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陕西东路皮影中的禅韵佛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Zen Charm and Buddhist Heart of the Shadow Puppet of Shaanxi Dong Lu
  • 作者:王进华
  • 英文作者:Jinhua Wang;
  • 中文刊名:MYZG
  • 英文刊名:Folk Art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民艺
  • 年:2019
  • 期:No.9
  • 语种:中文;
  • 页:MYZG201903005
  • 页数:5
  • CN:03
  • ISSN:10-1531/G1
  • 分类号:19-23
摘要
<正>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的发展,与其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陕西东路皮影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发展、传播始终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是民众淳风之美的结晶,蕴含着强烈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反映了人们质朴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
        
引文
[1]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康保成:《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文艺研究》,2003第5期。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孙建君编著:《民间皮影》,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
    [5]杨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鲁、宋联奎、吴廷锡纂:《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二十三年(1934)。
    [6]欧阳启名:《佛教造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7]吴薇编著:《民间皮影》,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
    [8]沈珉编著:《中国传统皮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9]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10]马书田:《中国佛神》,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
    [11]阮荣春、仲星明、汪小洋主编:《佛教艺术》,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年。
    [12]李跃忠:《论佛教与中国影戏的形成、生存与发展》,《戏曲艺术》,2008第4期。
    [14]李跃忠:《“影戏”语意流变考》,《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东汉)班固:《汉书》,马彪导读及译注,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88页。
    (2)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3)《韩非子》,秦惠彬校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1页。
    (4)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5)(汉)司马迁:《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2页。
    (6)(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十九·博弈嬉戏·影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正统九年建安陈氏刊本,第168页。
    (7)孙楷弟:《傀儡戏考原》,上海古籍出版社,1952年,第63页。
    (8)康保成:《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第87页。
    (9)李淼主编:《中国净土宗大全》,长春出版社,2000年,第677页。
    (10)同d,第22页。
    (11)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华县志(1990-2005)》,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3页。
    (12)同d,第171页。
    (13)顾熠山主编:《重修华县县志稿》(风俗志·习俗),西安大中文化工业印社,1949年,第6页。
    (14)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郑州:大象出版社,第35页。
    (15)梁志刚:《关中皮影戏的习俗》,《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2期,第184-185页。
    (16)王进华:《陇东民间皮影中的原始观念》,《装饰》,2005年第5期,第96页。
    (17)(北宋)释道诚:《释氏要览》(卷中·大正藏·卷五十四),第28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