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群体性反华事件探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llective Anti-China Incidents and “One Belt One Road” States
  • 作者:李捷
  • 英文作者:Li Jie;Department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Studies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一带一路” ; 群体性反华事件 ; 海外中国公民 ; 动因分析
  • 英文关键词:"One Belt One Road";;Collective Anti-Chinese Incidents;;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s;;Causal Analysis
  • 中文刊名:DDYT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洲与太平洋研究系;
  • 出版日期:2017-02-20
  • 出版单位:当代亚太
  • 年:2017
  • 期:No.211
  • 语种:中文;
  • 页:DDYT201701004
  • 页数:29
  • CN:01
  • ISSN:11-3706/C
  • 分类号:46-72+159-160
摘要
伴随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海外中国公民数量的持续攀升,中国海外利益规模也随之上升。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与落实,中国"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导致相关的风险急剧增加,引发了诸多针对海外中国人的群体性事件。文章根据群体性反华事件的相关动因建立了一个解释机制,并利用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反华事件进行了检验。文章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华好感度、中国公民与当地民众间的融合度与海外群体性反华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中国在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双边摩擦水平等与海外群体性反华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其发生机制为:在一国经济发展出现下滑引发国内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在该国持续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与该国较低的对华好感度作为催化剂,中国与该国的主权、经贸摩擦或中国公民与当地民众间较低的融合度作为导火索,最终引发海外群体性反华事件。文章还利用检验后的解释机制,对如何防范相关危机进行了探讨。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velop a framework for explaining such collective incidents targeted at Chinese nationals by considering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m,and to test this argument empirically based on analysis of recent incidents.It is argued here that there i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collective anti-Chinese incidents overseas and a state’s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feelings of positive sentiment towards China,and level of social integration;at the same time,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anti-Chinese incidents and the level of 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country,and the level of frictions in bi-lateral relations.The causal mechanism identified is as follows:when domestic conflict emerges as a result of a decline in a state’s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ising proportion of 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compared to the overall economy collides with low levels of pro-Chinese sentiment in the country,and fri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at state over sovereignty issues,commercial and trade frictions,or the low level of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citizens and members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ultimately spark a collective anti-Chinese incident.The article also uses the explanatory mechanism identified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o consider how such crises might be prevented.
引文
(1)《王毅:中国去年内地公民出境突破1.2亿人次》,中国网,2016年3月8日,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08/content_37966547.htm。
    (2)《中国2014年加入对外净投资国“俱乐部”》,中国商务部网站,2015年1月30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501/20150100882907.shtml。
    (3)《2014年中国境外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总体情况》,中国领事服务网,2015年7月1日,http://cs.mfa.gov.cn/zggmzhw/lsbh/lbxw/t1277568.shtml。领事保护案件是指海外中国公民安全和合法权益受到严重威胁或侵害的情况;领事协助案件是指中国公民在海外因客观原因或自身原因陷入困境时,中国驻外机构为其提供协助的案件。
    (4)《王毅:中国去年内地公民出境突破1.2亿人次》。
    (1)《2014年中国境外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总体情况》。
    (1)陆益龙:《欧美反华现象的文化分析》,载《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23期,第26~27页。
    (2)周欢怀:《从社会排斥角度解读海外华商遭受反华事件的原因》,载《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8期,第112~113页。
    (3)李双龙、朱娇娇:《文化差异环境下的跨国界沟通策略---对“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反思》,载《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1期,第17~21页。
    (4)刘卿:《美越关系新发展与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2期,第90~99页。
    (5)李金明:《中菲南海争议不断升温的成因分析》,载《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6期,第26~41页。
    (1)方晓志:《介入南海问题:美国正在做什么》,载《世界知识》2016年第2期,第30~31页。
    (2)John D.Ciociari and Jessica Chen Weiss,“The Sino-Vietnamese Standoff in the South China Sea”,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13,No.1,Winter 2011/Spring 2012,pp.61-69.
    (3)威廉·A.卡拉汉:《中国民族主义的界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第35~41页。
    (4)“Vietnam Anti-China Protest:Factories Burnt”,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27403851.
    (1)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60~75页。
    (1)参见阎学通、周方银:《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90~103页。
    (2)约瑟夫·奈、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40页。
    (1)在计算比值时,缺失值做空值处理,不占用总体量。
    (1)毕世鸿:《越南:悍然挑起反华暴乱》,载《世界知识》2014年第11期,第26~28页。
    (1)参见郭明:《越南会从柬埔寨撤军吗?---越南侵柬的战略目标及其前景》,载《印度支那》1986年第1期,第5~8页;郭岩、董楠:《柬埔寨问题的由来和实质》,载《世界知识》1983年第20期,第14~17页。
    (2)顾长永、萧文轩:《大国平衡手:越南的现实主义外交战略》,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13期,第74~81页。
    (1)潘金娥、覃丽芳:《新形势条件下中越经贸合作:对接与发展》,载《党政研究》2016年第1期,第43~48页。
    (2)Pew Research Center,Spring 2013Global Attitudes Survey,http://www.pewglobal.org/2013/05/01/spring-2013-survey/.
    (3)Pew Research Center,Spring 2014Global Attitudes Survey,http://www.pewglobal.org/2014/07/14/global-opposition-to-u-s-surveillance-and-drones-but-limited-harm-to-americas-image/pg-2014-07-14-balance-of-power-2-01/.
    (1)《新时期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的联合声明》,新华网,2015年10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5/c_117728865.htm。
    (2)2013年6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问中国;2013年9月,越南总理阮晋勇出席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2013年10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
    (3)如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会见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2014年12月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越南进行了正式访问,2015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访问越南。
    (4)《航警14033(海洋石油981船南海钻井作业)》,中国海事局网站,2014年5月3日,http://www.msa.gov.cn/page/article.do?articleId=7291b46d-ab69-4949-8a88-6c55dad815e8。
    (5)“Vietnamese Protests against China Gather Pace,Fuelling Regional Tension”,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4/may/11/vietnamese-protests-against-china-gather-pace.
    (1)“Vietnam Anti-China Protest:Factories Burnt”,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27403851.
    (2)规定要求,不得私自开采,不得破坏环境、水源(矿区距水体要保持300米)和森林植被;同时,禁止黄金在国内的私自买卖活动;针对外国企业,加纳政府仅允许其勘探与开采(有条件限制的)部分矿区,且在资金、环评和当地员工雇佣等方面设置了严格的标准。
    (1)张春:《加纳非法淘金:小事件,大问题》,载《社会观察》2013年第7期,第77~79页。
    (2)赵世人:《中国非法淘金者的故事》,载《世界知识》2013年第13期,第57~59页。
    (1)《2013年6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中国外交部网站,2013年6月6日,http://www.fmprc.gov.cn/web/wjdt_674879/fyrbt_674889/t1048073.shtml。
    (2)中国领事工作编写组:《中国领事工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版,第363页。
    (1)参见中国侨务办公室网站,http://qwgzyj.gqb.gov.cn/yjytt/121/420.shtml。
    (2)李双龙、朱娇娇:《文化差异环境下的跨国界沟通策略---对“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反思》,第17~21页。
    (1)“Spanish Fury over Chinese Shoes”,http://news.bbc.co.uk/2/hi/europe/3687602.stm.
    (1)如1848年美国淘金后期的反华潮流、1882年《排华法案》的颁布、针对中国人的入境限制、人头税的征收、针对华人的袭击和逮捕活动频发等。
    (2)如1910年的华侨曼谷罢市、1945年的泗水惨案、1946年的万隆惨案、文登大屠杀、山口洋惨案、巴眼压底惨案等。参见陈碧笙:《世界华人华侨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3)如1965年的印尼排华事件、1967年的缅甸排华事件等。参见《印尼九·三○事件》(原名:《一九六五年的:印度尼西亚一场适得其反的政变---美国中央情报局调查报告》),谢志琼、钟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如1998年的印尼排华事件。参见顾兴斌、罗小军:《1998年印尼排华风潮原因探析》,载《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73~83页。
    (5)Paul Hollander,Anti-Americanism:Critiques at Home and Abroa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1-17.
    (1)参见李凡:《9·11以来的全球反美主义浪潮》,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3期,第72~78页;颜剑英:《浅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反美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第9~13页;范鸿达:《中东反美主义:美国的对策及评价》,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4期,第38~42页;孙若彦:《论拉美的反美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9期,第40~53页。
    (2)Moisés Naím,“Anti-Americanisms:A Guide to Hating Uncle Sam”,Foreign Policy,No.128,2002,p.103.
    (3)参见赵可金:《世界反美主义及其命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4~169页;庞琴:《反美主义在当代欧洲认同形成中的作用》,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2期,第46~50页。
    (4)Heon Joo Jung,“The Rise and Fall of Anti-American Sentiment in South Korea:Deconstructing Hegemonic Ideas and Threat Perception”,Asian Survey,Vol.50,No.5,2010,pp.946-964;Youngshik Bong and Katharine H.S.Moon,“Rethinking Young Anti-Americanism in South Korea”,in Ivan Krastev and Alan McPherson,eds.,The Anti-American Century,Budapest: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2007,pp.77-107;Park Kun Young,“The Evolution of Anti-Americanism in Korea: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Korea Journal,Winter 2007,pp.178-193;董向荣:《不对称同盟与韩国的反美主义》,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6期,第132~146页。
    (1)《2014年中国境外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总体情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