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缅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经验与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Initiated by China and Burma
  • 作者:范宏伟
  • 英文作者:FAN Hong-wei;
  •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五项原则 ; 中缅关系
  • 英文关键词:"Human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Sino-Burmese Relations
  • 中文刊名:SD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48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编年史”(18JJD770002)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D201903005
  • 页数:9
  • CN:03
  • ISSN:11-3188/C
  • 分类号:47-55
摘要
1954年,中缅印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五项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在人类发展的转折期由中国提出,都具有适时性,因应了时代发展的主脉。中缅在提出和确立这一原则过程中,通过对亚洲身份的强调,使得该原则具有了地缘区域基础,获得了支点国家的支持,成功发挥了首脑外交、主场外交的优势和功效。
        By now,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proposed by China, Burma and India in 1954 has become the basic nor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th the Five Principles and the idea of "Human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were initiated by China during turning period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times. In proposing the Five Principles, China and Burma emphasized their Asian identities with concrete geographical and regional bases, which not only helped them gain support from pivot countries, but also diplomatic initiatives and efficacy.
引文
① Richard A.Falk and Saul H.Mendlovitz eds.,The Strategy of World Order,Volume II:International Law,New York:World Law Fund,1966,p.233.
    (1)Opening Speech by H.E.Mr.U Thein Sein,参见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官网http://www.cpifa.org/en/cms/item/view?table=book&id=112
    (2)参见袁正清、宋晓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传播——国际规范扩散的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第5期;郑瑞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当代亚太》,2004年第6期。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3 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5页。
    (6)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on of Burma,24 September 1947
    (7)《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8)《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第293-294、386页。
    (9)《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第293页。
    (10)《缅甸首任驻华大使吴敏登递交的国书、颂词及我方答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1950年6月28日-1950年8月4日,档号:117-00010-02(1)。
    (1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42页。
    (1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391页。
    (13)《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人民日报》,1954年6月29日。
    (1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393-394页。
    (15)《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人民日报》,1954年6月30日。
    (16)《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393页。
    (17)《吴努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2月3日。
    (18)《中缅两国总理会谈公报》,《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3日。
    (19)《中缅两国总理会谈公报》,《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3日。
    (20)D.G.E.Hall,Burma,London:Hutchinson’s University Library,1956,p.172.
    (21)David I.Steinberg and Hongwei Fan,Modern China-Myanmar Relations:Dilemmas of Mutual Dependence,Copenhagen:NIAS Press,2012,p.20.
    (22)《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58-62页。
    (23)《周恩来外交文选》,第54页。
    (24)Hugh Tinker,The Union of Burma:A Study of the First Years of Independence,London,New York,Toronto: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p.351.
    (25)《吴努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1日。
    (26)《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2页。
    (27)《周恩来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1日。
    (28)《吴努总理发表广播演说》,《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7日。
    (29)《吴努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1日。
    (30)《吴努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1日。
    (3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377页。
    (32)《毛泽东主席接见缅甸副总理吴巴瑞、吴觉迎谈话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档号:105-00339-01(1)。
    (33)《评杜鲁门艾德礼会谈公报》,《人民日报》,1950年12月13日。
    (34)《吴努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12月11日。
    (35)U Nu,U Nu:Saturday’s Son,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5,p.227.
    (36)B.Pakem,India Burma Relations,New Delhi:Omsons Publications,1992,p.30.
    (37)Rajiv Bhatia,India-Myanmar Relations:Changing Contours,New Delhi,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16,pp.90-91.
    (38)相关研究参阅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1953-1955)》,《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1期。
    (39)Richard Butwell,U Nu of Burm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p.186,192.
    (40)《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391页。
    (41)Uma Shankar Singh,Burma and India,1949-1962:A Study in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Burma and India and Burma’s Policy towards India,New Delhi,Bombay,Calcutta:Oxford & IBH Publishing Co.,1979,p.164.
    (42)Russel H.Fifield,“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52,No.3,1958,p.509.
    (43)《联合国宪章》,美国新闻处1945年版,第3-7页。
    (44)狭间直树:《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45)郑先武:《万隆会议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9期。
    (46)“Final Communique of the Asian-African Conference,Held at Bandung from 18-24 April 1955”,in Interventions Vol.11,Iss.1,2009.
    (47)另外两个发起国是巴基斯坦和锡兰,而锡兰当时和中国尚未建交。
    (48)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我的历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257页。
    (49)李潜虞:《试论1954年中印总理、中缅总理的互访》,《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第4期。
    (50)张伟:《从解密档案看新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的准备》,《百年潮》,2005年第5期。
    (51)《缅甸总理吴努在国会上的讲话(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档号:105-00814-01(1)。
    (52)埃尔默·普利施科:《首脑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461页。
    (53)《周恩来总理在昆明设宴招待吴努总理》,《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9期。
    (54)《缅甸政界要人吴努言论摘要(一九五五年十月十三日上午十时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档号:105-00446-04。
    (55)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6卷,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4年版,第8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