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笔记体与宋代诗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Note Style and Poetics in the Song Dynasty
  • 作者:马自力 ; 王朋飞
  • 英文作者:Ma Zili;Wang Pengfei;
  • 关键词:笔记体 ; 宋代诗学 ; 以笔记为体 ; 以笔记为 ; 以笔记为
  • 中文刊名:QHD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04
  •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4;No.16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代文与诗学研究及资料萃编”(13JJD750017)
  • 语种:中文;
  • 页:QHDZ201901009
  • 页数:12
  • CN:01
  • ISSN:11-3596/C
  • 分类号:115-124+202-203
摘要
作为一种随笔记录式散文文,笔记终宋一代始终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其对宋代诗学面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首先,以笔记为体是宋代诗论的重要形式。笔记为诗话之源,类似诗话的材料也存在于笔记当中,诗话与笔记中的诗论是宋代诗论的主部分。其次,以笔记为诗是宋代诗艺的一种倾向。笔记影响到宋代诗歌艺术,从以笔记存诗到以笔记证诗,到对诗歌创作、裁、例产生的影响,到以笔记代诗的独立存在,笔记与诗歌的关系日渐密切。再次,以笔记为格是宋代诗学的主要特征。以笔记为体之诗论带有笔记内容杂、形式散的特点,呈现出随意性、纪实性、议论性和思辨性的特征,"资闲谈"的北宋诗学偏向前两种特征,"重理论"的南宋诗学侧重后两种特征,这也是宋代诗话日益理论化、系统化的过程。从笔记的角度考察宋代诗学,有助于认识宋代诗学系构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As an essay recording prose style,notes have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oetics in the Song Dynasty,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ic style in the Song Dynasty. First of all,taking notes as the body was an important form of poetic theory in the Song Dynasty. Notes were the source of poetry talks,and materials similar to poetry talks also existed in the notes. The poetic theory in poetry talks and notes were the main part of the poetics of the Song Dynasty. Secondly,taking notes as poetry was a tendency of poetic art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notes influenced the art of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carrying poetry in notes to prove the poem with notes,to the influence of poetry creation,genre and style,to the independent existence of replacing poetry with not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tes and poetry was getting closer. Finally,taking notes as a manner was the main feature of poetics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oetic theory with notes as the body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content and scattered forms of the notes,and presented the features of randomness,documentary,argumentation and speculation. The poetr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was used to chat usually had the first two features. The poetry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was focusing on theory leans to the last two features. This was also the increasingly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process of the poetics of the Song Dynasty. Investigating the poetics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tes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oetic system of the Song Dynasty.
引文
(1)傅璇琮:《全宋笔记·序》,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1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页。
    (2)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九“九流绪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74页。
    (3)王僧儒:《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见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四九“职官部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79页。
    (4)萧子显:《南齐书》卷五二,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4页。
    (5)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卷一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26页。
    (1)参见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邹志勇亦持类似见解,见邹志勇:《宋代笔记诗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6页。
    (3)李肇:《唐国史补序》,见李肇:《唐国史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页。
    (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二《子部·杂家类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57页。
    (5)如程毅中、马茂军等的正名工作,见程毅中:《略谈笔记小说的含义及范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2期;马茂军:《唐宋笔记辨析——为中国古代笔记散文正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文学史在讨论南宋散文时称“《老学庵笔记》和《入蜀记》等笔记散文”,见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南宋的笔记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3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
    (1)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序》,见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页。
    (2)“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孔孟论言,别申远旨,《春秋》赋答,都属断章”。见何文焕:《历代诗话·序》,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页。
    (3)“吴札观乐,不废美讥;子夏序诗,并论哀乐:即诗话之滥觞也”。见姜曾:《三家诗话·序》,见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919页。
    (4)“诗话之由来尚矣。‘思无邪’,孔子之诗话也。‘不文害辞,不辞害志’,孟子之诗话也”。见秦大士:《龙性堂诗话·序》,见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册,第929页。
    (5)“诗话何昉乎?孟子之论《小弁》《凯风》与《云汉》之诗,盖诗话之祖也”。见曾燠:《静志居诗话·序》,见朱彝尊著,姚祖恩主编:《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页。
    (6)“予谓诗话之作,滥觞于卜氏《小序》,至钟仲伟《诗品》出,更一变其”。见杭世骏:《榕城诗话·自序》,见杭世骏:《榕城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7)“诗话之作,昉于六朝,衍于唐,盛于宋,流波及于元、明”。见孙均:《灵芬馆诗话·序》,见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273页。
    (8)“诗话之源,本于钟嵘《诗品》”。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9页。
    (9)“晋谢太傅问兄子玄:‘诗何句为佳?’玄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四语,太傅举‘谟定命,远猷辰告’二语,盖各得其将相襟怀也。然已开诗话之端”。见方世举:《兰丛诗话·序》,见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册,第769页。
    (10)“顺宗时,僧皎然杼山《诗式》著偷语诗类,懿宗咸通时,张为作《诗人主客图》,此后诗话诗派之所由滥觞也”。见余成教:《石园诗话》卷二,见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下册,第1785页。
    (11)“诗话出于《本事诗》,《本事诗》出于笔记小说”。见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43页。
    (12)祝尚书:《论宋诗话》,《文学遗产》2016年第1期。
    (13)“论诗风气何会如是流行呢?其最大的原因,由于诗话之笔记化”。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08页。
    (14)祝尚书:《论宋诗话》。
    (1)“勰究文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至皎然《诗式》,备陈法律。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刘邠《中山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又兼说部。后所论著,不出此五例中矣”。见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五《集部·诗文评类一》,第1779页。
    (2)许:《许彦周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3)钟廷瑛:《全宋诗话·序》,见钟廷瑛纂:《全宋诗话十三卷》,京师图书馆,抄本。
    (4)欧阳修:《六一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第264页。
    (5)欧阳修撰,储玲玲整理:《归田录·序》,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5册,第236页。
    (6)参见郭绍虞:《宋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7)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序》,见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上册,第1页。
    (8)参见郭绍虞:《清诗话·前言》,见王夫之等:《清诗话》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页。
    (1)张毅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2)程杰:《论范成大以笔记为诗——兼及宋诗的一个艺术倾向》,《南京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3)大西阳子:《范成大纪行诗与纪行文的关系》,《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4)莫砺锋:《读陆游〈入蜀记〉札记》,《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吕肖焕:《陆游双面形象及其诗文形态观念之复杂性——陆游入蜀诗与〈入蜀记〉对比解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5)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〇《史部·地理类三》,第626页。
    (6)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目录》,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5页。
    (7)黄庭坚撰,黄宝华整理:《宜州家乘》,见《全宋笔记》第2编第9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9页。
    (8)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目录》,第45页。
    (9)黄庭坚撰,黄宝华整理:《宜州家乘》,见《全宋笔记》第2编第9册,第15页。
    (10)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目录》,第45页。
    (11)参见杨庆存:《中国古代传世的第一部私人日记——论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理论学刊》1991年第6期。
    (1)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一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54—255页。
    (2)范成大撰,方健整理:《吴船录》,《全宋笔记》第5编第7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61页。
    (3)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二七,第372页。
    (4)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六,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56页。
    (5)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021页。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〇《史部·地理类三》,第625页。
    (2)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一四,第173页。
    (3)范成大撰,方健整理:《桂海虞衡志》,见《全宋笔记》第5编第7册,第116页。
    (4)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一八,第256页。
    (5)范成大撰,方健整理:《吴船录》,见《全宋笔记》第5编第7册,第62页。
    (6)范成大撰,方健整理:《桂海虞衡志·原序》,见《全宋笔记》第5编第7册,第98页。
    (1)洪迈撰,孔凡礼整理:《容斋随笔·自序》,见《全宋笔记》第5编第5册,第11页。
    (2)孙光宪撰,俞钢整理:《北梦琐言》卷二,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1册,第26页。
    (3)如洪迈的《容斋随笔》即为孝宗御览,也是洪氏写其后四笔之一因,事见《容斋续笔》自序。
    (1)叶梦得撰,徐时仪整理:《岩下放言》卷上,见《全宋笔记》第2编第9册,第322页。
    (2)王钦臣撰,夏广兴整理:《王氏谈录》,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10册,第172页。
    (3)王钦臣撰,夏广兴整理:《王氏谈录》,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10册,第181页。
    (4)佚名撰,赵维国整理:《道山清话》,见《全宋笔记》第2编第1册,第95页。
    (5)欧阳修撰,储玲玲整理:《欧阳文忠公试笔》,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5册,第228页。
    (6)钱易撰,虞云国、吴爱芬整理:《南部新书》丙,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4册,第29页。
    (7)孔平仲撰,池洁整理:《谈苑》卷四,见《全宋笔记》第2编第5册,第341页。
    (1)洪迈撰,孔凡礼整理:《容斋三笔》卷六,见《全宋笔记》第5编第6册,第72—73页。
    (2)苏轼撰,孔凡礼整理:《商刻东坡志林》卷五,见《全宋笔记》第1编第9册,第147页。
    (3)陈善撰,李清华整理:《扪虱新话》卷八,见《全宋笔记》第5编第10册,第6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