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筑师陪伴式介入乡村建设 傅山村30年乡村实践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rchitects' Involvement in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Companion-approach Thoughts on 30 Years Rural Practice in Fushan Village
  • 作者:支文军 ; 王斌 ; 王轶
  • 英文作者:ZHI Wenjun;WANG Bin;WANG Yiqun;
  • 关键词:乡村建设 ; 现代化 ; 就地城镇化 ; 建筑师 ; 介入 ; 身份 ; 陪伴式 ; 共同体
  • 英文关键词:Rural Construction;;Modemization;;Local Urbanization;;Architect;;Involvement;;Identity;;Companion-Approach;;Community
  • 中文刊名:SDJZ
  • 英文刊名:Time + Architecture
  • 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19-01-18
  • 出版单位:时代建筑
  • 年:2019
  • 期:No.165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8426)
  • 语种:中文;
  • 页:SDJZ201901009
  • 页数:12
  • CN:01
  • ISSN:31-1359/TU
  • 分类号:42-53
摘要
在中国就地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建筑师的介入与身份的定位该如何伴随着乡建的渐进式发展?文章通过同济大学设计团队在傅山村持续30年的建筑实践,对其持续与村庄互动中形成的身份定位和"共同体"模式下的工作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对此过程中建筑师如何能够将设计理想与乡村营建进行有机结合并最大化地对村庄形态的塑造做出专业性贡献.以及获得建成作品品质的同时实现社会建构等,进行了全景式呈现。在一个强调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基于具体实践案例的研究审视了建筑师的身份和实践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基于当下乡建的未来视角。
        In the context of loc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how should an architect's intervention and "identity orientation" materialize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is paper, by trac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of the Tongji University team led by Zhi Wenjun in Fushan Village for over 30 years, studies and discusses its identity positioning and mode of work under the "model of community building" formed during its continuous interaction with the village,In this process, how the architect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design ideal with rural construction methods,maximizes the professio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haping of the village form, and achieves social construction while obtaining the desired quality of the completed works are presented in a panoramic view. With an era emphasiz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s its backdrop, this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of architects and their mode of practice, based on concrete case studies, provides a perspective of the future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present day rural construction.
引文
[1]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05):1-7.
    [2]支文军,何润.乡村变迁:徐甜甜的松阳实践[J].时代建筑.2018(04):156-163.
    [3]王冬乡村融入与品性的淡然:徐甜甜的松阳实践评析[J].时代建筑.2018(04):144-149.
    [4]徐甜甜.平田农耕馆和手工作坊[J].时代建筑.2016(02):115-121.
    [5]靳晓娟.基于角色参与的当前中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8.
    [6]王轶群.从传统乡村聚落到当代"超级村庄"——傅山村形态特征与演化机制研究(1984-2014)[D].上海:同济大学.2015.
    [7]赵辰.李昌平.王磊.乡村需求与建筑师的态度[J].建筑学报.2016(08):46-52.
    [8]王冬乡村聚落的共同建造与建筑师的融入[J].时代建筑.2007(04):16-21.
    [9]谭人殊.浅析当代艺术视野下的本土乡村公共建筑营造:记华宁县碗窑村陶文化展览馆设计.艺术教育.2017(Z1):216-217.
    [10]萧默.主编.中国80年代建筑艺术(1980-1989)[M].香港: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11]傅山村志编纂委员会.傅山村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2]傅山村志编纂委员会.傅山村志(2000-2010)[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同济大学与傅山村的关系最早可上溯到1984年。经熟人介绍.傅山村与原同济大学建筑系办公室主任王英奎老师(傅山邻村的老干部).副主任陈保胜老师对接并牵线建立关系。1984年傅山村选送4位学生到同济大学委培进修:1985年—1987年同济大学连续3年在傅山村举办建筑技术人员培训班,陈保胜、赵连生、赵子敬等10余位建筑及结构专家教授先后到傅山教学。
    (2)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3)通常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4)陈保胜老师是笔者毕业留校工作后设计实践的引路人,在陈老师主持下.笔者开始了傅山村第一个项目的建筑设计。
    (5)当地的合作单位是淄博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院,十多年来二所王琳所长及团队已完成8个项目的配合设计。
    (6)周荣军是1984年傅山村选送到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进修学习的4位学生之一,从傅山小学以来的项目均由他配合结构设计。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