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 by David Hawkes
  • 作者:鲍德旺 ; 梁佳薇
  • 英文作者:Bao Dewang;Liang Jiawei;
  • 关键词:大卫·霍克思 ; 《红楼梦》 ; 《〈红楼梦〉英译笔记 ; 翻译过程
  • 英文关键词:David Hawkes;;Hongloumeng;;A Translator's Notebook;;translation process
  • 中文刊名:GJHE
  • 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Sinology
  • 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国际汉学
  • 年:2019
  • 期:No.1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3BYY03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基金“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文化术语语料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P2017307)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JHE201901019
  • 页数:10
  • CN:01
  • ISSN:10-1272/K
  • 分类号:129-137+209
摘要
本文霍克思(David Hawkes, 1923—2009)《〈红楼梦〉英译笔记》为基础,通过对《〈红楼梦〉英译笔记》中原始资料的转录、梳理和研读,结合霍译本《红楼梦》,尝试从作者研究、文本研究、翻译过程、翻译手段四个方面,揭示霍克思在《红楼梦》英译过程中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努力与艰辛,并指出《〈红楼梦〉英译笔记》是霍译《红楼梦》批评研究的新依据。
        Based on the original material from David Hawkes' 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Translator's Notebook,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eal Hawkes' little known efforts and hardship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 from four aspects: study on the author, textual research,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translation skills. Clearly the Notebook is a new basis for critical research on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引文
(1)此处仅对《笔记》做简要的描述,对《笔记》更详细的论述,请参阅鲍德旺:《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述介》,《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2010年,第240—244页;张婷:《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价值研究》,《中国翻译》2013年第4期,第28—32页。
    (1)程章灿:《看图说汉学:霍克思的书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18c0d01000blq.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10月23日。
    (2)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香港:岭南大学文学与翻译研究中心,2000年,第343页。
    (3)姜其煌:《欧美红学》,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前言第7—8页。
    (4)David Hawkes, The Golden Days, Introduction to Vol. 1. London:Penguin Books, 1973, p. 22.
    (1)Ibid., p. 41—42.
    (2)《〈红楼梦〉英译笔记》,第111页。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41页。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三版)(启功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第2卷,第371页。
    (5)David Hawkes, The Crab-Flower Club, Vol. 2. London:Penguin Books, 1977, p.108.
    (6)《笔记》第100页中此处的“黎峒”及后的“黎洞”应为“峒”,为呈现《笔记》内容原貌,此处的别字不作改动。
    (1)《〈红楼梦〉英译笔记》,第100页。
    (2)The Crab-Flower Club, Vol. 2, p.18.此处的译文来自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3)《〈红楼梦〉英译笔记》,第83页。
    (4)《欧美红学》,第14页。
    (5)同上,第47页。
    (1)就版本研究,霍克思曾坦言:“……后来我才开始对本子之间的差异等问题感兴趣,原因是你开始认真工作的时候,所有的问题,比如故事的不一致、情节的混乱、本子之间的差异等问题都冒出来了。当然,那些书和资料也都是逐渐出版的,我很迟才得到那个乾隆抄本。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没怎么考虑版本问题,只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本子和俞平伯的八十回校本,后来书才慢慢多了。”见Interview with David Hawkes, Conducted by Connie Chan, at 6 Addison Crescent,Oxford, Date:7th December, 1998。转引自:《〈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第27页。
    (2)《〈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第333页。
    (3)《〈红楼梦〉英译笔记》,第34页。
    (4)The Golden Days, Vol. 1, p. 441.
    (5)冯其庸、李希凡:《红楼梦大辞典》,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557页。
    (6)霍克思所说的“俞校本”是指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俞平伯校订、王惜时参校的四卷本《红楼梦八十回校本》。
    (7)1943年,霍克思曾因检不合格,无法参军。但是他申请到英国皇家军队情报部门任文职工作。在此期间,霍克思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军事日语培训,具备了解读所截获的日军电讯的能力,后来成为日语教员,在随后几年的战争中均从事日语教学工作。这也是他为何能阅读日语的原因。见王丽耘:《大卫·霍克思汉学年谱简编》,《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辑,第74页。
    (1)胡文彬:《〈红楼梦〉在国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7页。
    (2)刘荣恩(1908—2001),诗人和翻译家,出生于中国杭州,原天津南开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任,1948年去英国,后一直在英国生活,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古典文学译介给西方读者。其夫人刘程荫女士退休前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她是霍译《红楼梦》手稿的最初阅读者之一,所“从霍译《石头记》第一卷的题献(即:To Dorothy and Jung-en)可看出《红楼梦》的英译本自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与结晶”。参见《大卫·霍克思汉学年谱简编》,第111页。
    (3)这四份译稿是否同时印刷,内容是否相同,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但我们至少可从《笔记》中推测出霍克思分别为刘程荫、詹姆斯·普莱斯、闵福德和阿瑟·库柏各准备了一份译稿。
    (4)《〈红楼梦〉英译笔记》,“前言”,第xiv页。
    (1)骨牌副儿:玩骨牌时,用两张上骨牌搭配而成之色点。第四十回鸳鸯行令所说骨牌副儿,皆由三张骨牌搭配而成,故称“三宣”。如图3中的“蓬头鬼”由“天牌”“五六”“六幺”三张牌组成。三张牌自上而下排列,则天牌点数最多,象头、幺点数最少,象足,名为“蓬头鬼”,盖取其形似。参见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增订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299页。
    (2)图3底端的文字是霍克思记录的要查找的有关骨牌的参考书:“转录为:Try:(清)郑旭旦牌谱原刊昭代业书甲集第六帙;俞樾新定牙牌数in春在堂业书。”
    (1)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中国翻译》2012年第1期,第19页。
    (2)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64年出版的《红楼梦》,在第299页有对此处“王子胜”的加注说明:“胜”,诸本皆作“腾”,后文例不一,似非偶误,疑书中曾明叙王子腾升为边任,此时不应在都,故“王子胜”实为乙本故意改动,作为王子腾之兄弟行。然全书中凡人物出场,未有不先叙明身份,与某人是何关系之例,显属破绽。今仍酌从乙本不加改动。记备考。
    (3)《红楼梦》,第1卷,第296页。
    (4)The Golden Days, Vol. 1, p. 502.
    (5)林亮:《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台湾:联经出版社,1976年,第76页。
    (1)《〈红楼梦〉英译笔记》,“前言”,第xiii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