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小城之春 纪念与反思——写在费穆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陈墨
  • 中文刊名:DYSZ
  • 英文刊名:New Films
  • 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07-04-15
  • 出版单位:电影新作
  • 年:2007
  • 期:No.170
  • 语种:中文;
  • 页:DYSZ200702007
  • 页数:7
  • CN:02
  • ISSN:31-1145
  • 分类号:26-32
摘要
<正>我很荣幸,被邀请参加费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并应邀在这个纪念会上发言。诗人有言: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费穆先生逝世已经超过55周年了,但他还活着:活在电影史里,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们在此聚会纪念费穆先生的百年诞辰,就是最好的证明。
        
引文
①费穆:《杂写》,原载《联华画报》1935年5卷1期,引自罗艺军主编《1920—1989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第214——21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7月北京第一版。
    ②同上注,《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第214页。
    ③当时影坛批评家对《人生》和《香雪海》的批??评文章,可参见陈播主编的《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一书中的有关文献,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④有关《世界儿女》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请参阅腾国强先生的论文《〈世界儿女〉与奥地利电影艺术家弗莱克夫妇》,《费穆电影新论》一书第233—241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⑤见《费穆的做人艺术》,该文发表在《电影》杂志第1卷第7期目录页的“电影评坛”栏内,没有作者署名,杂志的编辑兼发行人为吴宗佑,这份杂志出版日期为1946年6月10日。
    ⑥载《联华画报》第5卷第7期,1936年3月1日出版。
    ⑦黄爱玲:《独立而不遗世的费穆》,见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一书第6页,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1998年10月第一版。
    ⑧黑星:《人生》,载《晨报》“每日电影”专栏, 1934年2月4日。
    ⑨见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册第27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一版。
    ⑩我本来想说“三维坐标”,但三维恐不能涵盖民族、国家及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维度,也无法包含时间这一特殊的维度,更无法包含个人心灵的复杂维度。所以,只好说是“多维”,正确与否,有待进一步思索和论证
    (11)《红楼梦》第二回即“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对冷子兴分说了大善、大恶之外的“第三种人”,其实是作者曹雪芹的思想,这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好表述之一。
    (12)有关《红楼梦》和《桃花扇》的区别,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第三章《〈红楼梦〉在美学上之价值》,《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王国维先生的美学论述,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费穆电影的不同境界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13)《费穆是谁》是此书引言《走近费穆》的第一小节,见拙著《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稿》第3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14)绝大部分资料中都是《锦绣江山》这一片名.但在程季华先生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却用了《锦绣河山》这一片名,见《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册第26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