与文论的译介与研究形成了一个复兴的小高潮,“中国文论借助外来思想文化的转型,是从对我们以往熟识的俄苏文论在中国的‘复兴’开始的”(曹谦:《俄苏美学及文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与研究》,《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1期)。
    (4)进入新世纪以后,关于《手稿》的生态/生态美学思想、身体美学思想的研究又成为其研究的新视角。参见李世涛:《<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意蕴---新时期关于<手稿>美学思想的讨论》,《艺术百家》2017年第6期。
    (5)参见程代熙的《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马列文论研究》编辑部编的《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问题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朱立元的《历史与美学之谜的求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等。
    (6)最早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介绍的文章也是由徐崇温完成的。参见徐崇温:《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和观点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5期。
    (7)参见徐崇温《关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与观点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5期。关于这一“西马研究”的缘起,徐崇温在2015年的一篇短文中回忆道:是在1977-1978年间,胡乔木安排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一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相关材料。随即许多中央部委、高校的讲习班也都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这种强烈的社会需要促使我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由临时性的政治任务转变成我在尔后十多年内的研究专业”。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方面,徐崇温也经历了一个习惯性沿用苏联模式到自觉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针的过程,并将西方马克思主义视为“西方社会的一种左翼激进主义思潮”。参见徐崇温:《怎样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北京日报》2015年1月19日。
    (8)比如御民的《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的反映论的攻击》(《复旦学报》1983年第6期)、贺金瑞的《列宁实践观研究---兼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一元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以及叶卫平的《评西方“列宁学”所谓的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论西方“列宁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理论月刊》1988年第2期)和《西方“列宁学”与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潮》(《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等等。
    (9)这一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期才真正引起中国文论界的高度重视,并引发激烈的讨论。这就是“文艺学学科反思”的讨论。
    (10)包括张一兵的《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刘怀玉的《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张亮的《“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凡的《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布洛赫早中期哲学的文本学解读》等。
    (11)进入21世纪之后,对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译介扩大到活跃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学者那里,并且更加密切地与当代文化的最新发展相结合。如金元浦在《批评理论的再兴---新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及其理论》(《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0期)中,明确指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一个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社会文化理论中的发展前景”,并重点介绍了理查德·沃林、本·阿格、马克·波斯特、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芬·布隆纳等一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研究的学者。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