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动因、演变路径和发展趋势——基于技术引进视角的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A Perspective based o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 作者:唐兆涵 ; 陈璋
  • 英文作者:TANG Zhao-han;CHEN Zhang;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School of Finance,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School of Economic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关键词:技术引进 ; 区域差距 ; 要素流动 ; 产业转移与扩散
  • 英文关键词:Introduc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Regional Disparity;;Factor Flow;;Industrial Transfer and Diffusion
  • 中文刊名:HSYJ
  • 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 of Economics
  • 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上海经济研究
  • 年:2019
  • 期:No.365
  • 基金:中央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专项”项目(项目号:2017CDJSK01XK13)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HSYJ201902006
  • 页数:12
  • CN:02
  • ISSN:31-1163/F
  • 分类号:48-59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1992年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技术进步来源有着鲜明的引进特征。基于此,本文以技术引进为视角,探究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动因与演变的路径趋势。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包括劳动和资本在内的要素在利润驱动下的单向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而以产业为载体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使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循环模式,导致了区域差距的形成和固化;实证检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技术引进程度和相关产业的转移路径,验证了各地区存在的不同发展模式;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我国技术进步方式转型阶段区域差距可能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思考。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GDP,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ap is also growing.On the other hand,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sour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China has a distinct introduction feature.Based on thi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motivation and evolution path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echnology introduction,the one-way flow of factors including labor and capital driven by profit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disparity,whil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iffusion with industry as the carrier make different the region has formed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cycle patterns,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and solidification of regional gaps.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gap in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of China's 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thinking.
引文
1.邵帅,杨莉莉.自然资源丰裕,资源产业依赖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10(9):26-44.
    2.宋瑛,陈纪平.政府主导,市场分割与资源诅咒---中国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9):156-162.
    3.窦丽琛,李国平.技术创新扩散与区域生产率差异---对中国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2(5):538-542.
    4.朱承亮,师萍,岳宏志,等.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效率[J].中国软科学,2011(2):110-119.
    5.张车伟,蔡翼飞.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均衡发展[J].人口研究,2013,37(6):3-16.
    6.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7):45-58.
    7.谢军,黄志忠.区域金融发展,内部资本市场与企业融资约束[J].会计研究,2014(7):75-81.
    8.张先锋,丁亚娟,王红.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地理溢出效应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0,30(12):1955-1960.
    9.段婕,刘勇.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评价---基于2003-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136-140.
    10.沙治慧.公共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5):66-69.
    11.傅允生.对外开放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经验事实与理论分析[J].浙江学刊,2010(2):165-170.
    12.宋志涛.经济开放,市场分割与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1):90-96.
    13.朱勇,陶雪飞.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4):85-87.
    14.白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1):15-18.
    15.程李梅,庄晋财,李楚,等.产业链空间演化与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陷阱”突破[J].中国工业经济,2013(8):135-147.
    16.张其仔.中国能否成功地实现雁阵式产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4(6):18-30.
    17.彭国华.技术能力匹配、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差距[J].经济研究,2015(1):99-110.
    18.Acemoglu D,Antràs P,Helpman E.Contract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3):916-943.
    19.Akamatsu K.Trade of woolen products in Japan[J].Studies of Commerce and Economy,1935,13(1):129-212.
    20.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190-207.
    (1)为便于比较分析,此处将两组指数测算结果以图的形式报告。区域泰尔指数的测算使用一般化公式:T1=Tw+TB=∑gyg/y(∑j(ygj/yg)lnygj/yg/ngj/ng)+∑g(yg/y)ln(yg/y/ng/n),其中,g表示区域个数,yg表示区域GDP,y表示全国GDP,ng表示区域人口,n表示总人口。Tw表示区域内差距,TB表示区域间差距。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测算使用公式CV(Y)2=CVw+CVB=∑mi=1(Ni/N)(Yi/Y)2CV(Yi)2+CV(Y)2,其中Yi表示区域人均GDP,Y表示全国人均GDP,Yi表示区域总GDP,Ni表示区域人口,N表示全国总人口。CVw表示区域内差距,CVB表示区域间差距。使用省际数据进行测算,剔除了西藏和重庆,测算使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和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1)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技术B发展新产业Y将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的原因在于,产业Y又将经历和产业X相类似的发展过程,直接技术引进地区可以在产业Y的导入期和成长期获取比产业X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更高的利润率水平。
    (1)无法获取更为细分的省际工业制成品进口或高技术产品进口相关数据,但从历年这些产品在总进口中的占比数据分析仍然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没有具体数据,这里对通过工业制成品或高技术产品进口引进技术的相关指标不使用图表进行比较分析。
    (2)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GB-4754-2011,本文选取GB-4754-2002版的分类原因在于研究年份内能够获取的产业数据多为此分类,且新旧标准的区别对本文行业选择的影响不大。
    (1)八大区域的划分标准为:京津(北京、天津)、北部沿海(河北、山东)、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南地区(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其中,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构成了东部地区,符合本文其他部分的研究需要。为保持研究的前后一致性,此处同样剔除西藏和海南的相关数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