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工分制以及工分的稀释化——以广西华杨大队第十生产队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Work Credit System and the Dilution of Work Credit:A Case Study of the Tenth Production Team in Guangxi Huayang Village
  • 作者:冯裕强
  • 英文作者:Feng Yuqiang;
  • 关键词:工分制 ; 工分稀释化 ; 生产效率 ; 农业生产
  • 中文刊名:XDZI
  • 英文刊名:Modern Philosophy
  • 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11-25
  • 出版单位:现代哲学
  • 年:2018
  • 期:No.161
  • 语种:中文;
  • 页:XDZI201806008
  • 页数:11
  • CN:06
  • ISSN:44-1071/B
  • 分类号:57-67
摘要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对广西华杨大队第十生产队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对相关档案、账册和口述史资料的考察,研究发现,所谓"农业生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把非农业生产的工分拿回农业之内进行分配,从而导致工分被稀释,分值下降,最终影响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工分被稀释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大量征收的公购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教育事业、队干的补贴工等。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不仅负担社员的日常生活之需,还给国家的工业化及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援。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表面上看起来较低,但实质却很高。
        
引文
(1)林毅夫:《技术、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6-37页。
    (2)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3)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以1975年人均分配收入为例:十队82元;华杨大队74.7元;全县69.54元;全区63.06元。社员分配水平排队情况,无论是全县还是全区,均以“61-80元”的队数分布区间占比最大,高县共3076个生产队,有1223个生产队,占比39.76%;全区共38256个生产队,有14548个生产队,占比38.03%。(数据来源:华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档案馆藏,档案号(下同):71/1/75/53;高县农村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农业局藏;黄桂地区革委农办室、黄桂地区中心支行:《黄桂地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农业局藏。)按照学术惯例,本文出现地名、人名均作了匿名化处理。
    (2)华杨大队:《一九七五年农业统计年报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2。
    (3)辛逸:《农村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4)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343页。
    (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342页。
    (1)孙敏:《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基于J小队“工分制”的历史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2)引文后为访谈记录编号。大写的英文字母为访谈对象姓名的首字母,“170509”表示此访谈于2017年5月9日做的。引言括号内容为笔者所加。下同。
    (3)李怀印、张向东、刘家峰:《制度、环境与劳动积极性:重新认识集体制时期的中国农民》,《开放时代》2016年第6期。
    (4)孙敏:《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基于J小队“工分制”的历史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1)本文的三条公式均为笔者根据记分员的讲解和《工分簿》的记录整理而成。
    (2)华杨大队账本资料:《工分簿》,1973年。
    (1)由于人口的变动等其他原因,统计表的总人口数与参加分配的人口数并不相等,1973年实际参加分配的人口数为135人,1975年的为141人,1979年的为156人。
    (2)华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农业统计年报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2。
    (3)石头公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农业统计年报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2。
    (4)华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3。
    (5)参见吴重庆:《集体经济是管理出来的》,《中国老区建设》2013年第2期;王景新等:《集体经济村庄》,《开放时代》2015年第1期。
    (6)华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3。
    (7)李怀印、张向东、刘家峰:《制度、环境与劳动积极性:重新认识集体制时期的中国农民》,《开放时代》2016年第6期。
    (1)郑有贵:《比较视角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5期。
    (2)卢晖临:《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32页。
    (3)冯海发、李溦:《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4)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22页。
    (5)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6)华杨大队账本资料:《十队会计总账(1967-1972)》。
    (7)中共黄桂市党史办公室、黄桂市档案局编:《广西黄桂地区党政重要文件选(1949.12-1997.8)》,黄桂:大众印刷厂,1996年,第457页。
    (8)华杨大队账本资料:《十队会计总账(1967-1972年)》。
    (9)高言弘编:《广西水利史》,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88年,第323页。
    (10)国家农业委员会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第133页。
    (1)徐俊忠等:《集体经济村庄》,《开放时代》2015年第1期。
    (2)卢晖临等:《集体经济村庄》,《开放时代》2015年第1期。
    (3)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99页。
    (4)华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三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3/44。
    (5)《高县中小学教职工登记表》,高县档案馆藏,71/37/1/38。
    (6)《高县中小学教职工登记表》,高县档案馆藏,71/37/1/37。
    (7)《关于民办教师生活待遇的一些情况汇报》,高县档案馆藏,78/37/1/67。
    (1)《高县中小学教职工登记表》,高县档案馆藏,78/37/1/69。
    (2)《高县中小学教职工登记表》,高县档案馆藏,78/37/1/68。
    (3)《教育情况汇报》,高县档案馆藏,78/37/1/67。
    (4)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5)《教育情况汇报》,高县档案馆藏,78/37/1/67。
    (6)李屿洪:《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特殊”工分---以河北省侯家营村为个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7)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646页。
    (8)王祝光编:《广西农村合作经济史料(上)》,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8页。
    (1)华杨大队账本资料:《十队会计总账(1967-1972)》。
    (2)李怀印、张向东、刘家峰:《制度、环境与劳动积极性:重新认识集体制时期的中国农民》,《开放时代》2016年第6期。
    (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131页。
    (4)黄英伟、张晋华:《集体化时期人口、收入分配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山西省东北里生产队为例》,《农业考古》2014年第4期。
    (1)华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3。
    (2)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81页。
    (3)华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民公社一九七五年收益分配统计表》,高县档案馆藏,71/1/75/53。
    (4)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33页。
    (1)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8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