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救灾期间的耕牛保护制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attle Protection during the Disaster Relief Period in the Qing Dynasty
  • 作者:赵晓华
  • 英文作者:Zhao Xiaohua;
  • 关键词:清代 ; 救灾 ; 耕牛 ; 禁宰 ; 借贷
  • 中文刊名:LSDA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Archives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历史档案
  • 年:2019
  • 期:No.154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近代救灾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JZD024;; 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科研创新项目“清代官赈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LSDA201902010
  • 页数:7
  • CN:02
  • ISSN:11-1265/G2
  • 分类号:90-96
摘要
耕牛是传统农耕社会的重要生产资料。为了加强对耕牛的保护,清政府在救灾过程中,严格执行禁宰耕牛制度,并将借贷耕牛进一步制度化,将之视作救灾的重要环节。清代地方也通过当牛局等因地制宜的政策,力求保证灾后农业生产的及时恢复。
        
引文
(1)(清)陆曾禹:《康济录》,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页。
    (2)(清)俞森:《郧襄赈济事宜》,《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155页。
    (3)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有:魏殿金《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刘鄂《清代“宰杀马牛”律研究》(《历史档案》2015年第3期);王加华《环境、农事与耕牛:近代江南地区耕牛的饲育与役用》(《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等。拙著《救灾法律与清代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中对清代救灾期间的耕牛管理制度曾有所论及,惜乎彼时材料有限,论述极为浅薄。
    (4)《清世宗实录》卷82,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91页。
    (5)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21,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
    (6)(明)林希元:《荒政丛言》,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420,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706页。
    (2)《清高宗实录》卷181,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345页。
    (3)(清)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419页。
    (4)(清)俞森:《郧襄赈济事宜》,《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155页。
    (5)(清)方观承:《赈纪》,《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608页。
    (6)(清)顾甦斋:《济荒要略》,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977页。
    (7)(清)于荫霖:《恤民示》,(清)葛士浚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9,天章书局光绪二十八年本,第19页。
    (8)(清)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419页。
    (9)《清高宗实录》卷181,第344页。
    (10)(清)方观承:《赈纪》,《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607页。
    (11)《清世宗实录》卷82,第92页。
    (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33,第720页。
    (2)(清)顾甦斋:《济荒要略》,《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977页。
    (3)(清)方观承:《赈纪》,《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608页。
    (4)(清)俞森:《郧襄赈济事宜》,《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155页。
    (5)(清)陶澍:《江苏办灾章程疏》,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45,思刊楼光绪二十三年本,第10页。
    (6)李文海:《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清史研究》1992年第2期。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藏清代灾赈档案专题史料,胶片第75盘,第948-950页。
    (8)(清)陆曾禹:《康济录》,《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374页。
    (9)(清)魏禧:《救荒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9页。
    (10)(清)杨景仁:《筹济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四卷,第187页。
    (11)《清高宗实录》卷194,第497页。
    (1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76,第179页。
    (13)(清)方观承:《赈纪》,《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512页。
    (14)(清)方观承:《赈纪》,《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一卷,第506页。
    (1)《清高宗实录》卷561,第122页。
    (2)一史馆藏军机处簿册,寄信档,第1540(一)册,第219-220页。
    (3)一史馆藏军机处簿册,寄信档,第1553(二)册,第6件。
    (4)一史馆藏宫中朱批内政(赈济等),第76号。
    (5)一史馆藏清代灾赈档案专题史料,胶片第25盘,第307-309页。
    (6)《清高宗实录》卷543,第903页。
    (7)(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76,第187页。
    (8)一史馆藏清代灾赈档案专题史料,胶片第69盘,第1113-1121页。
    (9)(清)杨西明:《灾赈全书》,《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三卷,第498页。
    (10)一史馆藏清代灾赈档案专题史料,胶片第25盘,第307-309页。
    (1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11,第672页。
    (12)(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82,第250页。
    (13)(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282,第255页。
    (1)《清高宗实录》卷261,第383页。
    (2)《户部则例》卷84,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3)《清圣祖实录》卷42,第558页。
    (4)一史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赈济类,档号:03-5584-036。
    (5)一史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赈济类,档号:03-5600-129。
    (6)一史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赈济类,档号:03-5600-131。
    (7)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79,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094页。
    (8)《论当牛善政》,《申报》1882年9月19日。
    (9)(清)林希元:《荒政丛言》,《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10)《道光十一年苏皖赈灾史料选》(上),《历史档案》1997年第3期。
    (1)张郁文辑:《木渎小志》卷6,利苏印书社1928年铅印本。
    (2)《再续高邮州志》卷7,善举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
    (3)(清)王检心:《真州救荒录》,《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797页。
    (4)(清)王检心:《真州救荒录》,《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784-3787、第3793页。
    (5)(清)顾甦斋:《济荒要略》,《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977页。
    (6)(清)王检心:《真州救荒录》,《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795页。
    (7)佚名:《道光己酉灾案》,《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947页;佚名:《常昭水灾纪略》,《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963-3964页;(清)顾甦斋:《济荒要略》,《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977页。
    (8)佚名:《常昭水灾纪略》,《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964页。
    (9)(清)顾甦斋:《济荒要略》,《中国荒政书集成》第六册,第3977页。
    (10)《芜湖当牛局章程》,《申报》1882年9月8日。
    (11)《论当牛善政》,《申报》1882年9月19日。
    (12)《防灾会请设当牛局之核准》,《申报》1926年2月21日。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史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5页。
    (2)《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第183页。
    (3)《论当牛善政》,《申报》1882年9月19日。
    (4)一史馆藏军机处簿册,寄信档,第1553(二)册,第6件。
    (5)(清)杨景仁:《筹济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第四卷,第199页。
    (6)《仁心仁闻》,《申报》1888年12月8日。
    (7)《会议保护耕牛》,《申报》1921年10月30日。
    (8)(清)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统编》卷24,上海宝善斋光绪二十七年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