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在国家-社会和空间-行动者之间——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演变与理论因应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etween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Social and Space-Actors——The Path Evolution and Theoretical Response of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 作者:付建军
  • 英文作者:Fu Jianjun;
  • 关键词:社区建设 ; 国家-社会关系 ; 空间-行动者 ; 科层结构
  • 英文关键词:Community Building;;State-Social Relations;;Space-Actors;;Bureaucratic Structure
  • 中文刊名:SHZY
  • 英文刊名:Socialism Studies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0
  • 出版单位:社会主义研究
  • 年:2019
  • 期:No.243
  • 基金:2018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运作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2018EGL007);; 2016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专项课题“上海全球城市战略定位下的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研究”(2016-A-070)
  • 语种:中文;
  • 页:SHZY201901014
  • 页数:8
  • CN:01
  • ISSN:42-1093/D
  • 分类号:109-116
摘要
作为转型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治理空间的路径演变,国家赋权和问题倒逼构成了演变的两个主要逻辑线索。在理论层面,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后持续至今,形成了"社区建设"研究和"社区建设研究"两种研究取向,经历了从国家-社会关系到空间-行动者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主要是从宏观切到微观,对城市社区建设出现的新特征缺乏充分的解释和回应。科层结构视角从纵向政府间关系和横向部门间关系两个维度描述了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组织逻辑,可以成为理解城市社区建设新趋势的一种补充。从科层结构视角出发,未来城市社区建设应当优化激励、约束和机会结构,通过调整组织运作逻辑弱化工具主义的建设情绪和政策取向。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ransformation, the model of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has changed from living space to governance space, in which the state empower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two main logical clues. Meanwhile, the research of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continu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1980s, during which two research orientation including community building research and community building research have formed,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changed from state-social relationships to space-actors relationships.The change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mainly focus on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dimensions, which could not provide sufficient explanation to the new features in the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The perspective of bureaucratic structure explains the organizational logic in the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using two dimensions including vertical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horizontal inter-departmental relations, which makes it a complement to understand the new features of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bureaucratic structure, the incentive,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y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al logic in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should be optimized, in which weakness of the instrumentalism style o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policy orientation is needed urgently.
引文
(1)[美]西比勒·范·德·斯普伦克尔:《城市的社会管理》,载于[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731-732页。
    (2)[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2部,章建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0页。
    (3)彭勃:《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
    (4) see:Benjamin Read,Roots of State: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 in Beijing and Taipei,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5)不过这一转变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超过9成的城市工人依然在各个方面归属于单位。参见:David Bray,Social Space and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The Danwei System from Origins to Refor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6) Chunrong Liu,"Social Changes and Neighborhood Policy in Shanghai",Policy and Society,Vol.25,No.1,2006,pp.133-155.
    (7) James Derleth and Daniel R.Koldyk,"The Shequ Experiment: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 Urba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3,No.41,2004,pp.747-777.
    (8)何艳玲:《“社区”在哪里:城市社区建设走向的规范分析》,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9)郭伟和:《街道公共体制改革和国家意志的柔性控制--对黄宗智“国家和社会的第三领域”理论的扩展》,载于《开放时代》2010年第2期。
    (1)(8)王汉生、吴莹:《基层社会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发生在一个商品房小区中的几个“故事”》,载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耿曙、陈奕伶:《中国大陆的社会治理与政治转型:发展促变或政权维稳?》,载于《远景基金会季刊》2007年第1期。
    (3) Yijia Jing and Ting Gong,"Managed Social Innovation:The Case of Government-Sponsored Venture Philanthropy in Shanghai",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Vol.71,No.2,2012,pp.233-245.
    (4)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国家权力过度化与社会权利不足之间的张力》,载于《社会》2005年第1期。
    (5)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载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7)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载于《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1)陈伟东:《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单位管理模式转向社区治理模式-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制度创新及可行性研究》,载于《理论月刊》2000年第12期。
    (2)任远、章志刚:《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与分析》,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载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4)王汉生、吴莹:《基层社会中“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国家--发生在一个商品房小区中的几个“故事”》,载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5) Benjamin L.Read,"Revitalizing the State’s Urban‘Nerve Tips’",The China Quarterly,Vol.163,September,2000,pp.806-820.
    (6) Ngai-ming Yip and Yihong Jiang,"Homeowners United:The Attempt to Create Lateral Networks of Homeowners’Associations in Urba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20,No.72,2011,pp.735-750.
    (7)周雪光:《一叶知秋:从一个乡镇的村庄选举看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载于《社会》2009年第3期。
    (8)桂勇:《城市“社区”是否可能?--关于农村邻里空间与城市邻里空间的比较分析》,载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9)参见刘春荣、汤艳文:《告别科层?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变迁及其困境》,载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2-67页。
    (10)黄晓星:《社区运动的“社区性”--对现行社区运动理论的回应与补充》,载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张大维:《“倒漏斗效应”:低收入社区居委会分减负担的模式选择》,载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孙小逸、黄荣贵:《制度能力与治理绩效--以上海社区为例》,载于《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4期。
    (3)陈伟东、余坤明:《“转代理”:转型期低收入社区居委会自我“减负”的行为模式--武汉市X社区“门栋自治”的背后》,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4)杨爱平、余雁鸿:《选择性应付: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以G市L社区为例》,载于《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5)耿敬、姚华:《行政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以上海市J居委会直选过程为个案》,载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3期。
    (6)徐丙奎、李佩宁:《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空间-行动者、权力与治理--近年来有关社区研究文献述评》,载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7)譬如,城市社区协商民主虽然存在地方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中央也通过发布具体的顶层设计文件进行政策引领,但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实践也仅仅局限在几个典型案例点,全国层面来看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非常缓慢。参见张敏、韩志明:《基层协商民主的扩散瓶颈分析--基于政策执行结构的视角》,载于《探索》2017年第3期。
    (1)以城市社区减负创新为例,目前各个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以社区准入清单制度为核心的城市社区减负制度,但城市社区的减负创新却面临着越减越负的尴尬局面。参见彭勃、付建军:《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清单制:创新逻辑与制度类型学》,载于《行政论坛》2017年第4期。
    (2)譬如,上海的镇管社区制度在建设之初的创新目标在于运用非正式制度(共治)以提高郊区社区治理的效率,从而适应“三级体制、四级管理”的制度框架,但在发展过程中则出现了镇管社区科层化的应用趋势。参见彭勃:《从行政逻辑到治理逻辑:城市社会治理的“逆行政化”改革》,载于《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3)[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0页。
    (4)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载于《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5)韩博天、石磊:《中国经济腾飞中的分级制政策试验》,载于《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6)欧阳静:《策略主义--桔镇运作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袁方成、邓涛:《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阶段、方向与重点》,载于《行政论坛》2016年第5期。
    (2) O’Brien and Lianjiang Li,"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Vol.31,No.2,1999,pp.167-186.
    (3)付建军:《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发生机制与内在张力--兼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技术治理逻辑》,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6期。
    (4)李汉林、渠敬东、夏传玲、陈华珊:《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一种拟议的综合分析》,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5)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